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腕踝针对各类痛症的治疗效果.方法:经X片及临床检查并结合病人主诉,确诊为痛症患者40例,采用中医针灸理论辩证施治,进行腕踝针针刺治疗.其中:按年龄分19~30岁18人,31~55岁14人,56岁以上8人;按疼痛部位分:腰部13人,肩部6人,头面部5人,四肢部16人;按病性分:功能性33人,器质性7人。结果:40例患者中,治愈20例,占总数的50%,好转7例,占17.5%,显效5例,占12.5%,无效1例,占2.5%,总有效率97.5%。结论:腕踝针对于功能性病变引起的痛症止痛效果良好。
【关键词】 痛症;腕踝针
痛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的各种痛证,是对人类产生困扰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痛症主要是由于外感六淫(寒凝致痛、风袭致痛、湿著致痛等)、内伤七情(心情过于激动致痛、劳逸过度致痛等)、痰饮、瘀血、外伤等使脉络缩踡、血脉虚涩、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所致.腕踝针疗法则是通过针刺腕、踝关节上方特定区域以振奋皮部和筋脉的经气,推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40例患者均属急性痛症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其中19~55岁患者32例,占总数的80%,功能性病变致痛者33例,器质性病变致病者7例.病程最短者2小时,其中腰部疼痛者13例,占32.5%;肩痛者6例,占15%;面部疼痛者5例,占12.5%;四肢软组织损伤致痛者16例,占40%.
1.2 诊断标准[2,3]
1.2.1 腰部疼痛
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急性腰扭伤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腰痛,并牵掣一侧或双侧下肢;急性腰扭伤多表现为腰中,或脊柱两边疼痛,常伴有功能受限.
1.2.2 肩痛
是以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腱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活动时功能受限,多见于肩周炎.
1.2.3 头面部疼痛
主要包括头痛、面痛、牙痛等.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呈阵发性发作,为弥漫性、深在性疼痛,可单侧或双侧同时出现疼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羞明流泪、耳鸣等;面痛是以一侧或双侧面颊部抽掣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可伴有其他症状;牙痛则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以牙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2.4 四肢软组织损伤所致疼痛
由于四肢病变区域的肌群痉挛和内部小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的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疼痛.
2 治疗方法[4-6]
2.1 针刺选穴
2.1.1 选穴依据
按主要症状的解剖部位及其所在的体表区域取穴;按引起异常病症原因的解剖部位及其所在的体表投影选穴,双侧手足各六个区域,六个进针点.
2.1.2 选穴原则
常规原则:上病取上、下病取下,左病取左右病取右,区域不明、取双上1穴.变通原则:上下同取,左右共针,前后呼应,三针排刺。
2.1.3 治疗选穴
2.1.3.1 腰痛选穴
2.1.3.1.1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穴:下6穴、下5穴,或双,或左,或右.配穴:患侧下1穴,或下4穴.
2.1.3.1.2 急性腰扭伤 双下6穴、双下5穴,腰痛腰部脊柱中央痛甚取双下6穴,脊柱兩边以左边痛重取左下5穴、右痛重取右下5穴。
2.1.3.2 肩痛取穴 主穴:患侧上3穴、上4穴、上5穴;配穴:患侧上1穴、上2穴、上6穴.
2.1.3.3 头面部取穴
2.1.3.3.1 头痛 主穴:双上1穴.配穴: 双上2穴、双上3穴、双上4穴、双上5穴、双上6穴.
2.1.3.3.2 面痛 上1穴、上2穴、上3穴、上4穴,取一侧或双侧.
2.1.3.3.3 牙痛 双上1、患侧上2.
2.1.3.4 四肢软组织损伤取穴
2.1.3.4.1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 患侧上1、上2.
3.1.3.4.2 踝关节扭伤 外踝下4穴、下5穴、下6穴区;内踝下1穴、下2穴、下3穴.
2.2 操作方法
辨明疼痛部位在哪条经络的循经线上或在哪个脏腑相应所属部位后,对针具、穴位常规消毒,选30号1.5~2寸毫针;根据上述选穴选取相应进针点进针.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30°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针体紧贴皮肤表面向下缓缓刺入1.0~1.5左右,针下有松软感为宜,针尖指向病所,留针20~30min,不需使用任何手法.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可休息2~3日.治疗直至症状消失为度.
3 疗效标准[7]
3.1 治愈
疼痛消失,肢体活动度恢复正常,且半年内无复发。
3.2 显效
患处疼痛减轻,患肢可做一定范围内的的活动,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3.3 好转
疼痛减轻,活动仍受限。
3.4 无效
患者病情未改善,疼痛未减,仍未被动体位较前未改变.
4 治疗结果
40例患者中,治愈20例,占总数的50%,好转7例,占17.5%,显效5例,占12.5%,无效1例,占2.5%,总有效率97.5%.
