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救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d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宠儿》是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经典力作。莫里森将主人公们无数零碎和分散的记忆穿成一段悲苦沉重的历史,集中揭露了种族压迫的罪恶和美国黑人所遭受的苦难,最后指出黑人们只有勇敢面对过去,热爱自身的价值,团结起来才能迈向新的生活。
  【关键词】苦难 救赎 爱
  
  《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经典之作,展现了美国黑人的血泪记忆,被公认为美国文学史尤其是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瑞典文学院曾这样评价这位“从来没准备要成为一名作家”的黑人女性:“以其富有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小说的创作源于1974年莫瑞森在蓝登书屋编辑《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一套收集三百年来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大型史料——的触动和感悟,在众多黑人英勇反抗的史实中,一个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奴的故事令莫里森尤为震撼:为了使亲生骨肉免遭奴隶主捕获,玛格丽特用斧头砍断了幼女的喉咙。莫里森在《宠儿》的创作中,把这一事件展开,刻画了南北战争时期一个名叫塞丝的女黑奴从肯塔基的“甜蜜之家”农庄逃亡至婆母贝比·萨格斯在辛辛那提蓝石路124号的农舍,28天后,奴隶主“学校老师”追捕至此,绝境中塞丝毅然锯断了幼女的喉咙,下葬时为其取名“宠儿”。多年来,宠儿的冤魂一直在家中肆虐,时隔18载,又化作少女还魂来讨爱债,一场人鬼纠葛的悲剧自此上演……在美国历史上,宁肯把亲生子女杀死,也不愿他们重回奴隶庄园的母亲不在少数。小说用其史诗般的语言,将黑人的个人身心与种族命运,被践踏的人格与饱受折磨的心灵,以及那无法言说的悲愤呐喊和无法逃离的精神泥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血腥的奴隶制是整个黑人民族难以磨灭的种族梦魔,它所蕴含的对人类生命尊严的蔑视比其本身的残酷更令人心惊胆寒。庄园里,奴隶主掌握生杀大权,对奴隶们可以出租买卖,储存典当:奴隶,没有姓氏般有过去,仅有一个符号或代码来代表个体。在奴隶制下,黑人只是会说话的牲口,他们的价值是用金钱来计算的《宠儿》中Paul D的母亲可能生过至少六个孩子,分别命名为Paul A、Paul B、Paul C、Paul D、Paul E和Paul F.PaulD的出生及命名仅意味着奴隶主家又增添了一个小黑奴,仅此而已!在非洲文化里,姓名是与家族紧密相连的信物,黑人坚信无论走到哪里,是生是死。只要保留自己的真实姓名总能与家人团聚,而奴隶制不仅将黑人贩卖异乡,还强行抹掉他们的记忆,甚至残忍地剥夺其灵魂回归的权利。
  贝奈特曾指出:“奴隶制将人变为牲畜……剥夺了奴隶的人性。”“甜蜜之家”这样一个所谓的“乌托邦”给了塞丝很多幻想一场像样的婚礼,“不是吗?来个牧师,跳跳舞,一次聚会,总得有点儿什么。”“沉睡”于黑人可以与白人平等的梦中,她甚至还“偷偷缝了件衣裙”。事实上,在主人加纳夫妇的眼里,塞丝与黑尔在野地和草屋里的结合就已经算“结婚”了:两个奴隶谈什么婚姻?他们的同居和生儿育女是种植园资产的衍生,与牛羊交配繁殖没什么两样!黑奴们成为现代“文明”的观察对象。塞丝偶然间听到“学校教师”和他的侄子们有关“属性”的谈话时她才意识到:在白人眼里自己与动物无异,作为人的尊严顷刻间土崩瓦解。当“觉醒”的塞丝及其他奴隶计划逃跑时,身怀六甲的她遭到了“学校教师”两个侄子的性侵犯,他们吸走了她的奶水,划开她的后背,用皮鞭狠狠抽她,伤口愈合后形成了树枝一般的疤痕,而心灵上也烙下了永难弥合的屈辱烙印。黑尔在妻子被白人奴隶主侮辱时,不但不敢采取行动保护她反而退缩躲藏,终因无法逃避内心自责而精神崩溃。黑尔的无能和毁灭是奴隶制强加于黑奴的“自我否定”的一例,他的经历亦是那些没能逃离奴隶制而人格分裂的黑人男女的经历。保罗·D在逃跑失败后,嘴里被塞了铁嚼子,像骡马一样戴着手铐脚镣被拴在马车上,亲眼目睹自己的兄弟被奴隶主活活烧死……与肉体上的伤害比较,留在黑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更难弥合。难怪莫瑞森借主人公塞丝之口斩钉截铁的痛述黑人在白人世界里的根本处境:“任何一个白人,都能因为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的一个什么念头,而夺走你的整个自我。不只是奴役、杀戮或者残害你,还要玷污你。玷污得如此彻底,让你都不可能再喜欢你自己。玷污得如此彻底,能让你忘了自己是谁,而且再也不能回想起来”。
  美国黑人在历经几百年的种族屈辱之后,任何一个个体都无不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有过六个丈夫、八个儿女,却全都不知所终:刚强的老黑人斯坦普·沛德年轻时面对妻子被白人主子长期霸占却无能为力:泼辣的艾拉曾被一对白人父子同时做为性欲发泄对象,她却只能在心底痛骂他们是“迄今最下贱的人”;保罗·D试图将他全部的痛苦和哀伤都封入一个烟草罐中,却始终无法摆脱记忆的纠缠……黑人的苦难何止于此,贝比·萨格斯曾说到:“在这个国家里,没有哪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死鬼的悲伤”。
