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作用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对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并研究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关系.方法 将414例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且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前及术前7天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platelet aggregation,PA)后分别联用奥美拉唑(224例)和西咪替丁(190例)治疗,14天后再测定P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DNA测序的方法对CYP2C19* 2(681 G/A)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结果 奥美拉唑组和西咪替丁组患者术前的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7天和术后21天两组相同基因型患者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7天、21天两组CYP2C19*2 GG型和GA型患者的PA明显小于AA型患者的PA,奥美拉唑组GG、GA、AA基因型术后7天的PA分别为(37.1±9.2)%、(37.4±9.4)%vs(45.6±8.9)%,术后21天的PA为(22.0±8.0)%、(22.6±7.2)%、(36.9±9.2)%,西咪替丁组GG、GA、AA基因型患者术后7天的PA为(38.4±8.3)%、(37.1±7.3)%、(48.5±7.2)%,术后21天的PA为(24.6±7.4)%、(22.9±7.7)%、(36.8±8.9)%(P<0.05).结论 奥美拉唑不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CYP2C19*2的AA基因变异影响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

其他文献
患者 女,25岁.因月经不规则,婚后3年不孕就诊.丈夫, 28岁.夫妻非近亲婚配,无有毒有害物接触史.查体:妻身高150 cm,体重53 kg.外阴发育正常,乳房发育差.丈夫身高174 cm,体重68 kg.夫妇表型,智力均正常。
期刊
先证者 男,24岁,主诉自幼双眼球发白,未予任何治疗.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眼压:右眼13 mmHg(1.729 kPa),左眼14 mmHg(1.862kPa).色觉正常,双眼活动不受限,内眦距离较宽,眼位正,眼球无震颤.虹膜色素消失,灰白色,纹理呈辐射状、纤细的绒毛样组织,瞳孔缘可见一窄的浅褐色色素环(图1).瞳孔对光反应可,晶体透明,网膜橘红色,可透见
期刊
患者 女,38岁,婚后生育一表型正常女孩,现11岁.近5年来,先后怀孕6次,均于孕40+天胚胎停育流产.妇科检查正常.孕期无感染史,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其丈夫常规体检及精液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夫妻双方表型及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72h.按常规制作染色体标本,G显带,镜下分析15个中期分裂相,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X,t(1pter→1p36
期刊
目的 建立云南苗族巴德-毕氏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家系外周血B淋巴母细胞系,为研究BB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长期的标本来源.方法 取1个BBS核心家系成员新鲜肝素抗凝全血,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并加入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yA)抑制T淋巴细胞,将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结果 成功建立了苗族BBS核心家系中12个个体的永生
例1 男,32岁,结婚3年,无精症.夫妻双方体健,妻子妊娠期间无病毒感染及有害物质接触史,妇科检查未见异常.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提示患者核型为46,XY,t(2;19)(2pter→2q37∷19q13→19qter;19pter→19q13∷2q37→2qter),见图1.妻子染色体核型正常。
期刊
患者 男,19岁,未婚.以“腰背晨僵,反复四肢关节肿痛20天”入院.患者多关节肿胀疼痛,以大关节为主.半年前足跟疼痛,有腰背晨僵现象,活动后好转.自述既往“癫痫”病史2年余,发作时意识丧失,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并厉声尖叫,持续约10 min.在外院脑电图检查示“典型尖棘波”,平时服用“德巴金”治疗,发作次数由2010年的4次减少到2011年的1次。
期刊
患者 女,25岁.怀孕3次,第1、2胎均于孕2个月发生不明原因阴道出血,保胎无效自然流产;第3胎孕7个月彩超提示胎儿唇裂伴双下肢外旋呈“摇椅足”畸形,行引产术.患者表型及智力均正常,非近亲婚配,孕期无不良因素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核型为46,XX,t(9;18 )(9pter→9p10∷18q10 →18qter;18pter→18p10∷9q10→9qter)。
期刊
孕妇 27岁,宫内孕4+个月,双胎,因2年前曾生育一先天愚型儿(47,XX,+21)要求进行产前诊断.夫妇二人染色体分析均未见异常.经询问病史及超声检查,临床诊断为:宫内孕,双胎(双绒双羊).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孕22周分别进行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及核型分析.两个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分别为46,XX和47,XYY.孕26周时又对两个胎儿分别进行了脐静脉穿刺,再次证实胎儿染色体核型诊断.经
期刊
目的 分析在产前诊断中胎儿新发生染色体异常的检测结果和临床结局,为胎儿新发生染色体异常的遗传咨询积累有价值的临床资料.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2583例产前诊断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共发现12例新发生的胎儿染色体异常,回顾性分析这12例胎儿的细胞和(或)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妊娠结局和出生后的随访结果.结果 12例新发生染色体异常的胎儿有10例是非平衡性染色
目的 报告1例伴t(14;14)(q11;q32)易位的罕见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e leukemia,B-ALL)病例,阐明其临床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分析1例伴t(14;14)(q11;q32)易位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骨髓细胞24h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分别应用IGH双色断裂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