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学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小学到初中,随着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学习压力的增加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独立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有所要求,特别是住宿制学校,入学适应成为了初一学生普遍遇到的挑战。本案例中的来访者,对上学有恐惧和焦虑情绪,与同学缺乏有效交流,伴有失眠、冒冷汗、心慌等躯体化反应。咨询师通过房树人心理测验,运用意象对话技术、CBT认知行为分析,巧妙处理移情,帮助来访者驱赶心中的恐惧,适应正常的学校生活。
  〔关键词〕学校恐惧;房树人心理测验;意象对话技术;认知行为治疗;移情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2-0033-04一、个案背景
  小曾是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男,14岁,身材中等,性格内向,话语不多。母亲从事家政服务,在家附近的工厂帮人做饭搞卫生。父亲是门卫,父母收入都不高,东莞本地人。有一个姐姐,在读高中,成绩较好。小曾是家中最小的,又是男孩,家里人较少让他做家务活,独立能力较弱。作为家中惟一的男孩,父母对他有较大的期待,一旦做不好,父亲以打骂为主,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母亲性格强势,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在校,班主任反映,小曾同学较少与同学交往,上课经常走神,发呆,脸色阴沉,学习成绩中下。在校并无受到校园欺凌。
  二、主诉问题
  第一次见小曾同学,是在心理辅导室。进门时,小曾耷拉着脑袋,沉默不语。因不想上学,在晚修期间躲起来,班主任发动全班同学满校园找,后来在球场的角落里发现他,班主任非常担心,推荐他过来咨询。对于我的问话,小曾话语不多,只简单地回应一两个字,在我的真诚、接纳、理解和共情下,他终于说出他非常害怕上学,多次与父母提出不想上学,可是父母不同意,每到周日下午,心里想着又要来学校了,就惶恐不安,冒冷汗,心慌,脸色煞白,心里像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喘不过气来。只要不上学,在家一切都好,也不会出现上述症状。小曾同学述说,在学校里,没有一个能玩的好朋友,小学时跟他关系要好的同学都不在同一个学校,每天独来独往,很难受。在学校里最难过的是晚修时间,希望能过像小学一样的生活,每天可以回家。失眠的时间较长,从入学到现在,已经有半年多,每晚要一点多才能睡着。
  三、评估分析
  学校恐惧症是通过明显的焦虑和躯体症状的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对上学的非理性的紧张和恐惧。从小曾的行为反应来看,符合学校恐惧的三大特征。1.害怕上学,公开表示拒绝上学。2.发病期间,一听到要上学或强制性要求上学,焦虑就会加重,如果同意暂时不去上学,焦虑马上缓解。3.伴随有焦虑的症状表现:心神不安,脸色煞白,全身冒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恐惧症的病理根源,实际上往往深深地植根于病态的母子关系。往往由于母亲需要保持对孩子持续的依恋,而使孩子正常的独立性发展中断。从小曾的房樹人绘画(如图1所示)心理分析中也发现了这点:
  房屋上高高的烟囱冒着烟,表示家庭内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内心具有紧张感,对自己的家庭状态不满意并具有叛逆心理,与权威人物有冲突。烟的方向是向右的,显示出他冲突的对象是母亲,他对母亲有攻击,母亲是个较强势的女人,对他有较大影响,生活中控制欲较强。他一方面依赖、需要母亲,另一方面对母亲又有抗拒、防御。天空中的云体现他对外界的防御性较强,他对于别人的建议、意见和看法,包括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心里反对,但不会说出来,也不会表达,别人表面上看起来觉得他一切都挺好的,挺乖的,但可能有一段时间这种无声的反抗就会爆发,行为问题就会显现。再看门上的窗户,高且封闭,显现出他不善交际,与同龄学生之间的交流障碍。
  四、辅导过程
  (一)意象对话技术,化解与母亲的矛盾和冲突
  意象对话技术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它是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一技术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和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我的意象对话,从小曾的房树人图画开始。先给小曾做放松,让他闭上眼睛想象他画面中的房子。
  师:想象你画面中的房子,你看你画的房子有个烟囱的,对不对?
  曾:嗯。
  师:深深吸一口气,你从烟囱里面,唰,钻下去,你看看是谁在点火啊?
  曾:妈妈。
  师:妈妈点火啊,那你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要点火好不好?你点火我就很愤怒,你知不知道?嗯,妈妈怎么说呢?
  曾:她说好,我不点火了。
  师:你是不是想有一个很好的妈妈呢?
  曾:嗯。
  师:嗯,你希望妈妈怎么样呢?
