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有山有水的优异环境中,如何构筑高品质生活空间,是许多建筑设计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白鹭洲项目设计过程的梳理,尝试对建筑是人与自然间平衡的设计理念做一诠释。从人们的需求出发,我们给予建筑的回应,以建筑为手段,满足各层级的需求。
关键词:需求层级;结构型式;多级结构;空间形制;可识别性
Abstract: in the mountains of water excellent environment, how to build a high-quality living space, many designers often think abou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Egret Island project designprocess, try to building is design idea of bala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do interpretation.Starting from the demands of the people, we give the building's response, the building as ameans to meet the demand, the level of.
Keywords: hierarchy of needs; structur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作为建筑师,我们又该为高品质的生活做些什么呢?在进行胶州少海白鹭洲总体设计创作的始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笔端。
一.区位关系及周边环境
1.少海新城
少海新城地处山东省胶州市东南侧,东隔大沽河与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区相连,南越胶州湾高速公路与胶州湾相接,西依胶州湾工业园,北靠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胶州市政府计划将其重点开发,建设成为以“两湖(南、北湖)一带(环湖景观带)两轴(两条空间景观轴)三岛(水云洲、观澜洲、白鹭洲)多片区”为主体框架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服务型景区。
2.白鹭洲
白鹭洲位于少海新城的南湖内(如右图所示),是四面临湖的两个独立小岛,自然環境引人遐思。其离陆地最近的方位是在其东面,规划在此修建一座桥,跨湖与临湖的少海南路相连,并隔路与建设中的一大型室外高尔夫运动场相望。在规划上,白鹭洲被划归一类住宅用地;地理位置又处于从青岛流亭机场到胶州市区的快速道的一侧;再加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一切都与投资方想将其打造成为高档居住区的愿望不谋而合。
二.总体结构
1.需求
要打造高档居住区,自然要以尽力提供高品质生活的场所为己任,也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人们有着物质性的基本生活要求:他需要一个场所,能抵御外界各种侵害,而且能协助其完成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各项活动。而这正是建筑设计始终在研究的课题:提供一系列能尽可能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的空间。
在这里,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另一方面的问题:在精神的层面上,人们又有着怎样的需求?第一,人们有着独处的需求,此时他们不希望被打扰,希望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能专心
*通讯联系人:吴白 62884611EMAIL:[email protected]
处理自己的事;其次,人们在苦思冥想时,会有想要凭窗远眺,与自然交流的愿望,仿佛这样就能从大自然吸取养分,获得灵感;第三,人们希望能有个与亲朋好友携手散步,倾心相交的地方;第四,人们还有着想要结交新朋友的想法;第五,人们有着参与社会生活的渴望。
2.建筑应答
对于这一系列的需求,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就应相应地有这样的考量:对于独处的需求,我们应提供一个私密性得到保障的场所;对于“沉思默想,凭窗眺望”,我们应提供这样的一个场所,使其具有足够的视野范围,能尽量不受干扰地与自然对话;对于“携手散步”,就需要我们设计出一个开阔而又相对静谧的优美环境;对于结交朋友,在居住环境里,最容易交的朋友当然就是在邻里之间;对于参与社会生活,我们就应从参与社区活动开始,提供其舞台。
3.结构型式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从私密向开放逐级递进的,而相对应的,我们为满足这些需求所进行的空间组织也应由公共空间逐步地、理性地、有组织地向越来越纯粹的个人空间逐步过渡,并以此形成连续的空间脉络,任何一种跳跃都会造成一种需求的缺失。我们知道,在城市规划理论中有一种“多级结构”的组织结构型式恰好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空间形制在多级间由大到小逐级过渡,形成了连续的空间脉络,既易于满足多种需求,又赋予空间多元性、趣味性、选择性[1]。至此。我们明确了白鹭洲的总体结构为多级结构。
