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通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维稳”重头戏,2011年的CPI权重结构调整由此显得分外敏感。
2010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继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9.2%的增速后,2010年又比上年增长10.3%,创下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忧在于,通胀预期仍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涨3.3%,尤其是11月份CPI涨幅首次“破5”,12月份虽然回落至4.6%,但通胀预期升温的氛围日渐弥重。
CPI统计存“制度性”失真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物价变动指标,亦是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定义,CPI超过3%为通胀,超过5%即为较严重。2010年11月份中国5.1%的CPI涨幅虽然创28个月来的最高,但在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发展历程中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最高的数字。
问题的关键在于,数字与居民和企业家对通胀的实际感受差距过大。2010年1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的研究报告称,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的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12月,央视对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73%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通胀情况比较严重,15%的人认为已经非常严重,只有12%左右的人认为还不严重。CPI“失真”的问题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不论CPI是否存在人为调整因素,由于制度性低估造成的“失真”已经是从公众到学界公认的事实。CPI的数值高低,不仅取决于各个类别中每一个规格品的价格变化,而且取决于CPI的各个权重。据了解,目前中国CPI的构成共分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八大类商品的权重分别是食品34%、烟酒及用品4%、衣着9%、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6%、医疗保健10%、交通通讯10%、娱乐教育14%和居住13%。食品类的比例最大。
数据显示,2010年2月,中国CPI出现上涨势头,7-9月同比上涨分别高达3.3%、3.5%和3.6%,连续三个月高于3%目标警戒线。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波动来自食品和居住类这两部分;10月CPI上涨4.4%,经过统计,食品和居住类因素的贡献率更高达90%,而其他六大类的CPI商品则基本保持稳定。
对此,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将目前中国CPI统计制度的缺陷总结为四大特点:居住类、教育类权重偏低;一些非义务交易项目收费调查不完善;医疗收费和药品调查项目不完善;没有真正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消费价格走势的基本生活费价格指数。
降低食品类权重
201 1年是中国新一轮CPI指标的调整年,而上一次则是2006年。按照惯例,5年一次的CPI调整会涉及权重变化。在1月12日召开的“财经中国2010年会”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明确表示,2011年cPI的新权重方案中,居住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教育文化类价格权重将上升,食品类权重将下降,另外一些新的消费品将被纳入,而那些已不再普遍使用的消费品将被剔除。
由于目前CPI构成中,食品的权重过大,中国成为世界上物价指数受食物价格影响最大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司司长魏贵祥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国CPI分类权重中食品为60%左右,2006年降为33.2%,2009年为32.79%(仍超过三成)。为此,在过去十多年中,几乎每一轮物价波动几乎都是因为食品及猪肉价格变化而引起。据统计,2004年食品对CPI影响程度为76%,2007年为82%,2008年为86%。
据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调低CPI构成中的食品类权重,但最低只能调到25%-30%之间。毕竟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尤其是恩格尔系数)中,食品消费仍占据大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支出的40.97%用于食品消费,城镇居民消费中也有36.52%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
这个数字虽然已经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50%-60%)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个比重仍然很高。据世界经合组织调查,2008年,韩国居民消费构成中食品比重大约为12,57%;加拿大9.22%;美国6.79%;英国8.91%,法国13.47%、德国11.34%、西班牙13.65%,即使参考土耳其、墨西哥、波兰等国家的消费水平,25%-30%的食品比重也是偏高的。
调高居住类权重
除了食品类权重,居住类也将是此次权重调整的重头戏。由于未能将房价因素纳入CPI的统计范围,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一直饱受诟病。对此,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购买商品房通常属于投资范畴,而不属于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商品房购买与当期消费不同步,当期的实际住房消费对应的只是整个住房的一部分(国际上通常用虚拟租金来代替),而不是整个住房的价格。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7年中国商品住宅均价是1790元,平方米,2008年是3576元,平方米,11年涨幅只有近1倍。而实际上仅2009年,不少城市的房价就涨了近50%。因此,由于房产类权重过低,同时房价涨幅被低估,中国的CPI涨幅实际上被明显低估了。
据学者统计,1990年中国居住类权重不到5%,2000年提高到9.7%,现在则达14.69%。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权重依然偏低。居住类权重占比国际控制值为30%,美国和加拿大则分别达到42%和36%,均明显高于中国的权重。
此外,国外租金价格变化对CPI走势的影响更为直接。而在中国的cPI核算体系中,居住类的四大项: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虚拟租金(用贷款利率代替)、水、电、燃料,占居住类权重氛围是27%、11.1%、21.1%、40.8%,住房租金权重(即使加上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比例不大。加之相对房屋销售价格的快速上涨,中国房屋租金价格表现平稳,导致居住类价格对CPI的推高罕有贡献。
