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参与其间的每一位亲历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故事,随着他们相继去世,其人生经历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不免令人惊叹啧啧。刘西尧便是其中一位。
粗略浏览刘西尧在解放后的履历,可见其任职经历和人生阅历之丰富,在1949年后建设年代的每一圈重要年轮上,都留下了足印。他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第一副书记,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副总指挥,周恩来总理联络员,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四川省委书记……1963年,他被授予少将军銜。
因为人生中许多重要时刻都在武汉度过,刘西尧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感情。离休后,他选择回到这早年参加革命的地方颐养天年。
几年前,我开始做口述史采访,主要对象是武汉文化名人。而亲身参与数件大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许多中国人命运的刘西尧进入我的视线。但在我前往拜访并说明来意后,刘西尧连连摆手,“我不是文化名人。我是一个革命者。”这样的回答,在年轻人听来或许会感到陌生,却是那一代老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经过多次拜访以及劝说,老人逐渐放下了顾虑。尤记刘老当年已届90岁高龄,说话时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椅子上,但精神很好,话虽不多,语速也慢,仍不失一个革命者与将军的犀利。那时他刚出版回忆录《攀峰与穿雾》。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乃是对他一生命运的点睛。翻开《攀峰与穿雾》,可见行文严谨,巨细无遗,将自己经历过的重大事件的细节一一呈现。这或许与他早年理科出身,后来又摸爬滚打于国防科技领域有关。
刘西尧,191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在珞珈山上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后任武汉大学青年救国团总干事,成为著名的学生领袖。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曾任中共鄂东地委、鄂皖地委、长江地委主要负责人和军事领导者。解放后他历任要职,亲历的众多事件中,有两件与中国国运及不少中国人的命运紧密相关,一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二是“文革”后恢复高考。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采访他时都想挖出一些内幕,但这并不容易。在我印象中,与不少喜欢滔滔不绝谈论革命经历的老干部相比,他显得低调谨慎,用守口如瓶来形容也许夸张,但不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是他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和国防机密工作养成的习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几位老帅推荐,物理专业出身的刘西尧从地方工作转入国防科研领域。1963年从国家科委副主任兼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副主任的岗位上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抓原子弹研制工作。从50年代末到中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刘西尧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高层领导成员,直至与张爱萍上将搭班子,担任首次原子弹试验副总指挥。
1964年10月16日,刘西尧将按钮钥匙交给了国防科委副秘书长张震寰,由他按动电钮,成功起爆。刘西尧因此被称为掌握中国核按钮的人,也是名副其实的“两弹元勋”。至今,他的家人还保留着一张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刘西尧和张爱萍等指挥部成员身着白色防化服,准备搭乘直升机前往爆炸现场视察的合影。
十年“文革”,中国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国民教育几近摧毁。1977年,邓小平复出不久即重点抓起了教育。当年8月举行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武汉大学教师查全性呼吁立即恢复高考。邓小平询问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当年恢复高考是否可行,刘西尧当即做出肯定答复,并建议推迟开学时间,以便当年即可实现。随后,在刘西尧的组织和推动下,停顿多年的高考终于顺利恢复。
那一年举行了“文革”之后的首轮高考,成功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成为之后几十年里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和领导者。高考改变了无数国人的命运,刘西尧的名字也被许多人长久铭记。
1998年2月,在《长江日报》举办的“20年前我高考”征文颁奖会上,刘西尧进入会场,时任武汉市副市长辜胜阻上前鞠躬致敬。平民出身的辜胜阻若不是赶上恢复高考,从而进入高等学校读书,也许一辈子只能以耕牛或车床为伴。
相较于今日人们对官员的印象,刘西尧们可谓传统的革命者和官员,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持正气。退下领导岗位后,他安心休养,遇到有人求他写条子办事,均予回绝。他认为,不该办的事,写条子会让别人为难;假如是该办的事,又何必写条子。
尽管从革命年代一路走来,倾注了全部青春,刘西尧仍表示:“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既有伟大的成功,也有痛心的失误;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谁也不应该回避自己的失误。”