首先,是组织结构的分级(见左图):我们将其分为三级。白鹭洲是由南、北两个小岛组成的,南、北岛自然就成为其中间级别的组织型式;在各岛的内部,我们又运用若干个组团,以形成最小一级组织型式。
其次,道路系统我们也相应地以其宽度分级设置(见下图):9米宽的入口前大桥;进入南北两岛后6米宽的环形主干道;由主干道进入组团的5米宽道路;组团内环路3米宽;1.5米宽的步行小径。
此外,当然,公共活动场地也要分级,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一级,入口大门后,两岛之间的中心活动场地,包括会所;第二级,各岛中心的主要景观绿地;第三级,各组团的中心绿地。
三.独处·私密性·组团
组织结构和道路系统的多级化为私密性提供了条件(见右图)。两岛间的主要道路尽量避免了对两岛的穿越,而两岛内的环形主干道分别连接各个组团,各家各户则由组团道路进出,如此结构清晰,分级明确,便于管理。此外,在组团内部均为尽端式道路切断了组团内通过的交通,并增加道路的弯曲,使车辆蜿蜒行驶,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营造出一个具有安静氛围的环境。
规模适宜的组团的设置更是为私密性安全性提供了保证。10家左右的住户所组成的住宅组团是具有识别性的。因为这样规模的组团内的人们能达到相互熟识,形成对组团的共同管理,使住户拥有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提高人们的安全感。
公共活动场地的分级更避免了公共生活的开放性对居住生活私密性的影响。而各住户庭院的设置更是为私密性提供了最终的保障。通过设围墙和篱笆完成了视线的遮挡,通过住宅间5~10米;住宅与道路间4.5米以上的距离基本隔绝了声音的相互影响,为实现人们独处的愿望尽了力。
四.凭窗眺望·与自然对话·住宅的景观面
1.滨水地带
作为湖心岛,滨水地带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财富,而恰恰也正因如此,滨水地带也是最需要我们加以谨慎运用和妥善保护的地方。如果所有的水边住宅都尽可能靠近水边,结果将会破坏水边景观,忽视了内陆地区。可将住宅以次第远离的方式沿湖岸布置,使它们面对湖光山色,呈矩齿状布置,这样仍可享受秀丽景色,美好的滨水地带又可免受损害,而且可以使更大范围的内陆地区更易到达水边。
同样的,为保护滨水的公共地带,会对滨水区造成破坏的道路只能靠后设置,最多与水域呈直角相接。
2.各岛的中心部位
同时,在获取自然风景方面处于弱势的各岛的中心部位设置各岛的主要景观绿地,充分运用路径、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五种基本要素[2],将功能与空间有机结合,令美感与使用并重,以创造出具有吸引力,舒适性的景观环境,来弥补离自然景色距离较远的缺憾,扩大景观区,使得绝大部分住宅被各种风景围绕。缩小景观房与非景观房的差距,提高社区的商业价值。
按照中华传统风水“负阴抱阳”的理论[3],为最大限度地争取南坡向住宅基地,整个地形以北高南低为原则,形成其主要地形走势,并在此基础上,令两岛的中心部位尽量隆起,以增加地形起伏。这部分建筑以三层高为主,比其他的高出一层的高度,形成立体多维的观景面。
五.携手散步·静谧优美环境·步行小径
寂静的小径是人们思考问题,休息和私下交谈的好去处。在这儿能令人感觉身处大自然的怀抱,呼吸清新的空气,远离尘世的喧嚣,享受与亲友间的情感交流,以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闲适和淡定。
以组团的形式来组织空间就将建筑周围的场地自然地分为了前后两个部分:面对组团公共用地的前院;以及背对组团中心,或者换个角度说,是处在组团与组团之间的后院。前院可以用来为所谓的“街道生活”服务:人车的出入、邮件的投递、邻里间的活动。有关于这一点,在下一小节“交往·邻里”中还将提及。而后院就可以被设计成为僻静区域,充满了风声、鸟鸣声、流水声等自然之声的相对幽静之地,作为珍贵之地而善加保护,并且为使其阳光充足,令其距建筑有一定的距离,通过一条步行小径才可到达,周围还要有茂密的植物加以防护。
将这样的一系列步行小径相互连接起来,就会在相对嘈杂繁忙的街道背后逐步形成一个带状的小僻静区系统,令其尽量蜿蜒曲折,增加其长度,确保其不会成为频繁的步行交通的天然捷径(左图虚点线所示)。在步行小径的沿途运用各种手法组织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增加散步的乐趣:运用自然风格的景观配置,或者通过人工造景,以及利用地形的高低变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使用植物绿篱等使彼此隔绝视线和声音,并结合公共湖岸,设置成为游艇码头、露营场所、聚会地点及野餐地等临时性的游憩领域。很好地组织这些场地,使之与建筑互为图底,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连接,将整个白鹭洲联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4]。
考虑到步行小径与湖岸关系,完全沿着或完全背离都会对其造成伤害,因此,沿湖将私家湖岸与公共湖岸交错设置,令步行小径在住宅庭院间与湖岸边次第穿行,既使沿湖景观丰富多彩,又让步行小径两旁的景色处处不同。