  曾:能够理解我。
  师:哦,希望妈妈能够理解我。那你说你现在的妈妈能不能够理解你呢?
  曾:不能。
  师:嗯,那你对妈妈说,你说:妈妈,你能不能多点理解我呢?
  曾:妈妈,你能不能多点理解我呢?
  师:嗯,她怎么说?
  曾:她说不能理解我。
  师:你把你的不开心讲给妈妈听。
  曾:在学校很痛苦。
  师:嗯,还有呢?
  曾:在学校很孤独。
  师:你说妈妈,你多关心我好不好?我是你惟一的儿子喔。嗯,她怎么说?
  曾:她说我能理解你。
  师:嗯,那你说,妈妈你抱抱我好不好?
  曾:妈妈说好。
  师:那你就让妈妈抱抱你了。你看到妈妈抱着你,你有什么感受?
  曾:很温馨的感觉。
  师:很温馨的感觉啊,那你深深吸一口温暖的气,你对妈妈说,你说,妈妈,希望你以后一直理解我好不好?嗯,妈妈怎么说?   曾:妈妈说好,我能理解你。
  师:嗯,好的。
  想起一句流行语:“我们听过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许多人大道理都懂得,但却是做不到呢?回到弗洛伊德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理性,道理存在于意识层面,但是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是潜意识层面,意象对话可以绕开理性,在人的潜意识层面去改变意象,不讲大道理,直接用形象思维交流,这就是意象对话的魅力所在。小曾同学在现实中与母亲的矛盾冲突,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在潜意识层面,让小曾充分表达了对母亲的期待,把内心的真实感受对母亲说出来,与母亲完成了一次良好的对话沟通,拥抱更让小曾感受母爱的温暖,从中得到成长的力量。
  事后,通过班主任约谈小曾母亲,跟她分析孩子的上学恐惧与她有密切关系,让母亲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尽快与孩子分床睡,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希望家长能理解、接纳孩子,给孩子温暖的支持,充足的爱与关怀,即便孩子仍有不想上学的念头,家长须坚持“不打,不骂,但不能不理”的原则,鼓励孩子坚持上学,并对家长在沟通方式上做指导。
  (二)认知行为治疗(CBT)直面恐惧
  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小曾的行为做SRC分析,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包括认知的、情绪的、身体的、行为的,C代表结果,并把小曾对学校恐惧的反应模型,通过图画展现出来,让小曾更直观地看到自己。
  从图中反应模型可看到,每当上学的刺激S1出现时,恐惧焦虑情绪上升,数值达90以上,小曾做出R的反应,认知反应:认为自己不行,去上学会受不了;情绪反应:出现恐惧,紧张、害怕、担心等消极情绪;身体反应:全身冒汗、心跳加速、脸色煞白;行为反应:回避、拒绝、逃离。回避、逃离的行为反应,可以让情绪立刻降下来,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到。小曾一直重复着这样的模型,S2、S3、S4……采取回避的态度去处理问题,例如拖延上学的时间、不去学校、在学校里躲起来等,只能让小曾短期内受益,可以使突然上升的情绪从恐惧、焦虑的高峰一下回到低谷,但并不能让问题得到解决,长此以往,会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学习受到影响,更加难以融入集体。小曾看完我对他心理问题的模型分析后,表示认同。我马上问他:如果我有办法可以让你改变,你愿不愿意改?他欣然答应(激发他主动改变的欲望)。改变的关键点在于,让小曾在出现恐惧、焦虑、害怕、担心等情绪状态时,主动去适应它,而不被动回避。我让他想象在家准备要来上学的情境,给自己的恐惧打分,0~100分,当恐惧值达到70分以上时(想象时,恐惧分值越高效果越好),让自己的不适感持续一段时间,保持住这种感觉,抓住它。可以对恐惧说:“嘿,老朋友,你又来了!我要抓住你,你可别跑掉了!”小曾发现当他能够直面恐惧时,恐惧反而消失了,他越想去抓住恐惧的感觉,恐惧却偷偷跑掉。
  (三)巧妙处理移情,引领正向行为
  一天,小曾做完咨询,走出咨询室后又回来,说希望在咨询室写作业,直到晚修放学。凭借职业的敏感,我猜想,小曾是不是对我产生了移情?把我当作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第二天,办公桌上的纸条验证了我的猜想。
  弗洛伊德将移情定义为“患者在分析师身上看到了他童年和过去的某个重要人物的复活,因此把适用于这一模式的情感和反应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即来访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情绪等,表现在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或者将过去与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重现在咨询师身上。很明显,小曾把我当成妈妈了,如果我继续重复着小曾过去与妈妈的关系,那么小曾在这段关系中是不会得到成长的,我必须跟他妈妈有所不同的,才能够帮助小曾获得成长的力量,这样才能利于关系的推动,协助他成长。在处理移情上,我主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原则:
  1.提前设置,不让来访者牵着鼻子走
  移情处理不好,来访者容易缠着咨询师不放,在任何时间、地点,只要他想,他就一定要找到咨询师,得到关注,如果咨询师不答应,甚至威胁,恐吓,直至咨询师妥协。因此,遇到移情个案,对咨询师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我首先表达感谢,感谢他对我的信任,其次,对他提出要求,希望他按照我值班的时间来咨询,周末是属于老师的私人时间,不接待任何来访者,我也不在QQ上咨询,这是我工作的方式,我问他能尊重我的工作吗,小曾点头表示接受。这样的设置,让咨询师變得主动起来,不会被来访者牵着鼻子走。事实证明,接下来的几次咨询,小曾都能遵守约定。
