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正发生着深刻变革,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是教育专家研究的焦点,而且是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适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鲜明的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故事性情境创设。一般小孩子都很喜欢听故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常常利用“孙悟空、大头儿子、聪明一休、葫芦娃”等智慧象征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作为载体创造故事,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原理演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形象地向学生演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新知,掌握新知。
2.生活性情境创设。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我们可以创设去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顾客,现场模拟购物的情景。这样的购物情境,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懂得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启发式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是重中之重。
1.问题要少而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点。有专家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避免问题设计过于繁琐、直白,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善于抓住知识的关键与本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质疑,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两个因素:一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老师将问题设计过难,不仅会让课堂失去其原有的活泼氛围,还会浪费老师更多的时间不断说明问题,到头来,老师说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大大降低了。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游戏活动。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适当的游戏活动,不但有助于发展学生自身各种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音乐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2.体验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如在教学“人民币”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其学生的参与度与活动效果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对此,我深信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只要让学生参与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和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设计有效的习题形式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以《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为指导,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都能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体验成功。如将练习设计成游戏,猜谜语,竞赛,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可以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不同形式呈现。再如,一年级认数时,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几张桌子?有多少个小朋友?几扇窗户?几个门?数一数自己的学具的有几件?学习了平移与旋转,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学习了《年、月、日》后,让学生自制年历和月历。设计不同形式练习,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使练习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五、重视评价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评价标准就好比“眼睛”,角度不同感知也不同。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缺的是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标准”(眼睛),正所谓“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评价方式要多元化。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具有不稳定性,容易被周围的因素所影响,因此有的教师(特别是低段教师)在一节课中接二连三地给予学生“小红花”、“五角星”等物质奖励。虽然,这种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一节课中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简单的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这样也就失去了奖励本身原有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如鼓掌、奖励积分、喜报等,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总之,教师只要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引领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适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鲜明的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故事性情境创设。一般小孩子都很喜欢听故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常常利用“孙悟空、大头儿子、聪明一休、葫芦娃”等智慧象征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作为载体创造故事,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原理演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形象地向学生演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新知,掌握新知。
2.生活性情境创设。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我们可以创设去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顾客,现场模拟购物的情景。这样的购物情境,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懂得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启发式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是重中之重。
1.问题要少而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点。有专家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避免问题设计过于繁琐、直白,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善于抓住知识的关键与本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质疑,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两个因素:一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老师将问题设计过难,不仅会让课堂失去其原有的活泼氛围,还会浪费老师更多的时间不断说明问题,到头来,老师说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大大降低了。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游戏活动。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适当的游戏活动,不但有助于发展学生自身各种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音乐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2.体验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如在教学“人民币”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其学生的参与度与活动效果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对此,我深信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只要让学生参与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和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设计有效的习题形式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以《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为指导,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都能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体验成功。如将练习设计成游戏,猜谜语,竞赛,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可以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不同形式呈现。再如,一年级认数时,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几张桌子?有多少个小朋友?几扇窗户?几个门?数一数自己的学具的有几件?学习了平移与旋转,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学习了《年、月、日》后,让学生自制年历和月历。设计不同形式练习,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使练习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五、重视评价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评价标准就好比“眼睛”,角度不同感知也不同。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缺的是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标准”(眼睛),正所谓“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评价方式要多元化。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具有不稳定性,容易被周围的因素所影响,因此有的教师(特别是低段教师)在一节课中接二连三地给予学生“小红花”、“五角星”等物质奖励。虽然,这种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一节课中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简单的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这样也就失去了奖励本身原有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如鼓掌、奖励积分、喜报等,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总之,教师只要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引领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