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黎雄才是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领域中的重要一员,他的山水画兼具传统与创新,开辟了新的审美空间,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山水画中的传统元素,师古而不泥古,在熟练运用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的同时,吸收西洋画法的优点,融入个人的经历与感受,以饱满的热情和上下求索的精神,一生奉行自己的艺术追求,尊重现实,对所见景物进行真实的描绘。选材上相对恒定,對笔墨语言深入专注研究,画面精神郁博向上,独特的个人风格特征被称为“黎家山水”。
关键词:岭南画派;黎家山水;传统山水元素
一、岭南画家黎雄才的生平
黎雄才先生(1910~2001)系广东省肇庆市人,他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历经了了晚晴、民国和新中国各个时期。
黎雄才在就读于肇庆中学时,机缘巧合得以结识世称“岭南才子”的陈鉴,陈鉴是花鸟名家居廉的入室弟子,与高剑父是同门师兄弟。在陈鉴的指导下,打下了良好的书基础,绘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26年,岭南画派最为重要的代表画家之一高剑父在旅游途中偶见黎雄才临摹的清代花鸟十二幅巨屏,认为他极有绘画天赋,便收入麾下,将17岁的黎雄才其带入春睡画院悉心教导。
1932年,在高剑父的资助下,留学日本,在东京日本美术学校攻读日本画专业,在校期间创作的《潇湘夜雨图》获得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35年,学成归来后,受聘于广州市美术专科学校。时值动乱年代,三年后,广州沦陷,便返回家乡肇庆,任教于肇庆第七中学。直至1941年,开始深入西部,用十年时间游历新疆、内蒙古、甘肃、广西、四川等地写生。归来后,任教于华南文艺学院。1953年,周恩来总理将其作品《三峡》带去印度万隆展览,引起轰动。1954年,亲历武汉防洪工地,创作《武汉防汛图》。2001年,获得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第一届“金彩奖”,是国画界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同年12月19日在广州逝世。
二、岭南画派的风格特色
岭南画派是由广东籍画家组成的地域画派,经过了隔山派、折衷派、新派、岭南派后演变而来,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人称“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是岭南画派的创始者,世称“二陈一高”,他们创办的“春睡画院”和“天风楼”培养出了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等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在危及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火热斗争的洗礼下,广州作为维新思想的起源地,持有先进的革命精神,有着强烈的革新意识,思想领域尤为活跃,岭南画派的革命性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种革命精神,改革意识,使得他们的艺术创作不断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特点。所以,岭南画派的艺术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主张创新。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张文化的革新,绘画应体现时代的特点,随着时代发展。岭南画派认为,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艺术皆墨守成规,陈陈相因,拘泥于前人的教条,所以导致现下画坛暮气沉沉,日渐式微。
2.推崇写生。认为写生是历来中国画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自古就有“应物象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古训。然而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传统国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绘画程式,随着对这些总结性的程式的学习和应用,逐渐形成观念上的程序化,纵然面对万千美景,画家在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下,作品沦为重复的笔墨符号的重组,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
3.重视绘画对社会的影响。岭南画派主张:“由艺术大众化而进致大众艺术化,方为现代新国画的最高目的”,艺术家应能够自身的品格修养,将高尚的人格融入艺术作品中,进而感染观者,对社会大众起到教化作用。还认为,艺术可以带给人们美的感受,陶冶情操,明辨美丑,进而培养“真善美”的高尚品格,当人们普遍懂得追求并创造美的时候,丑恶就更易于消灭。所以,岭南画派理由画展、学堂、办画报等方式普及美术活动。
4.是要“折衷东西,融会古今”,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兼容并蓄。尊重文化的继承性,以已有文化为根基,以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既要体现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做到“取古人之长,舍古人之短”又要加入西画的科学技法,如:透视法、投影、远近法等。
三、黎家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过程
