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天、2国、4城、近40场活动、达成70多份协议和数百亿美元合作大单——中国与欧盟建交40周年之际,中国总理李克强近日出席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在欧洲正深陷希腊债务危机的当口带去“中国希望”和“中国信心”。
这次访问的主线是国际产能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简言之,就是实现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建立“互联互通合作平台”;在欧盟依然限制对华高技术出口的大背景下,在航空航天和民用核能等高大上领域开展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第三方市场”
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不只在一个场合、反复多次提到“第三方市场”。他在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我这次访问法国,同法方签署了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协议,中国的产能与法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进程和发展减贫。”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处于中期工业化水平的中国有装备能力以及产能、成本上的优势,发达国家有高端核心技术,两者结合可为处于初期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总理访问期间,中法高层结合各自优势,就对接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达成共识,力求抓住在亚洲和非洲出现的新机会。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富余产能能够帮助加快他们发展实体经济,创造就业。对中国而言,可以倒逼产业升级,促进非核心产能领域提升,促使中国企业提高国际化水准,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而欧洲等发达国家可以借力实现“再工业化”,再次拓展国际市场。
对此,李克强作了进一步阐释:国际产能合作既采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也面向发展中国家就地生产装配,还与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合作,向全球市场提供物美价廉、节能环保的装备、产能以及有保障的金融服务,既可以提升发展中国家工业水平,也可以倒逼中国装备等产业升级,还可以带动发达国家核心技术和创意出口,实现“三赢”。这是促进南北合作、南南合作的新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一剂良方,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也有利于世界包容发展。
法新社认为,中法两国的合作领域将包括基础设施和能源等,将组建“联合体投标、联合生产以及联合投资等新型合作”模式。双方合作的对象“重点放在亚洲和非洲”。
法国《世界报》网站报道称,法国打算参与中国在亚洲、特别是在非洲的大举开拓,希望利用自己与非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在非洲与中国实现优势互补而不是展开正面竞争。
中欧关系达“35度高温”
夏日的巴黎,艳阳高照,35度的高温恰好应和了中欧合作的热度。
李克强总理访法,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全程陪同,极尽地主之谊。法国总统奥朗德在爱丽舍宫台阶上主动热情地挽起李克强的手臂。法国总理瓦尔斯与李克强总理在巴黎会见还不够,当李总理结束对马赛的参访乘专机抵达图卢兹时,又突破常规地迎候在飞机舷梯旁。在中法工商峰会后共同出席签字仪式时,瓦尔斯还与李克强玩起了亲密自拍。
不仅如此,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还在第十届中欧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对李克强“连连道歉”。原来,中欧峰会恰逢希腊债务危机,原定29日上午举行的会议,因容克临时要处理希腊问题而推迟到下午。
容克在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以一段道歉开始,并在短短几分钟内多次致歉。面对中国媒体的镜头时,他再次表达歉意,尽显诚意。这些都凸显了欧洲领导人对于中国的重视与诚意。
中欧交往的热度还体现在很多“第一次”:比利时新政府成立以来两国政府首脑首次会晤,李克强总理同欧盟机构新一届领导人首次会晤,中国总理近10年来首次访法,中国领导人首次造访经合组织。作为富国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此前一直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遗漏”在外。这一次,李克强总理受到了经合组织的热情接待,中国总理不但在经合组织发表重要演讲,而且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确定了2015年至2016年在20个政策领域加强合作。
合作项目:不仅高大上 而且接地气
中欧合作,经贸大单必不可少。在比利时,中比双方签署了互联互通、金融、通讯、微电子、教育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金额超过180亿欧元。在法国,中法达成了总金额300多亿美元的合作项目。两国总理见证了空客天津A-330型飞机完成交付中心等合作协议的签署,这将是空客在欧洲以外首个宽体飞机合作项目。
合作大单之外,中国还提出推动制定一个公平、包容、可持续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明确了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贡献行动目标和政策方向,愿与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巴黎气候大会如期达成新协议。
为此,国际社会纷纷点赞。法国《回声报》认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中国终于对减少温室气体效应提出了自主贡献预案,堪称令人鼓舞。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目前宣布的减排目标非常具有可行性。在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看来,这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举动。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主管萨曼莎·史密斯说,中国是发展中大国里第一个给排放总峰值设定目标的国家。“中国做出了超越作为发展中国家责任范围的承诺,意义重大。”
此次访问成果除了“高大上”的双边协议,也不乏“接地气”的合作项目。签证便利化也是李克强总理访欧的议题之一,中方同意欧盟在中国15个非设领城市设立签证中心,便利更多中国公民申请赴欧,并探讨在更大范围便利双方商务、旅游、学生等签证手续办理。
此外,中国还将在深化智慧城市合作,缓解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建筑零排放,污水垃圾处理,推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合作等方面继续向欧洲取经,启动新的中欧城市和企业合作项目,逐步拓展试点地区范围,深化结对合作领域。
