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坑之谜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hongshan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21日下午5点,北京市西城区前毛家湾一号院发生这样一件事:工人埋设暖气管道时,从地下挖出了大把大把的瓷片。
  马毅(北京西城区文物执法队队长):我带着人赶到现场,发现距离地表大约三四十厘米的地方,有面积近5平方米的一层瓷片。
  马毅认为,可能用一天时间就可以把这些瓷片清理完毕。然而,他们连续干了两天后,感到很是意外。
  马毅:清理两天了,还没见到坑的底部和四个边界,这才意识到可能是个重要发现。立即向北京市文物局作了汇报。
  韩鸿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人员):我们马上去实地勘察。大家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残瓷片,都很惊讶。当天就制定了挖掘方案,正式进入工地。
  马毅:挖掘了一个星期,工作告一段落。粗略计算,埋藏的碎瓷近100万片。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土数量如此多的瓷片,瓷片装了1000多箱,整整9辆卡车(图1)。
  
  


  


  (1)图组:(1-1)、(1-2)古瓷片层层堆积,数量惊人
  
  瓷片,最有可能大量集中出现的地方当然是烧制瓷器的窑址。因为烧造出来不合格的瓷器,大多当场打碎填埋。那么,这里曾经有过窑址吗?
  韩鸿业:毛家湾北边原先是太平仓;西边是吉庆坊,民意坊;南边是红头场;东边就是皇城,一直处于城区中心。
  发现瓷片的毛家湾一号院曾是林彪的住所,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而窑址多半选择在郊外,决不可能在皇城区。这样看来,说这里是窑址的观点显然缺乏依据。
  为弄清这些瓷片的来源,考古人员马上整理瓷片。
  韩鸿业:第一次上手,令人很震惊。
  让人震惊的会是一些怎样的瓷片呢?
  韩鸿业:看到第一片,就急切地想看到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每一片都觉得非常重要(图2)。
  
  


  (2)这些出土的古瓷片透出神秘的信息
  
  古瓷器出自民窑和官窑。同一种瓷器,市场价格官窑的往往比民窑的要高出很多,官窑显然比民窑珍贵。
  韩鸿业:官窑是官府指定烧制的窑场,要求非常严格。每件瓷器要尽善尽美,不好的就当场销毁,不允许流传到市场上。民窑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技术方面不如官窑的精美。
  马毅:因为官窑烧造技术和工艺标准相对民窑要高得多,产量也少。所以, 传世的官窑瓷流传到民间的很少。
  官窑器型惟重纤巧,轻盈秀致;纹饰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官窑一般有不同特征的款识。
  韩鸿业:民窑带年号的不是特别多。尤其民窑器形变化不像官窑一朝一换那样明显,可能朝代换了,民窑还继续在烧。
  这些埋在皇城根脚下的瓷片到底来自哪里?它们是官窑还是民窑?
  从史料看,埋藏瓷片的位置,曾经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库房。
  马毅:这个地区保留下来的地名叫西什库,为明清皇家服务的库房。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有甲乙丙丁等10个库,到清代合称为“西什库”。
  韩鸿业:这么多精美珍贵的瓷片基本上是洁净的,感到非常惊讶。
  从瓷片可以看出瓷器造型精美,温婉细腻。外在的迹象表明,这些瓷片似乎是官窑瓷。不过,有专家给出了相反的结论。
  马毅:基本上都是民窑瓷器(图3)。
  
  