再进一步考虑人与湖岸的关系,我们知道,水有时是危险的,究其原因其实是在水边上,在陆地与水交接处,不能因为这部分在水面的遮掩下,常被人忽视,在设计时稍有懈怠,而恰恰是因为这儿的高差被水掩映而无法令人正确感知,被人误解而发生危险。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在水与陆地之间的天然岸边,令其垂直堤岸的高度在0.5m以下,然后,以缓缓倾斜的坡地逐步向水中延伸、过渡,其表面处理成凹凸不平,富于肌理质感,随着水面高度的变化,湖岸的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序列,并且富有人情味,人们可以在岸边倘佯漫步,也可以坐在水岸边,将脚浸入水中,甚至在齐踝深的水中涉水而行,而不必担心自身安全[4]。
湖岸是美好的,只拥有美丽的湖岸也是不够的。在各岛中心的主要景观绿地中我们引入潺潺溪水作为绿地的趣味中心,利用北岛北岸边矗立的景观风车作为动力来源将水提升至两岛中心最高点,再由它沿地势缓缓顺流而下,增加了景观的动感(左图所示)。溪流两岸的绿地建成较陡的坡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雨水的汇集排泄,另一方面进一步形成了各岛中心的主要景观绿地地形的起伏,增加了景观的层次,增强了绿地的活泼感、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主要景观绿地开放空间的价值得以提升,而其中潺潺的流水声会为僻静增色,从而使其成为僻静区系统中的重要的环节,也就使得步行小径更加蜿蜒盘旋,妙趣横生,令人兴味盎然。
六.交往·邻里空间
正如杨·盖尔向我们描绘的那样:“寻常街道上的平凡日子里,游人在人行道上徜徉;孩子们在门前嬉戏;石凳上和台阶上有人小憩;迎面相遇的路人在打招呼;邮递员在匆匆地递送邮件;两位技师在修理汽车;三五成群的人在聊天。”这些交往是需要环境的,一个有氛围的环境。“它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影响着这些活动。”良好的,有吸引力的环境将使得一些自发的,能促进进一步交往的活动得以发生。[5]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可称之为良好的环境?有人认为,所有的公共空间,包括中心景观都是多余的,最后都会沦为供保姆们闲聊的场所,因而这一切的公共空间,公共绿地都应该取消,把土地面积分给每家每户,可以极大地增加私家花园的面积,为私密性的户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户外的公共活动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呢?可以想象,在这样一种人们几乎无法驻足停留的,冷漠的公共环境中,只有零星的极少数的活动会发生,人们多是在匆匆赶路,所进行的多是所谓的“必要性活动”。而且,由于私家花园的扩大,使得住宅间距离的加大,从而使住宅布置得分散和稀疏,造成了人及其活动过于稀疏,更进一步减少了人们之间密切交往的可能性,使之成为一片人情的荒漠。
因此,疏密有致,围绕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间组织的一序列的室外环境能够间接地促进各种丰富多彩活动的发生,有利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形成和发生,从而拓展人们之间进一步交往的机会。运用住宅组团的形式所构成的三级分级系统能很好地体现这样的空间序列,它将邻里间的活动空间从社区公共空间中进一步独立出来,并在道路系统中,在住宅与社区主干道之间增加组团级道路作为过渡,即保护了住宅的私密性,使空间组织结构更加清晰明了,明确了空间环境从公共性到私密性的序列变化,更有助于“在住宅边上形成半公共的、亲密的和熟悉的空间,就可以使居民们更好地相互了解,并且认为户外空间属于住宅区。这就加强了对外人的警觉和对公共空间及其居民的集体责任感。公共空间成了住宅产权的一部分,就可能防止破坏和犯罪,使居民得到安全保护。” [5]
在这里,住宅組团的规模以十户人家为界,少于这个标准,正如前面提到过的,社交活动过于稀疏,土地的使用也不够经济。而超过这一标准,将破坏识别性,并且降低全体邻里互谈的可能性,从而给形成邻里关系带来困难。而在这样的一种尺度适宜,易识别的住宅组团中,人们可以在厨房的餐桌旁见面聊天,可以在街道上或花园里交换新闻,一般说来,不必费心就能和整个组团保持接触。[4]
在一切情况下,住宅团组公用的公共土地是住宅团组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公共用地起到一个焦点的作用,它从空间上把住宅组团连成一体,这片公共用地可小至一条道路,大至一方绿地。 [4]为了让不同的组团间由设施的微妙差异而产生变化,结合不同的场地条件,设计有三种形式的公共用地:
一种是组团中心公共绿地(右图所示),而这一公共绿地的规模又可大可小,富于变化:可以小到只是一棵大树下的树荫空间,也可以在其中设有儿童游戏的场所——事实上,儿童不仅是使用者中最应当加以密切关注的一群,也是许多成年人产生友谊的中介。或者,可简单地在树荫下设计一把合适的座椅,或者更进一步地在公共绿地中设计户外亭榭,让人们尤其是老年人能够在那里悠闲自在地逗留几小时,甚至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打个小盹。
第二种是拥有回车场的尽端式道路(左图所示):因为是尽端式的,所以隔绝了通过的交通,并且进一步通过增加道路弯道,使车辆蜿蜒行驶,限制了车辆的行驶速度,营造出一个具有安静氛围的环境,从而使得道路也成为人们能够驻足停留的公共场所。
