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的数学学习得以发生的前提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有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学生才能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实现高效的数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呢?
一、创设情境,拉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
一个好的情境是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敲门砖”“导火索”, 可以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轻松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画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中间放一个脸盆,让学生站在长方形的四周,进行投沙包的游戏,看谁投得准。这时,有学生就提出意见了:“他们离脸盆近,自然投得准,我离脸盆最远,怎么有他们投得准呢?”“那你有公平的方法吗?”“大家站成一个圆,使每个人与脸盆的距离都相等,就公平了。”教师顺势引导,引发学生对圆的认识和研究。就这样,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需。
二、实践应用,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数学问题,才能切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实践应用,既包括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新知,也包括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实践应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互动研讨等过程,自己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运用所理解的数学知识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不变?(2)举例验证。举出两个数相加的各种例子,验证自己的想法。(3)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从偶然的现象或特殊的问题出发,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的思维活动,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探索加法交换律的氛围中,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品尝到自我实现的愉悦,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内需。
作业是学生进行实践应用、自我实现和彰显数学学习价值的重要阵地。练习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可选择性和可展示性,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内容。(1)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如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家庭的人均收入、统计城市街道通过机动车的种类和车次等,把学习内容与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及实践的能力。(2)写数学日记。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产生的想法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特别提倡有创意的作品,如学习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思考及课堂上教师的错误及自己的疑问等。(3)办数学小报(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广泛,可以是数学体会、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通过自办数学小报,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小报中去。同时,通过实践应用,学生会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
三、评价激励,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有时可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一些自我实现的平台,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获得可持续发展。
例如,我在学生平时作业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都会事先做适当的提示和点拨,给他们提供思考的阶梯,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在每单元数学学习之后,我都会安排一次过关性自我检测。对于做错的题目,经过课堂研讨后,学生订正正确,我就会及时将扣掉的分数给学生加上;对于没有过关的学生,我都会再给他们一次补测的机会,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数学学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自我实现,不断增强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和需要。在每次数学测试后,我都会让学生填写一张自我评价表:在这次考试中,我 题做得很棒, 题还需要努力。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求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进生参与评价,主要让他们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以此不断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数学学习;优秀生参与评价,除了让他们在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之外,重点是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认真总结以前的行为,并思考下一步怎么做,激发他们产生进一步数学学习的需要。
(责编 蓝 天)
一、创设情境,拉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
一个好的情境是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敲门砖”“导火索”, 可以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轻松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画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中间放一个脸盆,让学生站在长方形的四周,进行投沙包的游戏,看谁投得准。这时,有学生就提出意见了:“他们离脸盆近,自然投得准,我离脸盆最远,怎么有他们投得准呢?”“那你有公平的方法吗?”“大家站成一个圆,使每个人与脸盆的距离都相等,就公平了。”教师顺势引导,引发学生对圆的认识和研究。就这样,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需。
二、实践应用,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数学问题,才能切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实践应用,既包括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新知,也包括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实践应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互动研讨等过程,自己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运用所理解的数学知识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不变?(2)举例验证。举出两个数相加的各种例子,验证自己的想法。(3)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从偶然的现象或特殊的问题出发,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的思维活动,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探索加法交换律的氛围中,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品尝到自我实现的愉悦,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内需。
作业是学生进行实践应用、自我实现和彰显数学学习价值的重要阵地。练习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可选择性和可展示性,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内容。(1)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如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家庭的人均收入、统计城市街道通过机动车的种类和车次等,把学习内容与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及实践的能力。(2)写数学日记。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产生的想法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特别提倡有创意的作品,如学习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思考及课堂上教师的错误及自己的疑问等。(3)办数学小报(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广泛,可以是数学体会、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通过自办数学小报,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小报中去。同时,通过实践应用,学生会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
三、评价激励,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有时可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一些自我实现的平台,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获得可持续发展。
例如,我在学生平时作业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都会事先做适当的提示和点拨,给他们提供思考的阶梯,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在每单元数学学习之后,我都会安排一次过关性自我检测。对于做错的题目,经过课堂研讨后,学生订正正确,我就会及时将扣掉的分数给学生加上;对于没有过关的学生,我都会再给他们一次补测的机会,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数学学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自我实现,不断增强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和需要。在每次数学测试后,我都会让学生填写一张自我评价表:在这次考试中,我 题做得很棒, 题还需要努力。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求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进生参与评价,主要让他们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以此不断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数学学习;优秀生参与评价,除了让他们在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之外,重点是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认真总结以前的行为,并思考下一步怎么做,激发他们产生进一步数学学习的需要。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