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步伐日益夯实,随着改革的不断纵深发展,我们发现,高效课堂的形成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一线老师普遍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言语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获取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巩固,感知与内化都得益于教师对有效教学环境的创设。
一、教师“善言”,让课堂“动”起来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言语更是担负着知识载体作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势必比那些“冷言冷语”更加引人关注。生动的语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适当地运用一些语言技巧,可以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关注。
例如,在表扬学生的策略上,我们的语言就需要“多样化”,不要以“你真棒!”“你真厉害!”这样明显已经“格式化”的语言去“刺激”学生。我们可以用符合时代的语言去表达,“太牛了,你这个想法和某某数学家简直像极了”,“了不起,有未来获诺贝尔奖得主的潜质哦!”充满惊叹和肯定的语言,让课堂成为肯定学生成果的课堂,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成功欲望的课堂。比如在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时,我们通常发现有不少学生会把商末尾的0给遗漏掉,我就在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乐记”呢?在教学时,我就对学生说:如果你走在马路上突然发现路上有个窨井少了一个盖子,你会怎么办呢?学生都回答去找一个配套的窨井盖给盖上,那么我们看下题目,老师也找到了一个“窨井盖”(即0)———商上‘0’。”学生这个时候会意一笑,乐开了花。这样的课堂看似只是一个个小的“涟漪”,但是这些涟漪串联起来后,整个课堂就变得丰富多彩,课堂之上充满了生动的活力,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此。
二、教师善“谋”,让情景教学“活起来”
情景教学是时下高效课堂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情景教学由于其特殊性———准备繁琐,所以往往被束之高阁,只有在教学检查、领导视察、外出赛课的情况下,才会频频使用,在实际教学中却是“鲜见”。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为了教学检查、领导视察、外出赛课而准备的“情景教学”,更多的时候是一场“表演”,而不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当主动使用“情景教学”,让这种教学手段从“高阁”走下来,成为日常教学的“一般手段”。其实我们对于情景教学“叫苦叫累”的心态,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缺乏观察,对日常教学缺乏思考。只要我们对平时的每节课都保有“公开课”的想法,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小东西”、“小物件”去创设我们的教学情景。
例如,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很多题目中的场景都可以通过道具去演示,一点难度都没有,只在于教师“愿不愿意去做”。再比如教学“相遇、追击”的问题,这些问题空口白牙往往“事倍功半”,但是辅之以情景教学就可以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情景创设的案例也是有的,设法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模拟。数学源于生活,势必要反馈于生活。比如苏教版教材十一册“大树有多高”,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概念化的知识,很纯粹。但是如果在情景教学中实现这一概念,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比较轻松,印象深刻,效果显著;再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农村新貌”、求一片树叶的周长练习,等等。这些情境再现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帮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寻数学的本源,为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学生善“动”,让教学落到“实”处
学生获取知识,内化是关键。通过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技能技巧,进而演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教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剂有效良方。无须多言,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新课程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摒弃老师一言堂包办代替、方法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主人是学生,不是教师。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落到“实”处。
总之,语言、情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鼎立三足,是日常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要把课堂教学真正还给学生,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高效课堂,是老师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教师“善言”,让课堂“动”起来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言语更是担负着知识载体作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势必比那些“冷言冷语”更加引人关注。生动的语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适当地运用一些语言技巧,可以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关注。
例如,在表扬学生的策略上,我们的语言就需要“多样化”,不要以“你真棒!”“你真厉害!”这样明显已经“格式化”的语言去“刺激”学生。我们可以用符合时代的语言去表达,“太牛了,你这个想法和某某数学家简直像极了”,“了不起,有未来获诺贝尔奖得主的潜质哦!”充满惊叹和肯定的语言,让课堂成为肯定学生成果的课堂,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成功欲望的课堂。比如在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时,我们通常发现有不少学生会把商末尾的0给遗漏掉,我就在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乐记”呢?在教学时,我就对学生说:如果你走在马路上突然发现路上有个窨井少了一个盖子,你会怎么办呢?学生都回答去找一个配套的窨井盖给盖上,那么我们看下题目,老师也找到了一个“窨井盖”(即0)———商上‘0’。”学生这个时候会意一笑,乐开了花。这样的课堂看似只是一个个小的“涟漪”,但是这些涟漪串联起来后,整个课堂就变得丰富多彩,课堂之上充满了生动的活力,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此。
二、教师善“谋”,让情景教学“活起来”
情景教学是时下高效课堂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情景教学由于其特殊性———准备繁琐,所以往往被束之高阁,只有在教学检查、领导视察、外出赛课的情况下,才会频频使用,在实际教学中却是“鲜见”。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为了教学检查、领导视察、外出赛课而准备的“情景教学”,更多的时候是一场“表演”,而不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当主动使用“情景教学”,让这种教学手段从“高阁”走下来,成为日常教学的“一般手段”。其实我们对于情景教学“叫苦叫累”的心态,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缺乏观察,对日常教学缺乏思考。只要我们对平时的每节课都保有“公开课”的想法,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小东西”、“小物件”去创设我们的教学情景。
例如,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很多题目中的场景都可以通过道具去演示,一点难度都没有,只在于教师“愿不愿意去做”。再比如教学“相遇、追击”的问题,这些问题空口白牙往往“事倍功半”,但是辅之以情景教学就可以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情景创设的案例也是有的,设法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模拟。数学源于生活,势必要反馈于生活。比如苏教版教材十一册“大树有多高”,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概念化的知识,很纯粹。但是如果在情景教学中实现这一概念,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比较轻松,印象深刻,效果显著;再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农村新貌”、求一片树叶的周长练习,等等。这些情境再现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帮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寻数学的本源,为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学生善“动”,让教学落到“实”处
学生获取知识,内化是关键。通过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技能技巧,进而演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教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剂有效良方。无须多言,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新课程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摒弃老师一言堂包办代替、方法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主人是学生,不是教师。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落到“实”处。
总之,语言、情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鼎立三足,是日常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要把课堂教学真正还给学生,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高效课堂,是老师们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