  (3)这些古瓷虽然属于民窑瓷,但却明显高于普通的民窑品
  
  埋藏在皇城地下的百万瓷片,其中官窑瓷片竟然寥寥无几,这的确让人感到意外。
  2008年1月18日。
  毛家湾一号院。时隔近3年,当年的百万瓷片大坑就坐落在这里。大瓷坑南北长7.8米,东西宽5.2米。从那以后,工人们在这个大坑外围施工再没有挖到过瓷片。
  韩鸿业:所以肯定这个坑是人工一次性挖掘而成的,就是为了埋瓷片。
  这个人工坑是何时挖成的呢?
  李永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人员):距离现在500年。
  韩鸿业:就是明代中期的。
  研究果然证实,其中大量的青花瓷片来自明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
  但后来发现,这些瓷片不但来自景德镇窑,还有分别来自龙泉窑、钧窑、定窑等9处窑口。
  有专家大胆猜想,在明代,京城的漕运相当发达,大量的商贸活动集中在水路,瓷器也不例外。毛家湾之所以被取名为“湾”,也许和码头有关。这样看来,会不会是因为沉船或碰撞造成瓷器破损后,集中填埋在这里?
  韩鸿业:明代北京地区的人们,是瓷器消费的一个较大的群体,运来北京的瓷器,全国各地的都有。
  李永强:有的认为沉船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种猜想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新问题又来了,考古人员发现,这些瓷片里竟然有明代早期的,甚至有元代、金代、辽代、宋代和唐代的(图4)。
  
  


  


  (4)图组:(4-1)、(4-2):这些瓷片年代不同,品种十分丰富
  
  瓷片来源于不同的年代,这便使漕运的猜想变得不合理起来。
  考古人员试图修复这些瓷器,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2007年1月17日,北京房山。
  一座普通的院子里,秘密储藏着来自皇城根下的那些被考古人员视作珍宝的神秘瓷片。
  经过清洗后的每一块瓷片,被分门归类。同一年代同一窑口的瓷片在历经几百年后,终于在这里聚首(图5)。
  
  


  (5)整理后的瓷片,现出原本秀美的容颜
  
  韩鸿业:瓷片的釉色,文饰,品种,题材等非常丰富。
  瓷片上的图案多以松竹梅、花鸟鱼虫、走兽、人物为主。有些瓷器造型精美,工艺较为精湛。质量显然比普通民窑瓷的工艺高。
  专家们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位于器口的瓷片都有磨痕,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
  韩鸿业:这批瓷器各个品种都有,明显有使用过的磨痕。
  专家推测,这些极有可能是当时专门供太监和宫女使用的民窑器物。因为这些瓷器是很高档的日用品,如杯、盘、碗、碟等。由于皇宫对瓷器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要从库房领取新瓷器,必须以旧换新。那些旧损瓷器便被集中销毁填埋在这里。
  马毅:但据我们查到的资料,西什库并没有存放瓷器的库房。
  皇宫用瓷的推测很快又被否定了。因为在修复瓷器时,发现有的瓷片有锔补过的痕迹。而皇宫使用的只能是好瓷器,绝不可能是锔补过的。
  韩鸿业:发现有使用过的磨痕,有些上面有锔钉(图6)。
  
  


  


  (6)图组:(6-1)有磨痕的瓷片,(6-2)锔补过的瓷片
  
  至此,专家们似乎很难找到古瓷坑谜团的答案了。也许有人会问,解开这个瓷坑之谜,对于考古来说真的如此重要吗?
  韩鸿业:它对于研究北京瓷器的使用,哪些瓷器是畅销的,当时全国制瓷业格局是怎样的,都有很大的帮助。
  李永强:对于研究从元到明中国制瓷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北京城老百姓用瓷习惯等,都发生联系,可以填补很多新的篇章。目前民窑瓷器的断代很薄弱,这些大量的瓷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就在大家对瓷片的来源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史学家认为,这应该是地震形成的。据史料记载,明代一共发生过37次地震,这些碎瓷片会不会是地震后残存的呢?
  李永强:明代地震比较多,瓷器很容易在地震中损毁。
  韩鸿业:地震造成的损毁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没有直接的证据。
  
