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7日,松下电器发布公告称,松下已取得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同意,收购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控股权。同时三洋电机董事会也批准两公司的合并计划。松下公告还称,双方在资本层面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使三洋成为松下子公司。
不过松下、三洋双方并未透露合作的细节与并购进程,仅表示谈判进展将于12月或在协议达成时宣布。可以预见的是,一个年销售额突破1100亿美元的家电巨无霸即将诞生。
江河日下的三洋家电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三洋在我国消费者的心目当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然而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和国际品牌的竞争,三洋品牌的家电业务自2C06年起就已经开始逐步衰减。2006年,三洋电机的电冰箱部门卖给了海尔集团,2007年,信用卡等金融部门卖给了美国的GE,2038年,手机部门卖给了日本的京瓷公司。在市场不断萎缩的形势下,三洋电机被迫舍车保帅,迅速转型到太阳能电池、新型充电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上,太阳能发电、锂电池、压缩机等成为其核心产业,实际上变成了一家“新能源”开发公司。此外,三洋保留中间产业,如洗衣机、电视业务等,维持这部分业务适度投资,重点转移到中国生产。
经过三年的转型和重组,三洋电机在2007财年终于实现了盈利,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三洋,仅从三洋今年第二财季报告(6至9月)显示,净利润仅为44亿日元(约合4400万美元),利润下跌67%,仅为去年同期(134亿日元)的三分之一,第三财季或更糟。在这种情况下,打包“卖身”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近两三年,曾作为三洋家电在华三大支柱业务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曾经雄踞我国微波炉行业高端市场前几位的三洋微波炉,一直以来面临品牌拉动力式微、销售逐渐下滑、战线不断收缩的困境,而此时三洋总部过于保守却不想再加大投入力度来改变,总想在观望中求得生机,结果却错失迎头赶上的良机。
1+1>2?
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传统企业要避免衰退只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或品牌再造使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与利润新增点;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收购、兼并的资本运作,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掌握话语权,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角。
松下试图通过购并战略兼并三洋,不仅可以在家电领域“收编”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可以让松下在新能源产品研发上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的龙头企业,为松下今后保持高速发展奠定一个厚重的基础。
松下收购三洋,1+1>2的双赢结局初现端倪:其一,三洋品牌虽然在业务上将会受制于松下的统一管控,但同样会从松下充沛的现金流获取支持,避免资金链断裂;其二,目前三洋由高盛、三井住友银行等金融业巨头控股,收购变现后三方各得其利,有利于保持三洋业务的稳定;其三,由于三洋和松下具有独特的“血缘、人缘、地缘”的关系,收购后,两者企业文化容易融合,有助于企业各项模块的整合,较快地组成紧密的统一体。
然而有专家认为,松下收购三洋看似捡到便宜,但或许可能掉入一个“陷阱”。以其在华投资为例,现在家电产能严重过剩,大量的家电生产线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并购三洋,松下在华工厂陡增到100家,而松下、三洋两大品牌本身在华家电销量已经显现步履维艰的迹象,除三洋强势的电池业务外,对松下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助益。
国际知名产业经济学家施业传教授认为,产业收购以“产业互补性”为好,而松下收购三洋属于低水平、大规模简单整合的“同质性收购”,并不是建立在技术革新与市场出现了新的产业机遇的条件下,不仅难以提升技术与实力,还有可能在金融危机持续爆发、竞争持续加温之下丧失已有的领先优势。因此,松下收购三洋也可说是时机不对、互补不强。
三洋家电品牌将被弱化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三洋电机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额巨大,据悉,目前三洋在华有三十多家合资公司,但其中拥有控股权的合资公司较少,对合资公司的掌控力不是很强,规模较大的有三家上市公司——合肥三洋(600983)、大冷股份(000530)和深圳华强(000062)。
以生产白电产品为主的合肥三洋、大冷股份目前成长良好,其中合肥三洋今年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993.5万元,同比增长123%。而生产黑色家电的深圳华强却陷入困境,深圳华强在10月20日发布公告称,决定将持有的东莞三洋48.67%股权、广东三洋50%股权以及三洋设计10%股权全部出售给控股股东华强集团,这意味着三洋电视在中国的产销可能将逐步停止,其中由深圳华强与日本三洋合资成立东莞三洋更是已经资不抵债。
对于本次收购而言,业界专家有两种不同看法。持正面态度的观点认为,一旦收购成功,松下有可能更强化中国市场的生产业务和市场策略,为三洋在华的合资公司注入资金,并且增加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投资;另外一方观点则为三洋家电品牌在中国的业务的走向表示担忧,认为并购之后,松下在中国有可能进一步收缩产品线,尤其是三洋的家电业务,甚至最后有可能全部放弃。虽然根据双方初步协议,三洋的公司名称和品牌将保留,约10万名员工将继续留用,但三洋品牌资产将大为缩水是个不争之实。
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目前松下和三洋存在重合竞争的业务较为明显,主要有白电(洗衣机、空调、中央空调和压缩机)、平板电视等业务,这不利于双方今后的发展;同时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的松下家电业务同三洋家电在华的市场定位并不符合;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世界能源危机,目前松下、三洋产业都已重点转向太阳能电池、新型充电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三洋家电业务被弱化将无法避免。