黎雄才山水的形成过程,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和重塑民族信心的大背景下孕育而成,世称“黎家山水”。面对这场革新的潮流,中国画的发展也面临着选择。在春睡画院的五年间,是黎雄才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期间所学习的传统山水知识对黎雄才的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剑父的指导下,一方面,主要的学习方向是北宗山水及宋代院体画,但也允许他自由的选择学习流派,博采众长。以至于在他的绘画风格成熟期,仍能看到院体画的用笔和北宗青绿山水的用色。这一时期作品有明显的高氏风格,如《野塘秋虫图》,虫草形象生动逼真。另一方面,高氏尊重自然的写生意识,深深的植根于他的创作观念中,几乎影响了他一生的绘画实践。
在赴日留学后,日本形式各异的画风使他耳目一新,这种繁荣的艺术形式与国内沉闷的绘画氛围产生了明鲜明的对比,促使他像高剑父一样,也走上了向海外借鉴方法变革中国画的道路。在当时日本的画坛,一派是以竹内栖凤为代表的画集,他们以传统为基础,吸收西洋的写实风格,既保留了传统绘画的笔墨趣味和线条的生动表现力,又表现了物体的结构。另一派是以横山大观和菱田春草为主要代表的画家群体,被称为“朦胧派”,他们不再着眼于线条的表现力,而是用晕染的表达方法描述光与空间,采用“没线”的方法,使画面朦胧虚幻。高氏偏向于竹内栖凤折衷的的艺术风格,而黎雄才则更对朦胧派的绘画更感兴趣,他仿照朦胧派的画面构图、优美意境和空间感,注重画面调子的微弱变化,追求缥缈空灵的情调,创作了《富士山之夏》、《风雨归舟》和《竹小猫》等一批作品。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民族矛盾逐渐尖锐,具有日本风格的创作变得不合乎时宜,黎雄才绘画风格中的朦胧体的语言与逐渐减弱,高氏的画风又重新回归纸上。再加上他在日本期间不断进行写生,对当地独特的“白沙黑松”现象的描写,促使他在日后形成了几句个人风格的笔墨程式,笔下松树以浓墨而出,几乎没有墨色变化,如同剪影一般。
写生成为他艺术创新的契机,在进行西部游历写生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山水画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对不同地貌、气候等语言形式的探索。他结合西洋素描绘画的训练、朦胧体的影响、从西部宏伟山川中提炼出深沉雄伟的意象,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面貌,在之后的创作中不断的加强,是对中国画改良的探索,也是对写生与创作的个人体会和实践。
建国后,画家被要求反映现实,表现会主义精神。他的绘画语言形式又一次开始了新的探索,笔墨开始弱化,对宏大场景的气氛表达成为重点,通过光影及景物营造整体氛围。“黎家山水”的形成过程,是该时期中国画的改良与改造的缩影。从形式进而内容再到精神的探索,并非全是黎雄才主动的选择与回应,也有特定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无意识的影响,多种因素最后最终促成了“黎家山水”的形成。
参考文献
[l]陈卫和,邢利刚.黎雄才对高剑父艺术理想的实践印证[J].美术报,2015,(03):86-90.
[2]方楚乔.感悟“黎家山水”——黎雄才山水画艺术生成分析[J].文艺评论,2010,2010(2):81-84.
[3]朱永成.山水师造化重在得心源[J].美术观察,2012(6):74-77.
[4]蒋逸.韶峰耸翠——黎雄才韶山图像创作之探析[J].美术学报,2013(3):69-76.
作者简介
卢垠光,男,1991年2月,河南南阳人,硕士学位,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岭南画派;黎家山水;传统山水元素
一、岭南画家黎雄才的生平
黎雄才先生(1910~2001)系广东省肇庆市人,他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历经了了晚晴、民国和新中国各个时期。
黎雄才在就读于肇庆中学时,机缘巧合得以结识世称“岭南才子”的陈鉴,陈鉴是花鸟名家居廉的入室弟子,与高剑父是同门师兄弟。在陈鉴的指导下,打下了良好的书基础,绘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26年,岭南画派最为重要的代表画家之一高剑父在旅游途中偶见黎雄才临摹的清代花鸟十二幅巨屏,认为他极有绘画天赋,便收入麾下,将17岁的黎雄才其带入春睡画院悉心教导。
1932年,在高剑父的资助下,留学日本,在东京日本美术学校攻读日本画专业,在校期间创作的《潇湘夜雨图》获得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35年,学成归来后,受聘于广州市美术专科学校。时值动乱年代,三年后,广州沦陷,便返回家乡肇庆,任教于肇庆第七中学。直至1941年,开始深入西部,用十年时间游历新疆、内蒙古、甘肃、广西、四川等地写生。归来后,任教于华南文艺学院。1953年,周恩来总理将其作品《三峡》带去印度万隆展览,引起轰动。1954年,亲历武汉防洪工地,创作《武汉防汛图》。2001年,获得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第一届“金彩奖”,是国画界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同年12月19日在广州逝世。
二、岭南画派的风格特色
岭南画派是由广东籍画家组成的地域画派,经过了隔山派、折衷派、新派、岭南派后演变而来,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人称“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是岭南画派的创始者,世称“二陈一高”,他们创办的“春睡画院”和“天风楼”培养出了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等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在危及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火热斗争的洗礼下,广州作为维新思想的起源地,持有先进的革命精神,有着强烈的革新意识,思想领域尤为活跃,岭南画派的革命性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种革命精神,改革意识,使得他们的艺术创作不断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特点。所以,岭南画派的艺术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主张创新。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张文化的革新,绘画应体现时代的特点,随着时代发展。岭南画派认为,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艺术皆墨守成规,陈陈相因,拘泥于前人的教条,所以导致现下画坛暮气沉沉,日渐式微。