(作者系新华社前驻捷克记者)
这次访问的主线是国际产能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简言之,就是实现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建立“互联互通合作平台”;在欧盟依然限制对华高技术出口的大背景下,在航空航天和民用核能等高大上领域开展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第三方市场”
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不只在一个场合、反复多次提到“第三方市场”。他在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我这次访问法国,同法方签署了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协议,中国的产能与法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进程和发展减贫。”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处于中期工业化水平的中国有装备能力以及产能、成本上的优势,发达国家有高端核心技术,两者结合可为处于初期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总理访问期间,中法高层结合各自优势,就对接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达成共识,力求抓住在亚洲和非洲出现的新机会。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富余产能能够帮助加快他们发展实体经济,创造就业。对中国而言,可以倒逼产业升级,促进非核心产能领域提升,促使中国企业提高国际化水准,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而欧洲等发达国家可以借力实现“再工业化”,再次拓展国际市场。
对此,李克强作了进一步阐释:国际产能合作既采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也面向发展中国家就地生产装配,还与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合作,向全球市场提供物美价廉、节能环保的装备、产能以及有保障的金融服务,既可以提升发展中国家工业水平,也可以倒逼中国装备等产业升级,还可以带动发达国家核心技术和创意出口,实现“三赢”。这是促进南北合作、南南合作的新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一剂良方,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也有利于世界包容发展。
法新社认为,中法两国的合作领域将包括基础设施和能源等,将组建“联合体投标、联合生产以及联合投资等新型合作”模式。双方合作的对象“重点放在亚洲和非洲”。
法国《世界报》网站报道称,法国打算参与中国在亚洲、特别是在非洲的大举开拓,希望利用自己与非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在非洲与中国实现优势互补而不是展开正面竞争。
中欧关系达“35度高温”
夏日的巴黎,艳阳高照,35度的高温恰好应和了中欧合作的热度。
李克强总理访法,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全程陪同,极尽地主之谊。法国总统奥朗德在爱丽舍宫台阶上主动热情地挽起李克强的手臂。法国总理瓦尔斯与李克强总理在巴黎会见还不够,当李总理结束对马赛的参访乘专机抵达图卢兹时,又突破常规地迎候在飞机舷梯旁。在中法工商峰会后共同出席签字仪式时,瓦尔斯还与李克强玩起了亲密自拍。
不仅如此,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还在第十届中欧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对李克强“连连道歉”。原来,中欧峰会恰逢希腊债务危机,原定29日上午举行的会议,因容克临时要处理希腊问题而推迟到下午。
容克在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以一段道歉开始,并在短短几分钟内多次致歉。面对中国媒体的镜头时,他再次表达歉意,尽显诚意。这些都凸显了欧洲领导人对于中国的重视与诚意。
中欧交往的热度还体现在很多“第一次”:比利时新政府成立以来两国政府首脑首次会晤,李克强总理同欧盟机构新一届领导人首次会晤,中国总理近10年来首次访法,中国领导人首次造访经合组织。作为富国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此前一直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遗漏”在外。这一次,李克强总理受到了经合组织的热情接待,中国总理不但在经合组织发表重要演讲,而且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确定了2015年至2016年在20个政策领域加强合作。
合作项目:不仅高大上 而且接地气
中欧合作,经贸大单必不可少。在比利时,中比双方签署了互联互通、金融、通讯、微电子、教育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金额超过180亿欧元。在法国,中法达成了总金额300多亿美元的合作项目。两国总理见证了空客天津A-330型飞机完成交付中心等合作协议的签署,这将是空客在欧洲以外首个宽体飞机合作项目。
合作大单之外,中国还提出推动制定一个公平、包容、可持续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明确了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贡献行动目标和政策方向,愿与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巴黎气候大会如期达成新协议。
为此,国际社会纷纷点赞。法国《回声报》认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中国终于对减少温室气体效应提出了自主贡献预案,堪称令人鼓舞。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目前宣布的减排目标非常具有可行性。在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看来,这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举动。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主管萨曼莎·史密斯说,中国是发展中大国里第一个给排放总峰值设定目标的国家。“中国做出了超越作为发展中国家责任范围的承诺,意义重大。”
此次访问成果除了“高大上”的双边协议,也不乏“接地气”的合作项目。签证便利化也是李克强总理访欧的议题之一,中方同意欧盟在中国15个非设领城市设立签证中心,便利更多中国公民申请赴欧,并探讨在更大范围便利双方商务、旅游、学生等签证手续办理。
此外,中国还将在深化智慧城市合作,缓解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建筑零排放,污水垃圾处理,推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合作等方面继续向欧洲取经,启动新的中欧城市和企业合作项目,逐步拓展试点地区范围,深化结对合作领域。
(作者系新华社前驻捷克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