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制力培养的小学生假期作业设计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ong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生的假期作业完成情况与他们的自制力息息相关。当假期作业布置存在缺陷时,不仅无法增强学生的自我获得感,不能推动学生进一步实现自我控制,反而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研究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假期作业的设计、假期作业的评估、假期作业完成情况的追踪等手段,借假期作业来实现小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关键词 自制力 假期作业 小学生 自控力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长期规划能力、自我控制力以及对结果的心理承受力都处在初级阶段。这些特点的综合结果表现在假期作业上,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作业漏写、作业迟交、作业不写、作业代写、作业抄袭等。
  要解决学生在假期作业中表现出的问题,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假期作业背后所反映出的自制力不足。自制力是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中的关键能力,教师可以将作业作为自制力培养的活动重新进行设计,为小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提供助力。
  一、假期作业在小学生自制力培养中的价值
  假期作业在提高学生的自控力、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等方面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延续,它还会从心理层面、认知层面、习惯养成层面,多维度影响小学生的自制力水平。
  1.情绪性价值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多围绕学校运转,他们的社会交往、情感支持主要来自于学校,他们日常关注的焦点、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也都来自于课堂。在假期来临时,很多小学生或多或少都感觉到“无聊”“空虚”,他们只好通过玩网络游戏、看电视等休闲活动来打发时光,但这样的生活模式消解了过去几个月学校生活形成的秩序感。因此,假期作业无疑增强了学生假期生活中的秩序性,为学生保持自制力、延续良好学习习惯提供了训练材料和基础。
  2.肯定性价值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外界的反馈,并基于反馈建立行为正面与负面的认知。在学业上也是如此,小学生的进步依赖教师或家长对学习行为的肯定。因此当学生独自完成假期作业时,他们学习水平、能力发展与之前的学校生活经历有所衔接,能够为学生假期心理变化“软着陆”提供帮助。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制力的构建相对更依赖成年人不断提供刺激。将练习册的答案和习题一并提供给学生,他们可以在完成作业后自己对答案,从而自发建立正向反馈机制,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发展自控力。正向肯定的心理反馈机制也联动小学生的自制力,给他们带来获得感和控制感,实现良性、健康的心理发展循环。
  3.延续性价值
  西方教育实践认为,一个人行为习惯的真正养成一般需要二十一天的时间,这二十一天内,需要重复不间断地重复某一习惯。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某些行为的同一性,对培养人的自控力大有裨益。小学生的自制力通常比较弱,相对成年人也更难调动,因此很多小学生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需要更长的周期。假期生活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一种检验,是学生自控力“加速培养”的绝佳契机。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假期作业设计可从培养习惯的角度,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责任感、自信力,间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控力。从生活的接续角度看,假期作业的延续性价值也降低了假期生活和校园生活衔接差异过大引发的学生心理焦虑。
  二、假期作业对小学生自制力培养的阻碍
  根据莱铂与布罗菲在1999年和2008年进行的儿童心理动机相关研究分析可以看到,学生的自制力由外部诱因和内在动机二者组成[1]。外部诱因需要外部提供相应的正反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即时评估,使学生得到鼓励,并引起学生及时调整自己行为的欲望;而内部诱因则是指从内部激发学生的个体兴趣,激活学生的个体动力,从而长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活动机制。眼下一些假期作业在外部激励与内在动机两个层面都间接性地对学生自制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1.延迟评价的作业使学生无法获得即时认同
  大多数学校都是在假期结束后统一收回和批改假期作业,学生无法及时知道作业答案的正误,因此错失了完成作业最重要的“即时奖励”和“即时惩罚”。当学生假期作业无法得到及时监督时,一些学生在短暂的自由中忘记了作业任务,而另一些学生则在重复性的作业中产生了无聊、无力等负面情绪。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喪失完成作业的动力,破坏学生原先对自我管理的期待。
  2.不确定的作业总量增强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失控”感
  眼下小学生需要完成的假期作业不再是定量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一些学生表示他们在假期开始前对完成作业的步骤进行了规划,但伴随着假期中家长、补习班教师布置的作业总量增加,很多学生都感到自己的学习计划被打乱了,一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因此选择拒绝完成“未经规划”的作业。而另一些学生则因为完成每日既定的作业后家长和补习班教师又附加了其他作业,因此,学生在委屈、无力、愤怒中拒绝完成作业,甚至是拒绝再按照计划完成作业任务。
  3.数量庞大的作业引发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小学生假期作业的种类繁多,作业总量大,而这些作业中重复性的训练又很多,他们在假期生活中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并不比在校期间所面临的压力小。因此很多学生在假期开始前就根据过往的经验对假期作业产生了排斥,不少学生放弃了通过自控力和提前规划来完成作业。
  4.繁复的短效作业导致学生自制力无法养成
