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 学生 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小学阶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要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其次,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也要努力挖掘各门学科的心理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 美术 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开展 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对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二、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人,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需要家庭教育相结合。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家长要适时地调节好自身的心理状态,以良好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打破以往认为只有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教育观念。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把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上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社会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良好社会风气,健康的社会文化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营养品”。小学生心理品质植入形成时期,若受社会不良风气,像金钱至上、追求享受、“走后门”、吃喝送礼等的影响;加之,邻里之间经常问及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孩子的成绩。对学生健康向上的品质的塑造百害而无一利。这就要求我们家长清楚那些事该让孩子知道,那些事不能让孩子知道。另外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攀比孩子的成绩等。我们学校、教师不要为了名次而让考试成为老师的法宝,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应积极响应号召为学生减负,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政府、社会必须高度关注,并且加大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和保障。社会要建立起心理服务网络,政府要继续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防治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从资金、设施投入等方面予以更多关注。
总之,我们要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 学生 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小学阶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要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其次,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也要努力挖掘各门学科的心理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 美术 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开展 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对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二、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人,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需要家庭教育相结合。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家长要适时地调节好自身的心理状态,以良好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打破以往认为只有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教育观念。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把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上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社会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良好社会风气,健康的社会文化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营养品”。小学生心理品质植入形成时期,若受社会不良风气,像金钱至上、追求享受、“走后门”、吃喝送礼等的影响;加之,邻里之间经常问及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孩子的成绩。对学生健康向上的品质的塑造百害而无一利。这就要求我们家长清楚那些事该让孩子知道,那些事不能让孩子知道。另外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攀比孩子的成绩等。我们学校、教师不要为了名次而让考试成为老师的法宝,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应积极响应号召为学生减负,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政府、社会必须高度关注,并且加大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和保障。社会要建立起心理服务网络,政府要继续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防治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从资金、设施投入等方面予以更多关注。
总之,我们要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