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与人性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拥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包容一切,融合一切,当我们每一个人把爱发挥到一种极致,这时世界将不再有战争的硝烟、信仰的误解、恐怖的噩梦。可汗看清了妈妈交给他的一切,然后把自己的能量转化为爱,用信念与行动,把爱传达给每一个人,书写了人性的篇章。
  关键词:爱;信念;人性;民族
  
  仅看《我的名字叫可汗》这部影片的片名,就让笔者对影片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力。简单的句子结构,如白开水一般无味,同时还充斥着些许生涩。不过看完整部影片,我深深地折服了……我深刻地记住了那句“阿拉的道路是爱,而不是憎恶和战争”。
  整部片子成功地把诸多爱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场爱的盛宴。我们看到,这里有曼迪诺与可汗之间那令人神往的恋人之爱,有让所有人为之动容的母子之爱,以及作为一个患有自闭症的人与赛姆之间的朋友之爱,家庭、家园、国家之爱,还包括了“祈祷从不看地方和人,只取决你的信仰”的如此虔诚神圣的宗教之爱。面对如此多的爱,患有自闭症的可汗一点也不孤独,所以最后曼迪诺也说出了绝对感人的话——“恨让我们分离,爱让我们在一起……”其实这才是导演想对我们说的话吧。
  电影以可汗去见总统为主线,其中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穿插对往事的回忆,虽然情节有点拖沓,长达两个半小时,但是内容十分丰富,细节刻画到位,其中的印度配乐也十分悦耳,还可以看到优美的印度舞蹈,以及印度人的幽默。为实现对妻子的承诺,他毅然踏上寻找美国总统的路。这当中,他被机场警察扣留;救助受伤的有可爱长发的约翰尼;捐钱给非洲难民,尽管这是他辛辛苦苦为别人修东西挣来的;被当成恐怖分子而让FBI给拘留;在飓风来临时毅然回到佐治亚洲去帮助詹妮妈妈;举报恐怖组织招募人员费萨尔·拉赫曼医生;被一个愤怒的伊斯兰教徒给刺伤……历经千辛,最后他还是见到了换届后的新总统奥巴马,就只为向总统说一句:“我的名字是可汗,但是我不是恐怖分子……”靠着现代最伟大的宣传方式——媒体的炒作,可汗在见到总统前就声扬全国,他被误认为是恐怖分子而被抓,引起轩然大波;结果发现他不是什么恐怖分子,相反他还举报了一些恐怖分子,这让可汗一时间成了英雄;接着他回到佐治亚义务救助灾民的事在电视上一播,所有人都沸腾了,很多人进而被鼓舞了,志愿加入救助行动当中。
  可汗离开曼迪诺踏上寻找总统的征程中,经历了身无分文的窘境,见证了种族歧视。但结局终于让人破涕为笑,在大家的期待中圆满结束。然而在进行描述的时候,导演却极为巧妙地安排了镜头,他既没有将镜头完全对准可汗追寻总统的故事,也没有完全对准Rizwan可汗和曼迪诺的爱情,而是用一个全知全能的广角镜头,在可汗进行自我陈述的同时,将黑人、流氓、媒体人、穆斯林、基督徒、军人全部囊括进来。但丝毫没有冗长之感,花开几朵,各表一枝,主枝当繁盛,侧枝亦芳香。完美地利用了插叙的表现手段,吊足观众胃口,但又娓娓道来,如享受盛宴一般。是可汗,让世人看到了好人和坏人的区别;也正是可汗,让所有人看到了大爱,是他让很多人放下恨意,拥抱彼此。笔者觉得可汗举的那个牌子——Repair almost Anything——有一个深沉的含义,他真的修理好了很多东西,包括我们原来的可以爱人的心。
  在电影中,我们无法忽略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那就是民族的融合。一部部的美国大片,都乐此不疲地讲述着这个问题,东西方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碰撞,烟花的绚丽却并不能很好地掩饰关于民族电影的不诚恳,美国人总被放置在体恤者的位置上,用他们的拯救来描绘着英雄主义。
  然而,《我的名字叫可汗》更深刻一些,在描绘民族的同时,涉及了宗教信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它们进行了博弈。最终的赢家,我们不能单纯地说是穆斯林,因为面对宗教问题我们是永远也想不明白的,因为它是信仰,信仰的高度是我们思想所难以企及的,它被虔诚的教徒不断地升华,而这种情感的倾诉,寻常的文字与影响是难以驾驭的。但是在《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导演游刃有余地进行了很好的把握。
   Ammi:“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
   起初,笔者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笔者甚至认为,Ammi的叫法有偏差,纠结于拿棍子打的就是坏人,而给糖的就是好人。看下来之后,笔者为自己的可笑而脸红。可汗是一个自闭症者,所以他的世界别人难以融入,他有自己执著而近乎于偏执的思想,所以Ammi交给他的,只是拿棍子打人,会痛,所以打人的是坏人。而给别人糖,会甜,所以给糖者是好人。仅仅只是这样,如此简单的道理,却让可汗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偏执地追求着。可汗与印度教徒曼迪诺的通婚以及婚后各自宗教习惯的互相包容,与是基督教徒的黑人朋友建立的友情与亲情,甚至到最后他用生命去保护他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爱。我们可以说他有大爱,但换个角度,这正是他所信仰的“阿拉的道路是爱,而不是憎恶和战争”!
