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间接地使用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概括介绍了言语行为的理论知识,包括理论的发展和特点(主要言外行为和次要言外行为,语句的形式和功能不对等,语言的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最后探讨了一下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英语教学;交际
一、引言
间接言语行为指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间接得实现。换言之,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所使用话语的“字面意思”与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常常不一致。针对这种现象,塞尔(Searle,1979)在修正奥斯汀(Austin,1962)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二、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在说话过程中,说话人同时在实施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是指说话人在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所施行的行为,作为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言语行为去看,Searle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1975:60)。人在讲话的时候,所说的和所做的有时是一致的。例如:A: what’s the date today? B: It’san.5th,2008.”但是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总是这样简单,在不少情况下,人们所说的与所想要说的之间有距离。例如:This bag is very heavy.说话者在说这句话时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是“请求别人帮忙拎包”,而他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是“陈述自己的感觉或仅仅是陈述‘包很重’这个事实”。也就是说,说话人是通过实施“陈述”这一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 “请求”。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
1、主要言外行为和次要言外行为
Searle把说话人在间接地使用语言时所实施的两种言外行为称为首要言外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和次要言外行为(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在间接言语行为中,主要言外行为是通过次要言语行为来实现的,次要言外行为隐含着主要言外行为。也就是说,主要言外行为体现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或用意,而次要言外行为是实施主要言外行为的手段。在上述例子中,“请求”这一主要言外行为就是通过“陈述”这一次要言外行为实现的。
2、语句的形式和功能不对等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了语言的形式与功能并非总是对等的。在已知的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三种基本句子形式:陈述句式、祈使句式和疑问句式。这三种基本句式分别和语言的三种基本功能对应:陈述事实、提出请求和提出问题。这三种功能分别是这三种句式的典型用法。但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一对一的关联,即一种句式并不总是用以行使某一功能,如:It’s going to rain.从语法上讲是陈述句,但在实际交际中,它既可以用来“陈述”某一事实,也可以用来“请求”、“建议”、“埋怨”等。另一方面,语言的某种功能还可以有多种形式来实现。以“请求”为例,它不仅可以有祈使句实现,也可以有陈述句或疑问句等来实现,如下例:A. Open the door, please! B. Can you open the door? C.I wonder if you can open the door. D.ow about a little breeze here?
3、语言的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
人们说话并不总是说什么就意味着什么,说话的字面意义和说话的真正意图并不总是一致的,人们常常通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想表达的言外之意在句子的字面意义上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而是听话者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推断说话者的真正用意。如:A: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B: Don’t you have a dictionary? A所说的话虽然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并不是个问题,而是个请求,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的用法,它的话语意义 实际上是“Tell me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对这一请求,B的反应应该是接受或者拒绝,这种功能似乎应该通过陈述句的形式来实施,但 B却没有这样做,他没有以陈述句作答,而是以另一个问题的形式对A的请求做了拒绝。
(三)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根据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习惯上被分为两大类,即规约性间(conventional)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这样的一类施为性言语行为:它一向用以实施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可能已觉察不出这类言语行为在字面上的施为用意,因此可以说,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经形成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也就是说,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以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一致,听话人只要作一般性推导变可确定说话人的用意了。譬如:A: 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door? B: Can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 C: I’d rather you didn’t do it any more.上述这些句子在实际交际中常常被用来表达“请求”。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用疑问句或陈述句表达“请求”这一用意是约定俗成的,人们一听到这样的话就知道是“请求”自己做某事,并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话语间接表达的意义,而很少造成交际失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用法是比较固定的,因此人们容易理解和掌握。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较,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跟为复杂和不确定。这是因为在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中,人们不是常常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致使语句字面上的意义与说话者的实际用意相差甚远,听话人要依靠语境或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来推导才明白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三、间接言语行为与英语教学
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的失误主要不是因为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够,而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英语中的不同句式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为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
外语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解释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思,还要对语言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进行解释,并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性地模拟一些真实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双重文化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主要特点
作为英语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主要特点,使学生增加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感性认识,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间接言语行为中语句的形式和功能,语句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用意之间存在着的不一致、不对应现象。同时让学生懂得不能将语句的四大类型与相应语言功能之间绝对化。
(三)让学生利用语境理解知识
尽管人对语境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认为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着巨大的制约力。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指出,要获得对使用语言双方所进行的交谈的理解,必定依赖于对言语交际中语境的理解。
(四)注重中外文化差异对比
学生在交际中不能正确理解英语间接言语行为常常导致交际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事实上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持英、汉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不同而导致的。
虽然间接言语行为是个复杂语言现象,但它在人们语言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对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恰当、得体地交际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 喻庆浅. 谈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 科教文汇,007(11).