第三种是将基地的环境优势引入住宅组团,将公共场地建在湖边,向湖面开敞,并令其成为组团道路的端景(下图所示),这样,人们在走进家门前就可以顺便欣赏到湖面的夕阳、余晖等等的美景了。
“人未公开的秘密就是他希望他的伙伴确认他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同时,他也希望能同时确认他们……不仅在家庭、晚会和小酒店里,而且在亲切的邂逅相遇中,也许在他或另一人跨出他家的大间时,或走近他家的窗户时,他们都会彼此寒暄,互致问候,并互相投以善意的祝愿的目光。这目光会使好奇心、不信任感和例行公事的习气代之以相互的同情气氛:这就是人相互确认对方存在的價值。这是不可缺少的最低限度的人性。”[6]这就是能带给人们高品质邻里生活的住宅组团。而其中的公共用地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它有可能使居民在他们的住宅和私人宅地以外感到心情舒畅,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和更大的社会体系保持联系——虽然不必感到和任何特定的邻居保持联系。 [4]
七.参与社会生活·社区中心
任何社会组织——无论是家庭、邻里或是社区——如果在它的成员之间没有经常性的非正式的接触,是不能存在下来的。[4]
人们虽然因为工作的关系以及自己形形色色的社会人际关系而与大社会保持联系,他们仍然希望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区周围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并且参与其中,也就是说他们仍然期望与自己的社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产生了在整个社区尺度上的公共空间的需求,这就是社区中心(见右图)。它应该是整个社区的聚焦点和中心,从而成为整个社区的精神象征。为了吸引人们来此停留,他应位于人们经常经过的地方,而又不被过多地深入其中,而被打扰。因此社区中心应与主要道路相切,被必经之道从旁经过。
在白鹭洲上,南北两岛间的水湾景致是非常优美的,在首次现场踏勘的时候,我们就被其深深打动,颇有惊艳之感。因此,我们力主保护如此美好的水湾景观,花了很大的力气说服甲方改变了在两岛间架设平台作为整个社区出入口的初衷,将入口设在了南岛的东北角略有些突出的部位上,而且,这样还有效缩短了桥的长度,不但使社区内主要道路更加便捷,而且将对湖面景观的影响减至最小,有效保护了环境资源。紧接着入口之后在通往北岛的道路一侧,南岛主坡地的北坡,层层台阶之上,面朝着高尔夫球场方面,设置了社区中心的建筑物:会所。而在这条路的另一侧及其沿线两侧,运用了各种室外空间组织手段及景观环境创造的手法,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以满足人们多种聚会形式的需求。
结语
至此,我们从研究人们各个层次的需求入手,逐步明晰总体结构型式,充分开发基地的景观优势,完成胶州少海白鹭洲总体设计,尽力在其中体现人、自然、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有机联系,于湖光水色中,构筑美好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社区规划简明手册》(美)波特菲尔德等著 张晓军、潘芳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
[2]《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
[3]《风水与城市》亢亮、亢羽著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
[4]《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美)C•亚历山大等著 王听度、周序鸿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1年
[5]《交往与空间》(丹麦)杨•盖尔著 何人可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
[6]Martin Buber, Gleaning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69,
关键词:需求层级;结构型式;多级结构;空间形制;可识别性
Abstract: in the mountains of water excellent environment, how to build a high-quality living space, many designers often think abou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Egret Island project designprocess, try to building is design idea of bala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do interpretation.Starting from the demands of the people, we give the building's response, the building as ameans to meet the demand, the level of.
