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遇合 相伴成长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走在教育路上,因忙于各种事务而无暇阅读、无暇思考,更无暇促进自我言语生命的生长,最终泯灭理想、丧失自我、忘记当初为何出发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曾在小学语文教育浸淫四年的我,每天如驴子拉磨般围绕日常工作打转,总以为这就是充盈,会自生长,假以时日,会自然实现自身的价值。可是,读完汲安庆老师的教育随笔集《怀抱生命的教育》后,笔者发现自己对充盈、生长,自我实现的理解是有缺陷的,对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让学生优秀起来,必须让他们爱上书。惟其如此,他们才会有持续生长的能力。这个道理我懂,为此也不遗余力地规范过学生阅读——在班级建立图书馆,给学生列出每月必读书目,规定他们写读书笔记……我很自信地认为这就是积累语文学养的不二法门,真正地福泽学生。但在读到汲老师《营造阅读的化机》一文时,我蓦然意识到:阅读不是以爱的名义施压、操练,而是顺心之天的点化、养育,化外在的规范为内在的主动需求,这样才能使阅读成为幸福的享受,而非心灵的苦役。汲老师和学生彼此分享阅读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感触;在班级组织“文化快餐”栏目,每天给学生读一部分英汉对照版《简·爱》;在教学《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渗透“贯通”读书法;读到学生作文中的新鲜词汇,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贴心贴费的赞誉一泻汪洋……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润心无声,而又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学生漫步于书香世界乐不思归。
  对“忙”,我们埋怨过——教研会、班主任会、年级会、安全会,还有堆积如山的作业、试卷、表格的确让我们身心俱疲,于是心安理得地以之为借口,辅之以“享受生活”“放松身心”而拒绝阅读,却将追剧、逛店、旅游等作为假期的必修课。可是,汲老师却在我们叫苦不迭的忙碌中,不断享受生命拔节的欢乐!排队打饭的时候,他能见缝插针地背上几个英文单词;带学生社会实践的空档,他能美美地读上几个片段;遇上监考,简直成了他心灵的远游,可以构思一到两篇文章的架构。即使是在科研任务很重的高校,他也能在忙中开出幸福成长的花朵。甚至连一些学者不屑的碎片化阅读,他都能点石成金,促其成为生长的化机:“记不清多少次,理发等待的空当,领取稿费静候的间隙,外出讲学或回家的动车……碎片化阅读让我躁气顿消,领略了因平时埋头学术书籍而遗落下的很多信息风景。”忙,可以毁灭一个人,但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如何在忙中成就自己,汲老师当之无愧地做出了表率。
  提倡阅读,很多老师是以功利为诱饵,如考高分,升名校,将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这种利益逻辑的确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投身阅读,但很难培养对阅读纯粹的大爱,对精神生命成长的自觉,从而将神圣的阅读化作了一种市侩的手段,不知不觉地停留在美国教育家弗洛姆所说的“占有式”阅读的境地——像守财奴一样疯狂占有知识,结果自己也变成了知识的奴隶。可是,汲老师的阅读观不是这样的。他也很看重阅读的“用”,比如他不止一次地和学生说:和动物相比,人很弱小。鼻子没有狗灵敏,眼睛没有猫犀利,耳朵没有蝙蝠超能,力量没有豹子威猛,将人置身于野生环境,真的弱小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如果手中有一把利刀或一支冲锋枪,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你会成为不可战胜的王者。可是,在讲这些“用”时,他更突出“存在”的力量——让自我出场,让精神生命善良。这一下子使教育从功利性境界走向了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很多老师心目中,教育只是一种传统的惯性运作,或者按部就班的技术操作,可是汲老师超越了这种浅陋、落后的认知,将教育化作了一次次师生灵魂焚冶、升华的契机。《我被“平等”撞了一下腰》一文中,讲述了一位女生因不满老师用保温杯喝水却要求同学们统一用学校杯子喝水,借机“坑害”老师的故事。这引发了汲老师对“平等”内涵、人性之美恶的思考,将《学记》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其语乎”的教育思想贯彻得有声有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切都是教育,一切都是生长,如此,教育还会有走向异化的可能吗?
