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斟细酌说“危”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教版教材第三册古典诗歌单元中选取李白《蜀道难》作为经典名诗供学生学习鉴赏,教材编者对诗中“危乎高哉”的“危”字注解为“高”。笔者在此提出商榷,“危”虽有“高”意,但此诗中不应译为“高”,而应取其“危险、险阻”的意思。
  
  一、探古题解“危”
  
  “蜀道难”系乐府曲名,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引《乐府解题》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形容“铜梁玉垒”的巴蜀之地险阻难行。明胡震亨认为:《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李白深明“古题辞义源委”,以《蜀道难》为题,着意记述蜀道的艰险。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更具现实意义。此前诗人都只是短篇行制应题《蜀道难》曲题描写蜀道高危,而李白在此基础上为古乐府注入了新意,更深刻地谈到了蜀道的地势险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此可见,蜀道之“难”在于其高峻与险阻,“危乎高哉”也就是蜀道的危险与高峻。
  
  二、纵深文意证“危”
  
  “太白乐府最深”,李白按相和曲名《蜀道难》之本意:蜀道难是咏叹蜀道的险阻与高峻的。全诗主旨从李白赠入蜀友人的角度,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蜀道之“难”,不断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行旅的艰苦。首句提纲挈领总述:由于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的高险比登青天所遇到的更艰难。
  李白用惊人的神话故事来渲染蜀道的险峻,蜀国开国“四万八千岁”以来还未曾与三秦之地通人烟,原因是两地间只有一条狭窄而危险的小路,鸟飞尚不得过,更何况乎人。秦王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下旨送给蜀王五个美女,并让五力士为此移山开路,险阻的山路和天梯似的栈道终于连接起来了,而五力士和五位美女都牺牲了。在幽闭的山谷中,人烟罕至,只有杜宇凄苦的歌声不停地回荡,月亮因此也变得哀愁。这种情感表述远非“高”所能涵盖的,必定是缘于蜀道的艰险。
  浪漫主义的夸张与现实主义的素朴在表现蜀道“难”方面相得益彰,黄鹤及猿猴为攀登蜀道而倍感艰难。这条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九曲十八弯,在山岩上盘旋纡回,与天相距咫尺的群山连绵不断,过了一山又一山,枯松倒挂在陡峭的绝壁上,让人心寒,瀑布在山间飞流而下,夹杂着朽木、碎石撞击到谷中,如雷声震耳欲聋,心跳加速。人们行走在如此惊险山路上也只能屏住呼吸,摸着天空中的星辰步履蹒跚地前进,如斯畏途李白不禁要问友人,缘何要西行,且冀盼友人早日平安归来再度聚首的情谊。
  文末摘引晋代张载对蜀中地形的描绘兼谈时政,“剑阁峥嵘而崔嵬”,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成为战时由秦入蜀的战略屏障,即使繁盛昌平时期,必在此地派驻帝皇将相的亲信把守要道,更力证了蜀道的高耸险峻。
  “鸟道”“横绝”“逆折”“绝壁”“峥嵘”“愁攀援”“百步九折”“畏途巉岩”,李白用以形容蜀道“艰险”的词语不胜枚举,行文时遣词造句无不透露“险峻”之意,并非只是一味感叹蜀道的“高耸!高耸!”。山高未必险,险亦未必如蜀道,由此可见“危乎高哉”是蜀道的既危且高。
  
  三、文外求释证“危”
  
  查阅历代文论家对《蜀道难》文本作的注释,罗列以下注释试以证明“危”应取其“险阻”之意:
  1.严评本载明人批:蜀道本险,此只是就题直赋,更不必曲为解说,磊落豪肆,真前此所未有“又云”起三句,陡然狂呼,振起一篇精神,喑哑叱咤,千人皆靡……(严评本:明崇祯三年严羽沧浪,刘会孟评点《李杜全集》本《李太白集》二十二卷,简称严评本。)
  2.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蜀道难》一篇,一即起句,“噫吁戏,危呼高哉!”字,如纍碁架卵,谁敢并于一处。
  3.萧氏云:当时欲从君于难者,至蜀之难,如上天之难也。李白劝太子不入蜀道写到为此赋诗“噫吁戏,危呼高哉”,极路险难之形容,言蜀道之险。(萧氏《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萧士赟 清王琦的《李太白集辑注》是以此为底稿。)
  4.明代的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中认为“《蜀道人》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
  另外,2002年以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都是采用“危乎高哉”为例证“危”之“高”意,但2003年以后出版的就换用《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里注释词条。由此可知,“危乎高哉”不是“危”作为“高”意的典型词条,甚至不应该作为典型例句作为印证。
  由此可见,“危”在此不应采用“高”之意。
  