  莫里森在《宠儿》的扉页上就写着:“献给6000万甚至更多”。这“六千万甚至更多”指的就是三百年来死干奴役与屠杀的美国黑人奴隶的总数,小说自始至终以平静的口吻诉说着奴役与屠杀的血腥故事,恰是这种平静与血腥的强烈冲撞警醒着世人:美国奴隶制度虽然在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以后已被宣布废除,然而生活中的种族歧视与黑人的苦难遭遇并没有彻底根除,那痛彻心肺的鞭打,禽兽般的性侵害。灭绝人性的射杀,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留给黑人的不仅是创伤的肉体,还有那等待救赎的灵魂。
  人类历史上不乏不孝子女却罕见不疼爱子女的父母,而《宠儿》却恰恰刻画了这位似乎与常理相悖的母亲——塞丝,在自由行将幻灭时,她毅然决然地割断了心肝宝贝的喉咙。常人来看,此举可能过于残忍。但在奴隶制的特殊语境下,我们似乎该换一种方式来理解:一个无法反抗的母亲,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从野蛮兽性的奴隶制中得到彻底拯救,她别无选择……相对于令人深恶痛绝的奴役,与其卑微的苟且偷生,死亡显得更为有尊严和平静:塞丝以惨痛的代价颠覆了白人社会的权威,用鲜血书写了作为一个黑人母亲的权利。浓厚的母爱,昂贵的自由,无比强烈的反抗激情,使杀婴行为升华为一种救赎仪式。
  《宠儿》中的救赎还体现在贝比·萨格斯对黑人社区的精神领导上。贝比用她那灵巧的双手精心地照顾塞丝,“为她清洗全身,为她包扎伤口,为她梳理头发,为她擦洗乳头,为她缝补衣物,为她敷药。”以黑人女性特有的情感,为从小失去母亲的塞丝奉献着的爱心,指引她走向自由自我的道路。作为全镇的精神领袖,贝比领导整个镇上的黑人为自我身份和种族地位而斗争。在她的感召下,整个社区紧紧凝聚,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贝比引导所有的黑人同胞要好好爱护自己,“这儿,”她指着自己的身体说,“这儿……爱它们吧……爱你们的手….爱你们的脚……爱你们的颈项……那黑色的、黑色的内脏——爱它,爱它吧,那跳动的、此刻正跳动着的心,也爱它吧。爱它胜过爱你们的眼睛、手脚,胜过爱那给予生命的子宫和私处吧……”。人们在她的指引下宣泄内心的情感,哭泣、跳舞、纵声大笑,歌颂他们的肉体,膜拜自身人性的价值。贝比·萨格斯的家成为她布施爱、告诫、供养、惩罚和安慰他人的场所。她告诉人们,黑人唯一能得到的恩赐是可以想象出来的恩赐。这意味着黑人的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像一个女祭司一样实施着驱魔的仪式,感召黑人们将作为奴隶的痛苦和悲哀暂且抛之脑后,从而开始追寻自我,追寻爱人,追寻集体,追寻失去的和拥有的,追寻历史和根的新征程。
  《宠儿》向读者真实再现了黑人奴隶的血泪史,像一把锋利的钢锥毫不留情的刺入奴隶制罪恶的正中心,与此同时,小说也承载着作家本人对本民族史(黑人历史)及生活的深刻思索:一切的一切只有当黑人同胞们能够直面奴隶制所造成的惨痛记忆,勇敢担负起历史使命,重新拾起民族骄傲感和认同感时,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救赎。
其他文献
摘要:《想飞的铜琴少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天才”的电影,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育与心理”的电影,毋宁说这是一个关于being human的寓言。“天才”之谜成为进入生与死隐喻世界的关键,由自杀事件突转为象征性自杀,生——死借由隐喻进入日常生命体验,个体生命的当下意义感在维特一系列的生命事件中露出端倪。  关键词:Vitus 隐喻 意义感    威廉·华兹华斯为世人留下了一份恬静的智慧,他在诗中写遭
期刊
摘要:在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中,陶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但以当代陶艺而论,处于领先地位的却是欧、美、日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究其根源,经济基础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普及教育的推广滞后,使我们这个陶瓷大国在陶瓷艺术方面发展缓慢。纵观其他国家的现代陶艺教学的经验和模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针对普通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使现代陶艺教育成为素质教育更加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普通陶艺
期刊
摘要:萨顶顶(周鹏),一位在国际上突然窜红的歌手,被某些西方音乐评论家吹捧为“第一位在西方世界获得一流名望的中国歌手”。为什么萨顶顶“墙里开花墙外香”?简言之,其根本就是商业利益下对宗教的亵渎和文化的造假。然而这也是为什么她在中国根本没有市场的原因。即便现在她的名字已经在国内被人提起,那也不过是因为外国人大肆吹捧,国内人反过来慕名追风而已。  关键词:音乐 流行歌手 文化造假 宗教亵渎 密宗佛教 
期刊