   影片中的经典之句“我的名字是可汗,但是我不是恐怖分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固执的喃喃自语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最终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是总统,这一切不能消止他们失去儿子的伤痛,最后他拿出儿子的照片,那种如刀绞般的心痛不是一句话就能平复的……但是他的妻子从仇恨中走出来了,因为爱,他们又走到了一起。更多的美国人也走出了心中的阴霾,多数普通的穆斯林教徒也平复了心中扭曲的仇恨。
   在整部影片中,导演不断地使用插叙手法,将影片更加完美的衔接。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影调风格。从Sam的死亡,影片被分为两个部分。前期的轻快明朗,让观众对这个让人怜爱的可汗,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情愫,为情节的急转直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切的悲伤瞬间刺痛着可汗的每一根神经。其中一曲《we shall overcome》(我们一定会赢的)成为整部影片音乐的主线,唱出每一个人的心声。这种赢,不是战争之赢,不是信仰之赢,而是在爱中的赢。湖畔边的倾心,不因信仰的不同而拒绝爱情;美容院里的相遇,不因国度不同的陌生而相互不理解;教堂里的独白,不因种族不同而相互歧视;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感,它不分信仰、民族、国家……爱拥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包容一切,融合一切,当我们每一个人把爱发挥到一种极致,这时世界将不再有战争的硝烟,信仰的误解,恐怖的噩梦……所以只要有爱,我们一定会赢。在爱中,妻子曼迪诺在悲愤时对可汗的责难,也成为可汗在救赎路途中的支点,不断地化解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化解的冲突……
  想到了中国那句老话:“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天性,所以在善良面前,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人,也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没有其他不同了。那么,在面对一个无辜而善良的人,遭受折磨与委屈和整个人类共同遭受精神的煎熬是等价的。在可汗的人生中,不仅仅只是一场信仰间的较量,尽管我们看到如此之多的宗教冲突。但这更多的是一场爱与憎、善与恶的交锋!
