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人故去引发的恐惧
4岁的安安小时由奶奶带大,与奶奶的感情很深,奶奶突然中风去世后,爸妈不得不把安安托付外婆,回去奔丧,回来后妈妈发现安安性情大变,晚上都会从梦中惊醒,哭着喊“害怕害怕”,还会紧抱着妈妈不放,好像一撒手,妈妈也会像奶奶一样不见了似的。安安经常会问妈妈:“妈妈,有一天你跟奶奶一样变得很老,妈妈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妈妈嗔怪说: “你想得太多了!操心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干什么!要是你很乖,妈妈就不 会变老,也不会死去!”安安果然变得很乖,但看妈妈的眼神变成了那种讨好的,怯生生的。还有一点也让妈妈忧心不已,在停止尿床两年以后,安安又开始尿床了。妈妈想安慰他,说奶奶是去了天堂,“将来等妈妈老了以后也会去天堂的,要是你乖,不尿床,那奶奶就会回来看你,你做梦就能见到她了。”谁知,现在安安每天起床都很沮丧,说: “妈妈骗人!奶奶没有回来看我,将来,你也没办法回来看我的,对不对?”妈妈一惊,突然发现不能小看小孩子,有些事情是瞒不住孩子的。
点评:对孩子解释“老和死”要诚实。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来掩盖事实,如死去的亲人是“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孩子的说法,时间一久,天真的孩子就会抱怨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还不回来?当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觉”:“安安静静地睡着了,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这样的描述很可能让孩子害怕睡觉,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比较恰当的做法是自然而亲切地讲明事实的真相:“奶奶去世了,我们以后都不会再见到她,但你知道吗,她很爱你。”这样的解释,能很好地安抚孩子的情绪。要是孩子出现哭泣、伤心等情绪时,不要责怪他,而要让孩子适当地发泄,允许一些幼稚表现,如尿床、吮吸大拇指、小题大做、抱着大人不放等,接纳他的任何反应。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有些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归罪自己的倾向,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乖、做错了事,才使亲人离开了他,这时一定要向孩子做出澄清和解释。
可以做一写具体的事来缓和孩子内心的伤痛,例如,和孩子一起种一棵树来表达怀念,整理老人一生的照片来缅怀她的一生,也可以让孩子画一幅画,或写一封信表达他对亲人的爱和悲伤。
宠物死去引发的伤心
诚诚家的猫不幸死了,诚诚跑去问妈妈:它怎么了?妈妈如实说:“老猫活了13年,就像我们人活了八九十岁,是会死的。”诚诚问: “死是怎么回事?妈妈活了八九十岁也会死吗?我不要妈妈死!”妈妈说:“死了,就是身体不能活动,不能感受到饿了或冷了,也不会呼吸、吃东西了。妈妈离八九十岁还很远很远,而且,那时宝宝也不是小宝宝了,宝宝会长成大男子汉,有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就算妈妈死了,宝宝留在这世上也不会太孤单。”诚诚妈妈帮儿子给老猫举行一个葬礼,在埋下老猫的地方种了一棵树苗。隔年春天,妈妈带诚诚路过埋葬老猫的地方,看到那棵树苗发芽了,诚诚的表情很欣慰,觉得老猫虽然死了,可在某种意义上还活着。
点评:简单明了的解释是必要的。不过,照顾到孩子心理感受更重要。可以给孩子一个表达“伤心”的机会,举行葬礼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在埋下老猫的地方种一棵树苗,更是一个好主意,它可以帮孩子理解生死相依的道理。妈妈还可以打类似的比方:云朵在天空消失,你可以说她死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云朵并没有真正死去。她变成雨水,流入江河湖海,滋润万物。生命也是如此。死亡,并非生命的消逝,而是生命的转化。这样一说,孩子就不会对妈妈在很久以后也会离开他感到恐惧。
看到车祸报道引发的不安
洋洋和妈妈一起看新闻时,看到一次车祸让一家三口都死了。洋洋很受震撼,过后好几天都与妈妈寸步不离,妈妈一说要开车去访友,洋洋就紧张得不得了。因为过于害怕妈妈死去,洋洋多出来很多幼稚行为,包括尿裤子、吮手指、要求妈妈喂饭和帮助穿衣,好像这样一来,妈妈就会放弃外出的念头,像照料一个婴儿一样照料她。妈妈对此哭笑不得,再三对她保证,开车会很小心很小心。 “爸爸妈妈会活得很长,要很老很老才会死的,那时你长得要比妈妈还高呢!我们有这么长的日寸间在一起,你想想,咱们做些什么好呢?”很快,她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心情也好了起来。
