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是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传统作业设计和新课标下的作业特点作了探讨,着重就新课标下中学教学作业设计,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如下策略:1、趣味性作业设计2、开放性作业设计3、分层性作业设计4、研究性作业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有效作业设计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在作业的设计上,还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作业的设计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目标不明确,老师作业的布置不能把知识、能力、方法融合在一起,一般老师想到什么就布置什么,不考虑与课本深入联系,培养学生何种能力,该用什么方法去解题,作业设计是涉及知识点不多、不全,知识点、训练点排布相当零散、重复,不少训练点的选择和时序安排缺乏科学性,层次性不高,知识训练耗时最多,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科学系统地训练。
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新课程下的作业,应该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喜欢之性,产生主人之感,产生愿做作业的激情,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对信息接受的方式,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来教育所有的学生,优秀的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育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教师应尊重学生对自己认知风格的意识,并给予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因此,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创造,有主人翁之感,让他们感到“我是自己作业的主人”。因此作业的有效设计必不可少:
一、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因此,我们在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想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作业的质量还愁没保证?这也正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能够弥补传统作业死板、机械、枯燥、乏味的缺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开放性作业
新课标指出:“学习要面向生活,应该积极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和兴趣指向。所以,教师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作业,这样既能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体验完成作业,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发展,
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标符号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语言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作业。我们要注意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三、分层性作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果实。
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作业负担。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搭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
四 、研究性作业
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的人。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设计一些研究性作业,或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为孩子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空间与方法,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想象。
总之,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有效作业设计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在作业的设计上,还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作业的设计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目标不明确,老师作业的布置不能把知识、能力、方法融合在一起,一般老师想到什么就布置什么,不考虑与课本深入联系,培养学生何种能力,该用什么方法去解题,作业设计是涉及知识点不多、不全,知识点、训练点排布相当零散、重复,不少训练点的选择和时序安排缺乏科学性,层次性不高,知识训练耗时最多,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科学系统地训练。
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新课程下的作业,应该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喜欢之性,产生主人之感,产生愿做作业的激情,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对信息接受的方式,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来教育所有的学生,优秀的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育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教师应尊重学生对自己认知风格的意识,并给予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因此,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创造,有主人翁之感,让他们感到“我是自己作业的主人”。因此作业的有效设计必不可少:
一、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因此,我们在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想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作业的质量还愁没保证?这也正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能够弥补传统作业死板、机械、枯燥、乏味的缺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开放性作业
新课标指出:“学习要面向生活,应该积极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和兴趣指向。所以,教师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作业,这样既能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体验完成作业,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发展,
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标符号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语言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作业。我们要注意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三、分层性作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果实。
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作业负担。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搭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
四 、研究性作业
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的人。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设计一些研究性作业,或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为孩子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空间与方法,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想象。
总之,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