  2.关注、鼓励来访者的正向行为
  当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时,他可能会用各种手段引起咨询师的关注,这时,咨询师要注意选择性的关注来访者的行为,引领他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小曾同学曾写信,说自己感觉越来越糟糕了,觉得自己透不过气来了,有点想“自杀”,并急迫预约我跟他做咨询。字条上的自杀,他刻意带上了引号。他的这种反应,跟我的感觉相反,于是我马上向班主任了解他的近况,上课的情况和最近的情绪,班主任表示挺好的,经过咨询,状态有明显好转,得到验证之后,我确定,他是故意把自己的情况说得很糟糕,以此来引起我的重视。我刻意把他的咨询安排在后面,强化他遵守咨询规定的意识,同时表达老师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并没有因为他情况很严重,想自杀而特殊地关照他,以避免他以后学会以消极的状态来换取我的关注。在咨询中,我刻意回避他难受、孤独、压抑、不想来学校的负面的情绪,而是挖掘他在学校里的积极体验,比如,在学校,你有没有感觉什么事情是让你放松、愉悦的?哪怕只是非常短暂的。只要是小曾发现的生活中的快乐,我都表示赞许,大力表扬,并且给他布置家庭作业,让他把生活中感到快乐的瞬间,让自己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事件记录下来,咨询时带来跟我分享。慢慢地,我对他正向行为的高度关注,会引导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正向行为。
  3.接纳、理解、支持,成为心理成长动力
  现实生活中,小曾对母亲既依赖、需要,同时又抗拒、防御。这种关系通过移情投射在我身上,我有时是好妈妈的化身,有时又充当着坏妈妈的角色,当我能满足到他的需要时,我就是好妈妈,相反,他就感觉我是坏妈妈。“老师,您是对我关心最多的老师,是最棒的心理教师,我非常信任您。您是一个在我心中无可替代的心理教师。”“老师,我不想再咨询了,我找你也没有用,所有事情让我自己解决,我决定放弃!”可以看到,“好妈妈”和“坏妈妈”交替出现,处理的关键是,当出现“坏妈妈”时,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能像现实中妈妈的做法,不能理解儿子,责骂,控制,相反,即便他对心理咨询师有情绪,抵抗甚至攻击,心理咨询师依然接纳他,给他支持、鼓励,让他在妈妈身上没有获取的心理能量,在咨询师这里得到补偿,有足够的力量成长。看到他写的放弃信时,我给他写了一封回信。内容如下:
  “收到你的信,我很意外也很难过,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痛苦、悲伤、难过、怨恨,我都能感受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孩子,他悲伤、难过、煎熬、无助。他想寻求帮助,却又担心自己的状态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不想麻烦别人,不想让人担心,宁愿自己扛。可是稚嫩的肩膀又如何能承受那‘快要断气’的痛苦!于是,他想放弃了,不再努力,努力也没有用……我想或许是我给你的支持、关心、理解还不足够,才会让你退缩,放弃努力,我感到难过,心痛,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你感觉舒服一些,但我愿意继续支持你,给你温暖,给你力量,我想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我的接纳和理解、温暖的支持,给了小曾面对困难的勇气。他回信:“老师,我的退缩,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不够坚强,是我不敢面对困难。您能如此了解我的心理,我真的非常感动,您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我被您的善良所打动了,不管我的想法是否正确,您都会支持我,您就是我的心灵导师!这份支持已在我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五、效果评价
  本案例共进行了六次咨询,收到来访者的九封来信。我用房树人绘画心理测试给小曾做了心理分析,用CBT认知行为疗法做了行为模型分析,使小曾直面恐惧,不再害怕来上学。意象对话技术修复了小曾与母亲的关系,巧妙处理移情使小曾获得心灵成长。通过辅导,小曾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生活,不再惧怕学校了,并且在学习态度上有所改善,更令人可喜的是,经常在球场上见到他与同学打球的身影。在最后一次咨询结束之后,我又让小曾画了一幅房树人图(如图4所示):
  可以看到,房屋上代表与母亲情绪冲突的烟囱不见了,说明对母亲的愤怒,抵抗的消极情绪消失,双方关系得到修复;透射出过滤性、防御性的云朵也不见了,一方面表示他不再压抑自己的想法,学会了交流表达,另一方面表示他已经能够接受和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再防御和无声抵抗;另外代表交流模式的窗户,虽然依然还有不足,有待提高的地方,但跟以前相比也有了改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城第一中学,东莞,52312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初中  不同于显性的心理课,生物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往往是隐性的,沉在书面知识之下,需要生物教师去探索、去发现。在生物教学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教师要深挖教材内涵,拓宽教材外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找准切入点,适时适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蕴含于生物知识传授之中,不着痕迹地使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健康素质方面获得双赢。  一、在生物实验中渗透心理健康教