粗略浏览刘西尧在解放后的履历,可见其任职经历和人生阅历之丰富,在1949年后建设年代的每一圈重要年轮上,都留下了足印。他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第一副书记,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副总指挥,周恩来总理联络员,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四川省委书记……1963年,他被授予少将军銜。
因为人生中许多重要时刻都在武汉度过,刘西尧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感情。离休后,他选择回到这早年参加革命的地方颐养天年。
几年前,我开始做口述史采访,主要对象是武汉文化名人。而亲身参与数件大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许多中国人命运的刘西尧进入我的视线。但在我前往拜访并说明来意后,刘西尧连连摆手,“我不是文化名人。我是一个革命者。”这样的回答,在年轻人听来或许会感到陌生,却是那一代老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经过多次拜访以及劝说,老人逐渐放下了顾虑。尤记刘老当年已届90岁高龄,说话时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椅子上,但精神很好,话虽不多,语速也慢,仍不失一个革命者与将军的犀利。那时他刚出版回忆录《攀峰与穿雾》。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乃是对他一生命运的点睛。翻开《攀峰与穿雾》,可见行文严谨,巨细无遗,将自己经历过的重大事件的细节一一呈现。这或许与他早年理科出身,后来又摸爬滚打于国防科技领域有关。
刘西尧,191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在珞珈山上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后任武汉大学青年救国团总干事,成为著名的学生领袖。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曾任中共鄂东地委、鄂皖地委、长江地委主要负责人和军事领导者。解放后他历任要职,亲历的众多事件中,有两件与中国国运及不少中国人的命运紧密相关,一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二是“文革”后恢复高考。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采访他时都想挖出一些内幕,但这并不容易。在我印象中,与不少喜欢滔滔不绝谈论革命经历的老干部相比,他显得低调谨慎,用守口如瓶来形容也许夸张,但不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是他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和国防机密工作养成的习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几位老帅推荐,物理专业出身的刘西尧从地方工作转入国防科研领域。1963年从国家科委副主任兼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副主任的岗位上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抓原子弹研制工作。从50年代末到中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刘西尧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高层领导成员,直至与张爱萍上将搭班子,担任首次原子弹试验副总指挥。
1964年10月16日,刘西尧将按钮钥匙交给了国防科委副秘书长张震寰,由他按动电钮,成功起爆。刘西尧因此被称为掌握中国核按钮的人,也是名副其实的“两弹元勋”。至今,他的家人还保留着一张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刘西尧和张爱萍等指挥部成员身着白色防化服,准备搭乘直升机前往爆炸现场视察的合影。
十年“文革”,中国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国民教育几近摧毁。1977年,邓小平复出不久即重点抓起了教育。当年8月举行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武汉大学教师查全性呼吁立即恢复高考。邓小平询问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当年恢复高考是否可行,刘西尧当即做出肯定答复,并建议推迟开学时间,以便当年即可实现。随后,在刘西尧的组织和推动下,停顿多年的高考终于顺利恢复。
那一年举行了“文革”之后的首轮高考,成功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成为之后几十年里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和领导者。高考改变了无数国人的命运,刘西尧的名字也被许多人长久铭记。
1998年2月,在《长江日报》举办的“20年前我高考”征文颁奖会上,刘西尧进入会场,时任武汉市副市长辜胜阻上前鞠躬致敬。平民出身的辜胜阻若不是赶上恢复高考,从而进入高等学校读书,也许一辈子只能以耕牛或车床为伴。
相较于今日人们对官员的印象,刘西尧们可谓传统的革命者和官员,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持正气。退下领导岗位后,他安心休养,遇到有人求他写条子办事,均予回绝。他认为,不该办的事,写条子会让别人为难;假如是该办的事,又何必写条子。
尽管从革命年代一路走来,倾注了全部青春,刘西尧仍表示:“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既有伟大的成功,也有痛心的失误;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谁也不应该回避自己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