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教版教材第三册古典诗歌单元中选取李白《蜀道难》作为经典名诗供学生学习鉴赏,教材编者对诗中“危乎高哉”的“危”字注解为“高”。笔者在此提出商榷,“危”虽有“高”意,但此诗中不应译为“高”,而应取其“危险、险阻”的意思。
一、探古题解“危”
“蜀道难”系乐府曲名,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引《乐府解题》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形容“铜梁玉垒”的巴蜀之地险阻难行。明胡震亨认为:《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李白深明“古题辞义源委”,以《蜀道难》为题,着意记述蜀道的艰险。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更具现实意义。此前诗人都只是短篇行制应题《蜀道难》曲题描写蜀道高危,而李白在此基础上为古乐府注入了新意,更深刻地谈到了蜀道的地势险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此可见,蜀道之“难”在于其高峻与险阻,“危乎高哉”也就是蜀道的危险与高峻。
二、纵深文意证“危”
“太白乐府最深”,李白按相和曲名《蜀道难》之本意:蜀道难是咏叹蜀道的险阻与高峻的。全诗主旨从李白赠入蜀友人的角度,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蜀道之“难”,不断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行旅的艰苦。首句提纲挈领总述:由于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的高险比登青天所遇到的更艰难。
李白用惊人的神话故事来渲染蜀道的险峻,蜀国开国“四万八千岁”以来还未曾与三秦之地通人烟,原因是两地间只有一条狭窄而危险的小路,鸟飞尚不得过,更何况乎人。秦王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下旨送给蜀王五个美女,并让五力士为此移山开路,险阻的山路和天梯似的栈道终于连接起来了,而五力士和五位美女都牺牲了。在幽闭的山谷中,人烟罕至,只有杜宇凄苦的歌声不停地回荡,月亮因此也变得哀愁。这种情感表述远非“高”所能涵盖的,必定是缘于蜀道的艰险。
浪漫主义的夸张与现实主义的素朴在表现蜀道“难”方面相得益彰,黄鹤及猿猴为攀登蜀道而倍感艰难。这条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九曲十八弯,在山岩上盘旋纡回,与天相距咫尺的群山连绵不断,过了一山又一山,枯松倒挂在陡峭的绝壁上,让人心寒,瀑布在山间飞流而下,夹杂着朽木、碎石撞击到谷中,如雷声震耳欲聋,心跳加速。人们行走在如此惊险山路上也只能屏住呼吸,摸着天空中的星辰步履蹒跚地前进,如斯畏途李白不禁要问友人,缘何要西行,且冀盼友人早日平安归来再度聚首的情谊。
文末摘引晋代张载对蜀中地形的描绘兼谈时政,“剑阁峥嵘而崔嵬”,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成为战时由秦入蜀的战略屏障,即使繁盛昌平时期,必在此地派驻帝皇将相的亲信把守要道,更力证了蜀道的高耸险峻。
“鸟道”“横绝”“逆折”“绝壁”“峥嵘”“愁攀援”“百步九折”“畏途巉岩”,李白用以形容蜀道“艰险”的词语不胜枚举,行文时遣词造句无不透露“险峻”之意,并非只是一味感叹蜀道的“高耸!高耸!”。山高未必险,险亦未必如蜀道,由此可见“危乎高哉”是蜀道的既危且高。
三、文外求释证“危”
查阅历代文论家对《蜀道难》文本作的注释,罗列以下注释试以证明“危”应取其“险阻”之意:
1.严评本载明人批:蜀道本险,此只是就题直赋,更不必曲为解说,磊落豪肆,真前此所未有“又云”起三句,陡然狂呼,振起一篇精神,喑哑叱咤,千人皆靡……(严评本:明崇祯三年严羽沧浪,刘会孟评点《李杜全集》本《李太白集》二十二卷,简称严评本。)
2.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蜀道难》一篇,一即起句,“噫吁戏,危呼高哉!”字,如纍碁架卵,谁敢并于一处。
3.萧氏云:当时欲从君于难者,至蜀之难,如上天之难也。李白劝太子不入蜀道写到为此赋诗“噫吁戏,危呼高哉”,极路险难之形容,言蜀道之险。(萧氏《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萧士赟 清王琦的《李太白集辑注》是以此为底稿。)
4.明代的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中认为“《蜀道人》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
另外,2002年以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都是采用“危乎高哉”为例证“危”之“高”意,但2003年以后出版的就换用《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里注释词条。由此可知,“危乎高哉”不是“危”作为“高”意的典型词条,甚至不应该作为典型例句作为印证。