  专家们对瓷器的修复要经过清洗、粘合、补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多道工序,才能把众多的碎瓷片拼接黏合成一个完整的器物。
  张济发(瓷器修复专家):这些瓷片很珍贵,我们都很小心谨慎,不管是碎片还是修复好的器物,都是两手去拿,怕有什么闪失。
  每一片都有价值,每一片都价值不菲。
  张济发认为,地震的说法不靠谱。因为修复好的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一件器物都不完整,都要用石膏填充补缺(图7)。
  
  


  


  (7)图组:(7-1)、(7-2):填充补缺后的瓷器
  
  在百万瓷片里竟然修复不出一件完整的器物。这让考古人员大感意外。
  韩鸿业:这么一大坑瓷片,正常情况下应该出现个别完整的瓷器,但却没有。
  这样的答案恰恰证明了地震成因的推断不合理。
  李永强:不完整正好说明它是生活中废弃的破损瓷器,它不但有使用过的磨痕,而且在少部分瓷片的表面有残留物,这都是被使用过的明显证据。
  显然这些瓷器当年被埋入坑中时已经是碎片了。问题的答案似乎渐渐浮出水面。
  李永强:坑里除出现瓷片外,也出现其他垃圾,比如猪骨头,煤灰,炉渣和骨牌、铜簪等。
  韩鸿业:这些瓷片应该是散落堆积在若干处,然后可能由于城市的改造扩建,短期内从不同的若干处集中到这里的。
  李永强:可以说,这些瓷片的来源,是周边的人们废弃的堆积。
  考古专家们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些瓷片曾经被扔在垃圾场里,在明正德年间,因为城市扩建的需要,通过二次搬运把这些瓷片集中填埋到这里。这一结论似乎合理地解释了毛家湾古瓷坑的谜团。
  李永强:从遗物特征、地层堆积的特点,还有相关的历史地理资料等综合考察,我们判断它是一个垃圾场,应该确凿无疑。
  谜团终于被揭开了,曾经废弃的垃圾场成了专家们研究中国瓷器发展史的重要参考。景德镇“紫彩瓷”在这里首次发现出土实物,磁州窑“红绿彩”使用年限推至明中期。同样,这些瓷片具有数量巨大、时间跨度长、窑口多而杂、器形丰富、釉色彩种繁多、纹饰题材精美等诸多特点,对历史、科技、美术、民俗等众多领域,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李永强:我认为有很多工作都值得开展,比如说对青花瓷器的分期,整个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从元到明中国制瓷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北京城老百姓的用瓷习惯等等,都可以去研究(图8)。
  
  


  