[3] 张文丽.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 平原大学学报,006(01).
[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赵留美. 间接言语行为和英语教学[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002(05).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英语教学;交际
一、引言
间接言语行为指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间接得实现。换言之,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所使用话语的“字面意思”与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常常不一致。针对这种现象,塞尔(Searle,1979)在修正奥斯汀(Austin,1962)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二、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在说话过程中,说话人同时在实施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是指说话人在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所施行的行为,作为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言语行为去看,Searle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1975:60)。人在讲话的时候,所说的和所做的有时是一致的。例如:A: what’s the date today? B: It’san.5th,2008.”但是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总是这样简单,在不少情况下,人们所说的与所想要说的之间有距离。例如:This bag is very heavy.说话者在说这句话时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是“请求别人帮忙拎包”,而他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是“陈述自己的感觉或仅仅是陈述‘包很重’这个事实”。也就是说,说话人是通过实施“陈述”这一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 “请求”。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
1、主要言外行为和次要言外行为
Searle把说话人在间接地使用语言时所实施的两种言外行为称为首要言外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和次要言外行为(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在间接言语行为中,主要言外行为是通过次要言语行为来实现的,次要言外行为隐含着主要言外行为。也就是说,主要言外行为体现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或用意,而次要言外行为是实施主要言外行为的手段。在上述例子中,“请求”这一主要言外行为就是通过“陈述”这一次要言外行为实现的。
2、语句的形式和功能不对等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了语言的形式与功能并非总是对等的。在已知的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三种基本句子形式:陈述句式、祈使句式和疑问句式。这三种基本句式分别和语言的三种基本功能对应:陈述事实、提出请求和提出问题。这三种功能分别是这三种句式的典型用法。但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一对一的关联,即一种句式并不总是用以行使某一功能,如:It’s going to rain.从语法上讲是陈述句,但在实际交际中,它既可以用来“陈述”某一事实,也可以用来“请求”、“建议”、“埋怨”等。另一方面,语言的某种功能还可以有多种形式来实现。以“请求”为例,它不仅可以有祈使句实现,也可以有陈述句或疑问句等来实现,如下例:A. Open the door, please! B. Can you open the door? C.I wonder if you can open the door. D.ow about a little breeze here?
3、语言的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
人们说话并不总是说什么就意味着什么,说话的字面意义和说话的真正意图并不总是一致的,人们常常通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想表达的言外之意在句子的字面意义上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而是听话者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推断说话者的真正用意。如:A: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B: Don’t you have a dictionary? A所说的话虽然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并不是个问题,而是个请求,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的用法,它的话语意义 实际上是“Tell me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对这一请求,B的反应应该是接受或者拒绝,这种功能似乎应该通过陈述句的形式来实施,但 B却没有这样做,他没有以陈述句作答,而是以另一个问题的形式对A的请求做了拒绝。
(三)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根据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习惯上被分为两大类,即规约性间(conventional)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这样的一类施为性言语行为:它一向用以实施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可能已觉察不出这类言语行为在字面上的施为用意,因此可以说,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经形成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也就是说,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以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一致,听话人只要作一般性推导变可确定说话人的用意了。譬如:A: 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door? B: Can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 C: I’d rather you didn’t do it any more.上述这些句子在实际交际中常常被用来表达“请求”。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用疑问句或陈述句表达“请求”这一用意是约定俗成的,人们一听到这样的话就知道是“请求”自己做某事,并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话语间接表达的意义,而很少造成交际失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用法是比较固定的,因此人们容易理解和掌握。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较,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跟为复杂和不确定。这是因为在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中,人们不是常常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致使语句字面上的意义与说话者的实际用意相差甚远,听话人要依靠语境或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来推导才明白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三、间接言语行为与英语教学
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的失误主要不是因为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够,而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英语中的不同句式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为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
外语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解释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思,还要对语言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进行解释,并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性地模拟一些真实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双重文化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主要特点
作为英语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主要特点,使学生增加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感性认识,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间接言语行为中语句的形式和功能,语句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用意之间存在着的不一致、不对应现象。同时让学生懂得不能将语句的四大类型与相应语言功能之间绝对化。
(三)让学生利用语境理解知识
尽管人对语境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认为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着巨大的制约力。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指出,要获得对使用语言双方所进行的交谈的理解,必定依赖于对言语交际中语境的理解。
(四)注重中外文化差异对比
学生在交际中不能正确理解英语间接言语行为常常导致交际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事实上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持英、汉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不同而导致的。
虽然间接言语行为是个复杂语言现象,但它在人们语言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对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恰当、得体地交际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 喻庆浅. 谈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 科教文汇,007(11).
[3] 张文丽.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 平原大学学报,006(01).
[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赵留美. 间接言语行为和英语教学[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