由此可见,“危”在此不应采用“高”之意。
(冯 荆,广州市第六中学)
一、探古题解“危”
“蜀道难”系乐府曲名,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引《乐府解题》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形容“铜梁玉垒”的巴蜀之地险阻难行。明胡震亨认为:《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李白深明“古题辞义源委”,以《蜀道难》为题,着意记述蜀道的艰险。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更具现实意义。此前诗人都只是短篇行制应题《蜀道难》曲题描写蜀道高危,而李白在此基础上为古乐府注入了新意,更深刻地谈到了蜀道的地势险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此可见,蜀道之“难”在于其高峻与险阻,“危乎高哉”也就是蜀道的危险与高峻。
二、纵深文意证“危”
“太白乐府最深”,李白按相和曲名《蜀道难》之本意:蜀道难是咏叹蜀道的险阻与高峻的。全诗主旨从李白赠入蜀友人的角度,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蜀道之“难”,不断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行旅的艰苦。首句提纲挈领总述:由于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的高险比登青天所遇到的更艰难。
李白用惊人的神话故事来渲染蜀道的险峻,蜀国开国“四万八千岁”以来还未曾与三秦之地通人烟,原因是两地间只有一条狭窄而危险的小路,鸟飞尚不得过,更何况乎人。秦王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下旨送给蜀王五个美女,并让五力士为此移山开路,险阻的山路和天梯似的栈道终于连接起来了,而五力士和五位美女都牺牲了。在幽闭的山谷中,人烟罕至,只有杜宇凄苦的歌声不停地回荡,月亮因此也变得哀愁。这种情感表述远非“高”所能涵盖的,必定是缘于蜀道的艰险。
浪漫主义的夸张与现实主义的素朴在表现蜀道“难”方面相得益彰,黄鹤及猿猴为攀登蜀道而倍感艰难。这条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九曲十八弯,在山岩上盘旋纡回,与天相距咫尺的群山连绵不断,过了一山又一山,枯松倒挂在陡峭的绝壁上,让人心寒,瀑布在山间飞流而下,夹杂着朽木、碎石撞击到谷中,如雷声震耳欲聋,心跳加速。人们行走在如此惊险山路上也只能屏住呼吸,摸着天空中的星辰步履蹒跚地前进,如斯畏途李白不禁要问友人,缘何要西行,且冀盼友人早日平安归来再度聚首的情谊。
文末摘引晋代张载对蜀中地形的描绘兼谈时政,“剑阁峥嵘而崔嵬”,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成为战时由秦入蜀的战略屏障,即使繁盛昌平时期,必在此地派驻帝皇将相的亲信把守要道,更力证了蜀道的高耸险峻。
“鸟道”“横绝”“逆折”“绝壁”“峥嵘”“愁攀援”“百步九折”“畏途巉岩”,李白用以形容蜀道“艰险”的词语不胜枚举,行文时遣词造句无不透露“险峻”之意,并非只是一味感叹蜀道的“高耸!高耸!”。山高未必险,险亦未必如蜀道,由此可见“危乎高哉”是蜀道的既危且高。
三、文外求释证“危”
查阅历代文论家对《蜀道难》文本作的注释,罗列以下注释试以证明“危”应取其“险阻”之意:
1.严评本载明人批:蜀道本险,此只是就题直赋,更不必曲为解说,磊落豪肆,真前此所未有“又云”起三句,陡然狂呼,振起一篇精神,喑哑叱咤,千人皆靡……(严评本:明崇祯三年严羽沧浪,刘会孟评点《李杜全集》本《李太白集》二十二卷,简称严评本。)
2.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蜀道难》一篇,一即起句,“噫吁戏,危呼高哉!”字,如纍碁架卵,谁敢并于一处。
3.萧氏云:当时欲从君于难者,至蜀之难,如上天之难也。李白劝太子不入蜀道写到为此赋诗“噫吁戏,危呼高哉”,极路险难之形容,言蜀道之险。(萧氏《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萧士赟 清王琦的《李太白集辑注》是以此为底稿。)
4.明代的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中认为“《蜀道人》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
另外,2002年以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都是采用“危乎高哉”为例证“危”之“高”意,但2003年以后出版的就换用《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里注释词条。由此可知,“危乎高哉”不是“危”作为“高”意的典型词条,甚至不应该作为典型例句作为印证。
由此可见,“危”在此不应采用“高”之意。
(冯 荆,广州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