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系开始从主体性关系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实形态,对于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新媒体环境下,要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效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互动交流、创新网络载体。
  【关键词】新媒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新增青少年网民1028万,增长率为3.7%,青少年在家里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达到89.9%。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深入到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仅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班团建设”“新媒体+学风建设”“新媒体+核心价值观培育”等一系列新的命题,考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应变能力。201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积极应对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紧要任务。与此同时,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塑造良好的学风,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人生观教育、成才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开展学风建设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提升教育实效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分析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对象、客观环境等要素发生的变化,根据学风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树立科学的理念,最终达到推进学风建设的目的。基于此,本文拟借助主体间性理论,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所发生的转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特点与主体间性的新理念,提出新媒体环境中推进学风建设的思路与具体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变
  互联网技术应用所导致的信息传播泛化,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传统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主体性被削弱、客体的主体性得到增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系由传统主体性关系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导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真实状态,而主体间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与认知路径。①
  (一)新媒體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变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主体—客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教育者根据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要求、受教育者的特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②在这种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支配权和主导性,而受教育者作为客体则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主客体关系,以教育者为代表的传统主体的主体性不断地被削弱、以受教育者为代表的传统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地得到增强。
  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因其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备受青年学生的青睐。青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表达自身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利被极大地削弱。③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网络空间中,青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点赞”“转发”“打赏”等成为他们表达诉求、参与互动的重要方式。青年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内化更加地多元主动,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个人的能动性与主体性不断增强。网络环境的去中心化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活动,运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已经很难完全理解和认识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主体间性理论为理解、认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理念和方法的指导。
  (二)主体间性对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由胡塞尔提出,经海德格尔、马丁·布伯等人发展完善。主体间性理论克服了传统哲学以自我为中心的单一主体的缺陷,超越了“主体—客体”的关系模式,从而形成“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④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形成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一种以共同客体为中介的主体关系,即“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的主体性是交互主体性而非占有性个人主体性。⑤主体间性理论较好地回应了新媒体环境中传统主体性关系理论所受到的冲击,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形态。
  一方面,它回应和尊重青年学生日益发展的主体意识,将青年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构建了“主体—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超越了信息交流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快捷性、交互性、兼容性的特点,为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提供技术手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这一技术优势,进一步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将主体间的互动对话作为主要特征。同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将网络媒体等教育手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反映了新媒体技术的工具属性。新媒体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将网络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用先进的文化手段占领新的阵地,将网络工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发展的有效载体加以应用。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通过明确大类培养的教学理念、借助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弘扬区域特色的文化传统、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在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过程中做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探索,为中国影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创新;人才  一、引言  “在大学的诸多任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其首要任务。”①但是如何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同的时
期刊
【内容摘要】红色文化具有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聚合中华民族力量的重大意义。在过往的红色文化传播中,基本都遵循“傳递观”的主导模式。在新的传播与接受环境中,要增强红色文化的接受度,增大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影响,从思维上更需引入传播“仪式观”的理念,并通过相关场域的建构与叙事模式的改变,使红色文化传播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产生更好的契合度。  【关键词】场域;叙事;红色;文化;传播  引言  红
期刊
周鸿铎,1940年出生,河南濮阳人,国家二级教授。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荣誉所长,博士生导师,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中国传媒经济终身成就奖和世界传媒经济特别贡献奖。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先后在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北京日报社和中国传媒大学工作。曾担任中国传媒大学社会管理系、管理系主任、中国劳动学会理事、北京市劳动学会副会长、《现代传播》编委、“第7届世界传媒经济大会”学术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泸定桥精神的由来”切入,描摹了泸定桥故事的传播变迁与传播变异,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指出了对于包括但不限于“飞夺泸定桥”在内的红色历史的集体记忆面临被解构乃至颠覆的危险绝不应掉以轻心,并且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新复杂语境中赓续红色记忆的相关传播策略建议。主要包括:“从单一的传统媒体传播向多媒体传播乃至泛媒体传播转变”“从单次传播向多次传播乃至N次传播转变”“从表层传播与深度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对《中国艺考》节目的观感,提出打好“首都”和“教育”两张牌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艺考》;首都;教育  到现在,《中国艺考》系列节目已经开办两年了。键入“《中国艺考》系列节目”作为关键短语在百度上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1,420,000个。应当说,这个系列节目已经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在我所工作的单位,也有很多人看过这个系列节目。这一点是许多其他同类节
期刊
【内容摘要】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对于培养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电视频道(CCTV4)作为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中文电视频道,近年来在弘扬中华文化、沟通海外侨胞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其在中华文化传播方面的特色包括:平民化传播风格缩短海外受众距离、共通性话题引发海外受众共鸣、多元化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多样化呈现增强对海外受众黏性四个方面。在未来的对外文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教育电视台四档直播节目为例,描述了CETV在融媒体转型方面的相关做法,在此基础上浅析了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媒体运营策略。  【关键词】传统电视媒体;融媒体;策略;教育电视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传统电视观众已经被新媒体抢走,快餐式的网络视频点播,更加剧了传统电视媒体观众群的流失,电视观众老龄化的特征日趋明显,电视开机率正在逐步降低。自国务院发布《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提升节目“黏度”的角度,对《中国艺考》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艺考》;信息服务;“黏度”  迄今为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艺考》节目已经播出第二季,总体看来做的不错。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一个,就是综合了综艺真人秀和信息服务类节目,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这个其实是《中国艺考》这个节目的特点,也是《中国艺考》这个节目的卖点。  但是我不得不说,在做这个节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七个方面对《中国艺考》产业化运营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艺考》;小镇;产业化;运营  《中国艺考》这个节目走到今天很不容易,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教参类综艺节目,也是一个基本上是素人的真人秀节目。最近央视做的《欢乐中国人》节目,独创了一个类型叫时代泡泡剧,让纯素人自己来演一个小品。所以素人类真人秀肯定是未来的一个风口,《中国艺考》实际上是先行了一步。  关于艺术方面的话题
期刊
【内容摘要】大数据对高校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者就在甘肃的十一所设置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的大数据教育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大数据的认知还处于感性阶段,大数据实际运用较少,在甘部分高校“行动”迟缓,大数据基础教育偏少。指出,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应抢占大数据发展制高点,优化课程,建立品牌专业,加快转型,改善教师知识结构,与新媒体合作,增强新闻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