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ong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的数学学习得以发生的前提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有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学生才能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实现高效的数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呢?
  一、创设情境,拉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
  一个好的情境是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敲门砖”“导火索”, 可以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轻松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画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中间放一个脸盆,让学生站在长方形的四周,进行投沙包的游戏,看谁投得准。这时,有学生就提出意见了:“他们离脸盆近,自然投得准,我离脸盆最远,怎么有他们投得准呢?”“那你有公平的方法吗?”“大家站成一个圆,使每个人与脸盆的距离都相等,就公平了。”教师顺势引导,引发学生对圆的认识和研究。就这样,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需。
  二、实践应用,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数学问题,才能切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实践应用,既包括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新知,也包括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实践应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互动研讨等过程,自己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运用所理解的数学知识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不变?(2)举例验证。举出两个数相加的各种例子,验证自己的想法。(3)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从偶然的现象或特殊的问题出发,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的思维活动,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探索加法交换律的氛围中,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品尝到自我实现的愉悦,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内需。
  作业是学生进行实践应用、自我实现和彰显数学学习价值的重要阵地。练习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可选择性和可展示性,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内容。(1)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如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家庭的人均收入、统计城市街道通过机动车的种类和车次等,把学习内容与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及实践的能力。(2)写数学日记。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产生的想法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特别提倡有创意的作品,如学习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思考及课堂上教师的错误及自己的疑问等。(3)办数学小报(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广泛,可以是数学体会、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通过自办数学小报,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小报中去。同时,通过实践应用,学生会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
  三、评价激励,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有时可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一些自我实现的平台,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获得可持续发展。
  例如,我在学生平时作业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都会事先做适当的提示和点拨,给他们提供思考的阶梯,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在每单元数学学习之后,我都会安排一次过关性自我检测。对于做错的题目,经过课堂研讨后,学生订正正确,我就会及时将扣掉的分数给学生加上;对于没有过关的学生,我都会再给他们一次补测的机会,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数学学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自我实现,不断增强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和需要。在每次数学测试后,我都会让学生填写一张自我评价表:在这次考试中,我 题做得很棒, 题还需要努力。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求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进生参与评价,主要让他们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以此不断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数学学习;优秀生参与评价,除了让他们在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之外,重点是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认真总结以前的行为,并思考下一步怎么做,激发他们产生进一步数学学习的需要。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情感与态度”列入课程总目标的具体目标之一,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确实是个值得研讨的新课题。大家知道,情感目标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不可能在某一节课就能完成,它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要紧密地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它以其特有的优势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不断、高潮迭起。“声、光、形、色”等营造了逼真的场景、清晰的动态过程,悦耳的提示话音,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感知,更促进了师生的融洽对话,实现数学课堂的共生与和谐。在此,结合数学教学实际状况谈谈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对数学课堂的促进作用。  一、化静态为动态,彰显知识的本质  多媒体技术更能满足教材的
初中生物教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界的奥妙,来为自己的学习、工作服务。但是只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起来都会觉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难免死气
为解决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修筑铁路工程后的路基稳定性技术难题,在路基工程的设计中采用主动保护多年冻土的措施——片石气冷护坡,通过调控路基下地温场以阻止或减少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