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体词“head(头)”的隐喻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uytrewq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的这种认知功能在当代已被大家普遍认同,成为认知语言学探讨的热点。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用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人类不断认识新事物新概念,成为一种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李国南,2001)。
  隐喻的形成称为概念化(metaphorization),它涉及到两个领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人们将对源域的经验理解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ng)到目标域,基于两者具有相似性或能够创造相似性的本质上,达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束定芳,2000)。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中,源域是人们所熟悉的、简单具体的事物,而目标域是暂未被人认识的、陌生的事物或是复杂抽象的概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首先是从自身开始的,尤其在科技不太发达的古代,人们对人体及其各个器官的外形最为熟悉,从而使其充当了认知隐喻的基本的、重要的源域,通过自己的身体结构去认识世界。
  
  二、英汉语中“head(头)”类字的分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人类思维特征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意即古代人总是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如对于没有生命力的床,人们以床头、床尾、床脚、床身来命名它的各个部位。将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隐喻化命名,一方面形象地表达了新事物的形状和功能,填补了原来的词汇空缺;另一方面简练地表达了复杂的概念,使我们不必啰嗦地描述为床的前端、床的末端、床供人睡觉的部分和支撑床的底部。这也符合人类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亦即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Zipf,1949)。
  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表现为以自身为中心,去感受、体验和认识世界,整个世界便成了人类基于身体感知下的世界。整个人体可以从头至脚(如头、脸、眼、手、心、腿、脚)充当基本源域,通过隐喻的建构方式,投射到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上,从而衍生出丰富的词义,如:针头、脸皮、白眼、手枪、心坎、飞毛腿、国脚。在人体各个部位中,“头”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生命的象征,思想的发源地和储藏所,位置处于人体部位的最上方,又和五官紧密相连,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因此“头”在人体器官中占有首要的地位,而通过对“头”的隐喻化形成的词语表达非常多,在英汉语中都可以发现很多有关“head(头)”的隐喻表达式,内容遍及人类活动的很多方面。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分类、比较和分析英汉语中有关人体词 “head(头)”的隐喻表达法,试图揭示人体词“头”的隐喻认知过程,以及英汉语中关于“head(头)”的隐喻表达意义的各自特色。
  “head(头)”字类词语的归类和分析
  卢卫中(2003)认为人体词的隐喻化包括三种形式,即人体域到非人体域、非人体域到人体域以及人体域中两个器官的投射。参照此法,结合“head(头)”的隐喻类词意义的特点,本文将人体词“head(头)”的隐喻表达的产生主要分为“head(头)”向非人体域的映射,以及“head(头)”和人体域内部其他器官之间的映射,从这两个层面考察“head(头)”的隐喻化方式及特征。
  本文所采用的英语语料主要选自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汉语语料主要选自《现代汉语词典》、《古今成语大词典》。
  1.“head(头)”向非人体域的映射
  “head(头)”向非人体域的映射可以分为对具体域的映射、对抽象域的映射和对空间域的映射。
  (1)对具体域的映射 “头”最早被用来指代和人类的头具有相似性的物体。人体的“头”位于身体的最上端,首先通过形状结构和位置相似的特征映射到其他非人体领域。在英汉语中,用“head(头)”作为源域投射的目标域既有无生命的实体又有有生命的实体。它可以用来指物体的顶端或末梢,无生命的实体有“山头、子弹头、箭头、桥头、火柴头、炕头、船头、车头、火车头、枝头、烟头、源头、铅笔头、锄头、矛头、摄像头、大头针”等等。在英语中则有“head of an arrow、 of an axe、of a bed、of a flower、of a hammer、of a lake、of a match、of a mountain、of the page、of a queue、of stairs、of table、of a tape recorder”等。通过这些英汉语表达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所包含的一个共同概念隐喻是Head is top/front.(头是顶端或前部),通过相似性的联想认知周围事物,从而将具有该特征的其他非生命实体纳入到了以“头(head)”为隐喻的概念系统中。