业内人士指出,松下收购三洋,意在其世界第二的太阳能锂电池业务,而不是瞩意其夕阳日下的家电业,因为三洋是整体打包发售,松下只好照单全部接受。但不管如何,松下收购三洋,必然震动国内外家电厂商,将掀起新一波市场攻防战和重组战。
责任编辑 陈 喆
不过松下、三洋双方并未透露合作的细节与并购进程,仅表示谈判进展将于12月或在协议达成时宣布。可以预见的是,一个年销售额突破1100亿美元的家电巨无霸即将诞生。
江河日下的三洋家电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三洋在我国消费者的心目当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然而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和国际品牌的竞争,三洋品牌的家电业务自2C06年起就已经开始逐步衰减。2006年,三洋电机的电冰箱部门卖给了海尔集团,2007年,信用卡等金融部门卖给了美国的GE,2038年,手机部门卖给了日本的京瓷公司。在市场不断萎缩的形势下,三洋电机被迫舍车保帅,迅速转型到太阳能电池、新型充电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上,太阳能发电、锂电池、压缩机等成为其核心产业,实际上变成了一家“新能源”开发公司。此外,三洋保留中间产业,如洗衣机、电视业务等,维持这部分业务适度投资,重点转移到中国生产。
经过三年的转型和重组,三洋电机在2007财年终于实现了盈利,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三洋,仅从三洋今年第二财季报告(6至9月)显示,净利润仅为44亿日元(约合4400万美元),利润下跌67%,仅为去年同期(134亿日元)的三分之一,第三财季或更糟。在这种情况下,打包“卖身”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近两三年,曾作为三洋家电在华三大支柱业务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曾经雄踞我国微波炉行业高端市场前几位的三洋微波炉,一直以来面临品牌拉动力式微、销售逐渐下滑、战线不断收缩的困境,而此时三洋总部过于保守却不想再加大投入力度来改变,总想在观望中求得生机,结果却错失迎头赶上的良机。
1+1>2?
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传统企业要避免衰退只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或品牌再造使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与利润新增点;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收购、兼并的资本运作,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掌握话语权,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角。
松下试图通过购并战略兼并三洋,不仅可以在家电领域“收编”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可以让松下在新能源产品研发上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的龙头企业,为松下今后保持高速发展奠定一个厚重的基础。
松下收购三洋,1+1>2的双赢结局初现端倪:其一,三洋品牌虽然在业务上将会受制于松下的统一管控,但同样会从松下充沛的现金流获取支持,避免资金链断裂;其二,目前三洋由高盛、三井住友银行等金融业巨头控股,收购变现后三方各得其利,有利于保持三洋业务的稳定;其三,由于三洋和松下具有独特的“血缘、人缘、地缘”的关系,收购后,两者企业文化容易融合,有助于企业各项模块的整合,较快地组成紧密的统一体。
然而有专家认为,松下收购三洋看似捡到便宜,但或许可能掉入一个“陷阱”。以其在华投资为例,现在家电产能严重过剩,大量的家电生产线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并购三洋,松下在华工厂陡增到100家,而松下、三洋两大品牌本身在华家电销量已经显现步履维艰的迹象,除三洋强势的电池业务外,对松下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助益。
国际知名产业经济学家施业传教授认为,产业收购以“产业互补性”为好,而松下收购三洋属于低水平、大规模简单整合的“同质性收购”,并不是建立在技术革新与市场出现了新的产业机遇的条件下,不仅难以提升技术与实力,还有可能在金融危机持续爆发、竞争持续加温之下丧失已有的领先优势。因此,松下收购三洋也可说是时机不对、互补不强。
三洋家电品牌将被弱化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三洋电机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额巨大,据悉,目前三洋在华有三十多家合资公司,但其中拥有控股权的合资公司较少,对合资公司的掌控力不是很强,规模较大的有三家上市公司——合肥三洋(600983)、大冷股份(000530)和深圳华强(000062)。
以生产白电产品为主的合肥三洋、大冷股份目前成长良好,其中合肥三洋今年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993.5万元,同比增长123%。而生产黑色家电的深圳华强却陷入困境,深圳华强在10月20日发布公告称,决定将持有的东莞三洋48.67%股权、广东三洋50%股权以及三洋设计10%股权全部出售给控股股东华强集团,这意味着三洋电视在中国的产销可能将逐步停止,其中由深圳华强与日本三洋合资成立东莞三洋更是已经资不抵债。
对于本次收购而言,业界专家有两种不同看法。持正面态度的观点认为,一旦收购成功,松下有可能更强化中国市场的生产业务和市场策略,为三洋在华的合资公司注入资金,并且增加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投资;另外一方观点则为三洋家电品牌在中国的业务的走向表示担忧,认为并购之后,松下在中国有可能进一步收缩产品线,尤其是三洋的家电业务,甚至最后有可能全部放弃。虽然根据双方初步协议,三洋的公司名称和品牌将保留,约10万名员工将继续留用,但三洋品牌资产将大为缩水是个不争之实。
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目前松下和三洋存在重合竞争的业务较为明显,主要有白电(洗衣机、空调、中央空调和压缩机)、平板电视等业务,这不利于双方今后的发展;同时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的松下家电业务同三洋家电在华的市场定位并不符合;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世界能源危机,目前松下、三洋产业都已重点转向太阳能电池、新型充电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三洋家电业务被弱化将无法避免。
业内人士指出,松下收购三洋,意在其世界第二的太阳能锂电池业务,而不是瞩意其夕阳日下的家电业,因为三洋是整体打包发售,松下只好照单全部接受。但不管如何,松下收购三洋,必然震动国内外家电厂商,将掀起新一波市场攻防战和重组战。
责任编辑 陈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