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联合抗感染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意愿分成液体复苏组(A组,n=20)和对照组(B组,n=20)两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治疗目标达到时间、治疗第1h输液量、ICU总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对比其治疗后死亡及肺水肿发生情况。结果: ①A组患者在治疗达标时间及ICU总治疗时间对比上均明显短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B组治疗第一小时输液量明显低于A组(P<0.05);②A组死亡率为15.0%,明显低于B组的4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肺水肿发生率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予以液体复苏联合抗感染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确切,预后质量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液体复苏;抗感染;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即脓毒性休克,是一种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疾病[1-2],易对多种器官造成代谢紊乱、细胞缺氧及功能障碍等不良影响,严重时可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普及,多种致病菌产生较强的抗药性,患者药敏性减退,于临床治疗不利[3]。本次研究为探讨液体复苏联合抗感染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通过病原学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及流变学检查等,符合《临床呼吸病学》【2】中感染性休克相关诊断标准。本次受试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9-69岁,平均(51.5±6.2)岁;脓毒性休克评分(3.9±1.0)分。根据患者意愿分成液体复苏组(A组,n=20)和对照组(B组,n=20)两组,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1.2纳入标准 ①符合感染性休克临床诊断标准者;②成年患者;③脓毒性休克评分<5分者;④临床病历资料完整且签署同意书者。
1.1.3 排除标准 ①治疗期间死亡或中途退出治疗者;②相关治疗禁忌证者;③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④精神障碍或意识不清者。
1.2 治疗方法 B组予以血容量补充(扩容)、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抗感染药物等方式达到抗休克、改善组织低灌注状态的目的。A组则在给予抗感染药物基础上联合液体复苏疗法:①补液试验:患者入住ICU前行早期快速补液,6h内给予30ml/每公斤;②目标导向性治疗:每30min给予一次生理盐水,剂量与早期补液相同,以心臟指数改善35%、纠正低血压状态为初步目标;再次补液,根据情况给予升压药,以MPA超过65mmHg为目标;对ScvO2和SvO2水平进行评估,以ScvO2超过70%或SvO2超过65%为目标。两组患者均在治疗3天后观察临床效果。
1.3评估标准
1.3.1简化脓毒性休克评分标准【3】 以5分为死亡分界,死亡率为16.3%:<5分,死亡率为82.2%:≥5分。
1.3.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治疗达标时间、治疗第1h输液量、ICU总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对比其治疗后死亡及肺水肿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值检验,以P<0.05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对比情况分析
A组患者在治疗达标时间及ICU总治疗时间对比上均明显短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B组治疗第一小时输液量明显低于A组(P<0.05);详细见下表1。
表1 临床指标对比情况(x±s)
2.2 预后质量对比情况分析
A组死亡率为15.0%,明显低于B组的4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护肺水肿发生率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见下表2。
表2 死亡率及肺水肿发生率对比情况(n/%)
3 讨论
本次研究为探讨液体复苏联合抗感染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情况,选取40例患者为受试对象,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肺水肿发生率对比上均无显著差异,但予以液体复苏联合疗法的A组患者治疗后死亡3例,占总治疗人数的15.0%,明显低于仅予以常规扩容等基本抗休克治疗的B组患者[4]。这一结论说明两种疗法均可促使患者快速达到循环稳定状态,对降低肺水肿发生的具有积极意义,但液体复苏方案较常规扩容方案而言,更利于延长患者生存寿命。刘婕等[4]研究者也在其报告中得到类似结论。
本研究还针对两种疗法对患者各临床指标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发现A组患者抗休克、改善组织低灌注状态等目标实现总用时约2-2.5小时,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约4天,均低于B组,且其治疗后第一小时输液量几乎可达到B组患者的2倍,说明液体复苏较扩容疗法,更能促进患者达到循环稳定状态,其各阶段性目标的制定使治疗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利于患者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5]。杨卫国[6]等研究者也对上述结论予以认同,但其还认为,虽液体复苏较常规扩容疗效更显著,但其存在一定致腹腔间隙综合征风险,于患者预后提升不利。本研究虽未将该并发症列入研究范围,但在临床病历资料回顾中未发现类似报告,为验证上述结论的准确性,可扩大样本容量后将其作为后续研究课题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予以液体复苏联合抗感染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预后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7]。
参考文献:
[1] 郭琦,黎毅敏,农凌波等.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的集束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3):286-292.
[2]王辰.临床呼吸病学.[M].2009年7月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徐子琴,卢中秋,徐敏等.三种评分系统在脓毒性休克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39(1):47-50.
[4] 刘婕,陶晔璇,蔡威等.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儿童病死率影响的meta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1):70-75.
[ 5] D e l l i n g e r R P.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s e p t i c s h o c k. C r i t C a r e M e d, 2 0 1 3, 3 l( 3): 9 4 6 - 9 5 5
[6]杨卫国,何颜霞,袁秀丽等.不同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18-20.