  这种由人体词“head(头)”向非人体域中无生命实体的投射,是一种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简单的、相似的隐喻认知过程,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这一联想过程经过无数次的反复使用,其命名的词项几乎失去了任何的修辞色彩,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关系变得越来越模糊,而词义也作为约定俗成的义项被收入词典中,成为了“死隐喻”(dead metaphor),让我们再也觉察不到它们曾经是通过隐喻认知发展而来的。
  在汉语中目标域为有生命的实体主要表现为“头”和动物名称结合在一起,分别可以构成复合词、四字格成语和习语。复合词中有指各种动物头的词语(如龙头、蛇头),其义项也有隐喻意义。“龙头”指重要的、首推的事物,如龙头企业、龙头产品;“蛇头”指非法将人偷渡到别国的组织者。“头”还与其他动物名形成了大量与该动物性格特征有关的各种成语和习语,用来描述事物、比喻事理。如:“狗头军师、挂羊头卖狗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虎头虎脑、虎头蛇尾、独占鳌头、牛头不对马嘴、牛头马面、蝇头小利、獐头鼠目”。如此多活灵活现的成语表现出了人类跟动物的密切关系和对动物习性特征的了解程度。这类成语和习语都含有丰富的隐喻意义,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具有鲜明的特色。
  (2)对抽象域的映射 “head(头)”对抽象域的映射是基于一种功能相似的映射。人体的“头(head)”具有很多属性,从功能方面而言它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一个人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头部,也是人们印象最深、最容易记住的部分。人体词“头”可以从头这个人体的部分来指称整个人,被用作称呼而被投射到称呼域。这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化过程,即转喻(metonymy)。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salience)的关系(赵艳芳,2001)。人们在思维中将人体一个最重要的部位突显,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就可以用“头”来指代整体——人。转喻是一种比隐喻更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因为它只涉及到一个概念域,人体词从“头”投射到“人”的意义,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汉语中,人体词“头”经过转喻化而得到的称呼语有两类,即一般称呼语和绰号。称呼语有如“头头、老头、头儿、牢头、狱头”;绰号有如“软骨头、硬骨头、老骨头、懒骨头、平头、光头、分头、小鬼头、铁榔头、冤大头、袁大头、领头羊、白头翁”等。白头翁最初是人们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命名一种头部有白色绒毛的植物和头部是白色的一种鸟,后又转喻为头发是白色的人,尤其指老人。绰号名称的生成是人们采用某种形式的头(如:分头)或者是结合已经隐喻化的表达(如:懒骨头)而转喻为新的意义,指具有相似特征的人。如“刚刚一个小分头到这店里买了一包烟。”; 或者“你这懒骨头刚才跑到哪里去了?”汉语中由“头”生成的绰号表达比一般称呼语更加丰富。
  英语中人体词“head” 经由转喻化而得到的一般称呼语有“head of state、of government、of department、of a delegation、of a committee、of a gang、of the family”另外“head”还可以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称呼语,如“head boy(男班长)、head girl(女班长)、head nurse(护士长)、head waiter(领班)、head hunter(猎头)”;以及与其他名词构成合成词,如“headman、headmaster”。在习语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也是以人的头部转喻为人的整体。
  人体词“头”还被映射到抽象的概念域。汉语中这类词有“苦头、甜头、想头、看头、盼头、来头、赚头、苗头、劲头、气头、彩头、兴头、行头、大头”,这些词语多数都已经看不出和头的本义——“人体上方形状为一圆圆的部位”有什么相似之处,而只是作为汉语构词的后缀来构成名词。
  “头”还有很多有关能力方面的抽象隐喻。因为人的思想从“头”而来,人用大脑思考,人类自古以来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深刻体会到具有非常的能力和智慧的脑袋对人类的重要性,因此在汉语的表达中就有了很多立足于“头”的能力隐喻。表示没有能力的隐喻表达有:“头大、头痛、头皮发麻(意为紧张胆小)、硬着头皮、没有头绪、千头万绪”;表示有能力的表达有:“领头、头头是道、头号人物、头面人物”。
  头是全身的统领,在人体部位中处于核心地位,使“头”可以用来喻指事物中最好的或最重要的部分,如“头等、头版、头条、头号、头名、头奖、带头学科、为头、重头戏、出头、出人头地、打头阵、孩子头、初露头角”等等,这其中包含的概念隐喻是:Head is the first/important(头是第一的或重要的)。
