上等人和失败者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olan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北京人艺上演过一部话剧——《推销员之死》,剧作家阿瑟·米勒来做导演,英若诚先生翻译了剧本并担任主演。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看到这部剧,很可能是通过录像看的,当时没留下啥深刻的印象。四十岁以后,我在视频网站上找到当年演出的视频,反复看了好几遍,越看越觉得悲凉。
  早年间看这部剧,觉得主角威利一家人的生活还可以啊。两层楼的独立住宅,有个小院子,有冰箱、洗衣机、吸尘器,有汽车,威利出门挣钱,太太在家做家务,有两个儿子。这简直就是无数人的梦:房子、车,安稳的家庭。然而,它摇摇欲坠。威利是个推销员,要经常出差去推销货物,他的收入基本上就靠佣金,卖出去多少东西,拿相应的提成。生意好的时候,他一周能挣七十多元,可家里的冰箱是分期付款买的,坏掉一个零件要修;吸尘器是分期付款买的,每月要付钱;屋顶漏雨,修一次要二十多元;汽车修一下要三元。太太说,半个月有一百二十元就够了,他一定能做到。好,一个星期挣七十元,两个星期最多挣一百四十元,但两个星期的花销是一百二十元,这就是威利一家的收支状况。
  这是我们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养房、养车、日常开销、教育支出,还有保险费。所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维持一个家庭,是需要很大成本的。还有养老支出,威利六十出头,没有积蓄,手停嘴停,要向邻居借钱过日子。
  威利需要什么呢?他想得到尊重,想维持自己的体面。他说自己人缘好,认识一些重要人物,到哪里人家都尊敬他。实际上,一个推销员很难受到尊重。他想在家里得到尊重,起码被孩子当成一个可靠的父亲,被老婆当成一个可靠的爱人。他的老婆的确处处维护他,不愿意使他的自尊受到一点点伤害。他想被需要,他会吹嘘自己当年为公司打开市场,但他老了,被解雇了,资本家像吃橘子一样,剥开橘子就把橘子皮扔了。他还免不了跟邻居攀比:凭什么他就过得很舒服啊?凭什么他的儿子就上了大学学了法律,自己的儿子就一事无成呢?同一阶层的人,会在收入、住房方面做比较,也会暗暗比较谁家的孩子更有出息。这就是所谓的同侪压力。让你痛苦的不是巴菲特比你多上千亿,而是你的邻居、你的朋友比你多挣一万元。威利还有爱的需求,搞了一次小小的婚外恋。
  威利相信什么呢?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出人头地:只要我努力,客户就会照顾我的生意,我就能维持家庭。他努力了一辈子,到六十岁,发现自己干不动了,但他相信,儿子聪明能干,只要儿子不犯懒,一定能出人头地。但是,他的小儿子只是一个小职员,看不出有什么前途。他的大儿子三十多岁在外打工,挣的是一小时一元的最低工资,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本来大儿子在学校里打橄榄球,是很厉害的角色,有大好前途,怎么就不能发财致富呢?
  大儿子比夫在剧中有一句台词:“我周围的人如此平庸,害得我不得不一次次降低自己的理想。”年轻人比较容易理解他的痛苦,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会空想,弄一个洛曼兄弟农场,或者弄一个洛曼兄弟体育用品公司,他用这种空想来安慰自己,可当他真的把这个想法拿出去卖的时候,发现资本家根本就不搭理他。儿子本来把父亲看成英雄,看成了不起的推销员,能带着他们周游美国,父亲本来寄希望于儿子,要他们出人头地,到最后,彼此的寄托都落空了。他们争吵,看彼此不顺眼,大儿子对父亲说:“你看看我,我就是一个窝囊废,还有小偷小摸的坏毛病,干一个小时拿一元,你别指望我能发财了,我不是那块料。你也一样,是个失败者。”
  剧作家阿瑟·米勒如何总结威利的悲剧呢?他说:“我们把生存手段的竞争看作神圣的,老威利确实相信自己没有成为上等人的资格。那些人坐在办公室和高级公寓里,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从那些高耸入云的地方发出雷鸣般响亮的命令,叫他去获取成功。这个命令在他居住的城市里,在那些报纸成堆的地方回响着,但他听到的不是人的声音,而是一股狂风的声音,对此没有人能够以同样的办法做出答复,所以只好直瞪瞪地盯着镜子映出的失败者的面容。”
  这段话像台词一样漂亮,应该再念一遍。
