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给了学生,教学进度完成不了”现象感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s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因为几个学生的“插嘴”,生成了新问题,新教材的老困惑“时间给了学生,教学进度完成不了怎么办”再次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已有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我认为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是轻松的。于是,我按照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教学。
  片断一:
  (板书:4×25=25×4)
  师:大家能不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17×18=18×17、35×7=7×35、1×2=2×1)
  几个学生开始迫不及待了:乘法交换律!
  师:对,这个规律叫做乘法交换律。你们会用喜欢的符号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1:×○=○×。
  生2:axb=bxa。
  生3:☆×□=□×☆。
  生4:老师,我有问题。(此时,我正打算组织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巩固练习)
  师:哦,你说。
  生4:加法有交换律,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除法、减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
  (显然,他的提问打乱了我原本自认为有序的教学设计。是直接告诉他结果呢?还是给学生一个探讨的机会?我心中很快有了答案)
  师:好,现在老师请每位同学任意选一种运算,用探究乘法交换律的方法(举例、猜想、验证、结论)来研究其他运算是否也具有交换律。
  (学生们纷纷地议论开了)
  生2:减法也有交换律,如5-5=5-5。
  生6:减法没有交换律,如5-3不等于3-5。
  师:对,一个反例就能否定这个结论了。也就是说,交换减数与被减数的位置,差可能不变,也可能——
  生:没有差。
  师:差是有的,我们以后会学到。但差变了,那还能不能说“差不变”?
  生:不能。
  师:这就是说,减法一
  生:没有交换律。
  生5:我认为我的发现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可以说“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差不变”。
  师: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但不能把这叫做减法交换律,因为这只是一部分减法算式的规律。
  师:除法呢?
  (有了刚才的交流,学生们很快就形成了共识)
  生:除法没有交换律。
  (下课铃声响了)
  教学感悟:
  下课铃声响了,可课后的巩固练习还没有进行,教学进度没有完成。但学生们经历了一个旁逸斜出、停顿感悟的机会,这不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数学化的过程”吗?
  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做学习的主人,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开拓人才。因此,数学课堂应是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通过碰撞闪现出新的思维火花。课堂的生命力也正是来自学生对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不同观点的碰撞、启迪、认同。学生只有经历了个体特有的感悟、体验,才能得到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我们的一些家常课中,虽然时常会碰到像这样“时间给了学生,教学进度完成不了”的现象,但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主动进行“综合思考,全面设计”的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必要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与求知心理之间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块状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不过,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存在一些我们教师自身原因导致“时间给了学生,教学进度完成不了”的现象,影响了课堂效能的建设。
  片断二:“认识圆的半径”
  师:你能表示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吗?
  (一生上台画出一条半径)
  师:他是怎样画的?
  生:从圆心出发画到圆的边上。
  师:画到圆的边上的点叫圆上的点。圆上像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生(齐声):无数个。
  师:刚才这位同学画的是什么点到什么点的线段?
  生:从圆的中心到圆的边上的线段。
  师:应该说是从圆心到圆上的线段。像这样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
  在教学半径、直径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开始向窗外张望。无奈之中,我宣布下课。
  教学感悟:
  在认识圆的半径时,我的本意是想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概括出半径的意义,但学生没有按我预设的轨道进行。仅就“从圆心到圆上”这一前提条件的概括表述,师生之间在进行了好几个来回的“对话”之后,学生仍然没有说出我期望的答案,最后还是我自己和盘托出。其实,此前我已让学生在圆中画出了一条半径,学生已“心知”这条线段始于圆心、终于圆上,我当时完全可以直接揭示半径的意义,那就能让学生省时高效地建构新知了。在本案例探究圆的半径的意义中,既耗费时间,学生又不能建构系统的数学知识,是得小于失。
  对于新教材的老困惑——“时间给了学生,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如果时间是花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上的,那么这样的时间是值得的。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度,适时地调节教学进度,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有益的。但如果时间花在了无谓的兜圈上,那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对于新教材,我们既要有整合教材的意识,又要精心安排每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样,我们在“时间给了学生,影响了教学进度”的问题上,就会少一些困惑,多一些把握。
其他文献
动手实践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广泛存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但当前很多操作活动有“形”无“质”,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有的学生漫无目的地操作,秩序混乱,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学生操作才刚刚开始却又草草收场,体验不够充分;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操作着学具,却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脱节,让操作失去了本质。  学生缺乏
教师的教学作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若课堂中教师采用专制式教学作风,学生处于静止状态,这种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被压抑,长此以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缺失。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动静关系,既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思维,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呢?  1.注意提问中的动静关系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但动手操作了,不表示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阶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低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如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以简单的集体应答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而数学知识本身又较为抽象和乏味,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讲解,学生的数学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因此,运用游戏的方式,把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而且让他们在唱唱、跳跳、听听、画画、玩玩中启迪思维,增长智慧,实现寓教于乐。  一、激情引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爱因斯坦曾
将传统的“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不仅是称谓上的转变,还摈弃了以往那种与实际生活相悖、流于机械模仿的弊端,强调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能力和真实体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各阶段中融入学生的个性体验,推动学生深入合作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建构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和积累活动体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信息采集——拓展体验的源头  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人们,只有动手实践,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同样,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具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操作的平台。正确合理地使用学具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等,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导向作用。  
日本学习塾,可理解为我国的培训机构,其类型与生态在静悄悄地发生着新的变化。在历经生存营利与规范治理之后,日本学习塾回应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走出了公益多样的新样态。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使得公益性学习塾应运而生  日本社会进入高龄少子化阶段带来的诸多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衍生出的生育率骤降、养育子女等问题愈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城市化加速、经济高速发展、竞争压力大等多重社会矛盾冲突,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
在“名师送课下乡”活动中,我听了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汤建芬老师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一课。汤老师将课改新理念融入常态的课堂教学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可学、可用且又耐人寻味的研究课,其中几处让我叹服并回味。  一、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材首先是比较两个形状不同、面积差不多一样大的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我们平时教学,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