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就是指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任务的根本理念,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偕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结合《数字摄影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和实践课程思政理念,探析课程思政在《数字摄影基础》教学过程融入的有效实践方法,从利用教程教学案例融入思政因素,专业知识结合思政元素讲授理论观点,项目实践融入思政元素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专业追求的理想、正义的使命感、责任感、担当感等正能量元素。
一、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协同育人
《数字摄影基础》是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大一新生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讲授了与当今数码摄影相关的最新知识理论,并结合了摄影专业教学的实践成果。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认识国内外著名的摄影家、国内外著名的摄影作品,到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创作练习,让学生做到艺技兼修,在专业摄影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等“育人”元素融入专业教育的“育才”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信念、人生选择产生积极影响。加强培养编导类艺术学生掌握摄影技术,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将来的影视创作实践做好专业基础铺垫,是学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二、利用教学案例引入思政元素
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通过利用手中的单反相机,纪录反映出现代社会图景和自然人文景观,并表达出创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2]摄影的审美特征不仅是为了实用,对于艺术学子来说更应该是审美的需要,是通过摄影作品表现艺术性与纪实性的统一。摄影作品的创造,需要创作者能够熟练掌握摄影的相关拍摄技巧与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等主要造型手段。摄影作品应当通过光、色、影来体现创作者的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力,因此,摄影师面对被拍摄的人像与自然风光必须满怀深情,充满创作的激情,只有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才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学习《数字摄影基础》摄影构图相关理论知识点的时候,引入摄影师谢海龙的经典摄影作品《我要上学——大眼睛》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摄影专业构图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创作的目的。谢海龙的摄影作品《我要上学——大眼睛》通过其鲜明的主题,展现了当时我国的教育资源落后的大的时代背景,摄影师选择了一个天真质朴的农村小姑娘为被摄主体,采用特写的景别拍摄,突出人物,突出眼睛,增加了镜头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开放式的人物构图,着重强调画面中人物的眼睛,这也正是画面灵魂所在,利用长焦镜头,压缩景深,视角范围狭窄的方式摒弃周围环境的干扰因素,使得画面更加干净简洁,从而更有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与女孩相平齐的视角,更好地拉近了欣赏者的观赏距离,使得照片的影像效果更加真实自然,亲切感人,可以与观赏者产生共鸣,引发反思。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摄影师谢海龙本人对于国家发展的关心,摄影师的社会责任使命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以关注社会热点,国家时事等主流价值观导向,为学生指明创作方向,明白优秀作品的真正含义,让学生珍惜现当下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拼搏,积极奋斗,将来能为社会和国家建设提供自身的力量,突出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把年轻一代人的奋斗精神激发出来,让他们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情感纽带,以自身文化知识与专业素养为基础,更好地投入祖国建设中去。而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我们如何才能利用自身专业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通过对这样优秀的摄影作品从专业知识角度进行分析解读,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启示学生现当下教育扶贫已经使得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都享有了教育资源,为了能够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基本目标,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行动,要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给予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与关心。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三、实践课堂融入思政元素
《数字摄影基础》同时还是一門比较注重实践的课程,根据实践性强的特征,结合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带动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诚然,《数字摄影基础》课程,结合编导类学生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认识国家热会热点问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相关实践创作活动,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摄影理论知识相关要点的同时,提高时间创作能力,领会国家政策、价值观念、立德树人等理念。
2020年5月,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拍摄本校扶贫干部教师韩川的纪录片实践创作项目,学校组织相关院系教师带头协同参与,指派专业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学生深入扶贫定点帮扶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拍摄,这么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国家发展建设成就;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的专业实操得到锻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环节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多方面参与体验和积累设计经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3]该项目的被摄主人公就是学生身边存在的真实案例,在记录拍摄人物真实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提高解决具体实操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无形中也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正能量的文化熏陶。
在此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专业相关的实践操作,同时也使学生对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创作出贴近生活,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也使得学生所创做出的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高度都有了显著提高。真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实现艺术专业实践与思政教学元素的统一协作,有机融合。最终,所完成的艺术作品在其后的教学汇报中还能对其他创作者起到教育、引领、激励他人的重要作用。正如仲呈祥教授所说过的,“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
结语: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本质的同时,做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技能、实践创作等各个环节相融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利用好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将与之相关的国家时事、杰出人物、爱国情怀、工匠精神、人生追求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教育中,引发学生思考,树立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3]谢晗进,欧阳君璇,李鑫.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与“课程思政”的耦联关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9(7):9-12.