点评:孩子到了三四岁,语言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看电视听故事可能会接触到“死亡”、“逝世”、“牺牲”之类的字眼,我们就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告诉孩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花园中玫瑰花的盛开与凋谢一样,所以要好好珍惜。要对孩子“怕妈妈死,怕自己死”的情绪表示理解,如可以告诉他:“爸妈小时候也害怕死”,让他觉得这种感觉人人都有过,就不会觉得自己“想多了。是小怪物”。这位妈妈告诉孩子“所有人都会死的,妈妈很老的时候也会的”,并没有错,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也很巧妙,但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孩子还会这样发问:“既然人人要死,那我们活着干什么?”这时妈妈就可以对死亡给出一个诗意的解释,比如,讲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如《獾的礼物》。獾乐于助人了一辈子。他已经很老了,老到几乎无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故事中的獾把死亡比喻为“走向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当獾走了的时候,冬天最冷的季节来了,雪盖住了大地,但盖不住大家的悲伤。
当春天再次到来,动物们开始串门,大家又聊起了獾还活着的日子。鼹鼠告诉大家獾是怎样教他剪纸的,青蛙告诉大家他是怎样跟獾学溜冰的。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獾并不害怕死亡。因为他知道即使是死了,身体没有了,但心还是会留下来的……这才是獾活过长长一生留下来的希望。
让孩子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就会更加珍视生命,懂得要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这就是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
4岁的安安小时由奶奶带大,与奶奶的感情很深,奶奶突然中风去世后,爸妈不得不把安安托付外婆,回去奔丧,回来后妈妈发现安安性情大变,晚上都会从梦中惊醒,哭着喊“害怕害怕”,还会紧抱着妈妈不放,好像一撒手,妈妈也会像奶奶一样不见了似的。安安经常会问妈妈:“妈妈,有一天你跟奶奶一样变得很老,妈妈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妈妈嗔怪说: “你想得太多了!操心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干什么!要是你很乖,妈妈就不 会变老,也不会死去!”安安果然变得很乖,但看妈妈的眼神变成了那种讨好的,怯生生的。还有一点也让妈妈忧心不已,在停止尿床两年以后,安安又开始尿床了。妈妈想安慰他,说奶奶是去了天堂,“将来等妈妈老了以后也会去天堂的,要是你乖,不尿床,那奶奶就会回来看你,你做梦就能见到她了。”谁知,现在安安每天起床都很沮丧,说: “妈妈骗人!奶奶没有回来看我,将来,你也没办法回来看我的,对不对?”妈妈一惊,突然发现不能小看小孩子,有些事情是瞒不住孩子的。
点评:对孩子解释“老和死”要诚实。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来掩盖事实,如死去的亲人是“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孩子的说法,时间一久,天真的孩子就会抱怨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还不回来?当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觉”:“安安静静地睡着了,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这样的描述很可能让孩子害怕睡觉,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比较恰当的做法是自然而亲切地讲明事实的真相:“奶奶去世了,我们以后都不会再见到她,但你知道吗,她很爱你。”这样的解释,能很好地安抚孩子的情绪。要是孩子出现哭泣、伤心等情绪时,不要责怪他,而要让孩子适当地发泄,允许一些幼稚表现,如尿床、吮吸大拇指、小题大做、抱着大人不放等,接纳他的任何反应。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有些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归罪自己的倾向,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乖、做错了事,才使亲人离开了他,这时一定要向孩子做出澄清和解释。