Keywords: hierarchy of needs; structur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作为建筑师,我们又该为高品质的生活做些什么呢?在进行胶州少海白鹭洲总体设计创作的始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笔端。
一.区位关系及周边环境
1.少海新城
少海新城地处山东省胶州市东南侧,东隔大沽河与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区相连,南越胶州湾高速公路与胶州湾相接,西依胶州湾工业园,北靠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胶州市政府计划将其重点开发,建设成为以“两湖(南、北湖)一带(环湖景观带)两轴(两条空间景观轴)三岛(水云洲、观澜洲、白鹭洲)多片区”为主体框架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服务型景区。
2.白鹭洲
白鹭洲位于少海新城的南湖内(如右图所示),是四面临湖的两个独立小岛,自然環境引人遐思。其离陆地最近的方位是在其东面,规划在此修建一座桥,跨湖与临湖的少海南路相连,并隔路与建设中的一大型室外高尔夫运动场相望。在规划上,白鹭洲被划归一类住宅用地;地理位置又处于从青岛流亭机场到胶州市区的快速道的一侧;再加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一切都与投资方想将其打造成为高档居住区的愿望不谋而合。
二.总体结构
1.需求
要打造高档居住区,自然要以尽力提供高品质生活的场所为己任,也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人们有着物质性的基本生活要求:他需要一个场所,能抵御外界各种侵害,而且能协助其完成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各项活动。而这正是建筑设计始终在研究的课题:提供一系列能尽可能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的空间。
在这里,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另一方面的问题:在精神的层面上,人们又有着怎样的需求?第一,人们有着独处的需求,此时他们不希望被打扰,希望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能专心
*通讯联系人:吴白 62884611EMAIL:[email protected]
处理自己的事;其次,人们在苦思冥想时,会有想要凭窗远眺,与自然交流的愿望,仿佛这样就能从大自然吸取养分,获得灵感;第三,人们希望能有个与亲朋好友携手散步,倾心相交的地方;第四,人们还有着想要结交新朋友的想法;第五,人们有着参与社会生活的渴望。
2.建筑应答
对于这一系列的需求,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就应相应地有这样的考量:对于独处的需求,我们应提供一个私密性得到保障的场所;对于“沉思默想,凭窗眺望”,我们应提供这样的一个场所,使其具有足够的视野范围,能尽量不受干扰地与自然对话;对于“携手散步”,就需要我们设计出一个开阔而又相对静谧的优美环境;对于结交朋友,在居住环境里,最容易交的朋友当然就是在邻里之间;对于参与社会生活,我们就应从参与社区活动开始,提供其舞台。
3.结构型式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从私密向开放逐级递进的,而相对应的,我们为满足这些需求所进行的空间组织也应由公共空间逐步地、理性地、有组织地向越来越纯粹的个人空间逐步过渡,并以此形成连续的空间脉络,任何一种跳跃都会造成一种需求的缺失。我们知道,在城市规划理论中有一种“多级结构”的组织结构型式恰好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空间形制在多级间由大到小逐级过渡,形成了连续的空间脉络,既易于满足多种需求,又赋予空间多元性、趣味性、选择性[1]。至此。我们明确了白鹭洲的总体结构为多级结构。
首先,是组织结构的分级(见左图):我们将其分为三级。白鹭洲是由南、北两个小岛组成的,南、北岛自然就成为其中间级别的组织型式;在各岛的内部,我们又运用若干个组团,以形成最小一级组织型式。
其次,道路系统我们也相应地以其宽度分级设置(见下图):9米宽的入口前大桥;进入南北两岛后6米宽的环形主干道;由主干道进入组团的5米宽道路;组团内环路3米宽;1.5米宽的步行小径。
此外,当然,公共活动场地也要分级,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一级,入口大门后,两岛之间的中心活动场地,包括会所;第二级,各岛中心的主要景观绿地;第三级,各组团的中心绿地。