作者简介:徐尧(1989.1-),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硕士,讲师,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就是指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任务的根本理念,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偕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结合《数字摄影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和实践课程思政理念,探析课程思政在《数字摄影基础》教学过程融入的有效实践方法,从利用教程教学案例融入思政因素,专业知识结合思政元素讲授理论观点,项目实践融入思政元素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专业追求的理想、正义的使命感、责任感、担当感等正能量元素。
一、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协同育人
《数字摄影基础》是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大一新生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讲授了与当今数码摄影相关的最新知识理论,并结合了摄影专业教学的实践成果。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认识国内外著名的摄影家、国内外著名的摄影作品,到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创作练习,让学生做到艺技兼修,在专业摄影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等“育人”元素融入专业教育的“育才”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信念、人生选择产生积极影响。加强培养编导类艺术学生掌握摄影技术,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将来的影视创作实践做好专业基础铺垫,是学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二、利用教学案例引入思政元素
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通过利用手中的单反相机,纪录反映出现代社会图景和自然人文景观,并表达出创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2]摄影的审美特征不仅是为了实用,对于艺术学子来说更应该是审美的需要,是通过摄影作品表现艺术性与纪实性的统一。摄影作品的创造,需要创作者能够熟练掌握摄影的相关拍摄技巧与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等主要造型手段。摄影作品应当通过光、色、影来体现创作者的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力,因此,摄影师面对被拍摄的人像与自然风光必须满怀深情,充满创作的激情,只有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才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学习《数字摄影基础》摄影构图相关理论知识点的时候,引入摄影师谢海龙的经典摄影作品《我要上学——大眼睛》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摄影专业构图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创作的目的。谢海龙的摄影作品《我要上学——大眼睛》通过其鲜明的主题,展现了当时我国的教育资源落后的大的时代背景,摄影师选择了一个天真质朴的农村小姑娘为被摄主体,采用特写的景别拍摄,突出人物,突出眼睛,增加了镜头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开放式的人物构图,着重强调画面中人物的眼睛,这也正是画面灵魂所在,利用长焦镜头,压缩景深,视角范围狭窄的方式摒弃周围环境的干扰因素,使得画面更加干净简洁,从而更有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与女孩相平齐的视角,更好地拉近了欣赏者的观赏距离,使得照片的影像效果更加真实自然,亲切感人,可以与观赏者产生共鸣,引发反思。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摄影师谢海龙本人对于国家发展的关心,摄影师的社会责任使命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以关注社会热点,国家时事等主流价值观导向,为学生指明创作方向,明白优秀作品的真正含义,让学生珍惜现当下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拼搏,积极奋斗,将来能为社会和国家建设提供自身的力量,突出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把年轻一代人的奋斗精神激发出来,让他们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情感纽带,以自身文化知识与专业素养为基础,更好地投入祖国建设中去。而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我们如何才能利用自身专业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通过对这样优秀的摄影作品从专业知识角度进行分析解读,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启示学生现当下教育扶贫已经使得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都享有了教育资源,为了能够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基本目标,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行动,要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给予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与关心。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三、实践课堂融入思政元素
《数字摄影基础》同时还是一門比较注重实践的课程,根据实践性强的特征,结合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带动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诚然,《数字摄影基础》课程,结合编导类学生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认识国家热会热点问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相关实践创作活动,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摄影理论知识相关要点的同时,提高时间创作能力,领会国家政策、价值观念、立德树人等理念。
2020年5月,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拍摄本校扶贫干部教师韩川的纪录片实践创作项目,学校组织相关院系教师带头协同参与,指派专业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学生深入扶贫定点帮扶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拍摄,这么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国家发展建设成就;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的专业实操得到锻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环节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多方面参与体验和积累设计经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3]该项目的被摄主人公就是学生身边存在的真实案例,在记录拍摄人物真实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提高解决具体实操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无形中也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正能量的文化熏陶。
在此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专业相关的实践操作,同时也使学生对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创作出贴近生活,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也使得学生所创做出的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高度都有了显著提高。真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实现艺术专业实践与思政教学元素的统一协作,有机融合。最终,所完成的艺术作品在其后的教学汇报中还能对其他创作者起到教育、引领、激励他人的重要作用。正如仲呈祥教授所说过的,“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
结语: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本质的同时,做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技能、实践创作等各个环节相融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利用好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将与之相关的国家时事、杰出人物、爱国情怀、工匠精神、人生追求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教育中,引发学生思考,树立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3]谢晗进,欧阳君璇,李鑫.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与“课程思政”的耦联关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9(7):9-12.
作者简介:徐尧(1989.1-),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硕士,讲师,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