  (冯 荆,广州市第六中学)
其他文献
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向学生说教外,教师的一举一动更是深切地影响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若能充分利用和善于使用表情、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的态势语言,不仅可以把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且会加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声胜有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举止得体。课堂上,教师举止得体不仅是展示自己的修养气质、风度、能力水平
期刊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9月下旬刊刊登了牛世建《浅析有关“雪”的同族词》一文。作者开篇写道:“同族词过去称为同源字或者同源词,我们根据徐通锵先生的观点,称之为同族词。它指称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有亲属关系的一组词。”这句话,虽然表述有些模糊,但大体是对的。接下来,文章的第一部分为“‘雪’的同族词的义项分类”,第二部分为“‘雪’的同族词的构成类型及其用法举例”。这就有疑问了:同族词的义
期刊
《汉字文化》2004年第3期刊发了张莉、刘伟丽二位先生《说“吧”》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作者认为:“吧”族词这一类新词的大量产生,是由于汉语在新词产生过程中对外来语“吧”语音语义的重新约定、“吧”偏移了原语言“bar”语义而形成的。在感叹作者对现实语言的敏感和深厚的语言理论功底的同时,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这种新词产生现象真的是一种“个例”吗?这种语言现象在整个词汇系统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一种什么样
期刊
引言  “为X而X”是前后两个“X”相同的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形式。例如:“为艺术而艺术”,“为出国而出国”,“为考试而考试”等。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里讲到了“为……而……”这个格式:d)为……而……。‘为’不能加‘了、着’。~祖国而战。~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e)为了……而……。前后用意义相反的两个动词,表示转折。‘为’后必加‘了’
期刊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它出现较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大量应用,如不稼不穑、不丰不杀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固定副词格式,一直沿用至今。“不A不B”格式的构成成分和内部语义关系都十分复杂,而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容易使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例如:  (1)今天的天气不冷不热,很适合郊游。  (2)*今天的天气不冷不暖的,
期刊
在现代汉语中,数量名结构是数词和名词发生组合关系的常见格式,如“两张桌子”“两所大学”“两起案件”等。但这并不是说,数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事实上,在现代汉语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大量存在,如“两夫妻”“两手”“两峰”都是数词“两”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在语法研究中,语言单位的级别不影响基本论点与论述,因此本文没有过多考虑名词与名词性语素的界线问题。为方便叙述,本文把名词和名词性语素统称为名
期刊
我们知道,“掉了”可以用作动词词组,如“扣子掉了”,“掉了队”。也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充当时态标志,有“彻底完成”“彻底改变”的意思,如“衣服湿掉了”,“树木砍掉了”。本文讲的是后一种用法。下面从“掉了”的语义特点、语义倾向及其与句中充当施事和受事的名词性成分的位置关系等方面具体叙述。    一、语义特点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用“V1”表示动词,用“V2”表示形容词。下面分别讨论V1后的“掉了
期刊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传播人类经验和启智益能育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口头语言是媒介,离开教师的口头语言,就无法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更无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在语文教师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诱发者。在美的氛围中,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极为有利,而这也给语文教师的口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语要艺
期刊
由中国国家汉办主持开发的考试系列之一“少儿汉语考试(YCT)”于2007年5月12日上午举行了韩国首考,来自首尔、仁川、釜山和光州等十二个考点的2965名少年儿童考生参加了考试。考试共分三个等级考察考生的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处安玉祥参赞视察了考试情况。安参赞表示,中韩建交15年以来,两国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两国经贸合作的扩大,汉语热不断升温,越来越
期刊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种格式非常普遍,如:老百姓说,全村穷就穷在这干石山上。(人民日报2002年)。宛新政(2006)将这种格式归纳为“V就V在P”格式。经过检索我们发现:赵静贞(1986)、胡习之(1989)的文章是最早讨论这种格式的,但偏重于句法方面;此后,宛新政(2006)比较完整地解释了这种格式,从概念域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胡裕树、张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