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流感的经济成本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u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使用概率很低,我们仍需要增加疫苗和抗生素的储备,因为人们愿意为了避免感染而支付大笔金钱
  
  大约每隔一个世纪,一场影响全球的流感就会暴发。最近一次是1918年至1919年暴发的西班牙流感。其间,全球有5000万至1亿人因为这场流感而死去。1957年的亚洲流感估计死亡人数达200万,1968年的香港流感也有逾100万人丧生。眼下的新型流感是不是继约百年前的大流感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流感?如果是,经济损失会有多大?
  
  目前,全球有超过1.9万人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是16岁以下的人群,而且死亡率较低。但是,现在还不能说流感的影响比较轻微或者温和,因为大规模的流感通常要持续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都比较温和,但是,接下来的阶段破坏力就比较大。无论这场流感发展成什么样子,负责卫生方面的官员都可以有把握地说,以后,总会有一场大规模的传染病袭来,并且给全球造成严重破坏。
  
  需要注意到,流感的外部性很大,因为患者几乎没有动力去考虑接触别人后感染他们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种外部性表明,为了控制流感的传播,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卫生行动很有必要。
  
  下面,让我们考虑一下,西班牙流感那般严重的现代流感一旦流行可能造成多大的损失。1918年至1919年,因为患西班牙流感而死去的5000万人(估值下限)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8%。世界人口从那之后增长了2倍。如果这次流感会杀死2.8%的世界人口,那么,将有约1.5亿人死去。这是个恐怖的数字。它还可以换算成惊人的金额。测算人们为避免致命的疾病风险和其他风险愿意支付的金额,经济学家称之为生命价值评估。据估计,一个典型的美国年轻人的此项评估约为500万美元,换言之,他愿意为死亡概率在每个年龄段均为万分之一的疾病支付500美元,为死亡概率是千分之一的疾病支付5000美元。
  
  为了计算这种大规模流行疾病的损失总和,我们假设,其他国家可比较的生命价值评估等于500万美元乘以这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美国人均收入的比率。比如,一个人均收入为美国一半的国家,它的年轻人的生命价值估计为250万美元。如果我们假设这场传染病在所有国家的死亡率是一样的,严重程度等同于大流感的流行疾病总的成本将超过100万亿美元。这是一笔巨大的金额,多到无法具体想象。这跟流感对全球GDP的影响相比,真是相差甚远。
  
  默里等人在科学杂志《柳叶刀》2006年12月号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测算,现在一场规模堪比西班牙流感的大规模流感,不会让1.5亿人丧生,但会夺去约6000万人的生命。他们还称,死亡会更加集中在穷国。根据默里的测算结果,我调整了自己的估测,人们愿意为这场流行疾病支付的金额从110万亿美元减少至约20万亿美元。
  
  死于这场大规模流感的人数,可能从占比上小于西班牙流感,因为世界医疗保健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方面,自1919年开始,世界人口激增,农村人口占比下降;而城市人口猛增、航空旅行的发展,导致大规模跨境流动,这都意味着流感的人际传播更加容易。抵消这些变化的,是那些控制流感传播、降低其后果严重性方面取得的进步。与以前的大流感相比,公共卫生官员可以更快地隔离患者,识别不同病毒株的基因组成。不同国家之间官员的交流也更加频繁,这有助于未来在对流感“风暴眼”实施隔离时通力合作。
  
  也许,最近几十年,人类在流感中救治生命最重要的进步是发明了疫苗和抗生素药。疫苗可以快速生产,并给大批人群接种来预防新流感,甚至是毒性很高的流感。如果服用得足够早,抗生素可以很好地稳定病情,并加速病人康复。美国和欧盟储备着大量抗生素,可以治疗他们16%的人口。日本也有大量抗生素储备。一些非洲的穷国是准备最不充分的,很难应对大规模流感。
  
  当然,新流感的病毒株可能无法用已知的抗生素治疗。生物恐怖分子可能会制造并传播各种高致死率的病毒。但是,制药厂也比从前准备得更好,来增加已有的药品生产,并且发明新药来治疗不能被已有药物治疗的新流感。
  
  我已经指出,很多人愿意为了避免被高致死率的病毒感染而支付大笔钱。这正是即使另一场大规模流行病的概率很低,其特质也未知,但我们仍需增加药物和疫苗储备的原因。人们愿意为未来20年发生概率为百分之一的大规模传染病支付约2000亿美元。这样的成本,说明了世界为何要大量增加研制抗生素和病毒疫苗的支出。■
  