可以做一写具体的事来缓和孩子内心的伤痛,例如,和孩子一起种一棵树来表达怀念,整理老人一生的照片来缅怀她的一生,也可以让孩子画一幅画,或写一封信表达他对亲人的爱和悲伤。
宠物死去引发的伤心
诚诚家的猫不幸死了,诚诚跑去问妈妈:它怎么了?妈妈如实说:“老猫活了13年,就像我们人活了八九十岁,是会死的。”诚诚问: “死是怎么回事?妈妈活了八九十岁也会死吗?我不要妈妈死!”妈妈说:“死了,就是身体不能活动,不能感受到饿了或冷了,也不会呼吸、吃东西了。妈妈离八九十岁还很远很远,而且,那时宝宝也不是小宝宝了,宝宝会长成大男子汉,有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就算妈妈死了,宝宝留在这世上也不会太孤单。”诚诚妈妈帮儿子给老猫举行一个葬礼,在埋下老猫的地方种了一棵树苗。隔年春天,妈妈带诚诚路过埋葬老猫的地方,看到那棵树苗发芽了,诚诚的表情很欣慰,觉得老猫虽然死了,可在某种意义上还活着。
点评:简单明了的解释是必要的。不过,照顾到孩子心理感受更重要。可以给孩子一个表达“伤心”的机会,举行葬礼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在埋下老猫的地方种一棵树苗,更是一个好主意,它可以帮孩子理解生死相依的道理。妈妈还可以打类似的比方:云朵在天空消失,你可以说她死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云朵并没有真正死去。她变成雨水,流入江河湖海,滋润万物。生命也是如此。死亡,并非生命的消逝,而是生命的转化。这样一说,孩子就不会对妈妈在很久以后也会离开他感到恐惧。
看到车祸报道引发的不安
洋洋和妈妈一起看新闻时,看到一次车祸让一家三口都死了。洋洋很受震撼,过后好几天都与妈妈寸步不离,妈妈一说要开车去访友,洋洋就紧张得不得了。因为过于害怕妈妈死去,洋洋多出来很多幼稚行为,包括尿裤子、吮手指、要求妈妈喂饭和帮助穿衣,好像这样一来,妈妈就会放弃外出的念头,像照料一个婴儿一样照料她。妈妈对此哭笑不得,再三对她保证,开车会很小心很小心。 “爸爸妈妈会活得很长,要很老很老才会死的,那时你长得要比妈妈还高呢!我们有这么长的日寸间在一起,你想想,咱们做些什么好呢?”很快,她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心情也好了起来。
点评:孩子到了三四岁,语言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看电视听故事可能会接触到“死亡”、“逝世”、“牺牲”之类的字眼,我们就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告诉孩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花园中玫瑰花的盛开与凋谢一样,所以要好好珍惜。要对孩子“怕妈妈死,怕自己死”的情绪表示理解,如可以告诉他:“爸妈小时候也害怕死”,让他觉得这种感觉人人都有过,就不会觉得自己“想多了。是小怪物”。这位妈妈告诉孩子“所有人都会死的,妈妈很老的时候也会的”,并没有错,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也很巧妙,但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孩子还会这样发问:“既然人人要死,那我们活着干什么?”这时妈妈就可以对死亡给出一个诗意的解释,比如,讲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如《獾的礼物》。獾乐于助人了一辈子。他已经很老了,老到几乎无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故事中的獾把死亡比喻为“走向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当獾走了的时候,冬天最冷的季节来了,雪盖住了大地,但盖不住大家的悲伤。
当春天再次到来,动物们开始串门,大家又聊起了獾还活着的日子。鼹鼠告诉大家獾是怎样教他剪纸的,青蛙告诉大家他是怎样跟獾学溜冰的。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獾并不害怕死亡。因为他知道即使是死了,身体没有了,但心还是会留下来的……这才是獾活过长长一生留下来的希望。
让孩子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就会更加珍视生命,懂得要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这就是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