三.独处·私密性·组团
组织结构和道路系统的多级化为私密性提供了条件(见右图)。两岛间的主要道路尽量避免了对两岛的穿越,而两岛内的环形主干道分别连接各个组团,各家各户则由组团道路进出,如此结构清晰,分级明确,便于管理。此外,在组团内部均为尽端式道路切断了组团内通过的交通,并增加道路的弯曲,使车辆蜿蜒行驶,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营造出一个具有安静氛围的环境。
规模适宜的组团的设置更是为私密性安全性提供了保证。10家左右的住户所组成的住宅组团是具有识别性的。因为这样规模的组团内的人们能达到相互熟识,形成对组团的共同管理,使住户拥有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提高人们的安全感。
公共活动场地的分级更避免了公共生活的开放性对居住生活私密性的影响。而各住户庭院的设置更是为私密性提供了最终的保障。通过设围墙和篱笆完成了视线的遮挡,通过住宅间5~10米;住宅与道路间4.5米以上的距离基本隔绝了声音的相互影响,为实现人们独处的愿望尽了力。
四.凭窗眺望·与自然对话·住宅的景观面
1.滨水地带
作为湖心岛,滨水地带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财富,而恰恰也正因如此,滨水地带也是最需要我们加以谨慎运用和妥善保护的地方。如果所有的水边住宅都尽可能靠近水边,结果将会破坏水边景观,忽视了内陆地区。可将住宅以次第远离的方式沿湖岸布置,使它们面对湖光山色,呈矩齿状布置,这样仍可享受秀丽景色,美好的滨水地带又可免受损害,而且可以使更大范围的内陆地区更易到达水边。
同样的,为保护滨水的公共地带,会对滨水区造成破坏的道路只能靠后设置,最多与水域呈直角相接。
2.各岛的中心部位
同时,在获取自然风景方面处于弱势的各岛的中心部位设置各岛的主要景观绿地,充分运用路径、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五种基本要素[2],将功能与空间有机结合,令美感与使用并重,以创造出具有吸引力,舒适性的景观环境,来弥补离自然景色距离较远的缺憾,扩大景观区,使得绝大部分住宅被各种风景围绕。缩小景观房与非景观房的差距,提高社区的商业价值。
按照中华传统风水“负阴抱阳”的理论[3],为最大限度地争取南坡向住宅基地,整个地形以北高南低为原则,形成其主要地形走势,并在此基础上,令两岛的中心部位尽量隆起,以增加地形起伏。这部分建筑以三层高为主,比其他的高出一层的高度,形成立体多维的观景面。
五.携手散步·静谧优美环境·步行小径
寂静的小径是人们思考问题,休息和私下交谈的好去处。在这儿能令人感觉身处大自然的怀抱,呼吸清新的空气,远离尘世的喧嚣,享受与亲友间的情感交流,以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闲适和淡定。
以组团的形式来组织空间就将建筑周围的场地自然地分为了前后两个部分:面对组团公共用地的前院;以及背对组团中心,或者换个角度说,是处在组团与组团之间的后院。前院可以用来为所谓的“街道生活”服务:人车的出入、邮件的投递、邻里间的活动。有关于这一点,在下一小节“交往·邻里”中还将提及。而后院就可以被设计成为僻静区域,充满了风声、鸟鸣声、流水声等自然之声的相对幽静之地,作为珍贵之地而善加保护,并且为使其阳光充足,令其距建筑有一定的距离,通过一条步行小径才可到达,周围还要有茂密的植物加以防护。
将这样的一系列步行小径相互连接起来,就会在相对嘈杂繁忙的街道背后逐步形成一个带状的小僻静区系统,令其尽量蜿蜒曲折,增加其长度,确保其不会成为频繁的步行交通的天然捷径(左图虚点线所示)。在步行小径的沿途运用各种手法组织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增加散步的乐趣:运用自然风格的景观配置,或者通过人工造景,以及利用地形的高低变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使用植物绿篱等使彼此隔绝视线和声音,并结合公共湖岸,设置成为游艇码头、露营场所、聚会地点及野餐地等临时性的游憩领域。很好地组织这些场地,使之与建筑互为图底,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连接,将整个白鹭洲联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4]。
考虑到步行小径与湖岸关系,完全沿着或完全背离都会对其造成伤害,因此,沿湖将私家湖岸与公共湖岸交错设置,令步行小径在住宅庭院间与湖岸边次第穿行,既使沿湖景观丰富多彩,又让步行小径两旁的景色处处不同。