  是啊,我们要努力工作,要成功,因为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有人告诉我们,要从上午九点工作到晚上九点,一周六天,有这样的好工作是你的福气。我们要应对竞争就是要拼命,你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如果你不愿意,你就是个游手好闲的窝囊废。老威利愿意拼命工作,但他到老才发现自己还是一个失败者。他想给儿子留下点儿什么,如果儿子兜里装上两万美元,他就有本钱了。威利搞出一场车祸,自己死掉,家里就能拿到两万元的保险金。这是威利最后能出卖的东西。他规划过自己的死,伪装成车祸,或者用煤气灶,他老婆察觉出来,但没法跟他讨论这个事,老婆没办法问他,你为什么想死呢?这是生命浓重的倦意。威利开车去七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卖货,他的那些老主顾已经退休或者死了,没人把他当回事。他什么都卖不出去,再开七百公里回来,路上会走神,他觉得累了。老婆该怎么鼓励他呢?给他准备奶酪,假装一切正常,假装父子之间没什么矛盾,大家能心平气和地说话,不敢触动最核心的问题。
  今天我们看这部剧,对分期付款、保险、房贷、车贷都很了解,我们会同情威利这个失败者。舞台就是一个家,外面是广阔的世界,你要去推销货物,推销自己的想法,去放牛喂马、坐办公室,去打工。这是正常的,这是我们每天的生活,我们相信自己不会失败,相信孩子能获得好的教育机会,相信孩子能有出息,我们一定要在生存竞争中避免成为失败者。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笑话:两个人在森林中遇到熊,其中一人连忙换上跑鞋,另一人说,难道你还能跑过熊?那人回答,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笑话并不可笑,我却记了很多年。后来看到诸多豺狼虎豹,大家看法和态度不一,但隐隐都有一句:我能跑过你就行了。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推销员之死》最早于1949年上演,阿瑟·米勒第一次看排练时说:“我感觉到,我们一定是一个极其孤独的民族,被巨大的自我满足的矫饰分割开来,被碾压得如此精细,以至我们不再触动别人了,我们正企图独自拯救自己,这是不道德的,这是我们的腐蚀剂。”
  阿瑟·米勒写过不少穷人的戏,如意大利来美国的移民,纽约一个车行里的伙计,等等。《推销员之死》还算是中产阶级的戏,毕竟威利有一处房子。美国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住在汽车旅馆里,住在拖车里。前几年,有一位美国的作家去餐厅打工,去沃尔玛超市打工,去一家保洁公司做保洁员,她要试试低薪生活是什么样的。她说,她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有三大靠山,有房子、有存款、有保险。她跟钻进一个兔子洞似的,看看穷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然后安全返回。这样生活了一年,她寫了一本书——《我在底层的生活》,写低薪者是多么艰难。她有一个发现是,贫穷看不见了,人们对贫穷和穷人的议题采取了一种“共谋的沉默”的态度。她打工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看电视,忽然想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是每个人每小时都能赚十五美元以上的世界,电视里都是时装设计师、老师、律师的故事,穷人已经从日常娱乐中消失。是不是这样?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是这样的。
  可能我们喜欢娱乐,不太喜欢负面情绪。我们不喜欢看到穷人和失败者,我们非常怕贫穷,非常怕失败。我们企图独自拯救自己,但资源有限,人人自私,我们都要努力,有一点儿负面情绪都害怕,因为负面情绪不利于竞争。
  (秋水长天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文学体验三十讲》一书,俞晓夫图)
其他文献
1930年6月17日,美国两个议员的名字被载入史册。  他们一个是来自犹他州的参议员里德·斯穆特,另一个是来自俄勒冈州的众议员威利斯·霍利。  就在这一天,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签署了由这两个人共同发起的一项法案,史称《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这项法案的内容可以简单描述为:将进口到美国的数千种商品的平均关税,一口气提高50%以上。  这项法案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影响全世界的著名法案之一。  不过
期刊
