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生物学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重视跨学科或泛学科的生物教学,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在十多年的一线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验,主要通过文献搜集法,自己和学生一起通过报刊、网络、电视节目等各种媒介搜集与生物相关的成语、俗语、诗词等,应用到生物教学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我在开发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资源的一些做法,归纳如下:
一、成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成语宝库中,有很多是和生物有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成语巧妙的与生物知识融合在一起,对教学大有裨益,且有利于学生对成语的进一步理解。
1成语中的生物学。有些成语中隐含着一些生物学现象,例如: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是对动物的学习行为最好的诠释。又如:望梅止渴。这个词单从字面来看,似乎是普通的条件反射,但了解了这个词的词源(《世说新语·假谲》)后,就会知道,这是人类特有的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特殊反射。类似的例子还有:“作茧自缚”是指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化蛹的阶段;“红杏出墙”包含的生物学意义是植物的向光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典型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毛骨悚然”是因为皮肤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由自主地颤栗;而“画饼充饥”、“闻鸡起舞”、“惊弓之鸟”则可以用来说明生物的条件反射现象。
2生物学中的成语。在生物学知识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成语来形容。例如:人教版义务教科书七下生物《消化和吸收》一节中,学习肝脏和胆囊的位置及功能时,我提醒学生:你想到了那条成语?有学生马上联系到了“肝胆相照”。从生物学的角度给了这条成语全新的解释,令学生印象深刻。又如:人教版义务教科书七下生物《社会行为》一节中,狒狒群体中的首领的更替过程可以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来形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
这样的教学方式令知识的横向联系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
二、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这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诗词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应用于课前导入。在课堂导入中,引入一段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诗歌,或关爱生命、歌颂自然的美文,创设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学生感受到文学美,又能激发兴趣,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一定会对即将学习的生物学知识产生兴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一节,我利用了李绅的《闵农》中的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让学生分析诗中的“一粒粟”是如何变成“万颗子”的?这就自然的要从种子的结构说起。这样贴切而自然地过渡到教学中,要比开门见山更能吸引学生。
2应用于教学内容的辅助分析理解。我国古代有的诗人由于受当时的科学水平限制,对一些事实的解释或对一些生命现象的认识不够准确,在诗句的表达上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如,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教材中在以蚕为例介绍了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后安排了这句诗的纠错和改写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马上有学生给出了“春蚕到死丝早尽”、“春蚕未死丝已尽”等句子。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改得没错,但是这首诗隐含的意义也是它留传千古的原因却被改变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效果。我向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之后,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改写,于是有了“春蚕成蛹丝方尽”、“春蚕未死丝成绸”等句子,令人刮目相看,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作为一个诗人具有基本的生物学素养的重要性。相信这样的环节是令学生终生难忘的。
3应用于课堂评价。有些诗词隐含的生物学现象比较适合用于学习完新知识之后,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或原理,对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是极好的培养方式。例如:七年级上册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后,分析白居易《题大林寺桃花》中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科学道理。
“枯燥”并不是科学的固有属性,科学同样可以妙语连珠,可以文采飞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相信,如果每位生物老师都能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那么生物的课改一定会步人一个崭新的天地,生物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更为亮丽精彩!
在十多年的一线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验,主要通过文献搜集法,自己和学生一起通过报刊、网络、电视节目等各种媒介搜集与生物相关的成语、俗语、诗词等,应用到生物教学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我在开发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资源的一些做法,归纳如下:
一、成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成语宝库中,有很多是和生物有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成语巧妙的与生物知识融合在一起,对教学大有裨益,且有利于学生对成语的进一步理解。
1成语中的生物学。有些成语中隐含着一些生物学现象,例如: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是对动物的学习行为最好的诠释。又如:望梅止渴。这个词单从字面来看,似乎是普通的条件反射,但了解了这个词的词源(《世说新语·假谲》)后,就会知道,这是人类特有的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特殊反射。类似的例子还有:“作茧自缚”是指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化蛹的阶段;“红杏出墙”包含的生物学意义是植物的向光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典型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毛骨悚然”是因为皮肤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由自主地颤栗;而“画饼充饥”、“闻鸡起舞”、“惊弓之鸟”则可以用来说明生物的条件反射现象。
2生物学中的成语。在生物学知识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成语来形容。例如:人教版义务教科书七下生物《消化和吸收》一节中,学习肝脏和胆囊的位置及功能时,我提醒学生:你想到了那条成语?有学生马上联系到了“肝胆相照”。从生物学的角度给了这条成语全新的解释,令学生印象深刻。又如:人教版义务教科书七下生物《社会行为》一节中,狒狒群体中的首领的更替过程可以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来形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
这样的教学方式令知识的横向联系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
二、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这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诗词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应用于课前导入。在课堂导入中,引入一段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诗歌,或关爱生命、歌颂自然的美文,创设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学生感受到文学美,又能激发兴趣,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一定会对即将学习的生物学知识产生兴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一节,我利用了李绅的《闵农》中的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让学生分析诗中的“一粒粟”是如何变成“万颗子”的?这就自然的要从种子的结构说起。这样贴切而自然地过渡到教学中,要比开门见山更能吸引学生。
2应用于教学内容的辅助分析理解。我国古代有的诗人由于受当时的科学水平限制,对一些事实的解释或对一些生命现象的认识不够准确,在诗句的表达上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如,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教材中在以蚕为例介绍了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后安排了这句诗的纠错和改写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马上有学生给出了“春蚕到死丝早尽”、“春蚕未死丝已尽”等句子。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改得没错,但是这首诗隐含的意义也是它留传千古的原因却被改变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效果。我向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之后,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改写,于是有了“春蚕成蛹丝方尽”、“春蚕未死丝成绸”等句子,令人刮目相看,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作为一个诗人具有基本的生物学素养的重要性。相信这样的环节是令学生终生难忘的。
3应用于课堂评价。有些诗词隐含的生物学现象比较适合用于学习完新知识之后,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或原理,对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是极好的培养方式。例如:七年级上册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后,分析白居易《题大林寺桃花》中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科学道理。
“枯燥”并不是科学的固有属性,科学同样可以妙语连珠,可以文采飞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相信,如果每位生物老师都能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那么生物的课改一定会步人一个崭新的天地,生物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更为亮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