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微课在课堂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以此打造出一片开放、多元、灵动、厚重的课堂新时空。然而,并非所有的微课都能如此幸运。微课在课堂中的介入时机、方式和路径不同,其教学效果也就不尽相同。选择何时让微课介入与何时不介入,体现了独特的教学艺术。教师要该出手时再出手,以期“新的希望与突围”能在微课中实现,这也应该成为教师在微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点。
笔者曾经执教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公开课。正式上课前,先在其他班级试教。以下是试教伊始的部分教学片段:
出示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1)武威市凉州区共和街小学和凉州区青年巷小学足球队的比赛中,上半场进了两个球,下半场输了三个球,该如何用数字表示进球和输球呢?(2)凉州区共和街小学三年级于2017年3月份转进了8个学生,同时四年级转走了5名学生,如何用数字表示转进和转出的学生呢?(3)教师强调:醒目的红色横线表示“正数”,用醒目的蓝色横线表示“负数”。
本以为这样的微课介入能够使课堂一开始就夺人眼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生生硬的表情和言不由衷的回答足以说明,教学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明显。课后,我征求同事的建议,教研组长说:“这样的微课介入很‘拉风’,很形象,但是,快速的眼花缭乱之后,换来的是学生的不知所措。”一位老教师说:“‘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一开始就用‘进球’和‘输球’引入负数的概念,似乎太早。”还有一位教师也表示:“尽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抽象和分析能力,但是当铺垫不够、引入太过突然时,学生就会一头雾水,不符合学生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
听着教师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评价,我惊出了一身冷汗,简单的一番评论令我醍醐灌顶。是啊,如果“负数”的产生是凭空而来的,如果“负数”的引入是突兀急躁的,这样的微课视频再精彩耀眼,也无法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痕迹,无法在学生的记忆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带着同事对我的“叮嘱”,我重新研读教材,深入文本,认真反思,以学生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以“学生视角”为先导,经过反复的考量、诊断和筛选,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
1.我们来玩个游戏《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教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2.我在屋外地面“0”的位置等待,爸爸上二楼取钥匙,妈妈到地下室取衣服,应按哪两个键?(楼层显示键码中有“-1”)。
3.微课视频(引出负数):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带“-”的数吗?出示温度计,用醒目的动态演示“0”以上的正数和“0”以下的负数,并告诉学生,冬天温度更低了,低到零度以下,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示了,那么,应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课后,大家评论:通过修改,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螺旋上升”的路子。同时,温度计的出现,让“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負数”的引出水到渠成。从设计“1”到“2”的铺垫到最后微课的介入,激活了学生的经验、记忆和思维积淀。
这次公开课前后的磨课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在想,微课是个好东西,但一定要让它“物尽其用”。好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先让学生的思维“爬坡”,再让“温度计”这样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亮相”,最后微课视频华丽登场,这些逻辑顺序和内在联系,都在考验着教师的耐心和智慧。厘清这些顺序,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思维能力的内隐成分,才能更好地把握微课视频“亮相”的最佳时机。而之后,教学必将朝着更为灵活、更为开阔、更为精彩的地方挺进。
(注: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Z141)《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共和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笔者曾经执教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公开课。正式上课前,先在其他班级试教。以下是试教伊始的部分教学片段:
出示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1)武威市凉州区共和街小学和凉州区青年巷小学足球队的比赛中,上半场进了两个球,下半场输了三个球,该如何用数字表示进球和输球呢?(2)凉州区共和街小学三年级于2017年3月份转进了8个学生,同时四年级转走了5名学生,如何用数字表示转进和转出的学生呢?(3)教师强调:醒目的红色横线表示“正数”,用醒目的蓝色横线表示“负数”。
本以为这样的微课介入能够使课堂一开始就夺人眼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生生硬的表情和言不由衷的回答足以说明,教学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明显。课后,我征求同事的建议,教研组长说:“这样的微课介入很‘拉风’,很形象,但是,快速的眼花缭乱之后,换来的是学生的不知所措。”一位老教师说:“‘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一开始就用‘进球’和‘输球’引入负数的概念,似乎太早。”还有一位教师也表示:“尽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抽象和分析能力,但是当铺垫不够、引入太过突然时,学生就会一头雾水,不符合学生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
听着教师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评价,我惊出了一身冷汗,简单的一番评论令我醍醐灌顶。是啊,如果“负数”的产生是凭空而来的,如果“负数”的引入是突兀急躁的,这样的微课视频再精彩耀眼,也无法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痕迹,无法在学生的记忆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带着同事对我的“叮嘱”,我重新研读教材,深入文本,认真反思,以学生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以“学生视角”为先导,经过反复的考量、诊断和筛选,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
1.我们来玩个游戏《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教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2.我在屋外地面“0”的位置等待,爸爸上二楼取钥匙,妈妈到地下室取衣服,应按哪两个键?(楼层显示键码中有“-1”)。
3.微课视频(引出负数):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带“-”的数吗?出示温度计,用醒目的动态演示“0”以上的正数和“0”以下的负数,并告诉学生,冬天温度更低了,低到零度以下,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示了,那么,应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课后,大家评论:通过修改,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螺旋上升”的路子。同时,温度计的出现,让“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負数”的引出水到渠成。从设计“1”到“2”的铺垫到最后微课的介入,激活了学生的经验、记忆和思维积淀。
这次公开课前后的磨课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在想,微课是个好东西,但一定要让它“物尽其用”。好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先让学生的思维“爬坡”,再让“温度计”这样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亮相”,最后微课视频华丽登场,这些逻辑顺序和内在联系,都在考验着教师的耐心和智慧。厘清这些顺序,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思维能力的内隐成分,才能更好地把握微课视频“亮相”的最佳时机。而之后,教学必将朝着更为灵活、更为开阔、更为精彩的地方挺进。
(注: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Z141)《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共和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