〔关键词〕学习型心理社团;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因此,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和落实《纲要》的目标要求,纷纷结合自己所在组织的实际情况,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业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在
[摘要]转化特殊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难点。本案例中,小陈是一名学习很差,行为怪异,有高功能自闭倾向的特殊学生。针对他的特点,采用学校干预、家庭干预、认知疗法和跟踪谈话辅导,基本达到转化目标,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关键词]特殊学生;干预;认知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45-03  一、学生背景  小陈,男,12岁,六年级学生,
造刺树原产日本,属亚乔木,高达10米,可耐-40℃低温,耐干旱。从出土10厘米开始长满利刺,成熟后,全身长满利刺,且刺上长刺。硬利如针的刺可将轮胎、鞋底、衣服轻易扎透,人畜不敢接近。树龄越大刺越多,最多的地方只见密密麻麻的利刺而不见树干,栽后3年即成刺墙。成墙后,手拿斧锯也很难进入园内。既解决了砖墙造价高(砖墙造价是造刺树的130倍)问题,又防止外人易跳进园内的缺点,同时又是果园的防风林,故被人们
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史学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一些学者开始把女性主义学理取向融入文本解读与语境重构之中,强调文本问性的张力,通过历史文本开放式解读,丰实当下的文化理解。女性主义史学论域中的维京妇女,是多维度地透视女性主义史学的学理取向与方法论特征的例证。本文通过对域外文献所描述的维京妇女的“双重他者”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女性主义史学对萨迦女性叙事向度以及维京女性塑形的男子气话语解读
〔关键词〕初中生;新生适应;OB训练干预;活动设计  【活动理念】  初一是中学生活的开端,学生面临着从“小学生”到“中学生”角色的重大转变。学生离开了相伴六年的同窗好友,来到了陌生的学校,接触到陌生的同学,心里难免产生孤独感,缺乏对新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初中生群体主要以“00后”为主,大部分都生活在经济条件比较优渥的家庭,在长辈的宠爱下长大,很多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新的环境中,
王福平,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88年参加工作,现任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六小学校长。曾荣获山东省语文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滨州市名校长、滨州市首批学科带头人、滨州市教学能手、滨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校长,他用心去做教育,用爱去做教育,用智慧去做教育。他办学理念先进,坚持“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学科教学和课程建设,逐步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江苏省无锡市Q校在高二年级开设了以“大学巡礼”为主题的生涯探索活动,以目标指引行动,提高学生对大学的认识程度。在活动中,学生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了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高中生;自主探索;大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关键词〕NLP技术;青春期心理;辅导个案  一天晚上,我正在教学楼大厅负责学生出入教学楼的登记。这时,一位高三的男生从楼上下来快步走到我的面前问道:“老师,您有时间吗?”我看他一脸愁容,说:“有呢,有事吗?男生说:“老师,我想找您咨询一下。”我好奇地说:“很急吗?”因为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环境进行心理咨询,可能效果会受到影响,所以希望他能换个时间去咨询室找我。这位男生立刻皱着眉头说道:“很急很急。”
摘要:《机械制图》和《Auto-CAD》是现代高等工科院校的两门基础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使学生难以入手。本文把两门课程相结合,通过两者内容上的相互渗透和紧密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简单有效地完成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机械制图;CAD;课程整合;空间想象力     一、引言    对于多数工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