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经贸·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2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处理好三农问题,事关我国老百姓民生大事,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都要求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处理好三农问题,事关我国老百姓民生大事,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当前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实践和政策的问题。尤其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土地的使用、人口的转移、资金筹集等各种技术性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此,笔者通过对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从个案出发,发现经验和教训,分析其原因,试图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以期望对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地方按照中央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积极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针对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探索依靠农村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农村社区的问题,改善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状况的一项重要建设事业,也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把握农村社区变迁规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途径,对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较早的研究认为农村社区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农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以上定义固然指出了农村社区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实际上他们所指和我国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无异,探讨的可以说是农村地区以乡、村为单位的小型农村社会。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得不到学者们的认可,学者们关注的和我们当今社会所要建设的是一种新型农村社区。
  2.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业谋生。(2)新型农村社区成员流动性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到小城镇,城市落户,农村社区成员从职业流动到地域流动,进入了一个高度流动状态。除此之外,农村就业结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阶层处于快速分化之中,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成员同质的明显下降。(3)新型农村社区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是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4)新型农村社区多以居民集中居住为特征,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现阶段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以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形式进行,便于集中农村社区各种资源,同时有助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也节约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源。
  3.农村社区变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启示
  农村社区千差万别,其变迁途径和过程具有多样性,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总结农村社区建设的变迁规律和变迁趋势,可以归纳出如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启示。
  (1)农村社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础在于社区居民的经济理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的理性选择。(2)培育农村社区居民“合作”及“集体”意识,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化建设。(3)尊重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培育社区居民自治机制。(4)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5)明晰和保障居民产权。(6)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要素自由流动。(7)重视农村社区意识形态的培育。一方面,对社区干部、领导加强敬业、奉献、虔诚精神的培育,利用社会环境中声誉机制约束他们行为,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加强“合作”、“互助”、“家族声誉”、“荣辱观”、法制与民主等观念的教育和形成,从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正向变迁。
  参考文献:
  [1]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
  [2]姜惠莉 张翠红 王艳霞:当前农村信息需求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 2007(01).
  [4]张兴杰等: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p5]贺雪峰:中国农民价值观的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J].学习与探索,2007,(5).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MB集团2010年到2012年的财务数据分析,进行横向、纵向对比,阐述该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试指出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集团财务;财务分析;问题;建议  MB公司是2006年由五家国有企业合并成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民用爆破器材的生产、物资供销等。始建的头三年,陆续在省外并购整合了四家子公司、创建两家分公司。本文通过对MB公司
期刊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绿色财政支出政策被提上日程。同时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也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在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以节能环保支出为核心的绿色财政支出起着怎样的作用?本文以典型旅游城市秦皇岛市为例,研究绿色财政支出的特点,从而在该市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提供财政支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财政支出;环保;节能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在“改善民生、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以贵阳市为例从健全担保机构和组织领导体系、优化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环境、健全小额担保贷款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贵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现状,同时对改善贵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关键词:下岗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
期刊
摘要: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术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关于通货膨胀的各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关于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的具体形式,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应如何对通货膨胀做出反应。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己经历了3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的物价水平也经历了多个周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历程,也反映出我国价格形成机制的动态变化,同时也承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生存分析中COX回归方程,研究企业违约风险影响因素,并将宏观经济变量纳入模型变量中。本文选取了深证证券交易所197家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生存分析法中的寿命表法和COX回归函数,实证分析影响企业违约风险的各个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经营现金流/总资产、每股收益率两个指标与企业违约风险呈正相关关系,财务状况、GDPR/LN(P)两个指标与企业违约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本文给出了分
期刊
摘要:回顾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商业银行是最早出现的金融机构,而且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机构体系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来说,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因此,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投资基金规模的日益扩张、网络银行的急剧增加,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期刊
摘要:中央与民族地区的财政关系具有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共性,但因事权与责任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特性。受自然、历史、文化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差距逐渐拉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后。因此中央对该类地区的转移支付需要发挥其特殊作用。本文以新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疆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现状的研究,找出中央对新疆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生;中央转移
期刊
摘要:面对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以及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创新马克思政治经济哲学原理以及克服使用自然语言不利于知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更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成果,对其中马克思经济学数学化进程及有关影响其做个梳理。  一、马克思经济学说数学化在近代中国改革  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学界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了漫长艰难的历程。勿庸讳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
期刊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本文对湖南省宁乡县农村地区利用旅游业发展经济的进行调研,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使乡村旅游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  一、前言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
期刊
摘要: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也就是说,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30年来几乎下降了近一半。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事实却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下降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此种矛农村大学生比例的下降呢?“城镇化”和“就业难”被认为是导致这一矛盾凸显的两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