再进一步考虑人与湖岸的关系,我们知道,水有时是危险的,究其原因其实是在水边上,在陆地与水交接处,不能因为这部分在水面的遮掩下,常被人忽视,在设计时稍有懈怠,而恰恰是因为这儿的高差被水掩映而无法令人正确感知,被人误解而发生危险。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在水与陆地之间的天然岸边,令其垂直堤岸的高度在0.5m以下,然后,以缓缓倾斜的坡地逐步向水中延伸、过渡,其表面处理成凹凸不平,富于肌理质感,随着水面高度的变化,湖岸的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序列,并且富有人情味,人们可以在岸边倘佯漫步,也可以坐在水岸边,将脚浸入水中,甚至在齐踝深的水中涉水而行,而不必担心自身安全[4]。
湖岸是美好的,只拥有美丽的湖岸也是不够的。在各岛中心的主要景观绿地中我们引入潺潺溪水作为绿地的趣味中心,利用北岛北岸边矗立的景观风车作为动力来源将水提升至两岛中心最高点,再由它沿地势缓缓顺流而下,增加了景观的动感(左图所示)。溪流两岸的绿地建成较陡的坡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雨水的汇集排泄,另一方面进一步形成了各岛中心的主要景观绿地地形的起伏,增加了景观的层次,增强了绿地的活泼感、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主要景观绿地开放空间的价值得以提升,而其中潺潺的流水声会为僻静增色,从而使其成为僻静区系统中的重要的环节,也就使得步行小径更加蜿蜒盘旋,妙趣横生,令人兴味盎然。
六.交往·邻里空间
正如杨·盖尔向我们描绘的那样:“寻常街道上的平凡日子里,游人在人行道上徜徉;孩子们在门前嬉戏;石凳上和台阶上有人小憩;迎面相遇的路人在打招呼;邮递员在匆匆地递送邮件;两位技师在修理汽车;三五成群的人在聊天。”这些交往是需要环境的,一个有氛围的环境。“它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影响着这些活动。”良好的,有吸引力的环境将使得一些自发的,能促进进一步交往的活动得以发生。[5]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可称之为良好的环境?有人认为,所有的公共空间,包括中心景观都是多余的,最后都会沦为供保姆们闲聊的场所,因而这一切的公共空间,公共绿地都应该取消,把土地面积分给每家每户,可以极大地增加私家花园的面积,为私密性的户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户外的公共活动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呢?可以想象,在这样一种人们几乎无法驻足停留的,冷漠的公共环境中,只有零星的极少数的活动会发生,人们多是在匆匆赶路,所进行的多是所谓的“必要性活动”。而且,由于私家花园的扩大,使得住宅间距离的加大,从而使住宅布置得分散和稀疏,造成了人及其活动过于稀疏,更进一步减少了人们之间密切交往的可能性,使之成为一片人情的荒漠。
因此,疏密有致,围绕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间组织的一序列的室外环境能够间接地促进各种丰富多彩活动的发生,有利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形成和发生,从而拓展人们之间进一步交往的机会。运用住宅组团的形式所构成的三级分级系统能很好地体现这样的空间序列,它将邻里间的活动空间从社区公共空间中进一步独立出来,并在道路系统中,在住宅与社区主干道之间增加组团级道路作为过渡,即保护了住宅的私密性,使空间组织结构更加清晰明了,明确了空间环境从公共性到私密性的序列变化,更有助于“在住宅边上形成半公共的、亲密的和熟悉的空间,就可以使居民们更好地相互了解,并且认为户外空间属于住宅区。这就加强了对外人的警觉和对公共空间及其居民的集体责任感。公共空间成了住宅产权的一部分,就可能防止破坏和犯罪,使居民得到安全保护。” [5]
在这里,住宅組团的规模以十户人家为界,少于这个标准,正如前面提到过的,社交活动过于稀疏,土地的使用也不够经济。而超过这一标准,将破坏识别性,并且降低全体邻里互谈的可能性,从而给形成邻里关系带来困难。而在这样的一种尺度适宜,易识别的住宅组团中,人们可以在厨房的餐桌旁见面聊天,可以在街道上或花园里交换新闻,一般说来,不必费心就能和整个组团保持接触。[4]
在一切情况下,住宅团组公用的公共土地是住宅团组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公共用地起到一个焦点的作用,它从空间上把住宅组团连成一体,这片公共用地可小至一条道路,大至一方绿地。 [4]为了让不同的组团间由设施的微妙差异而产生变化,结合不同的场地条件,设计有三种形式的公共用地:
一种是组团中心公共绿地(右图所示),而这一公共绿地的规模又可大可小,富于变化:可以小到只是一棵大树下的树荫空间,也可以在其中设有儿童游戏的场所——事实上,儿童不仅是使用者中最应当加以密切关注的一群,也是许多成年人产生友谊的中介。或者,可简单地在树荫下设计一把合适的座椅,或者更进一步地在公共绿地中设计户外亭榭,让人们尤其是老年人能够在那里悠闲自在地逗留几小时,甚至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打个小盹。
