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关系管理的误解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tar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有人谈到中国人的人本管理的传统思想时,一套经济人的道德观就以“现代”为名展开批判。一、中国人的以义制利只是熟人社会的诚信,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契约的诚信。二、个人网络的成功与组织的成功是不一样的,现代需要伟大的商业组织。三、好的中国领导是内圣外王式的制度设计,而现代的企业组织则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四、个人事业的基业长青,不等同于组织的基业长青。
  这个想法对一些人治色彩太浓、管理不上轨道的公司颇有启发作用,但却没能掌握“现代”组织理论的要点,也对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有极大的误解。
  现代管理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之上的,但经过近一百年的实践、修正与组织理论的发展,好的“现代”企业已不再只是这样一套的理性制度设计。在组织结构上,基于雇佣契约而来的科层制固然主流,但基于关系的网络式组织——由一大群企业或团队透过组织关系或人际关系串连起来的——其规模可以比单一的科层组织更大。现代经济不但要有科层制的商业组织,而且要有网络式的组织。
  组织形式无好坏之别,只有适合与否。一般说来,制造业工厂从事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适合科层制;越是需要创意与研发的产业,越倾向网络式,所以即使在单一企业内,现在欧美的高科技行业也试图以自我导向团队或内部创业来建立内部网络。中国人的“熟人社会”擅长于关系运作也正好擅长于网络式的组织方式,对“熟人”的诚信,对长期关系“契约”的守约,其实是我们良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管理并不相抗。
  中国人的管理智能是基于关系与网络的,说明了这套智慧的根源在尊重自组织,而掌控好自组织的关键在于“诚”,这正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没有自组织就没有网络,鼓励人们自组织成中、小企业、工作室或鼓励员工自组织出自我导向团队、利润中心及内部创业公司,再以网络的方式加以组织,正是中国管理的精髓。我们的很多管理者无法掌握这样的精髓,就怕“一放就乱”,巴不得消灭掉所有的自组织,却又强调中国管理中“人治”的重要性,结果就是上层关系中充斥着特权、后门、寻租、亲信,下层关系中充斥着抱团、派系、造假与应付检查。少了上层领导的诚信与对下层自组织的尊重,中国管理成了皇权专制。现在主流管理思潮对理性、契约、组织设计的过分强调,其实并不能解决中国人的管理问题,反而有危险进一步削弱中国人自组织的能力,凡事仰望上级指导解决,等待命令流程给个答案,加强了皇权专制体系在企业组织中的破坏力。
  对中国人管理智慧的误解,老以为中国是“人治社会”,可以原谅企业领导的恣意而为,结果人治加上科层制的权力集中,反而造就了中国最坏的管理模式——皇权专制体系。理性管理思潮强调法和制度,忽视入的重要性,有时是这个时代里“矫枉必须过正”不得不有的苦衷。只是这样的管理思维既不“现代”,也不可能完全执行,在西方的实践中更遭到不断地修正。然而在我们过度强调之下,管理者学了一堆科层管理的技术后,却不掌握科层制背后的法治精神,反而加强了皇权专制体系的威力。其实,基业长青的组织不可能建立在制度与流程之上,因为制度、流程需要经常改变才足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基业长青的组织一定建立在基业长青的组织文化之上,而好的组织文化一定来自于“人”的精神与教化,这正是中国“礼治社会”的理想。所以中国内圣外王的理想与现代管理也不相背,反而是期待“徒法足以自行”,只重制度而不重视人的思维,才是对现代管理最大的误解。
其他文献
早期的企业,人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到大型事业部制企业,人被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尤其是经济学中对人的抽象平均化倾向,使企业只有“劳动力”,而不是活生生的人。迄今的管理学理论中,尽管口口声声以人为本,但因为人的能力和性格千差万别,人的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无法在理论上说明“人”。正如曾在IT公司担任过CEO的哈罗德·杰宁(Harold Geneen)指出的:“大部分新公司的结构和体系中充斥着日趋复杂
期刊
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区域经济发展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的一本畅销书《创意阶层的兴起》(The Rise of theCreative Class),揭示了当代创意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一时间,各个区域争相发展所谓的创意产业。然而,现有的思路只是局限在艺术和动漫设计等传统的创意领域,利用“创意集市”的新概念所构建的创意产品研发平台,则是都市创意产业的新事物。  创
