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还乡》主要人物分析中探究哈代的宗教观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哈代的宗教思想,学术界颇有争议。哈代青少年时期深受基督教的影响,接触进化论后,哈代开始反思宗教,并不断批判僵化的教会、教义。本文以哈代小说作品《还乡》为研究对象,以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糅合为视角,通过对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克林、尤苔莎、维恩)的分析,展现对哈代宗教思想的新认识、对哈代作品的新解读。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19世纪后期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和诗人,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青少年时期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但自从接触达尔文的进化论后,哈代就开始反宗教,并不断批判僵化的教会、教义。马弦认为哈代一生对基督教的信仰、怀疑、反叛和反思是交织在一起的,他的思想是个矛盾变化的过程。另外,郝涂根提出了更加新颖而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有重合之处的,它们都强调仁爱、宽恕、牺牲和利他,也就是说,哈代的宗教思想内核是由基督教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共同构成的,谈不上反叛或皈依宗教。在这一观点的启发下,本文旨在以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糅合为视角,通过分析《还乡》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克林、尤苔莎、维恩)展现对哈代宗教思想的新认识、对哈代作品的新解读。
  一、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及二者的交会
  尽管以神为本的基督教精神与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看似格格不入,实则有很多交会之处。比如,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都提倡理性、平等、自由、博爱、牺牲、责任、利他爱群等。哈代在《还乡》这部小说中鼓励人们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同时“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加强相互理解和增进人类之爱,缓和矛盾冲突”。小说的人物描述和情节安排,无不折射出哈代糅合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督教宗教观。
  二、从小说中主要人物分析探究哈代糅合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督教宗教观
  (一)克林——似是而非的基督教精神的代表
  克林在理想主义驱使下放弃巴黎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回到埃格敦荒原,计划开办学校,给穷人当一名教师。克林的这个计划远非把教育仅仅当作往上爬的通道,而是一种献身于家乡人民的伟大情怀。克林奉行利他主义,追求崇高理想,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无疑闪耀着基督教精神的光芒。哈代在小说中明确指出“他是施洗者约翰,但他的主题不是劝人悔改,而是使人高尚”。国内不少哈代研究者把克林看作哈代心中基督教精神的代表。
  (二)尤苔莎——人文主义精神过犹不及的代表
  在哈代笔下,尤苔莎是一位思想叛逆、充满激情、敢于奋力追求幸福生活、毫不顾忌地用本能的欲望去冲撞传统与现实束缚的女性,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哈代在小说中写到:她是一个典型的异教徒,“她有一对异教徒的眼睛,充滿着夜间的种种神秘”,游苔莎心目中的英雄如威廉、拿破仑等也都是敢于打破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游苔莎从个人欲望出发,以人权反对教权,以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这本无可厚非,但过度的欲望和自私自利就是罪恶,会让人堕落,并导致悲剧命运的发生。尤苔莎不幸溺水而亡的悲惨结局,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哈代对她追求个人幸福方式的否定。尤苔莎憎恶荒原,一心想要逃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不择手段。在当时社会,女性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婚姻,因此尤苔莎希望通过嫁一个有前途的体面男士来改变自己的生活际遇。
  (三)维恩——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相糅合的典范
  维恩这个姓的英文“Venn”是英国中南部方言“fen”的变体,意味沼泽、湿润的泥土。而第一个人类亚当正是上帝用泥土创造的。维恩姓名的隐喻使人联想到他是上帝的子民。与尤苔莎仇视荒原不同,维恩虽不是荒原人,却能适应荒原,与荒原和谐相处。维恩只要躺在荒原上,拿两块草皮块搁在身上,就能与荒原融为一体,“看上去跟长在那儿一模一样”。对维恩而言,荒原可以隐喻上帝为他创造的伊甸园,荒原包含着他对生活所有的希冀。维恩与荒原的和谐相处,暗示了他对上帝的忠实和虔诚。维恩浑身血红的形象使荒原人把他看作邪恶的代表,“多少代人以来,威塞克斯的母亲吓唬孩子的套话一直是:‘红土贩子抓你来了’”。从表面来看,红土贩子与罪恶、邪恶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个反面人物,但从哈代的人物描述和情节安排上,我们却能深刻地感受到维恩的善良、诚实、勤奋、利他和忠贞,这恰恰是真正的基督教精神的体现。维恩虽然被荒原人看作邪恶的代表,他却从未做过任何伤害他们的事,相反,他总是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他帮助摔伤的小男孩约翰尼·南萨奇包扎伤口;为了托玛沁的幸福,隐忍自己对她深深的爱,积极促成她与韦狄的婚事;劝说约布赖特太太与她的儿子和解;不顾自己生命安全跳水去救克林、尤苔莎和韦狄等。维恩的仁爱、敦厚、忍让、利他精神充分说明了维恩是基督教精神的实际践行者。
  三、结语
