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一门时间多、事件多的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还是为了教而教,只会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改进,将致使历史学科成为学生不乐意的一门课。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1 理清思路
上历史课的老师必须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纵观教材全局,不要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应该把整个教材内容揉合起来,再把它化为几个时间段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掌握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才容易记准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学起来比较轻松。
例如,初二的《历史》讲的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首先,把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时间段划分一下,即1840年至1949年为近代史,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为现代史。其次,把近代史和现代史划分为几个时期。用图表表示为:184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1919年北伐战争时期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错误时期——1966年“文革”时期——1976年、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再次,用归纳法、穿串法分别去记每个时期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至1919年)里的历史事件用归纳法归纳为:五次侵华战争、七次爱国运动。然后让学生记住哪五次侵华战争,哪七次爱国运动。再把五次侵华战争和七次爱国运动联系起来讲解。这样,就能使学生掌握整体知识。
2 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2.1 对学生而言,许多时候,鼓励远比惩罚更有效。教师对学生多鼓励欣赏,少批评惩罚,有助于师生之间产生亲和力。有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师生之间就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记得有这样一个女学生,因她上课问题回答得好,我鼓掌表扬了她,以后,她在我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考试成绩一跃而上,可见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2.2 不带情绪上课。带情绪上课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与教师产生对抗情绪,不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如果你心里有什么不快,上课的时候不要把气出在学生身上,不要以训斥的口气对学生讲话,不要产生过激的话语。如讲一些“你们素质太差”、“我讲得不好,你们有本事上来讲”等等,这样的话语将极大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又怎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呢?
2.3 上课时力求教师具有讲解艺术。我们老师上课是否能吸引学生,就要看老师的表达能力是否强。如果我们老师上课时表达的语言简洁、准确、生动、形象、幽默,加上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带口头禅,讲出美感来,就能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否则,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上课就不会成功。
2.4 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点。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节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得乏味,死气沉沉,时间长了,学生厌倦,其积极性、创造性就没了,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上活历史课,就必须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3 要理论联系实际
如,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这些章节时,要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①要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历史状况的电影或电视剧。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丰富的历史知识,拓展历史思维。②进行“文革”经历访谈。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了解“文革”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调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4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像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竞赛。可以以平行班为单位确定一些选手,每个班还可以选出20多名啦啦队员,这样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与了活动。由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起策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
总之,我们历史老师要想上好历史课,必须注意以上四个问题,学会以重大线索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并能自行归纳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1 理清思路
上历史课的老师必须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纵观教材全局,不要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应该把整个教材内容揉合起来,再把它化为几个时间段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掌握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才容易记准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学起来比较轻松。
例如,初二的《历史》讲的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首先,把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时间段划分一下,即1840年至1949年为近代史,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为现代史。其次,把近代史和现代史划分为几个时期。用图表表示为:184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1919年北伐战争时期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错误时期——1966年“文革”时期——1976年、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再次,用归纳法、穿串法分别去记每个时期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至1919年)里的历史事件用归纳法归纳为:五次侵华战争、七次爱国运动。然后让学生记住哪五次侵华战争,哪七次爱国运动。再把五次侵华战争和七次爱国运动联系起来讲解。这样,就能使学生掌握整体知识。
2 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2.1 对学生而言,许多时候,鼓励远比惩罚更有效。教师对学生多鼓励欣赏,少批评惩罚,有助于师生之间产生亲和力。有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师生之间就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记得有这样一个女学生,因她上课问题回答得好,我鼓掌表扬了她,以后,她在我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考试成绩一跃而上,可见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2.2 不带情绪上课。带情绪上课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与教师产生对抗情绪,不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如果你心里有什么不快,上课的时候不要把气出在学生身上,不要以训斥的口气对学生讲话,不要产生过激的话语。如讲一些“你们素质太差”、“我讲得不好,你们有本事上来讲”等等,这样的话语将极大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又怎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呢?
2.3 上课时力求教师具有讲解艺术。我们老师上课是否能吸引学生,就要看老师的表达能力是否强。如果我们老师上课时表达的语言简洁、准确、生动、形象、幽默,加上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带口头禅,讲出美感来,就能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否则,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上课就不会成功。
2.4 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点。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节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得乏味,死气沉沉,时间长了,学生厌倦,其积极性、创造性就没了,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上活历史课,就必须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3 要理论联系实际
如,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这些章节时,要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①要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历史状况的电影或电视剧。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丰富的历史知识,拓展历史思维。②进行“文革”经历访谈。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了解“文革”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调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4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像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竞赛。可以以平行班为单位确定一些选手,每个班还可以选出20多名啦啦队员,这样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与了活动。由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起策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
总之,我们历史老师要想上好历史课,必须注意以上四个问题,学会以重大线索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并能自行归纳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