博爾赫斯曾想起一件事,那是他在某个地方读到的:在荷兰创建海上帝国的年代,牧师们曾在丹麦的教堂里信誓旦旦地说,谁愿意参加北极探险活动,谁的灵魂就将得到救赎。然而,等来等去只有几个人自愿报名。牧师们又说,那将是一场漫长又艰辛的探险,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事实上,只有那些最勇敢的人才适合。可是,仍然没什么人挺身而出。为了挽回颜面,牧师们退而求其次,最终公开声明:实际上,任何一种旅行都能被视为朝向北
期刊
“书法”一词,本义是写字的规矩、技艺,好比占卜法、诗法、障眼法、孙子兵法。  今天要说的这位老者,是个“老民办”,一生与世无争。老伴儿随儿女住在城市,他留在县城,守着几间旧房,一个小院,还有两棵核桃树。他本来专写小字,到了六十岁,眼神不济,难免有些意勤笔拙之叹。这天早上,他踱到本县的一个广场,看见认识的一个人,手里拿着个大家伙,正在地上涂涂画画。他还以为那人是在抹杀虫子的药,走近一看,却是在地面上
期刊
一  我回忆这段故事时,突然想起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是的,不觉间,那个冰天雪地的玲珑一夜,已经过去21年了。  那一年春天,我和一帮人流落到招远玲珑的金矿,其中有陈平、新有、老碗、黄毛以及黄毛他爹。我们从灵宝出发,过徐州、青州、淄博,在绿皮火车上站了一天两夜,到辛庄火车站时,天蒙蒙亮,远远地看见渤海在荡漾。  海风很大,站前广场和马路像用扫把扫过一样,这时候,清洁工们
期刊
窗外街市,人们迎面而来又背身走去,如同岁月的更迭。市井尘音纷纷扰扰,利来利往,其中有世情热味。热爱、热心、热闹、热衷、热烈、热情……是烟火,是人情。  人在世间烟火里久了,需要跳脱,需要清凉。荷塘是暑日的清凉引子。  在此处游荡,一年几度,忘了是第几回。  那一大片荷塘,蓦然惊心,几百亩,一望有涯,被柳树挡住了。夕阳下,天与地寂静无声,荷叶新绿安然。树要古,古木肃穆,让人有敬意;青草要新,欣欣翠绿
期刊
每年5月12日被定为“国际护士节”,之所以选在这一天,和一位19世紀的杰出英国女性有关——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她被认为是现代护理的开创者。也许是她夜间在战地医院巡查伤员的“提灯女神”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以至掩盖了她在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身份——一位做出了自己独特贡献的统计学家。  1820年5月12日,南丁格尔出生于英国一个上层家庭。父亲威廉·爱德华·南丁格尔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从家族继承了一大笔
期刊
2020年春天以来,克里斯蒂娜·杜廷根经常会在所有人都睡着后,轻轻走进孩子们的房间,看着他们安静的睡姿。克里斯蒂娜闭上眼睛,回忆他们刚出生时的样子,她第一次将如今5岁的保罗、8岁的艾玛和12岁的安娜抱在怀里的情形。“我爱你,小保罗。我爱你,小艾玛。我爱你,小安娜。”她弯下腰低声道,“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她抚摸每个孩子的头发,然后轻轻地走出房间。  克里斯蒂娜不知该如何描述这种知
期刊
从桌面到抽屉,统统乱成一团,这是许多人常见的毛病。为什么你不能有整洁的办公桌呢?因为混乱正是忙碌的象征,你根本來不及整理,就必须投入新的任务。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忙碌—没空整理—工作效率更低—更加忙乱”的恶性循环。  要斩断这种恶性循环,请试试“将桌面归零”。  把桌面及四周堆满的杂物,全部毫不犹豫地打包装进纸箱或纸袋里。别怀疑,这是应急的方法,只要你把现在用不到的东西挪到视线范围以外,就
期刊
最近我开始学习大提琴。虽然我早已放弃演奏乐器,但如今年近半百,重拾乐器反而别有一番乐趣。我是那种嫌去教室上课麻烦的人,于是索性请老师上门教学,而且三周才上一次。比起想马上见到效果,我首先要保证自己能游刃有余地坚持下去。  学完最基础的知识后,老师问我:“你是想慢慢学习,还是想尽快学会演奏曲子呢?”我马上回答:“我想尽快学会演奏自己喜欢的曲目。”由于小时候练习拜厄的曲子受挫,我对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非
期刊
那一天突然鲜明地浮现在我的记忆中。我站在黑板前,小心地用印刷体书写小学一年级老师要求我写出的词。我写完后往回走,同学们的笑声告诉我,我犯了严重的错误。有什么可笑的?我迷惑不解。老师警告说:“佛瑞德,你把所有的e都写颠倒了!”  我父亲约瑟夫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是著名的神经科医生。我母亲莉莲是一位精神病社会工作者,曾获硕士学位。我大哥西蒙学习没有任何问题。我弟弟艾布拉姆也注定是一名出色的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