   从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分析中可以看出,克林历经磨难放弃了对形式上、教条上的上帝的信仰,把基督教精神从外在的力量转化为个人内在精神的一部分。在尤苔莎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过犹不及的恶果。而维恩独特的糅合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督教精神,正是哈代宗教思想的体现。在小说中,哈代既肯定人文主义所倡导的人的理性和欲望,又反对毫无节制的欲望和自私自利的做法,主张用基督教精神来约束人的行为。哈代以济世救民为出发点,以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交会为核心,形成了他独特的充满现实批判性的宗教思想。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它的中心就是演员的表演。因此,它又被称为“舞台艺术”或者“演员艺术”。那么演员表演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就是有没有把他所表演的角色形象成功地塑造出来,让观众记忆深刻,不会与其他人混淆。也就是说,如何运用戏剧理论知识来创作一个成功的戏剧形象是很重要的一步。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因素,这也就意味着在演员表演的过程中
期刊
简兮,简兮  台风鲇鱼从黑夜中来  但我听到另一种声音  穿越岩层  那个黎明之外的黎明  梦中的呓语流淌着温暖的元素  轻奢的雨在窗棂镶成一帧美丽的风景  而我感觉自己的内心  在黑夜深处的某个角落停留  准备借助水的力量  破土而出  一路穿越裂缝  偶尔驻足停留  毫不在意前方是否有危险存在  继续 爬行或者观望  我感觉到  时间在我的通道中流淌  甚至 我能听得到它们的声音  汇入一条河
期刊
浙大西迁湄潭期间,浙大教授钱琢如、苏步青倡导成立了湄江吟社。湄江吟社诗人在湄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茶诗词。这些茶诗词包含品茶思乡,由茶兴愁;借茶淡化乡愁,在困顿当中展示乐观的心态;由品茶忆高洁之人,表高洁之志等内容。这些茶诗词的出现为今天以茶为生、以茶为神的湄潭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1940年初,饱受战乱及数次迁校之苦的浙江大学在辗转江南六省之后迁至湄潭,自此和湄潭的山山水水及湄潭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期刊
《我为什么喜欢经典》是“我为什么喜欢……”系列读书笔谈之一(该系列包括《我为什么喜欢经典》《我为什么喜欢唐诗》《我为什么喜欢宋词》三篇文章)。本文主要根据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典之说,结合现实中人们的各种社会心态,从个人独特的视野和角度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适应社会,怎样对待生活;如何做人,怎样处事的道理、方法和途径。其中既有前贤的经典说教,又有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独特感悟,特别是回答了在现实生活中读经
期刊
唐代长沙窑开辟了釉下彩绘的先河,又将诗文、书法和绘画装饰运用到器物上,为以后陶瓷装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的纹样种类繁多,人物装饰是其中的一大类。扒村窑属于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民窑之一。它的人物装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采用白地黑花的装饰工艺,粗犷豪放的表现手法,酣畅自如的线条,将造型与装饰融为一体,完美结合;装饰内容多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是当时社会情景的写照,是历史文化、政治
期刊
进关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在头饰方面,满族妇女也反映了汉族妇女头饰的因素,对于簪环首饰来说,宫廷贵族越来越重视。清代后妃的簪环饰品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发簪是后妃们金银、珠宝首饰中的佼佼者,于是,清朝后妃的发簪多用质地细腻的珠宝为材质,作工相当讲究。发簪不但可以美饰发鬓,构成发簪的材质以及花样等,又可传达人们情思,寄托了人们内心的追求。清代后妃发簪“童子如意平安”是后妃发簪中少有的珍品,研究它的寓意
期刊
剪纸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体现。将剪纸艺术与动画结合起来,能够打造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去强烈视觉冲击,不仅动画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得到弘扬。本文主要对动画中运用剪纸艺术特征进行概述,继而阐述剪纸艺术在动画中运用。  剪纸艺术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表现性与可塑性。在动画制作中融入剪纸艺术,使动画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期刊
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是村上春树;我最喜欢的村上作品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没有之一。我承认,我极其偏爱村上的这部只写自己的作品,以至于读完它之后我连续几次都套用这个书名做文章标题。是的,这次我依然用这个句式,是因为我还是希望谈出自己理解中的守望,并以此敬献于自己志识未定的成长。  ——题记  谈谈“守望”这个词  “守望”一词,很轻易就能扣动我的心弦,且读之铿然,有金石之声,让我感觉它很踏实,
期刊
开放,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现实,也极富戏剧性。开放叙事,向一切可能开放。《北京折叠》是2015年《小说月报》第四期“开放叙事”专栏收录的一篇科幻性质的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折叠》进行深度剖析,找到开放叙事中开放与现实的联系。  郝景芳通过《北京折叠》充满隐喻性地表现现实生活的阶层问题、教育问题、婚恋问题,而且关注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以说,这篇小说是“开放叙事”向一切叙事的可能性开放的很好诠释,
期刊
高明的《琵琶记》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风行海内,达到了“演习梨园,几半天下”的盛况。其中人物个性鲜明,一直以来人们就热衷分析评点。长期以来,在《琵琶记》的研究中,蔡伯喈是人们谈论的中心。但是,这里不评说蔡伯喈如何“全忠全孝”,只尝试分析作为邻居的一个大龄老者——张公。笔者从文本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五常”分析其中不可或缺的小人物——张公,以揭示其在文中的人物形象。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