5 讨论
5.1 发展历史[8]
腕踝针刺法是在腕和踝部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它是在《内经》皮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经络学说理论和现代的神经系统理论联系密切.20世纪60年代是其探索的开始时期,70年代初则正式作为一种刺法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由于腕踝疗法取穴在手腕及足踝部位,因此受时间、地点及环境的限制小,操作方便,取穴少,疗效较好,安全无痛,病人易接受,因此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
5.2 方义分析[9]
人体的腕部和踝部分别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循行所过之处.通过手足经脉和脏腑的络属,腕部和踝部与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亦有密切联系.此外,根据标、本、根、结理论.四肢远端是十二经脉的本部和根部,脉气生发之处.腕踝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腕踝部附近,当于十二经脉的本部.所以,可用来治疗全身各部的多种疾病. 5.3 结果分析
治疗结果可见,本病的发病以中青年四肢腰背部的功能性病变居多,预后方面也是功能性病变治愈率高.功能性病变多会引起脉络闭阻,导致不容、不通而致痛,而腕踝针的刺激可以促进局部血循,减少局部炎性介质的浓度,“通则不痛”,促进疼痛的缓解.
6 体会
痛症的病因众多,病机复杂.腕踝针治疗的关键是明辨疼痛所在的体表区域,选取正确的进针点,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腕踝针治疗痛症,疗效好、痛苦小、方法简便、尤其是对功能性病变引起的痛症,配合必要的局部运动,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于因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痛症,单纯应用腕踝针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显著,应在应用腕踝针疗法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其他疗法,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参考文献
[1]韦绪性.医痛症诊疗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4.
[2]苏江涛,王琼,周庆辉.腕踝针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导报[J].2009,15(4):105.
[3]熊秀蓉,林卿.腕踝针配合被动运动治疗偏瘫肩疼痛36例[J].福建中医药.2001,32(3):267.
[4]孙瑜,高碧霄.中国腕踝针疗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11.
[5]和运志,李新立,张贵华.腕踝针为主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70例[J].中国针灸,2008,S1:20.
[6]张心曙. 实用腕踝针疗法[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5.
[7]蒋进明,吴桂美.腕踝针治疗以疼痛为主的疾患80例[J].国医论坛,2002,11 (6):28.
[8]张仁.针灸技法精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61.
[9]梁繁荣.中国民间奇特针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33.
[10]吴旭,盛灿若.实用针灸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93.
[11]黎建海,肖莹. 腕踝针治疗痛症8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l998,( 5) : 10 -11.
[12]秦洁,赵继军,彭飞.腕踝针镇痛疗效研究新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2):43.
[13]胡新耀,李喜忠. 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 2) : 99-100.
【关键词】 痛症;腕踝针
痛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的各种痛证,是对人类产生困扰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痛症主要是由于外感六淫(寒凝致痛、风袭致痛、湿著致痛等)、内伤七情(心情过于激动致痛、劳逸过度致痛等)、痰饮、瘀血、外伤等使脉络缩踡、血脉虚涩、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所致.腕踝针疗法则是通过针刺腕、踝关节上方特定区域以振奋皮部和筋脉的经气,推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40例患者均属急性痛症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其中19~55岁患者32例,占总数的80%,功能性病变致痛者33例,器质性病变致病者7例.病程最短者2小时,其中腰部疼痛者13例,占32.5%;肩痛者6例,占15%;面部疼痛者5例,占12.5%;四肢软组织损伤致痛者16例,占40%.
1.2 诊断标准[2,3]
1.2.1 腰部疼痛
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急性腰扭伤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腰痛,并牵掣一侧或双侧下肢;急性腰扭伤多表现为腰中,或脊柱两边疼痛,常伴有功能受限.
1.2.2 肩痛
是以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腱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活动时功能受限,多见于肩周炎.
1.2.3 头面部疼痛
主要包括头痛、面痛、牙痛等.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呈阵发性发作,为弥漫性、深在性疼痛,可单侧或双侧同时出现疼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羞明流泪、耳鸣等;面痛是以一侧或双侧面颊部抽掣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可伴有其他症状;牙痛则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以牙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2.4 四肢软组织损伤所致疼痛
由于四肢病变区域的肌群痉挛和内部小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的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疼痛.
2 治疗方法[4-6]
2.1 针刺选穴
2.1.1 选穴依据
按主要症状的解剖部位及其所在的体表区域取穴;按引起异常病症原因的解剖部位及其所在的体表投影选穴,双侧手足各六个区域,六个进针点.
2.1.2 选穴原则
常规原则:上病取上、下病取下,左病取左右病取右,区域不明、取双上1穴.变通原则:上下同取,左右共针,前后呼应,三针排刺。
2.1.3 治疗选穴
2.1.3.1 腰痛选穴
2.1.3.1.1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穴:下6穴、下5穴,或双,或左,或右.配穴:患侧下1穴,或下4穴.
