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学期,我们年级组的老师选定苏教版四上《春联》上了螺旋滚动课。反观三堂课,我们在行动中研究着,反思着,对“好课不厌百回磨”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认。
一、潜心会文深钻研,教学目标先要明
只有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设计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春联》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中五副春联,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感悟春联的内容。难点是: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学习简单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把握了重难点,在教学中,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文章的关键字词句深入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顺应文章的思路来组织教学,领会作者意图。也即“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第一次上课,教师是让学生初读春联,指导读好,然后指导理解意思,体会感情。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应该先让学生大致读准确,再初步理解大意,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读出感情。这既符合一般的认识规律,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于是,我们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课堂提问不宜忽,千锤百炼始出口
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感悟,不能在“问问答答”中肢解语文。所以,我们要从整体着眼提炼总问题,避免繁琐细碎。要锤炼教学语言,使提问更加简洁明了。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让问题更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
如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让学生一条一条地读春联,理解意思,指导朗读。这样不仅费时,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二次上课老师就这样引导:出示句式(一)“______”,这副春联______了______。引导学生将读书所得化为流畅的表达,初步理解春联内容。接着又出示句式(二):我读了“____________”这副春联,知道了(明白了,懂得了)______。这样开放性的引导,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春联,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引发个性化的感悟与表达。
后来,我们又发现:五副春联的学习还是“各自为政”——教师一副副地讲,学生一副副地学,费时且不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堂课上,教师就重点指导其中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通过讲解示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读读评评中,让学生想象芳草翠绿,杏花粉红,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让学生品尝到想象品读之乐。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品读其余春联。这样扶放结合,重点突出,既让学生充分自学,又能在全班交流时根据每一副春联的特点,抓住重难点及时点拨。
三、精心预设重生成,学生主体牢记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当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不是摒弃预设,而是要求教师更充分地预设,备不同的教法学法,关注学生,关注细节,相机点拨,互动对话,培养教学机智,抓住瞬间资源,推进教学深入,编织更精彩的生成。
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学生知道的不讲,学生能够自己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能够自己解决的也坚决不讲”。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春联“对仗”的特点,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读春联自己去发现,去揣摩,去總结规律。但在引导学生品悟每副春联时,教师就要把握每副春联的大意,深入钻研关键字词,确定重难点。如:第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的教学,读着这副春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想象描述,体会意境,激发情感,再以情导读,动情诵读。在深入学习这副春联的基础上,归纳出“口诵心惟”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学。对于其他几副,教师也必须先理清自己的思路,确定明确而恰当的目标,才能当好学生的伙伴与向导。“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导而勿牵”,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从不会到会,从肤浅到深刻,从狭隘到开阔。
四、省时高效启思维,语文实践促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应少讲精导,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自主感悟,放飞思维,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实践活动中调动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能力。
前两次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发现春联写法上的特点:对仗,并结合“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副春联理解“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这一特点,从中体会运用文字的技巧。遗憾的是,对于春联“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美特点,学生还没有深入体会就下课了。教师精心准备的拓展部分根本来得及展开。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学时间怎么安排才更科学更高效。
本课的内容看似比较集中,其实对每副春联的感悟与探究春联的特点还是挺繁琐的。为了保证重难点的教学时间,必须在次要环节尽量地节省时间。所以,第三次上时,对原设计中导入环节中的对对子游戏进行简化,确保更快速地进入到重点部分的学习。
“时间才是硬道理”,要想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必须控制好时间。有了充裕的时间,才能让学生适度地拓展——连一连,填一填,辨一辨,写一写。特别是对“雨润万朵花”的思辨,第三次课堂上就有时间充分展开。学生提出了多种答案:有“打、落、淋、洒、润”等,此时,教师不能急于公布“标准答案”,而是从容地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品味,在比较中推敲,让学生把“润”字与上联中的“拂”字对照,由此感悟到,两者都是动词,都有轻柔的感觉,“润”对得更准,更美,更有情趣。同时,“润”也体现了春雨细密无声的特点,用诗句“润物细无声”作参照体会。学生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
“好课不厌百回磨。”我与同事们在螺旋滚动课的实践中,看到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感受到了生命拔节的喜悦,更明白了:没有孜孜以求的钻研,没有自觉反思的意识,没有不断超越的勇气,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不可能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