[7 ] D e B a c k e r D, C r e t e u r J, S i l v a E, e t a 1. E f f e c t s o f d o p a m i n e, n o r e p i n e p h r i n e, a n d e p i n e p h r i n e o n t h e s p l a n c h n i c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n s e p t i c s h o c k: w h i c h i s b e s t? C r i t C a r e M e d, 2 012, 3 1: 1 6 5 9 - 1 6 6 7
关键词:液体复苏;抗感染;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即脓毒性休克,是一种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疾病[1-2],易对多种器官造成代谢紊乱、细胞缺氧及功能障碍等不良影响,严重时可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普及,多种致病菌产生较强的抗药性,患者药敏性减退,于临床治疗不利[3]。本次研究为探讨液体复苏联合抗感染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通过病原学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及流变学检查等,符合《临床呼吸病学》【2】中感染性休克相关诊断标准。本次受试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9-69岁,平均(51.5±6.2)岁;脓毒性休克评分(3.9±1.0)分。根据患者意愿分成液体复苏组(A组,n=20)和对照组(B组,n=20)两组,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1.2纳入标准 ①符合感染性休克临床诊断标准者;②成年患者;③脓毒性休克评分<5分者;④临床病历资料完整且签署同意书者。
1.1.3 排除标准 ①治疗期间死亡或中途退出治疗者;②相关治疗禁忌证者;③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④精神障碍或意识不清者。
1.2 治疗方法 B组予以血容量补充(扩容)、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抗感染药物等方式达到抗休克、改善组织低灌注状态的目的。A组则在给予抗感染药物基础上联合液体复苏疗法:①补液试验:患者入住ICU前行早期快速补液,6h内给予30ml/每公斤;②目标导向性治疗:每30min给予一次生理盐水,剂量与早期补液相同,以心臟指数改善35%、纠正低血压状态为初步目标;再次补液,根据情况给予升压药,以MPA超过65mmHg为目标;对ScvO2和SvO2水平进行评估,以ScvO2超过70%或SvO2超过65%为目标。两组患者均在治疗3天后观察临床效果。
1.3评估标准
1.3.1简化脓毒性休克评分标准【3】 以5分为死亡分界,死亡率为16.3%:<5分,死亡率为82.2%:≥5分。
1.3.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治疗达标时间、治疗第1h输液量、ICU总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对比其治疗后死亡及肺水肿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值检验,以P<0.05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对比情况分析
A组患者在治疗达标时间及ICU总治疗时间对比上均明显短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B组治疗第一小时输液量明显低于A组(P<0.05);详细见下表1。
表1 临床指标对比情况(x±s)
2.2 预后质量对比情况分析
A组死亡率为15.0%,明显低于B组的4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护肺水肿发生率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见下表2。
表2 死亡率及肺水肿发生率对比情况(n/%)
3 讨论
本次研究为探讨液体复苏联合抗感染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情况,选取40例患者为受试对象,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肺水肿发生率对比上均无显著差异,但予以液体复苏联合疗法的A组患者治疗后死亡3例,占总治疗人数的15.0%,明显低于仅予以常规扩容等基本抗休克治疗的B组患者[4]。这一结论说明两种疗法均可促使患者快速达到循环稳定状态,对降低肺水肿发生的具有积极意义,但液体复苏方案较常规扩容方案而言,更利于延长患者生存寿命。刘婕等[4]研究者也在其报告中得到类似结论。
本研究还针对两种疗法对患者各临床指标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发现A组患者抗休克、改善组织低灌注状态等目标实现总用时约2-2.5小时,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约4天,均低于B组,且其治疗后第一小时输液量几乎可达到B组患者的2倍,说明液体复苏较扩容疗法,更能促进患者达到循环稳定状态,其各阶段性目标的制定使治疗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利于患者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5]。杨卫国[6]等研究者也对上述结论予以认同,但其还认为,虽液体复苏较常规扩容疗效更显著,但其存在一定致腹腔间隙综合征风险,于患者预后提升不利。本研究虽未将该并发症列入研究范围,但在临床病历资料回顾中未发现类似报告,为验证上述结论的准确性,可扩大样本容量后将其作为后续研究课题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予以液体复苏联合抗感染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预后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7]。
参考文献:
[1] 郭琦,黎毅敏,农凌波等.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的集束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3):286-292.
[2]王辰.临床呼吸病学.[M].2009年7月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徐子琴,卢中秋,徐敏等.三种评分系统在脓毒性休克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39(1):47-50.
[4] 刘婕,陶晔璇,蔡威等.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儿童病死率影响的meta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1):70-75.
[ 5] D e l l i n g e r R P.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s e p t i c s h o c k. C r i t C a r e M e d, 2 0 1 3, 3 l( 3): 9 4 6 - 9 5 5
[6]杨卫国,何颜霞,袁秀丽等.不同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18-20.
[7 ] D e B a c k e r D, C r e t e u r J, S i l v a E, e t a 1. E f f e c t s o f d o p a m i n e, n o r e p i n e p h r i n e, a n d e p i n e p h r i n e o n t h e s p l a n c h n i c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n s e p t i c s h o c k: w h i c h i s b e s t? C r i t C a r e M e d, 2 012, 3 1: 1 6 5 9 - 1 6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