第二种是拥有回车场的尽端式道路(左图所示):因为是尽端式的,所以隔绝了通过的交通,并且进一步通过增加道路弯道,使车辆蜿蜒行驶,限制了车辆的行驶速度,营造出一个具有安静氛围的环境,从而使得道路也成为人们能够驻足停留的公共场所。
第三种是将基地的环境优势引入住宅组团,将公共场地建在湖边,向湖面开敞,并令其成为组团道路的端景(下图所示),这样,人们在走进家门前就可以顺便欣赏到湖面的夕阳、余晖等等的美景了。
“人未公开的秘密就是他希望他的伙伴确认他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同时,他也希望能同时确认他们……不仅在家庭、晚会和小酒店里,而且在亲切的邂逅相遇中,也许在他或另一人跨出他家的大间时,或走近他家的窗户时,他们都会彼此寒暄,互致问候,并互相投以善意的祝愿的目光。这目光会使好奇心、不信任感和例行公事的习气代之以相互的同情气氛:这就是人相互确认对方存在的價值。这是不可缺少的最低限度的人性。”[6]这就是能带给人们高品质邻里生活的住宅组团。而其中的公共用地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它有可能使居民在他们的住宅和私人宅地以外感到心情舒畅,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和更大的社会体系保持联系——虽然不必感到和任何特定的邻居保持联系。 [4]
七.参与社会生活·社区中心
任何社会组织——无论是家庭、邻里或是社区——如果在它的成员之间没有经常性的非正式的接触,是不能存在下来的。[4]
人们虽然因为工作的关系以及自己形形色色的社会人际关系而与大社会保持联系,他们仍然希望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区周围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并且参与其中,也就是说他们仍然期望与自己的社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产生了在整个社区尺度上的公共空间的需求,这就是社区中心(见右图)。它应该是整个社区的聚焦点和中心,从而成为整个社区的精神象征。为了吸引人们来此停留,他应位于人们经常经过的地方,而又不被过多地深入其中,而被打扰。因此社区中心应与主要道路相切,被必经之道从旁经过。
在白鹭洲上,南北两岛间的水湾景致是非常优美的,在首次现场踏勘的时候,我们就被其深深打动,颇有惊艳之感。因此,我们力主保护如此美好的水湾景观,花了很大的力气说服甲方改变了在两岛间架设平台作为整个社区出入口的初衷,将入口设在了南岛的东北角略有些突出的部位上,而且,这样还有效缩短了桥的长度,不但使社区内主要道路更加便捷,而且将对湖面景观的影响减至最小,有效保护了环境资源。紧接着入口之后在通往北岛的道路一侧,南岛主坡地的北坡,层层台阶之上,面朝着高尔夫球场方面,设置了社区中心的建筑物:会所。而在这条路的另一侧及其沿线两侧,运用了各种室外空间组织手段及景观环境创造的手法,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以满足人们多种聚会形式的需求。
结语
至此,我们从研究人们各个层次的需求入手,逐步明晰总体结构型式,充分开发基地的景观优势,完成胶州少海白鹭洲总体设计,尽力在其中体现人、自然、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有机联系,于湖光水色中,构筑美好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社区规划简明手册》(美)波特菲尔德等著 张晓军、潘芳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
[2]《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
[3]《风水与城市》亢亮、亢羽著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
[4]《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美)C•亚历山大等著 王听度、周序鸿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1年
[5]《交往与空间》(丹麦)杨•盖尔著 何人可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
[6]Martin Buber, Gleaning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