(责编 张敬亚)
一、潜心会文深钻研,教学目标先要明
只有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设计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春联》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中五副春联,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感悟春联的内容。难点是: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学习简单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把握了重难点,在教学中,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文章的关键字词句深入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顺应文章的思路来组织教学,领会作者意图。也即“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第一次上课,教师是让学生初读春联,指导读好,然后指导理解意思,体会感情。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应该先让学生大致读准确,再初步理解大意,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读出感情。这既符合一般的认识规律,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于是,我们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课堂提问不宜忽,千锤百炼始出口
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感悟,不能在“问问答答”中肢解语文。所以,我们要从整体着眼提炼总问题,避免繁琐细碎。要锤炼教学语言,使提问更加简洁明了。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让问题更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
如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让学生一条一条地读春联,理解意思,指导朗读。这样不仅费时,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二次上课老师就这样引导:出示句式(一)“______”,这副春联______了______。引导学生将读书所得化为流畅的表达,初步理解春联内容。接着又出示句式(二):我读了“____________”这副春联,知道了(明白了,懂得了)______。这样开放性的引导,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春联,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引发个性化的感悟与表达。
后来,我们又发现:五副春联的学习还是“各自为政”——教师一副副地讲,学生一副副地学,费时且不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堂课上,教师就重点指导其中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通过讲解示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读读评评中,让学生想象芳草翠绿,杏花粉红,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让学生品尝到想象品读之乐。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品读其余春联。这样扶放结合,重点突出,既让学生充分自学,又能在全班交流时根据每一副春联的特点,抓住重难点及时点拨。
三、精心预设重生成,学生主体牢记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当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不是摒弃预设,而是要求教师更充分地预设,备不同的教法学法,关注学生,关注细节,相机点拨,互动对话,培养教学机智,抓住瞬间资源,推进教学深入,编织更精彩的生成。
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学生知道的不讲,学生能够自己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能够自己解决的也坚决不讲”。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春联“对仗”的特点,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读春联自己去发现,去揣摩,去總结规律。但在引导学生品悟每副春联时,教师就要把握每副春联的大意,深入钻研关键字词,确定重难点。如:第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的教学,读着这副春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想象描述,体会意境,激发情感,再以情导读,动情诵读。在深入学习这副春联的基础上,归纳出“口诵心惟”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学。对于其他几副,教师也必须先理清自己的思路,确定明确而恰当的目标,才能当好学生的伙伴与向导。“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导而勿牵”,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从不会到会,从肤浅到深刻,从狭隘到开阔。
四、省时高效启思维,语文实践促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应少讲精导,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自主感悟,放飞思维,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实践活动中调动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能力。
前两次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发现春联写法上的特点:对仗,并结合“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副春联理解“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这一特点,从中体会运用文字的技巧。遗憾的是,对于春联“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美特点,学生还没有深入体会就下课了。教师精心准备的拓展部分根本来得及展开。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学时间怎么安排才更科学更高效。
本课的内容看似比较集中,其实对每副春联的感悟与探究春联的特点还是挺繁琐的。为了保证重难点的教学时间,必须在次要环节尽量地节省时间。所以,第三次上时,对原设计中导入环节中的对对子游戏进行简化,确保更快速地进入到重点部分的学习。
“时间才是硬道理”,要想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必须控制好时间。有了充裕的时间,才能让学生适度地拓展——连一连,填一填,辨一辨,写一写。特别是对“雨润万朵花”的思辨,第三次课堂上就有时间充分展开。学生提出了多种答案:有“打、落、淋、洒、润”等,此时,教师不能急于公布“标准答案”,而是从容地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品味,在比较中推敲,让学生把“润”字与上联中的“拂”字对照,由此感悟到,两者都是动词,都有轻柔的感觉,“润”对得更准,更美,更有情趣。同时,“润”也体现了春雨细密无声的特点,用诗句“润物细无声”作参照体会。学生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
“好课不厌百回磨。”我与同事们在螺旋滚动课的实践中,看到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感受到了生命拔节的喜悦,更明白了:没有孜孜以求的钻研,没有自觉反思的意识,没有不断超越的勇气,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不可能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