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语文课堂的简约之美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y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仔细回味一下,在教育名家的课堂上,几乎没有复杂的教学程序,更没有纷繁的教学辅助设备,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可是学生的学习却兴趣盎然,发言积极,争论激烈。名家在课堂上炉火纯青,潇洒自如,和学生一起用彼此的智慧演绎了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教育名家的课堂中呈现的正是“大道至简”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一种课堂教学的“简约之美”。
  1、重视朗读教学,尊重对文章的阅读初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名家的课堂上是一定要读书的,在接触文章之初,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来获取对文章的原始感受,这也是解读文本的基础。而且在教学中一定会有对朗读的指导,指导朗读体现层次性,每一次朗读都要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余映潮老师执教《承天寺夜游》时,让学生“自读自讲”疏通文意后,开始分“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三个层次指导学生朗读,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注重文本,适度解读。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授课当中存在问题最多: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在很多时候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这种表面的全员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堆积大量PPT。用多媒体代替对作品的解读,音乐画面很震撼很直观,但对语言文字本身揣摩少了。老师在画面的切换中奔忙,课堂的组织没有了;远离文本,阐发思想感情。教师的思想情感适当生发是好的,文章主题适当的拓展也是要的,但不能主次不分没有节制,老师最终还是要回归文本;对文本的机械落实。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如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来设计目标,在语文课上是无法操作的。语文是语言文字的活动。语文课关注的是感知形象、品位语言、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分析文本中讲出来,而不应单独抽出来机械落实;对文本过度解读。教师要因需施教,不能把自己的一桶水全部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如果孩子能理解,老师不应讲,如果孩子理解不多,老师应该讲。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名作细读》中提到 ,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我们要做的是“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
  3、精湛的课堂语言。备课要目中有文,也要目中有人,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互动式的课堂是受学生的喜欢的,这就要老师具有高超的教学机智,在关键地方点拨、提升,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梳理,引导到教学目标上。聆听大师的课堂语言,敬仰与赞叹之余,不难发现他们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学生会有强烈的内驱力的重要原因是大师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
  支玉恒老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学生连续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提问“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读完后,老师要提一个问题,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读课文时就想老师可能提什么问题?”
  猜测老师会提什么问题?诱发学生好奇之心,促使学生自主深入阅读文本,自己主动发现文本中所含的深意,激发学生探索,表达的欲望。更点燃学生灵性的火花,提出了许多涉及文章主题的有质量的问题,如“课题为什么叫《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资源为什么不会再生?怎样保护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多元回答,殊途同归,轻松达到教师提问的意图。
  语文教学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传承民族文化……所以语文阅读教学看似千头万绪,模糊一片!但只要我们抓住上出“语文味”这一点,就应当能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其他文献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占到分值的35分,是除了作文以外的另一大项。她就像语文教学的一块“高地”,谁拿下了这块高地,谁的语文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大步!  中考现代文阅读一般两篇:一篇是说明文或者议论文;另一篇是散文或者小说。多年的语文教学研究和摸索,证明细节决定成败,老师在教学上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非下功夫不可。  我在教学中总结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步:文体知识,明确无误。  不
期刊
一、激发写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写作。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和能力。比如在听说训练中,要求学生说话注意语调和语态,说话要注意语言美。要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单凭老师课堂上的说教很难有实效。针对这一听说训练
期刊
一、读背名篇名著  从小说到散文到诗歌,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涵盖了我们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冰心的《繁星春水》以其清新明丽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让读者感受到她爱的哲学;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让人品味生活的经历造就的文笔的厚重;《水浒传》可以让人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精巧的情节构思……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会增强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学生的语感。指导学生重点研读并背诵一些精彩章节。语文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推
期刊
小说是一种“集大成”式的文体,它既有诗歌的浓烈情感,又有散文的散而不乱,更不乏戏剧的矛盾冲突,而它自身的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更使其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可以说,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的时候, 不应该仅仅是对教参内容的传输。一篇小说的解读是否有终点?如何选用适当的设计才能实现小说课堂的有效教学?这些问题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
期刊
在河南省2013年度中学(初中组)语文优质课大赛中,一位老师执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荣获一等奖。整节课以朗读教学为核心,紧扣“狂”字,让学生体味苏轼的豪情壮志。然而细细品味,却感觉这节课的朗读教学缺少一点诗味。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1、老师导入后板书课题,让学生从板书中找出信息?2、朗读指导。要求学生重点注意三个环节:读通字句,读懂大意,读透感情。3、合作探究,疏通大意。4、让学生找出这首
期刊
淄博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在临淄二中举行。经过了笔试、说课,共有来自全市各县区的20名优秀教师参加了比赛。我前前后后一共听了十二节课,感觉收获很多。尤其是几个“亮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亮点一:板块式教学,让师生在课堂上变得更潇洒自如  如果说平时的课是一道家常菜,那本次比赛课就是一道精美的大餐,色香味俱佳。板块式教学就是一道主料,保留了语文课的原汁原味的同时,更让语文课变得与众不同。匡燕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平时教学中只是抓基础,做了改,改了做,练了讲,讲了练,天天累得精疲力竭,干得心力交瘁,一考试,学生傻眼,教师愣眼!效率如此低下,始料不及。阅读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知识的欠缺,语言的贫乏,思想的狭隘,目光的短浅,脑子的空洞,境界的低下。我越来越深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教学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爱心和智慧的牵引,充满人文关怀”;“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元性评价,恰当运用评价语言,把爱心、耐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要管理好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及任课老师评价都应非常透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优化管理。  一、真诚的微笑,魅力无穷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比穿着更重要,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他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常给人以温暖。”然而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很遗憾的是有很少的班主任注意到它,在同学生的交往中,他们随时板起面
期刊
帮助潜能生(以前叫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是老师们很头疼的问题,我也多次探索实践过。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我认为首先老师们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对潜能生寄予高期望,要对他们放低标准。这倒不是我们看不起他们,而是如果寄予高期望,我们就没有那么耐心。这一点大家都是教育工作者,肯定是有感受的。我们只管用耐心去教,采取措施去做,但不去追求他们达到没达到我们的要求。这样我们的心态就平和一些,学生对我们也没那么畏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