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的真意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lu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师德,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师德的核心就是师爱。那么,什么是师爱?至少应从三方面理解,即师爱的广度(爱的对象)、深度(爱的品质)和力度(爱的能力)。
  一、广度:爱国、爱教、爱校和爱生的统一
  要探讨“师爱”,就要探讨它的维度。“师爱”是大爱,即胸怀天下,顾念众生,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具体而言,“师爱”应是爱国、爱教、爱校和爱生的统一。
  所谓“爱国”,从个人角度说,就是对国家的认同,理性地对待国家,学会建设性地批评国家,为国家增利;从职业角度讲,就是要树立为国育人的教育理想。简言之,就是:教师不仅要理性地爱国,更要培养学生理性地爱国;教师不仅要尊重国家的文化,更要培养学生尊重国家的文化。总之,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国,并教育学生发自内心地爱国。
  所谓“爱教”,即热爱教育事业,并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具体有三点:一是正确地看待这个行业,并胸怀忠于教育的理想。二是认同、接纳和践行教师角色的内涵,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三是具备专业素养,能体会教育之乐,并有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追求。
  所谓“爱校”,即忠于自己所在的学校,并真心地热爱她。“爱校”就是把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紧密结合,“爱校”就是在学校里找到归属感。
  所谓“爱生”,即以一颗赤子之心接纳和热爱不同的学生,并公正地对待他们。“爱生”是师德的核心,是“师爱”的落脚点。爱生,就是促进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日知其所不能”。爱生,既是“师爱”的真谛,又考验“师爱”的深度。
  二、深度:把爱给予最需要的学生
  “爱生”是对“师爱”深度的度量。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注,都需要师爱,那么,如何体现师爱的深度?有一则故事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故事大意是:
  一位智者收了上百个徒弟。智者每天都教徒弟修身养性,习文练武。大多数徒弟刻苦演习、虚心求教,但有一个徒弟不服管教,只知吃喝玩乐。几年之后,大多数徒弟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声名远播;而那个不学无术的徒弟依旧浑浑噩噩,还给其他徒弟带来不良影响。于是,其他徒弟请求智者开除那个不学无术的徒弟,但智者坚持要收留他。为此,其他徒弟愤然离去,而智者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十几年后,那个不学无术的徒弟终于修成正果。
  在这个极端的故事中,存在两难的选择,而智者还是将爱的天平偏向了那个“顽劣”之徒。如果按照功利主义的原则,这是最不合算、最不明智的选择,因为智者选择了“顽劣”之徒,不仅意味着失去众多徒弟,更给自己增添了很多麻烦。但从“师爱”的角度看,这是最可贵的选择。因为这个“顽劣”之徒最需要教育。根据教育的本质意义:教最需要教的人,爱最需要爱的人,方显教育的真谛和“师爱”的深度。基于此,在考验“师爱”的深度时,不是看教师爱不爱优等生,而是看他如何对待“学困生”。
  三、力度:把爱转化为一种专业能力
  对教师而言,光有爱心还不够,还要具有实现爱的能力,也就是说,“师爱”的能力在于教育的能力,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师爱”的力度与教师的专业能力息息相关。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爱与智慧完美结合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四点: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真正的“师爱”应建立在既权威又民主的关系上。二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能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三是解决棘手的教育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的自我管理、“学困生”的能力薄弱等问题长期困扰家长,需要教师拿出有效策略,较好地解决。四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这是实现“师爱”的必要条件。
  一句话,“师爱”就是爱学生,并创造性地成就爱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新城南湖中园小学是朝阳区优质示范学校,一校三址办学,现有71个教学班,2400名在校生,教职工120余人。近年来,学校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自2009年起针对如何促进多校区心理工作均衡发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逐年提升与心理教师师资配备严重缺位的冲突,拓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创新心育工作方法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和谐、阳光”的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再只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要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学思考,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需要做学思结合的“研究型”教师。一、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英国学者斯腾豪斯(L.Stenhous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时代命题,强调教师的研究能力。其认为,长期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做好教学任务的执行者
本刊讯 2015年12月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青基金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互联网 教育”的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顺利召开。本次论坛邀请来自广州、贵州、新疆、河北、河南、南京、天津、北京等地的一线中小学教师、高校师生及互联网和教育领域的公司、政府机构人员近
习本课堂是以习为本源和价值取向的课堂,它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前习、课中习、课后习三环相续操作系统,通过以习得为本的场景创设,促进个性化体验和高阶思维培养,让学生在“习场”中实现从知识、能力到素养的习得。本文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习本课“有趣的测量”为例,阐述习本课堂教学实践。一、课前习:自主习得  基于教师通过云平台推送的“习材”,学生在课外观看自学微视频,动手进行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小实验,并在课
田玲  1979年生,陕西省宝鸡市高新中学语文教师,陕西省曹公奇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宝鸡市中学语文兼职教研员。陕西省教学能手、宝鸡市学科带头人。  自画像  时尚前卫,充满正能量;  学习力强大,善于接受新生事物;  不断进行教学革新,与时俱进。  永葆对生活的好奇  穿着时尚、笑容甜美、风风火火、执行力超强,这是田玲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深入接触后,笔者才发现田玲虽为“70后”,却有着一颗“90后”
【摘 要】文言文教学重在一个“读”字。本文通过赏析《古人谈读书》一课的教学,剖析文言文教学需紧紧围绕“读”字:读通,读出文言之韵—入声内化;读懂,领悟读书之道—入意内化;读丰,联想名人故事—入境内化;读活,联系自我体会—入心内化;读好,熟读成诵—自然内化。通过有趣味、有层次、有思维提升、有情感加深的读,让古人读书之道深入内心,与“我”为化。  【关键词】读书之道 与“我”为化 文言文  《古人谈读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原则上是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环境,也是学生社会化的环境,具有“空间性”,包括物理空间、关系空间、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物理空间是指常规的学校班级以教室为区隔及承载,同时也通过教室文化的建设而促进其他空间的丰满。关系空间是指在班级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伴
【摘 要】本研究关注教师阅读中的社会化特征,选择北京市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云上精读”为研究对象,以该活动的组织原则、主题确定、环节设置、成员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内容,分析以上四要素对阅读行为的影响,剖析教师专业阅读活动设计对教师阅读共同体形成、教师协作学习发生的作用,为教师阅读活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会化阅读 教师专业阅读 活动设计  近年来,教师专业阅读作为教师学习的手
一、研究背景  我校自2007年10月参加了与北师大共建的“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实验,几年来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个个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在我们的干预下健康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与十里堡小学结成兄弟校。经过三年的干预研究,十里堡小学的部分干预对象即将升入我们学校,为了使这些干预对象在中学阶段能够健康发展,在总课题组的关注和努力下,促成了两校“中小学衔接”的研究。 
语法是语言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全面使用,五六年级新增的Grammar time让语法教学正式走进课堂,成为教师研讨的焦点内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不能矫枉过正,也不能一带而过,而应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背景下,既关注整体性,又凸显语法板块的教学功能。本文以六年级上册的Unit5“Signs”语法板块为例,着重探讨单元整体设计视角下如何有效实施语法  教学。  一、借助S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