  (3)“head(头)”对空间域的映射 空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对象和范畴。基于人们对“头”在人体的部位,即处于人体最上端的位置认识,将这种基本概念投射到位置或方向的领域,“头”和空间方位词就构成了许多表达,如“前头、后头、上头、 下头、 里头、外头、东头、西头、北头、南头”。在这些方位词里,“头”的本义已经很不明显,而是淡化为后缀,在合成方位词里表示泛指的意义。人体成为方位表达的一个基准,表示实际意义的有“头上”,如“这件事情落到谁的头上都是个不幸”。英语中也有“headspace,headroom”等隐喻表达。
  2.“头”和人体域内部其他器官之间的映射
  “头”和人体域内部其他器官之间的映射表现为“头”还可以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词语相结合表示各种隐喻意义,其中属于复合词的有“口头、眉头、头目、头脸、头面、舌头、手头、心头、肩头、头尾”。而四字格成语和习语就更多了,如有表示身体状况的:“头昏脑胀、焦头烂额、头昏眼花、头晕目眩、头重脚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形容人的外表和性格特征及能力的:“贼头贼脑、鬼头鬼脑、没头没脑、披头散发、蓬头垢面、灰头土面、油头粉面、点头哈腰、藏头露尾、三头六臂”;还有表示动作的:“改头换面、抛头露面、交头接耳、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品头论足、掐头去尾”。这些成语结构对称,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态或传神地表示了动作,有的还包含了夸张的修辞格。头和脑在部位上是紧密相连的,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了思想能力的意思。“头脑”组合还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可以与别的词语相结合,产生如“头脑发达、数学头脑、 经济头脑、商业头脑、 投资头脑、有头脑、没头脑、头脑活络、头脑冷静、摸不着头脑”等隐喻表达法。
  
  三、英汉语中人体词“head(头)”隐喻化的对比
  
  每种语言都有其共性和个性。英汉语各属不同民族的人们使用的语言系统,因此具有各自的特点。英语族人经常将人体词的概念域投射于表示动作的抽象概念域,即通常直接把英语中用作名词的人体词“head”用作动词,如“head for”,意为“前往、出发”,而汉语中“头”没有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动词。
  由于英语属于分析综合型的语言,使用拼音文字系统,英语中的“head”具有更加灵活丰富的变化形式,“head”虚化为词根,可以通过屈折变化构词,如“headed、heads、heading”;也有派生词,通过添加后缀来构词,如:“headless、headship、heady、header”。由于汉语使用方块字,单音节词,在字形上没有变化,因此只能通过与其他字组合成复合词。
  英语人体词“head”可以通过构成合成词表示隐喻意义,如:“headwork,headwater,headquarters,blackhead,headboard”等等,但它的隐喻化意义更多的是通过组合成短语来实现,如英语中“head”常与思考联系在一起,或表示积极的意思:“a level head(头脑冷静的)、have a good head for something(有能力控制)、keep one’s head(保持镇静)、keep one’s head screwed on the right way(头脑清醒明智,有判断力)、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免受灭顶之灾)”; 或表示消极意思:“a woolly head(头脑糊涂)、be light in the head(愚蠢)、have one’s head turned(发狂)、have one’s head in the clouds(好幻想,想入非非)、have rocks in one’s head(有毛病)、go off one’s head(发疯)、go to one’s head(使某人头脑不清醒)、lose one’s head (失去理智)”。而在汉语中,主要是通过复合词构词,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短语形式。
  从“head(头)”隐喻化的概念既有从邻近性关系发展的转喻思维结构,又有从相似性关系发展的认知隐喻思维结构,但总的说来,基于相似性关系考虑的词语要大大超过转喻词义。如人体词“head(头)”经过转喻发展的新词大部分仅见于称呼语类,而其他的词主要是通过隐喻认知而得来的。
  
  四、结论
  
  隐喻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人体词隐喻化的基础也是人对自身感知的基本经验,本文通过对英汉语“head(头)”的相关隐喻意义的分析研究,揭示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语言现象。通过分析“head(头)”的隐喻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表现,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参考书目:
  [1]Hornby. A.S.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Zipf. G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Cambridge: Addison-Wesley, 1949.
  [4]陈家旭.英汉语人体隐喻化认知对比[J].聊城大学学报, 2005,(1).
