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和英语教学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间接地使用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概括介绍了言语行为的理论知识,包括理论的发展和特点(主要言外行为和次要言外行为,语句的形式和功能不对等,语言的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最后探讨了一下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英语教学;交际
  
  一、引言
  
  间接言语行为指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间接得实现。换言之,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所使用话语的“字面意思”与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常常不一致。针对这种现象,塞尔(Searle,1979)在修正奥斯汀(Austin,1962)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二、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在说话过程中,说话人同时在实施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是指说话人在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所施行的行为,作为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言语行为去看,Searle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1975:60)。人在讲话的时候,所说的和所做的有时是一致的。例如:A: what’s the date today? B: It’san.5th,2008.”但是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总是这样简单,在不少情况下,人们所说的与所想要说的之间有距离。例如:This bag is very heavy.说话者在说这句话时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是“请求别人帮忙拎包”,而他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是“陈述自己的感觉或仅仅是陈述‘包很重’这个事实”。也就是说,说话人是通过实施“陈述”这一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 “请求”。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
  1、主要言外行为和次要言外行为
  Searle把说话人在间接地使用语言时所实施的两种言外行为称为首要言外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和次要言外行为(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在间接言语行为中,主要言外行为是通过次要言语行为来实现的,次要言外行为隐含着主要言外行为。也就是说,主要言外行为体现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或用意,而次要言外行为是实施主要言外行为的手段。在上述例子中,“请求”这一主要言外行为就是通过“陈述”这一次要言外行为实现的。
  2、语句的形式和功能不对等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了语言的形式与功能并非总是对等的。在已知的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三种基本句子形式:陈述句式、祈使句式和疑问句式。这三种基本句式分别和语言的三种基本功能对应:陈述事实、提出请求和提出问题。这三种功能分别是这三种句式的典型用法。但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一对一的关联,即一种句式并不总是用以行使某一功能,如:It’s going to rain.从语法上讲是陈述句,但在实际交际中,它既可以用来“陈述”某一事实,也可以用来“请求”、“建议”、“埋怨”等。另一方面,语言的某种功能还可以有多种形式来实现。以“请求”为例,它不仅可以有祈使句实现,也可以有陈述句或疑问句等来实现,如下例:A. Open the door, please! B. Can you open the door? C.I wonder if you can open the door. D.ow about a little breeze here?
  3、语言的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
  人们说话并不总是说什么就意味着什么,说话的字面意义和说话的真正意图并不总是一致的,人们常常通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想表达的言外之意在句子的字面意义上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而是听话者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推断说话者的真正用意。如:A: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B: Don’t you have a dictionary? A所说的话虽然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并不是个问题,而是个请求,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的用法,它的话语意义 实际上是“Tell me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对这一请求,B的反应应该是接受或者拒绝,这种功能似乎应该通过陈述句的形式来实施,但 B却没有这样做,他没有以陈述句作答,而是以另一个问题的形式对A的请求做了拒绝。
  (三)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根据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习惯上被分为两大类,即规约性间(conventional)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这样的一类施为性言语行为:它一向用以实施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可能已觉察不出这类言语行为在字面上的施为用意,因此可以说,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经形成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也就是说,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以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一致,听话人只要作一般性推导变可确定说话人的用意了。譬如:A: 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door? B: Can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 C: I’d rather you didn’t do it any more.上述这些句子在实际交际中常常被用来表达“请求”。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用疑问句或陈述句表达“请求”这一用意是约定俗成的,人们一听到这样的话就知道是“请求”自己做某事,并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话语间接表达的意义,而很少造成交际失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用法是比较固定的,因此人们容易理解和掌握。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较,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跟为复杂和不确定。这是因为在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中,人们不是常常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致使语句字面上的意义与说话者的实际用意相差甚远,听话人要依靠语境或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来推导才明白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三、间接言语行为与英语教学
  