据透露,下一步cPI权重调整将聚焦房租领域。有望增加廉租房;同时,在自有住房领域,房屋贷款利率将由贷款利率和房价的加权数代替(这相当于房价因素部分编入CPI)。专家预计,如果中国把居住类权重从目前14.69%调到国际控制值30%,租金上涨无疑会推动CPI大幅度上涨,CPI被低估局面将由此改变。
推核心CPI“抗通胀”
伴随经济不断回升,中国消费物价仍将呈现逐季加快的趋势。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尽管去年12月份CPI增速以及环比物价涨幅都已有所回落,但目前影响价格上涨的根本因素仍未消除,预计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仍将处于高位运行,2011年物价上行压力形势依然严峻。
从国内因素看,考虑到前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累计货币供应量较多。据最新消息,央行年内新增货币供应量预计为1万亿元。与此同时,2010年CPI对今年带来的翘尾因素预计达2.6个百分点左右,加上近期中国劳动力、土地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不容小觑。
而国际方面,继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在粮食主产区极端天气频发、粮食需求高涨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交织影响下不断攀升后,201 1年国际农产品市场可能仍会延续涨势。
为此,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将采取增加冬春季蔬菜供应、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完善补贴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等多项措施控制物价总水平上涨。此外,借鉴欧美滥发货币却没有出现通胀的经验,民生证券副总裁滕泰指出,中国在尊重CPI构成的基础上,应采取目前已成为各国官方通行的计算核心cPI的做法。
核心cPI最早是美国学者戈登1975年提出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胀,而通胀的原因主要是受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美国人认识到: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于是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变化的方法。
由于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形成,其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内难以退出,导致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全球流动性过剩、劳动力成本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等影响物价的大环境也没有根本改变,因此2011年中国通胀压力只增不减,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抗通胀”将成为今年经济“维稳”的重头戏。
近日,国家统计局根据调整后的最新权重构成,统计出1月CPI%34.9%。其中,居住权重提高了4.22%,食品降低了2.21%,但权重调整对1月CPI数据的影响明显微乎其微,同比只增加了0.024%,环比数据减少0.049%。由此可见,2011年中国要唱好“抗通胀”的“维稳”大戏,光靠CPI权重构成的调整或者统计方法的改变显然远远不够。
2010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继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9.2%的增速后,2010年又比上年增长10.3%,创下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忧在于,通胀预期仍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涨3.3%,尤其是11月份CPI涨幅首次“破5”,12月份虽然回落至4.6%,但通胀预期升温的氛围日渐弥重。
CPI统计存“制度性”失真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物价变动指标,亦是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定义,CPI超过3%为通胀,超过5%即为较严重。2010年11月份中国5.1%的CPI涨幅虽然创28个月来的最高,但在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发展历程中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最高的数字。
问题的关键在于,数字与居民和企业家对通胀的实际感受差距过大。2010年1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的研究报告称,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的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12月,央视对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73%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通胀情况比较严重,15%的人认为已经非常严重,只有12%左右的人认为还不严重。CPI“失真”的问题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不论CPI是否存在人为调整因素,由于制度性低估造成的“失真”已经是从公众到学界公认的事实。CPI的数值高低,不仅取决于各个类别中每一个规格品的价格变化,而且取决于CPI的各个权重。据了解,目前中国CPI的构成共分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八大类商品的权重分别是食品34%、烟酒及用品4%、衣着9%、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6%、医疗保健10%、交通通讯10%、娱乐教育14%和居住13%。食品类的比例最大。
数据显示,2010年2月,中国CPI出现上涨势头,7-9月同比上涨分别高达3.3%、3.5%和3.6%,连续三个月高于3%目标警戒线。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波动来自食品和居住类这两部分;10月CPI上涨4.4%,经过统计,食品和居住类因素的贡献率更高达90%,而其他六大类的CPI商品则基本保持稳定。
对此,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将目前中国CPI统计制度的缺陷总结为四大特点:居住类、教育类权重偏低;一些非义务交易项目收费调查不完善;医疗收费和药品调查项目不完善;没有真正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消费价格走势的基本生活费价格指数。
降低食品类权重