  “诗文里的生命课”一辑,是由文本引发的教育沉思。在《藤野先生》中,他见出了“诚”“细”“恒”“和”的教育智慧;《得让学生入你的“势”》讲的是道家入势而化的教育智慧对“刺头”学生的拯救力量。扪心自问,我昔日的教学和管理是很粗糙的,因而真的谈不上什么智慧的含金量。遇到问题学生的提问时,我总是有些不屑、不耐烦,敷衍行事;对于有些学生关于某个人物或课文中某一观点发表看法,我总是粗浅地听完便罢;针对学生给自己的建议,我总是以各种声音压制或禁止;对班级建设与管理,我从未站在学生角度认真思考、静心分析,总是一味地自上而下地施教、施教,这怎能开启学生的思想之旅呢?这样冰冷的教育怎能温暖学生成长的心灵?不曾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教育不是有温度的教育,不能化问题为资源,化被动为被动的教育也谈不上智慧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
  汲老师说:“阅读重在内化,至于摄取,多多益善。”在古诗文教学中,他提出了“灵魂遇合”的概念,而在自序《我生命中的三种重要意象》中,他的确与马虻、春蚕、沙漠玫瑰三种意象遇合,成功地克服了赤日炎炎下田间劳作的辛苦、实现了对异化环境的免疫,完成了差生的逆袭,不断走向成功。在《我是我的輸赢裁定者》一文中,更是道出了灵魂遇合,享受生命成长的幸福教育的真谛。
  由“人生镜像”的鉴照到生活的融入,再到灵魂的遇合,直至生命之花的绽放——让心灵的思考结晶出一篇篇文章,汲老师开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花,也催开了教育之花,学生的幸福之花——做他的学生是幸福的,让他的书陪伴心灵成长更是可以将这种幸福放大,进而实现精神生命的自生长。
  珍惜和《怀抱生命的教育》的美好遇见,幸福遇合!
  [作者通联: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一  研究性学习是近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点,也是一个亮点。在2003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15个必修学分,而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语数外大学科,各科只有10个学分,可见研究性学习分量之重,也可见当时课改力推研究性学习的决心之大。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
语文学界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下文简称《念奴娇》)的文本已有丰富的解读,因此,指向文本的分析不再是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以何种方式呈现文本才是教师要着力的地方。也就是说,以何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文本的内在,而非以直接告知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使其呈现方式既符合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古诗词阅读的特殊性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是名篇教学中往往为教师忽视却又意义重大的问题。  本
福建省自2004年第一次自主命题以来,和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相比,显得特立独行。当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可以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材料提供了十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要求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是当年给考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度最大的一道题,赢得了广泛的好评。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提供了两幅图:一幅是标准的圆形和一幅是带有棱角的不规则形,根据这两幅图产生的联想立意写作。这种以理性思维导向的作文
一、切入①  《雷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问题,人们对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对《雷雨》、对曹禺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曹禺早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思想的研究上。此外,钱理群的《〈雷雨〉的多种阐释》、王蒙的《永远的雷雨》、刘再复的《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等文中涉及的观点,都与原来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田本相的《曹禺评传》中的看法不同。  于漪老师曾
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本中。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到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虽有强烈的用世情怀,但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最后毅然与黑暗的官场决裂而归隐田园的清流诗人形象。作为隐者,回看官场,那是一张巨大的“尘网”,也是一个巨大的“樊笼”。归隐以后的陶公,像倦飞的鸟儿返巢,像池里的鱼儿回到故渊一样,找到了自由,找到了自我。他在“榆柳荫后檐,桃李
一  杜诗自宋代经典化以来,备受历代推崇,甚至出现“千家注杜”的大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作为杜诗代表作,多次入选现当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据统计,在百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入选次数位居杜甫诗歌之冠。与此同时,此诗历来颇有歧解,即使进入当代亦不曾稍减,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关于“诗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情感”的议论,就曾引起学界的激烈反响和讨论。  虽然解读可以“多元”,但正如赖瑞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凭借。语文教学应当老老实实地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学习语文。游离课文,游离课文整体的语言表达,势必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技常识课、泛文化课。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正是泛文化课的典型。且在各地七讲《背影》,影响不小。分析其失误,可以帮助人们端正语文教学思想,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游离课文的语言表达,何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韩军老师把《背影》
今年秋季开学,北京等六个省市开始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6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2022年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根据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思路框架、结构体例等呈现了全新的样貌,与现在高二高三使用的教材相比,无论从容量上还是开放程度上都给执教者的教育观念、教学策略与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语文核
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对文学批评的文本细读概念的借用和活用。它是指“读者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人手,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这是指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其对象是阅读教学,它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具有细读姿态的多元性、细读指向的言语性、细读结论的兼容性和细读经验的共享性。语文教师在进行文
教过高一的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作文的写作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文体单一;视野狭窄;更主要的是语言意识不强,体现在:词汇贫乏,用词陈旧;语言平淡,口语化严重;感情苍白,毫无感染力;言辞枯燥,不够生动形象直观。  因此,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讲,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首先应从刷新语言开始,让他们的语言自信起来,新颖起来,明亮起来,文雅起来,美丽起来,诗意起来。  刷新,让语言鲜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