2.推崇写生。认为写生是历来中国画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自古就有“应物象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古训。然而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传统国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绘画程式,随着对这些总结性的程式的学习和应用,逐渐形成观念上的程序化,纵然面对万千美景,画家在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下,作品沦为重复的笔墨符号的重组,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
3.重视绘画对社会的影响。岭南画派主张:“由艺术大众化而进致大众艺术化,方为现代新国画的最高目的”,艺术家应能够自身的品格修养,将高尚的人格融入艺术作品中,进而感染观者,对社会大众起到教化作用。还认为,艺术可以带给人们美的感受,陶冶情操,明辨美丑,进而培养“真善美”的高尚品格,当人们普遍懂得追求并创造美的时候,丑恶就更易于消灭。所以,岭南画派理由画展、学堂、办画报等方式普及美术活动。
4.是要“折衷东西,融会古今”,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兼容并蓄。尊重文化的继承性,以已有文化为根基,以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既要体现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做到“取古人之长,舍古人之短”又要加入西画的科学技法,如:透视法、投影、远近法等。
三、黎家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过程
黎雄才山水的形成过程,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和重塑民族信心的大背景下孕育而成,世称“黎家山水”。面对这场革新的潮流,中国画的发展也面临着选择。在春睡画院的五年间,是黎雄才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期间所学习的传统山水知识对黎雄才的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剑父的指导下,一方面,主要的学习方向是北宗山水及宋代院体画,但也允许他自由的选择学习流派,博采众长。以至于在他的绘画风格成熟期,仍能看到院体画的用笔和北宗青绿山水的用色。这一时期作品有明显的高氏风格,如《野塘秋虫图》,虫草形象生动逼真。另一方面,高氏尊重自然的写生意识,深深的植根于他的创作观念中,几乎影响了他一生的绘画实践。
在赴日留学后,日本形式各异的画风使他耳目一新,这种繁荣的艺术形式与国内沉闷的绘画氛围产生了明鲜明的对比,促使他像高剑父一样,也走上了向海外借鉴方法变革中国画的道路。在当时日本的画坛,一派是以竹内栖凤为代表的画集,他们以传统为基础,吸收西洋的写实风格,既保留了传统绘画的笔墨趣味和线条的生动表现力,又表现了物体的结构。另一派是以横山大观和菱田春草为主要代表的画家群体,被称为“朦胧派”,他们不再着眼于线条的表现力,而是用晕染的表达方法描述光与空间,采用“没线”的方法,使画面朦胧虚幻。高氏偏向于竹内栖凤折衷的的艺术风格,而黎雄才则更对朦胧派的绘画更感兴趣,他仿照朦胧派的画面构图、优美意境和空间感,注重画面调子的微弱变化,追求缥缈空灵的情调,创作了《富士山之夏》、《风雨归舟》和《竹小猫》等一批作品。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民族矛盾逐渐尖锐,具有日本风格的创作变得不合乎时宜,黎雄才绘画风格中的朦胧体的语言与逐渐减弱,高氏的画风又重新回归纸上。再加上他在日本期间不断进行写生,对当地独特的“白沙黑松”现象的描写,促使他在日后形成了几句个人风格的笔墨程式,笔下松树以浓墨而出,几乎没有墨色变化,如同剪影一般。
写生成为他艺术创新的契机,在进行西部游历写生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山水画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对不同地貌、气候等语言形式的探索。他结合西洋素描绘画的训练、朦胧体的影响、从西部宏伟山川中提炼出深沉雄伟的意象,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面貌,在之后的创作中不断的加强,是对中国画改良的探索,也是对写生与创作的个人体会和实践。
建国后,画家被要求反映现实,表现会主义精神。他的绘画语言形式又一次开始了新的探索,笔墨开始弱化,对宏大场景的气氛表达成为重点,通过光影及景物营造整体氛围。“黎家山水”的形成过程,是该时期中国画的改良与改造的缩影。从形式进而内容再到精神的探索,并非全是黎雄才主动的选择与回应,也有特定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无意识的影响,多种因素最后最终促成了“黎家山水”的形成。
参考文献
[l]陈卫和,邢利刚.黎雄才对高剑父艺术理想的实践印证[J].美术报,2015,(03):86-90.
[2]方楚乔.感悟“黎家山水”——黎雄才山水画艺术生成分析[J].文艺评论,2010,2010(2):81-84.
[3]朱永成.山水师造化重在得心源[J].美术观察,2012(6):74-77.
[4]蒋逸.韶峰耸翠——黎雄才韶山图像创作之探析[J].美术学报,2013(3):69-76.
作者简介
卢垠光,男,1991年2月,河南南阳人,硕士学位,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