201 1年是中国新一轮CPI指标的调整年,而上一次则是2006年。按照惯例,5年一次的CPI调整会涉及权重变化。在1月12日召开的“财经中国2010年会”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明确表示,2011年cPI的新权重方案中,居住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教育文化类价格权重将上升,食品类权重将下降,另外一些新的消费品将被纳入,而那些已不再普遍使用的消费品将被剔除。
由于目前CPI构成中,食品的权重过大,中国成为世界上物价指数受食物价格影响最大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司司长魏贵祥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国CPI分类权重中食品为60%左右,2006年降为33.2%,2009年为32.79%(仍超过三成)。为此,在过去十多年中,几乎每一轮物价波动几乎都是因为食品及猪肉价格变化而引起。据统计,2004年食品对CPI影响程度为76%,2007年为82%,2008年为86%。
据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调低CPI构成中的食品类权重,但最低只能调到25%-30%之间。毕竟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尤其是恩格尔系数)中,食品消费仍占据大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支出的40.97%用于食品消费,城镇居民消费中也有36.52%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
这个数字虽然已经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50%-60%)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个比重仍然很高。据世界经合组织调查,2008年,韩国居民消费构成中食品比重大约为12,57%;加拿大9.22%;美国6.79%;英国8.91%,法国13.47%、德国11.34%、西班牙13.65%,即使参考土耳其、墨西哥、波兰等国家的消费水平,25%-30%的食品比重也是偏高的。
调高居住类权重
除了食品类权重,居住类也将是此次权重调整的重头戏。由于未能将房价因素纳入CPI的统计范围,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一直饱受诟病。对此,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购买商品房通常属于投资范畴,而不属于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商品房购买与当期消费不同步,当期的实际住房消费对应的只是整个住房的一部分(国际上通常用虚拟租金来代替),而不是整个住房的价格。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7年中国商品住宅均价是1790元,平方米,2008年是3576元,平方米,11年涨幅只有近1倍。而实际上仅2009年,不少城市的房价就涨了近50%。因此,由于房产类权重过低,同时房价涨幅被低估,中国的CPI涨幅实际上被明显低估了。
据学者统计,1990年中国居住类权重不到5%,2000年提高到9.7%,现在则达14.69%。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权重依然偏低。居住类权重占比国际控制值为30%,美国和加拿大则分别达到42%和36%,均明显高于中国的权重。
此外,国外租金价格变化对CPI走势的影响更为直接。而在中国的cPI核算体系中,居住类的四大项: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虚拟租金(用贷款利率代替)、水、电、燃料,占居住类权重氛围是27%、11.1%、21.1%、40.8%,住房租金权重(即使加上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比例不大。加之相对房屋销售价格的快速上涨,中国房屋租金价格表现平稳,导致居住类价格对CPI的推高罕有贡献。
据透露,下一步cPI权重调整将聚焦房租领域。有望增加廉租房;同时,在自有住房领域,房屋贷款利率将由贷款利率和房价的加权数代替(这相当于房价因素部分编入CPI)。专家预计,如果中国把居住类权重从目前14.69%调到国际控制值30%,租金上涨无疑会推动CPI大幅度上涨,CPI被低估局面将由此改变。
推核心CPI“抗通胀”
伴随经济不断回升,中国消费物价仍将呈现逐季加快的趋势。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尽管去年12月份CPI增速以及环比物价涨幅都已有所回落,但目前影响价格上涨的根本因素仍未消除,预计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仍将处于高位运行,2011年物价上行压力形势依然严峻。
从国内因素看,考虑到前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累计货币供应量较多。据最新消息,央行年内新增货币供应量预计为1万亿元。与此同时,2010年CPI对今年带来的翘尾因素预计达2.6个百分点左右,加上近期中国劳动力、土地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不容小觑。
而国际方面,继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在粮食主产区极端天气频发、粮食需求高涨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交织影响下不断攀升后,201 1年国际农产品市场可能仍会延续涨势。
为此,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将采取增加冬春季蔬菜供应、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完善补贴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等多项措施控制物价总水平上涨。此外,借鉴欧美滥发货币却没有出现通胀的经验,民生证券副总裁滕泰指出,中国在尊重CPI构成的基础上,应采取目前已成为各国官方通行的计算核心cPI的做法。
核心cPI最早是美国学者戈登1975年提出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胀,而通胀的原因主要是受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美国人认识到: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于是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变化的方法。
由于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形成,其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内难以退出,导致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全球流动性过剩、劳动力成本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等影响物价的大环境也没有根本改变,因此2011年中国通胀压力只增不减,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抗通胀”将成为今年经济“维稳”的重头戏。
近日,国家统计局根据调整后的最新权重构成,统计出1月CPI%34.9%。其中,居住权重提高了4.22%,食品降低了2.21%,但权重调整对1月CPI数据的影响明显微乎其微,同比只增加了0.024%,环比数据减少0.049%。由此可见,2011年中国要唱好“抗通胀”的“维稳”大戏,光靠CPI权重构成的调整或者统计方法的改变显然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