  [5]胡壮磷.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8]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9]秦秀白.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1]杨任之编著.古今成语大词典[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廖艳平,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粤教版教材第三册古典诗歌单元中选取李白《蜀道难》作为经典名诗供学生学习鉴赏,教材编者对诗中“危乎高哉”的“危”字注解为“高”。笔者在此提出商榷,“危”虽有“高”意,但此诗中不应译为“高”,而应取其“危险、险阻”的意思。    一、探古题解“危”    “蜀道难”系乐府曲名,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引《乐府解题》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形容“铜梁玉垒”的巴蜀之地险阻难行。明胡震亨认为:《
期刊
引言  幽默是一种艺术,能给人以愉悦,从而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语言幽默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纯文学幽默、情景幽默以及言语会话幽默。人们的交际活动主要是依赖言语进行的,幽默多产生于话语中,因而言语会话幽默是笔者讨论的重点。这样,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方式,在善意的微笑中揭示生活中的悖谬与不协调,具有特定的语用效果。本文将利用H.P.G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Sperber &Wilson的关联理
期刊
“V开”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但对于“V开”中“开”的语法意义,学界研究较少,只有吕叔湘(1980)、刘月华(1998)等少数语法学家对其语法意义进行过归纳,本文主要从共时角度对“V开”的语义类型与“开”的语义分化进行描写和加以分析。    1.“V开”的语义类型  先看一组句子:  (1)他摸索着朝前走去,一把椅子挡住了他,他将椅子搬开,继续往前走。(余华《夏季台风》)  (2)瑞宣本打算在巷
期刊
近年来,“比曹操还曹操”“比大款还大款”之类的表达方式很受欢迎。这种表达方式的流行,应该引起语言研究的关注。本文仅就其美学意义即诗意存在作一论述。  “比曹操还曹操”按不同的语境,可以转换为“比曹操还狡猾”或“比曹操还奸诈”等。可见,不管如何转换,这种结构的美学意义都存在于主客观的统一。一方面,它由信息发送者赋予,本身要留给信息接受者一个想象的余地;另一方面是信息接受者的理解和补充,它是流动的,变
期刊
自从“超女”兴盛以来,“玉米”“笔迷”“盒饭”“荔枝”“凉粉”“粉丝”“鸭梨”等词接二连三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  (1)本以为这会是“玉米”们又一个狂欢的节日,但未想到这部网络版的MV却引起了广大“玉米”的强烈不满甚至愤慨,“玉米”们的主要矛头却指向了MV的导演,称MV欠缺情节、色调昏暗。  (2)超女比赛以后,周围都是铺天盖地的笔迷! 但是,我还是不畏压力,坚决不做笔迷!  (3)何洁的笑容
期刊
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以记录普通话词汇为主的中型词典,是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广泛使用的一部词典。无论是在词条的收录上还是在词语音、形、义的注解上,《现汉》一直都在跟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完善,2005年《现汉》第5版也已问世。对于《现汉》第5版中词条的增减以及词语的释义体系的优劣都有不少学者做过分析,对单字,双字词,三字词以及成语的研究更是成绩斐然,但对于五字词以及字
期刊
语文词典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时代的面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一部共时性词典,是普通话语汇的真实记录。1960年版(以下简称60版)的《现汉》到2005年版(以下简称05版)的《现汉》相差了40多年,其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为了看到05版《现汉》与60版《现汉》新增复词和新增释义方面的差别,本文就其中的“弹”到 “唾”部分进行了比较,对其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
期刊
2003年9月8日,中国海洋大学经多方论证,确立了由中国著名作家、海大文学院院长王蒙教授提出的“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新校训,之前的校训予以废止。(2003年9月24日《大众日报》)  新校训的含义,“海纳百川”通俗易懂,比较容易理解。“取则行远”,王蒙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取则”典出晋陆机《文赋·序》:“操斧伐柯……取则不远”。则,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古今汉语词典》注释为:1.划分等级,也
期刊
引论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一部规范的中型语文词典,收词以普通话词汇为主,酌收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旧词语和文言词语以及一些专门词语。《现汉》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历经多次修订,2005年更是进行了大规模地修订,对那些有变化、有发展的词义作了较大的改动和补充,使它在释义的科学性、简明性、规范性方面更具特色,更具权威性。    一、释义方面    (一)字条所收义项 情况如下表:
期刊
现代汉语语法学者对“多/少+N”结构进行过历时考察,如:汪维辉(2003),他其实也只在文中对“少”直接修饰名词的问题做了较详细的考察。他认为:“少”直接修饰名词的用法先秦未见,始于西汉,消亡于元明,现代汉语中没有继承这一用法。我们通过考察分析认为,汪的观点值得商榷。  我们按历史阶段选取了一些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资料进行考察和统计,这些作品、资料主要是:  先秦:《尚书》、《诗经》;两汉:《论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