  (8)图组:(8-1)、(8-2):这些瓷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古人的垃圾场竟成为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古人废弃的百万古瓷片,也成为现代学者研究历史的宝贝。也许这便是考古带来的惊喜和乐趣。
其他文献
吉林珲春是我国野生东北虎的重点保护区,近年来,这里老虎下山捕食耕牛的事件越来越频繁,是什么原因让野生东北虎如此接近人类呢?    2008年初,《科技之光》栏目组记者,跟随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组织的科考队,深入长白山腹地,调查野生东北虎的生存状况。  这是一张拍摄于2007年末老虎捕食耕牛的照片,是通过设置在吉林珲春国家级保护区的红外相机在夜间自动拍摄到的。拍摄到这张照片并没有让专家们感到兴奋,而
期刊
蔚蓝色的辽阔海洋有规律地涨潮退潮。潮涨潮落,周而复始,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有时还会有大潮的到来。钱塘江因特殊的喇叭形入海口,自古以来,每年都会发生著名的“钱塘大潮”,吸引无数人前去争观它那汹涌澎湃,翻滚而来的风采。  是一种什么力量,大到足以搬动海洋?  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地球本身,而是月球地心的巨大引力,足以从38万公里远的地方牵动着地球。当月球绕地球运行时,它的地心引力横扫过我们星球的表面。当它
期刊
绿茵场上经典的任意球常常成为电视台反复播放的精彩瞬间。随着一记劲射,足球在绕过“人墙”眼看要飞出场外时却又魔幻般拐过弯来直扑球门,这就是神秘莫测、防不胜防的“香蕉球”(图1)。      (1)行踪诡异的“香蕉球”令守门员防不胜防    打从贝利1966年在伦敦世界杯赛中踢出了第一个“美丽的弧线”后,“香蕉球”便成为越来越多大牌球星们的基本功底和拿手好戏。被誉为“万人迷”和“英格兰圆月弯刀”的贝克
期刊
河南浚县城郊一座旧厂房,已废弃多年,麻雀和野鸽子在这里筑了窝,成排的机器锈迹斑斑,但仍能看出往昔的模样。   一位叫李官奇的老人,是镇子上的农民,为了这小小的厂房,他的百万家财曾赔个精光,一家人沦落到要捡菜叶度日。    但也在这里,李官奇创造出了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大豆纤维,并实现了产业化。这项发明使他身价过亿,2007年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1)。       (1)丰硕的成果 杰出
期刊
自行车是人类最机智和简洁的发明,也是奥运会上唯一用轮子代替脚步的竞赛项目。百年来,这种“一个三角加两个圆圈”的坐骑凝聚了无数人的聪明才智,今天的自行车在场地赛中追风逐电,在公路赛中各展英姿,在越野赛中踏平坎坷,在小轮车竞赛中绝技百出。自行车家族实在称得上是体育运动中的泱泱大族了!  那些形貌怪异,幼稚原始的自行车“古董”也许会让人哑然失笑,但它们是现代自行车的往昔和童年。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制
期刊
2008年8月1日18时20分,我国的新疆、甘肃、陕西等地,清楚地观测到一次日全食的天文奇观。灿烂耀眼的太阳在一两个小时之内,逐渐被遮住光芒,慢慢变成一个黑色的球体。此时,人类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向太阳,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大约两分多钟。  专家预测,2009年的7月22日,中国境内还将出现一次日全食。本来同一地点再次出现日全食,大概需要300年左右的时间。为什12个月之内,我国能出现两次日全食现象,奇特
期刊
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残存的城墙有十几米高,城墙上整齐地排列着夯筑城墙时固定夹板的插孔,城墙底部宽10多米,顶部宽约3米。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间长宽500多米,当地人称它为黄帝城。    古城内,早已被开垦成了农田,当地百姓耕地时经常发现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石头明显有人工加工的痕迹:有的像铲子,有的像板斧,还有些残陶碎瓦。每年播种季节,村民得用耙子先将这些石头砖块清
期刊
谁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伊朗运动员侯赛因·雷扎扎迪赫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举起了263.5公斤的杠铃,这是一头奶牛的重量!人类在和地球引力的拔河中,不断尝试着突破自身的极限。      (1) 1904年美国运动员弗里德·文特斯在圣路易奥运会参加全能项目举重竞赛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几乎都有关于举重的诸多记载和传说。要想比试出谁是“绝对”的大力士,最公平、最过硬又最简易的办法莫过于找个沉重的物
期刊
河南灵宝金源矿业公司的铸金车间,全封闭的厂房。人员出入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控。通过摄像机我们看到这样珍贵的镜头:工人把从市场上回收的散金和粗金放入电加热炉内,半个多小时后黄金融化成红黄色的金水,金水被倒入金模中铸成每块20千克的一块块金锭,工人再给金锭打上标记就可以上市流通了(图1)。那么黄金除了作为货币流通和储藏之外,还有哪些用途呢?      (1) 铸成的一块块金锭    主持人:张会长(注:
期刊
又是一个寒冷的清晨,胡同里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女孩被母亲领着拼命地往前跑,惊慌失措的她不知道跑到哪里才算安全。  小女孩一天天长大了,童年梦魇般的经历却时常出现在她的梦里,几乎伴随了她的一生。  满头银发,一脸安详的这位老人,就是80年多前那个惊慌失措的小女孩。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富春和蔡畅唯一的孩子——李特特(图1)。      (1)李特特讲述自己所经历的烽火岁月    192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