期刊
2010年6月,美国康奈尔大学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核研院和环境系共同成立了“绿色跨越研究中心”。作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交流平台,“绿色跨越研究中心”将开展中国“绿色跨越”典型模式研究、影响因素研究,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创新及“绿色跨越”方面的咨询,并承担政府的相关政策研究课题。  康奈尔大学约翰管理学院教授、全球可持续企业中心首任主席斯图亚特·哈特(Stuart L.Hart)提出了“公司是这个星
期刊
个性化公司是高沙尔对当代经营管理树立的标杆,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仅仅知道什么是“个性化”还不够,它就像壮观的山峰,看似引人入胜,但若找不到攀登的道路,就不可能到达巅峰。高沙尔对此给出了管理上的路径。    塑造员工的行为:改变“场所的气味”    人是环境的产物。“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自古就提醒人们必须重视环境。高沙尔认为,要想得到所期望的员工行为,就必须改变“行为
期刊
“纤夫合约”的非经济解释    张五常观察到:三峡上的纤夫会同意“雇一个监工来抽他们”(hiring amonitor to whip them),而且还分享他们的劳动剩余。他解释说,因为每个纤夫的努力程度难于衡量,很难监督其他的纤夫会不会偷懒(shirking),所以一个强权的管理者是必须的,那样才符合每个纤夫的利益。  这个例子曾经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它使人反思传统的资本剥削劳动、管理者剥削劳动
期刊
简照南(1870年-1922年)十三岁时,父亲病逝,之后跟随叔父简铭石到香港经商,充当助手,来往于日本、香港之间。几年后,叔父助以资本,简照南从此自立,在日本神户开设了专营海货布匹等进出口货物的“东盛泰”批发商号,1893年,将二弟简玉阶带到日本,1900年左右,又在香港开设“怡兴泰”商号,经营土洋杂货,由简玉阶主持店务。简照南还创立了“顺泰”轮船公司,租船行驶越南、缅甸之间,随后购置“广东丸”巨
期刊
高沙尔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三种能力:变革能力、协调能力和建立思维模式的能力。变革能力  任何组织,在变革过程中总会受到过去的影响,它的发展历史会给自己制造出阻碍变革的壁垒。公司变革要面临三大挑战,即战略壁垒、组织壁垒和文化壁垒。  战略壁垒,是指公司长期经营中形成的战略模式。它代表了公司的理念和力量,凝聚着公司核心管理层的心血。尤其是此前取得成功的战略,更是在潜意识层次已经变成了公司财富,要变革难
期刊
王安石变法时,为了说服宋神宗有一段名言,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后人将其概括为“三不足”。由于列宁曾经把王安石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所以,这段“三不足”一直被看做推动变法的宣言,被人们高度肯定。  “三不足”是不是王安石的原话,是在什么情境下说的,在学界多有争议。这里不做史学考证,仅仅对其文本含义加以分析。平心而论,“三不足”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鼓励人们坚守自己的信念能
期刊
北京朗像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三石最近碰到了烦心事。隔几天,他就要接待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他们都是冲着“疯果盒子”(Feng Guo Box)(以下简称“疯果”)慕名而来。这还不包括每天在电话里询问能否加盟的商户。  王三石一看就像个搞艺术的。从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当过大学老师,做过网络游戏美工师,从事过广告行业,做过老板。后来,他辗转从珠海来到北京,2004年创办了一个提供个性化贺卡在线有偿服务网
期刊
最近发起的可持续服装联盟,正在搭建一个改进和评估供应链的公共平台;联合利华承诺,其所有产品都源自100%的农业原生材料;沃尔玛和宝洁不断地让供应商做出改进……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全球的领军企业正在做出各种努力,来提高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绩效。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和供应商实现双赢,并巩固彼此的关系。那么,企业应该如何采取行动?当提高供应链的可持续性时,供应商和企业(采购商)可以获得哪些利益?    行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