  作者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为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继续以信贷大扩张的方式疗经济之伤显然并非上策,更多地考虑长期行为,才是危机中求生存、谋发展之道    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国人尽可听到一派“经济回暖”之赞。从夏日常在的海南博鳌,到春意盎然的京城,热烈的肯定压倒了冷峻的质疑,“中国率先复苏”的兴奋感浸染着政商学界,仿佛危机已离中国而去。我们对这种乐观情绪断难苟同,深以为“回暖”只是现象不是实质,只可观望不可夸大;尽管信心仍在,我们以为,在当前,
期刊
银行要求偿还政府贷款是一个绝佳时机,可减少政府对它们决策的控制    六个月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型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均接受了联邦政府的贷款,以便夯实它们的资本金,好捱过这场金融风暴。    如果没有这些贷款,可能早在去年9月至10月间,一些银行就会受资本市场流动性干涸的影响,关门大吉了。    世易时移。近日,两家实力最强的银行高盛和摩根大通,却宣布它们希望也有实力偿还政府贷款。它们是否应该得到准
期刊
目前的信心回暖,仍然是低利率和各种政府计划下的借贷款冲动的刺激结果,并没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财经》记者 吴莹 徐可 驻华盛顿记者 李增新    复活节(4月12日)前后,美国的金融机构似乎纷纷找到了复活的感觉。    4月初,富国银行(Wells Fargo)发布一季度财报,率先传出佳音,净收益30亿美元超过预期;接下来,高盛、摩根大通喜报迭来,在金融股的带动下,美国股市自3月初以来一路走
期刊
中国经济能否避免二次回落,关键在于政府扩张投资拉动内需之后,市场驱动的内需能否及时衔接。但出口前景依旧黯淡,经济刺激冷热不均,中小企业状况不容乐观    《财经》记者 霍侃 张翃 王晶    4月21日下午,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北岸工业区,金鑫照明灯具有限公司(下称金鑫照明)的厂房内,一派清闲景象。几位穿着浅蓝色工作服的年轻女工在擦玻璃;五金车间里,一些工人围坐在一起聊天。    “萧条啊!”金鑫照
期刊
信贷极度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大量举债已成脱缰之势,可能的危害不仅仅是高杠杆率      哪里有什么金融危机?现在是地方政府融资的狂欢节。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不在充分、彻底地用足这久违幸福时刻的每一分。    最得心应手的工具,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城市建设投资集团为名的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数量从一地一个到多个,级别由省、市复制到县,行业从城市建设、交通延展到新能源,规模由小至大,正在加速膨胀政府
期刊
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不落实、技术管理不到位和瓦斯抽采不达标,是造成重庆市綦江矿难的四大原因    《财经》记者 邓海    5月30日上午10时55分,重庆市綦江县境内松藻矿务局同华煤矿,突然发生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当时井下作业的131人中,有30人遇难,77人受伤,其中12人重伤。    死里逃生的同华煤矿矿工陈永树对《财经》记者回忆说,事故发生当天,他所在的班有14名矿工在井下作业。大约
期刊
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前文化部长,2009年4月14日在家中逝世,享年90岁    4月20日,巴黎荣军院的大厅内,当一段弥撒曲终音息,法国总统萨科齐开始了致词哀悼。随后,《游击队之歌》奏响了。这是“二战”德军占领法国时,法国抵抗组织耳熟能详的歌曲。伴随着激昂的旋律,人们向一位曾经的斗士、作家和笔战者庄严致敬。    莫里斯·德吕翁1918年出生于巴黎。年幼失怙,由身兼作家、记者的叔叔约瑟夫·
期刊
手握气源的中石油能从下游市场切走多大的蛋糕,取决于它愿意与别人分享多少上中游垄断收益    《财经》记者 杨悦    4月1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集团或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来到湖南,出席了双方签署的石油天然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作为回报,湖南省政府同意协调中石油旗下的昆仑燃气有限公司(下称昆仑燃气)进入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的城市燃气市场。    湖南只是中石油昆仑燃气在全国城市燃气
期刊
对经济复苏过度乐观不可取,不为“流动性亢奋”所惑才是关键      进入6月,市场在炎炎夏日中升腾,处处可见亢奋之象。    国内外资本市场均令人瞩目,上证综指近期连创新高,资金流入呈“井喷”之势;港股行情也持续看涨,堪可比肩2006年牛市。国内房地产市场则涨势重现,今年前四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大增三至四成,而北京销售额与销售面积同比增长均超过了100%,京沪两地的土地市场也相继出现溢价成交盛况。
期刊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债勃兴于2009年,但依靠的还是老办法,押宝土地升值。这会像以前一样有效吗?    《财经》记者 于宁 张曼 方会磊    从合肥骆岗机场到六安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这个几年前还很安静的小城市如今一派热闹景象。    今年3月,六安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六安城投)刚刚发行了15亿元债券,而六安市2007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0多亿元。募集资金将投向六安城区的四条主河道,以及与其配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