【摘要】武侠世界的腥风血雨、江湖武林的明争暗斗向来都是男人们纵横驰骋的天地,武侠电影虽然不会让女性处于“缺席”地位,但却通常把女性塑造成“被窥视者”和“弱者”的形象。虽然在电影走产业化道路的今天,女性形象在武侠电影中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在男权社会不会被撼动的前提下,武侠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依然不会有实质性的超越,女性的自我指认依然困难重重。  【关键词】产业化 武侠电影 女性形象    作为中国电
期刊
摘要:“物我同一”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推动了美学思想的进步。物我同一的状态不但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体验,而且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和心理指导其对于艺术创造,尤其是歌唱艺术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歌唱 物我同一 认知方式    物我同一状态本是一种审美体验,即“在凝神观照时,我们心中除开所观照的对象,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由物我两忘进入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苏轼曾说过: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
期刊
【摘要】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敏感的历史语汇,《南京!南京!》自上映就备受质疑和争议。它用严肃的态度和人性的角度一层层的剥开历史,剖析人性,让纷繁复杂的想法找到归宿,时于战争题材电影分析它的镜头语言、人物形象设置是走入影片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南京!南京》 题材 立意 人物设置 类型    一、基调    南京这个名称相对于其他城市名而言,在我的记忆中算名列前茅。在这个地域内发生的事件相信大家都耳
期刊
[摘要] 20世纪后半叶,工业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对现代设计带来巨大影响。在身处消费的文化身份认同这一大时代前提下,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性创造活动,设计的目的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形式创造和纯粹的功能创新,而是经由视觉性、物质性、空间性和经验性的创造,表达出一种团体或个人的身份认同,从而找寻其归属。  [关键词] 消费 消费文化 现代设计    文化是形成人类文明的因素。
期刊
摘要: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虚实主要表现在“散点透视”与“留白”构图方法的运用,这两种方法是中国画特有的时空布局方式。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通过表演以时间或空间的转换形成了多个不同的视点,在这里多个视点的时空具有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征;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运用中国画“留白”的语言,在演唱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心理时空。无论是“散点透视”还是“留白”的虚拟空间,在作品中都是虚实相生。  关键词:恩施
期刊
【摘要】新时期以来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她们令人感慨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中国的电影文化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这时期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而新时期一批女性导演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银幕上的女性形象,而且她们能更深次的挖掘女性切身的所需所想,女性思想意识也得到了唤醒。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屡获国际电影大奖的当代伊朗电影,突破了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鲜明界限,在质朴记录生活的同时,也在叙事、结构方式共同营造的强烈现实感中进行审美体验。当代伊朗的电影导演们无疑是一群富含诗人气质的故事叙述者,他们在对生活本质的精细提炼中,将涓涓流淌的诗意倾注于质朴、平凡的小事,让我们在无尽的感怀中体味着生活真正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伊朗电影 叙事文本 结构 诗意    “一个讲故事的人即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