  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的失误主要不是因为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够,而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英语中的不同句式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为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
  外语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解释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思,还要对语言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进行解释,并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性地模拟一些真实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双重文化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主要特点
  作为英语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主要特点,使学生增加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感性认识,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间接言语行为中语句的形式和功能,语句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用意之间存在着的不一致、不对应现象。同时让学生懂得不能将语句的四大类型与相应语言功能之间绝对化。
  (三)让学生利用语境理解知识
  尽管人对语境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认为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着巨大的制约力。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指出,要获得对使用语言双方所进行的交谈的理解,必定依赖于对言语交际中语境的理解。
  (四)注重中外文化差异对比
  学生在交际中不能正确理解英语间接言语行为常常导致交际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事实上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持英、汉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不同而导致的。
  虽然间接言语行为是个复杂语言现象,但它在人们语言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对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恰当、得体地交际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 喻庆浅. 谈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 科教文汇,007(11).
  [3] 张文丽.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 平原大学学报,006(01).
  [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赵留美. 间接言语行为和英语教学[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002(05).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感官动词“尝”构成的动补结构“尝起来”、“尝上去”在句法、语义、语用、认知图示、单位性质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尝起来;尝上去;单位性质    “尝起来”与“尝上去”是现代汉语中动词加复合趋向补语组成的一组结构,关于动补结构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专门涉及“尝起来”与“尝上去”这组结构的研究基本没有。人们大多认为二者的句法功能与语义特点大致相同,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可以相互替换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以及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积极推进,中小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更加有效的推进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引导,全新认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从小培养,长期规划,循序渐进;三要借鉴我国古代好的教育模式,转变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中小学;教学模式  
期刊
摘要:习俗问题是改革中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教育习俗问题是教育改革中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学校体育改革亦无法回避教育习俗带来的种种问题。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在新世纪初又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回顾改革之路,我们亦要对教育习俗的问题进行总结。笔者拟以教育习俗对学校体育改革的粘滞力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习俗;制度;学校体育改革;粘滞力    前言    伴随新中国基础教育近六十年的改革历程,学校体育的改革
期刊
摘 要:《普通化学》是高等工科院校面向非化学化工类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内容涵盖“四大化学”,知识点多、内容庞杂、概念跨越度大,教学课时少,授课对象为只有中学化学基础的大一新生。本文通过对授课对象、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针对学生专业特点、针对《普通化学》课程特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介绍了作者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教学案例。  关键词:普通化学;非化学化工类;大一新
期刊
摘要:高校课堂是在校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阵地,课堂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目前高校课堂的情感冷漠、低效性、沉闷性等现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出了自主性、情绪安全感、归属感、趣味性、权利和自由等五种应对策略,营造积极课堂环境,旨在促进师生心理和谐、改进高校学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高校;课堂环境    课堂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的舞台,是实施教育的
期刊
摘要:隐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其使用形式多种多样。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手段,是我们通过熟悉事物来认识陌生事物的方式。隐喻使一语义与另一语义结合,使事物在旧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出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新的意义。由于隐喻和其它表达法与日常用法不同, 因此,常失去清晰性。在一些人看来,语言中的变化使话语带上了一种不寻常的感觉。人的大脑思维具有指向性,在指向对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意向构造的
期刊
摘 要:美术欣赏课程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和现状,简要述说了对美术欣赏课的几点看法,和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指出中小学美术欣赏课应以不同于专业的美术家培养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同时阐述了提高审美能力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能力;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美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中小学教育的重视,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注入
期刊
摘 要:新生入学指导与服务以及入学后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做好新生入学指导与服务,对做好整个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为以后几年的学生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辅导员一定要重视新生入学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把握好新生入学指导与服务的原则和方法,细致入微的做好新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生;指导与服务;原则;方法    一、新生入学指导与服务的一般原则    辅导员应本
期刊
摘 要:日本的武士道和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同属封建时期统治者的思想控制工具。近现代武士道扭曲成一种近似偏执的军国主义,在其思想控制下,日本军人发动了侵华战争等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与之相对,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却成为中国先进阶级率先抨击和批判的对象。本文将对其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武士道;法西斯;封建伦理道德;儒教    一、武士道与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    日本的武士道是封建时代规定
期刊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显得十分重要。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不精细,对结构复杂的字形不容易记住。因此,如何上好识字课,让识字教学扎实高效?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我在多年的低年级识字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深切体会:    一、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景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