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重要教学方式,分析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并提出有效对策,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20038
数学是一门关乎生活的学科,初中数学教学能够从生活的背景出发,让学生在链接生活中获取数学体验.鉴于此,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纷纷选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将社会生活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实践中,教师的使用常常因为认知的误差,将情境演变成为课堂教学的花架子,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一、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1.注重形式,漠视效应
【误区】在教学“余角和补角”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桌球运动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乍一看,这个情境的创设引导生动,学生一开始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的进程却非常缓慢,情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推进的绊脚石.
【诊断】很多时候,教师只能意识到情境的创设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情境创设的目的远不在于此,情境创设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和理解实际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探究的勇气和意识.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看似新颖抓住了学生的认知兴趣,但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背离生活,死板硬套
【误区】在教学“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乐瑶家有一张三角形的桌子破裂成了两个面,其中一个面含有一个角,而另一个则有两个角以及一条边.主人要想重新配置,应该携带哪个面较为合适?
【诊断】这个案例看似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实完全是一个脱离实际的虚假情境,试问谁会带着一个破损桌面满街行走,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境导致生活逻辑的紊乱.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研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认知思路,才能激活学生真正的生活体验,从而为日常教学服务.
3.脱离目标,毫无意义
【误区】在教学“轴对称”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并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很多的图片资源,学生兴趣高涨,对核心概念的揭示也非常顺利.但在课后练习时,教师却意外地发现学生错误地将两个能够平移的图形都认定为轴对称图形.
【诊断】纵观整节课,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度,氛围也非常和谐,教师也被这些假象所迷惑.情境的创设运用,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上.理性反思,这一案例中的情境设计显然脱离了这样的目标,其效益也就可想而知.
二、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对策
1.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进行情境创设
目前普通运用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形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较大的障碍,容易将原本融为一体的知识体系割裂成为很多的片段,从而分解了数学知识结构,破坏了学生的认知体验.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顺利进入课堂,就能有效填补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不便,从而重新为学生建构内在的数学体系.
例如“实数”这一部分内容最大的难点在于数轴之点与实数的对应联系.如何通过情境的创设理解其存在性呢?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2”的来历,并在黑板上画出数轴以及边长为1的正方形,从而以引导学生感知无理数存在的属性.链接新旧知识的价值点,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起到较好的作用.
2.运用认知悬念进行情境创设
好奇心是生命个体探寻未知领域和知识的重要动力.初中数学教学就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性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情境,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
例如,在教学“平方根”时,教师创设悬念:老虎、狼和羊的体重相同,你们相信吗?学生自然表述怀疑.教师则继续“忽悠”:老虎重X,狼重Y,相加就是2W,从而列式X Y=2W.由此可以得出老虎和狼一样重.学生感到莫名其妙,但又找不出破绽.于是,教师趁势引导学生的认知,进行平方根的教学,最终解决了学生心中所惑.
3.引导动手实践进行情境创设
随着数学课程的不断推进,数学课堂教学也逐渐与物理、化学交融,尤其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原本抽象的知识演变成为生动形象的内容,从而使得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并没有依照教材的内容直接将其基本性质揭示出来,而是让学生用一张纸自己制作一份等腰三角形.学生接受到任务后,有的折叠,有的裁剪,不成功的就继续尝试.就在学生这种不断尝试、不断否定、不断调整的过程,无限接近等腰三角形的形状产生了.而这样的过程正是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
(责任编辑黄桂坚)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20038
数学是一门关乎生活的学科,初中数学教学能够从生活的背景出发,让学生在链接生活中获取数学体验.鉴于此,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纷纷选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将社会生活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实践中,教师的使用常常因为认知的误差,将情境演变成为课堂教学的花架子,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一、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1.注重形式,漠视效应
【误区】在教学“余角和补角”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桌球运动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乍一看,这个情境的创设引导生动,学生一开始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的进程却非常缓慢,情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推进的绊脚石.
【诊断】很多时候,教师只能意识到情境的创设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情境创设的目的远不在于此,情境创设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和理解实际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探究的勇气和意识.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看似新颖抓住了学生的认知兴趣,但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背离生活,死板硬套
【误区】在教学“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乐瑶家有一张三角形的桌子破裂成了两个面,其中一个面含有一个角,而另一个则有两个角以及一条边.主人要想重新配置,应该携带哪个面较为合适?
【诊断】这个案例看似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实完全是一个脱离实际的虚假情境,试问谁会带着一个破损桌面满街行走,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境导致生活逻辑的紊乱.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研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认知思路,才能激活学生真正的生活体验,从而为日常教学服务.
3.脱离目标,毫无意义
【误区】在教学“轴对称”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并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很多的图片资源,学生兴趣高涨,对核心概念的揭示也非常顺利.但在课后练习时,教师却意外地发现学生错误地将两个能够平移的图形都认定为轴对称图形.
【诊断】纵观整节课,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度,氛围也非常和谐,教师也被这些假象所迷惑.情境的创设运用,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上.理性反思,这一案例中的情境设计显然脱离了这样的目标,其效益也就可想而知.
二、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对策
1.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进行情境创设
目前普通运用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形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较大的障碍,容易将原本融为一体的知识体系割裂成为很多的片段,从而分解了数学知识结构,破坏了学生的认知体验.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顺利进入课堂,就能有效填补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不便,从而重新为学生建构内在的数学体系.
例如“实数”这一部分内容最大的难点在于数轴之点与实数的对应联系.如何通过情境的创设理解其存在性呢?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2”的来历,并在黑板上画出数轴以及边长为1的正方形,从而以引导学生感知无理数存在的属性.链接新旧知识的价值点,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起到较好的作用.
2.运用认知悬念进行情境创设
好奇心是生命个体探寻未知领域和知识的重要动力.初中数学教学就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性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情境,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
例如,在教学“平方根”时,教师创设悬念:老虎、狼和羊的体重相同,你们相信吗?学生自然表述怀疑.教师则继续“忽悠”:老虎重X,狼重Y,相加就是2W,从而列式X Y=2W.由此可以得出老虎和狼一样重.学生感到莫名其妙,但又找不出破绽.于是,教师趁势引导学生的认知,进行平方根的教学,最终解决了学生心中所惑.
3.引导动手实践进行情境创设
随着数学课程的不断推进,数学课堂教学也逐渐与物理、化学交融,尤其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原本抽象的知识演变成为生动形象的内容,从而使得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并没有依照教材的内容直接将其基本性质揭示出来,而是让学生用一张纸自己制作一份等腰三角形.学生接受到任务后,有的折叠,有的裁剪,不成功的就继续尝试.就在学生这种不断尝试、不断否定、不断调整的过程,无限接近等腰三角形的形状产生了.而这样的过程正是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