2.1.3.1.2 急性腰扭伤 双下6穴、双下5穴,腰痛腰部脊柱中央痛甚取双下6穴,脊柱兩边以左边痛重取左下5穴、右痛重取右下5穴。
2.1.3.2 肩痛取穴 主穴:患侧上3穴、上4穴、上5穴;配穴:患侧上1穴、上2穴、上6穴.
2.1.3.3 头面部取穴
2.1.3.3.1 头痛 主穴:双上1穴.配穴: 双上2穴、双上3穴、双上4穴、双上5穴、双上6穴.
2.1.3.3.2 面痛 上1穴、上2穴、上3穴、上4穴,取一侧或双侧.
2.1.3.3.3 牙痛 双上1、患侧上2.
2.1.3.4 四肢软组织损伤取穴
2.1.3.4.1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 患侧上1、上2.
3.1.3.4.2 踝关节扭伤 外踝下4穴、下5穴、下6穴区;内踝下1穴、下2穴、下3穴.
2.2 操作方法
辨明疼痛部位在哪条经络的循经线上或在哪个脏腑相应所属部位后,对针具、穴位常规消毒,选30号1.5~2寸毫针;根据上述选穴选取相应进针点进针.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30°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针体紧贴皮肤表面向下缓缓刺入1.0~1.5左右,针下有松软感为宜,针尖指向病所,留针20~30min,不需使用任何手法.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可休息2~3日.治疗直至症状消失为度.
3 疗效标准[7]
3.1 治愈
疼痛消失,肢体活动度恢复正常,且半年内无复发。
3.2 显效
患处疼痛减轻,患肢可做一定范围内的的活动,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3.3 好转
疼痛减轻,活动仍受限。
3.4 无效
患者病情未改善,疼痛未减,仍未被动体位较前未改变.
4 治疗结果
40例患者中,治愈20例,占总数的50%,好转7例,占17.5%,显效5例,占12.5%,无效1例,占2.5%,总有效率97.5%.
5 讨论
5.1 发展历史[8]
腕踝针刺法是在腕和踝部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它是在《内经》皮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经络学说理论和现代的神经系统理论联系密切.20世纪60年代是其探索的开始时期,70年代初则正式作为一种刺法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由于腕踝疗法取穴在手腕及足踝部位,因此受时间、地点及环境的限制小,操作方便,取穴少,疗效较好,安全无痛,病人易接受,因此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
5.2 方义分析[9]
人体的腕部和踝部分别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循行所过之处.通过手足经脉和脏腑的络属,腕部和踝部与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亦有密切联系.此外,根据标、本、根、结理论.四肢远端是十二经脉的本部和根部,脉气生发之处.腕踝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腕踝部附近,当于十二经脉的本部.所以,可用来治疗全身各部的多种疾病. 5.3 结果分析
治疗结果可见,本病的发病以中青年四肢腰背部的功能性病变居多,预后方面也是功能性病变治愈率高.功能性病变多会引起脉络闭阻,导致不容、不通而致痛,而腕踝针的刺激可以促进局部血循,减少局部炎性介质的浓度,“通则不痛”,促进疼痛的缓解.
6 体会
痛症的病因众多,病机复杂.腕踝针治疗的关键是明辨疼痛所在的体表区域,选取正确的进针点,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腕踝针治疗痛症,疗效好、痛苦小、方法简便、尤其是对功能性病变引起的痛症,配合必要的局部运动,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于因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痛症,单纯应用腕踝针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显著,应在应用腕踝针疗法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其他疗法,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参考文献
[1]韦绪性.医痛症诊疗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4.
[2]苏江涛,王琼,周庆辉.腕踝针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导报[J].2009,15(4):105.
[3]熊秀蓉,林卿.腕踝针配合被动运动治疗偏瘫肩疼痛36例[J].福建中医药.2001,32(3):267.
[4]孙瑜,高碧霄.中国腕踝针疗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11.
[5]和运志,李新立,张贵华.腕踝针为主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70例[J].中国针灸,2008,S1:20.
[6]张心曙. 实用腕踝针疗法[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5.
[7]蒋进明,吴桂美.腕踝针治疗以疼痛为主的疾患80例[J].国医论坛,2002,11 (6):28.
[8]张仁.针灸技法精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61.
[9]梁繁荣.中国民间奇特针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33.
[10]吴旭,盛灿若.实用针灸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93.
[11]黎建海,肖莹. 腕踝针治疗痛症8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l998,( 5) : 10 -11.
[12]秦洁,赵继军,彭飞.腕踝针镇痛疗效研究新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2):43.
[13]胡新耀,李喜忠. 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 2) : 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