   反观我们自己,尽管我们信奉无神论,尽管我们或许没有信仰,尽管我们只是懂得中庸,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融入这个爱憎、善恶相互交织的世界。这中间似乎也有很多关乎人性的东西。渐渐的,或许有很多人被这个浑浊的世界所污染,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人,而另外一种,是坏人……
   可汗呢?笔者想用成功来形容他——这一点也不过分。他成功,在任何事情上。他如同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却为他开启了一扇窗,透过窗子,洒入一米阳光稀释着阴霾。当所有人守在门边留恋享受阳光时,可汗却一直守在窗前……
   一米阳光,如此的微弱。与门相比,窗口有着先天的不足条件,它很小,所以他的视野也是那么的窄。但仿佛能聚光似的,程度是如此的深,如此的清。因为可汗看清了妈妈交给他的一切,然后把自己的能量转化为爱,用信念与行动,把爱传达给每一个人。
   我的名字叫可汗,但我不是恐怖分子……
   继续的深思……爱,在身边。
  有多远,遥不可及?有多近,触手可得!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诗人峻冰写的诗《安琪儿》,用我们平常所见之物、不会刻意留意的细节,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字里行间展现了诗人怀揣梦想而前行的信念,尽管梦想路上有挫折,也很寂寞,但诗人珍惜梦想,执著追求,始终秉持一颗坚定的心。  关键词:峻冰;《安琪儿》;梦想    在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少时光,我曾一度迷恋诗歌,喜欢欣赏优美的诗句,也爱时不时写上一两句。记得在中学二年级,坐后排的女生常和我交换各自写的小诗。后来她转学
期刊
摘要: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代表作《米》《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我的帝王生涯》等从多方面体现了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特征,归纳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颠覆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虚构和想象的思维特征;在历史观上持历史循环主义的观念。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女性形象;虚构与想象;历史循环主义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
期刊
摘要:历史主义是现代历史观念的集中表达。它在客观化的线性时间观基础上,展现了一种进步的信念。本雅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神学的立场上批判了永恒进步的虚假性,展现了现代社会历史意识的困境。  关键词:历史主义;乌托邦;历史唯物主义;神学    “历史”(Geschichte),其实是18世纪才出现的新词,雷蒙·威廉斯在梳理现代社会的关键词时,辨析了德文中Historie与Geschichte的区别。说,
期刊
摘要:方方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塑造了水上灯、玫瑰红、李翠、慧如等分别具有新、旧伦理特性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的女性生存、抗争模式,揭示了女性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方方;《水在时间之下》;女性意识;精神困境    方方近年小说《水在时间之下》讲述了因迷信思想和家庭斗争而被亲母舍弃的女婴水滴的故事,揭示了主人公从在世间挣扎生存的弃女蜕变为汉口剧场中大名鼎鼎的名角儿水上灯,最终又归于街市巷口一位风烛老
期刊
摘要:卡夫卡的小说往往因其含而不露的寓言性让读者一读再读,因此也留给读者一个开放性的阐释空间。《城堡》作为其代表作品,也因表现出一种“迷宫”式的风格而留给读者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本文试从犹太人的“弥赛亚”救赎这一犹太文化背景,对小说中“延迟”和“无法抵达”这一内在结构作一阐释,以期加深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城堡》;弥赛亚;救赎;延迟     卡夫卡的作品一如其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期刊
摘要:《白马》一文从马眼看世界,并从马的“语言”以及“心理语言”折射出人类世界中的不平世道。文中作者在叙事角度的择取和语言的提炼上都运用这样的陌生化手法,展示给读者的是从全然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另一番景象;感染给读者的是另一种生在其中却不知的感受,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白马》;陌生化;叙事角度;语言形式    一、引言    马眼看世界,一改大众作家人眼看世界的叙述角度,配以恰当
期刊
摘要:《行吟韩国》是峻冰于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韩国又松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所创作诗歌的结集。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经历,无论是哲理诗、乡土诗、爱情诗、行旅诗,笔者所看到的无不关乎一个“爱”字。“用心思考,用爱吟诵”是《行吟韩国》最大的特色。  关键词:峻冰;《行吟韩国》;哲思;爱    《行吟韩国》是诗人峻冰于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韩国又松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
期刊
红狼,本名李国仁,诗人、作家,《荒原》文学杂志主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成都市文联创作员,著有诗集《生命放逐》、散文集《回家的路》、长篇小说《农历》等。  摘要:诗人峻冰是一个生、长于农村而在现代都市生活的人,诗人在他的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中,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游子内心对乡情的难以割舍,对故乡的父老乡亲以及那片土地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峻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诗人生命体验的结晶,体现了他对时间的独特思考。本文从第十二首诗中分析莎士比亚透过时间概念传达的“向死而生”的积极生存理念。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间;向死而生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他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诗人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的记录,也是后人研究莎士比亚文学主题的重要文本。历来,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有爱情、友谊、时间、对真善美的歌颂等说法。其中对时
期刊
摘要:在大量农民工问题小说之中,荆永鸣的“外地人”系列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他不仅揭示了乡下人进城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也从这些生活的表面提炼出更为深刻的人性意义。本文就针对荆永鸣小说的独特性作出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荆永鸣;外地人;底层;独特性    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出的大量农民工问题小说一样,荆永鸣的“外地人”系列小说揭示的也是乡下人进城的问题。在他的小说中有着与其他类似作品相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