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合问题,看似细小,实则关系甚大,它既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和数学思想方法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过程,又是高考常考内容之一,但很多考生却没有把准集合问题的“脉络”,在解题中常常存在思维“瓶颈”:没有读懂该问题的集合语言,缺乏对集合语言的转化.无独有偶,今年广东高考文理压轴题第(1)问都与集合有关,本文结合今年理科压轴题第(1)问为例,深入分析其问题“脉络”,突破其思维“瓶颈”——集合语言的转化,以期让下一届考生更好掌握集合语言转化这种类型.
一、真题回放 意韵深远
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压轴题如下:设a<1,集合A={x∈R|x>0},B={x∈R|2x2—3(1+a)x+6a>0},D=A∩B.
(1)求集合D(用区间表示).
点评:本题题型常规,陈述简洁,它以集合知识为背景充分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看似平淡,但其代数推理繁杂,知识交错,不易把握,是一道不显山露水、寓意深刻、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试题. 所以该压轴题的省平均分是1.04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 开门见山 先入为主
通过高考阅卷和调研考生可知:很多考生一拿到本题就先入为主,想办法把集合B具体化,即通过直接解不等式来求集合B的范围,但通过求解后才发现不等式2x2—3(1+a)x+6a>0不容易解出来,就算用求根公式求出集合B,但很多考生也无法判断出A∩B.至此,考生就束手无策,陷入困境,加上在高考这么紧张的氛围下,考生就陷入了思维“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没有把准该问题的“脉络”——找准解题切入口,不懂得把其集合的语言进行转化,即没有善于把集合问题转化为用函数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涉及到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思想,考生对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思想本来就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这样思路就更不清晰了,所以考生要解决好该问就难上加难!其实,当考生在这里遇到“瓶颈”,只要再回头思考:直接解集合中的不等式这种方法虽入口容易,但过程复杂、运算量大,方法不可取,这也不是命题者的意图,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通过转变思路来突破其思维“瓶颈”,这就要求考生要从该题的解题思维策略——集合中的语言转化进行突破.
一、真题回放 意韵深远
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压轴题如下:设a<1,集合A={x∈R|x>0},B={x∈R|2x2—3(1+a)x+6a>0},D=A∩B.
(1)求集合D(用区间表示).
点评:本题题型常规,陈述简洁,它以集合知识为背景充分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看似平淡,但其代数推理繁杂,知识交错,不易把握,是一道不显山露水、寓意深刻、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试题. 所以该压轴题的省平均分是1.04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 开门见山 先入为主
通过高考阅卷和调研考生可知:很多考生一拿到本题就先入为主,想办法把集合B具体化,即通过直接解不等式来求集合B的范围,但通过求解后才发现不等式2x2—3(1+a)x+6a>0不容易解出来,就算用求根公式求出集合B,但很多考生也无法判断出A∩B.至此,考生就束手无策,陷入困境,加上在高考这么紧张的氛围下,考生就陷入了思维“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没有把准该问题的“脉络”——找准解题切入口,不懂得把其集合的语言进行转化,即没有善于把集合问题转化为用函数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涉及到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思想,考生对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思想本来就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这样思路就更不清晰了,所以考生要解决好该问就难上加难!其实,当考生在这里遇到“瓶颈”,只要再回头思考:直接解集合中的不等式这种方法虽入口容易,但过程复杂、运算量大,方法不可取,这也不是命题者的意图,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通过转变思路来突破其思维“瓶颈”,这就要求考生要从该题的解题思维策略——集合中的语言转化进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