  学生完成假期作业时自控力不强还和作业的形式有关。很多教师希望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备、社交媒体等等平台工具让学生们展示自我,因此布置了一些短效作业。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借助手机拍摄下自己完成作业的录像,发在班级群中鼓励其他同学学习;有的教师则要求学生每天早上晨读时录下自己读书的过程,证明自己没有落下功课。这些作业事实上与学生实现个性的自由培养关系不大,而一些性格害羞、内敛的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我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除了这一类作业之外,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每天“打卡”,要求学生家长每天在家长群中发布学生暑期学习的状态并加以评价。这些无用的社交媒体的短效联系也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使得学生自控力生发的“内在因素”失效,长此以往将消解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小学生自制力的假期作业须考量的问题
  1.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内容
  目前大多数假期作业的设计都是以教师为主,而作业内容大多是为了巩固学生上学期所学内容。在缺少新的刺激、新的内容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对假期作业感到厌倦和厌烦[2]。在设计假期作业时,给学生以自主选择权,可以提高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意志力和内驱力。譬如教师可以允许学生选择观察日记的范围,以学生感兴趣为核心,提高学生在作业完成上的热情,提升内驱力一定意义上就是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当学生完成作业时,将获得比完成其他任务时更高的成就反馈和心理获得感,有助于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克服学习上的焦虑心理。
  2.构架假期学生网络交流竞争平台
  由于假期作业大多缺少了即时反馈,一些学生的自制力也因此而受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打造同班级学生交流社群,借社群经常提供反馈,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我表现在班级群体中的变化,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学生的自制力。教师在反馈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入对学生的期望表达,借此增强学生在建立意志力和自制力时的正反馈,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和假期自我规划的完成情况。
  3.教师设置弹性作业数量
  自制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假期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制力,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设置合理的作业区间。学校教师可以将作业任务总量划分成ABCD4个等级,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完成作业等级,教师应该保障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完成的数量,但在选择后教师应该提醒和敦促学生,向小学生群体引入自制力的概念[3]。对于不能够完成自己所选择作业的同学,教师应该提出批评。教师还可以通过反诘式的提问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自制力表现进行反馈和总结,进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并鼓励他们根据每次的表现进一步提升自我控制力。
  4.引入档案袋,系统多元评估学生表现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评价自己作业完成情况。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长效追踪机制,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作业完成档案袋,分门别类地记录每一项作业的完成情况,其中不僅需要教师来打分,学生也可以给自己打分,写一写自己作业完成情况的总结[4]。通过追踪,学生可以对自己整个小学阶段假期作业完成情况有整体的审视。教师引导学生在每一年学期结束后,通过分析作业档案感受自己的成长,并让学生谈一谈目前自制力的发展是否阻碍了学习进步,或是推动了学习的进程,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 黄静. 小学生学习拖延城乡差异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李燕. 学生可以成为暑假作业的策划者吗?[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3] 颜鲁霞.推陈出新 乐于操作——浅谈小学生的假期作业布置[J].新课程:上,2016(08):35.
  [4] 张颖.农村小学语文假期作业设计改进策略初探[J].家长,2019(25):77-79.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大情境的创设,围绕教材,聚焦儿童,以情境为依托。它让教学内容接上“童气”,课堂走向生活化 ;知识环环相扣,课堂呈现体系化;情感一脉相承,课堂构成整体性;思维层层推进,课堂富有逻辑性。它是情境创设的佳境,也是每一节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主题大情境  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基本上“照本宣科”,严重抑制了学生的道德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
摘 要 小学低年级作为小学生正式学习的起始阶段,具有重要的养成意义,因此经常出现基于学生行为教育的口令。教师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开展口令规训,但一直以来规训口令都不被老师们提及。那口令真的能促进生命的养成吗?这似乎是一个未经审视的问题。重新理解“规训口令”这一教师行动,由此引发的基本问题是规训口令内在的生命意涵,其前提问题则是口令和规训的本体理解。本文旨在重新理解“规训口令”,并反思“规训口令”的窄化
摘 要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统编语文教材中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形象主要包含革命领袖、高级将领、战斗英雄、基层干部和时代楷模,其具体教学策略有:关注背景,体验家国情怀;图文结合,感悟外表形象;披文入境,触摸内心世界;揣摩细节,领会崇高精神;联系生活,沐浴人性光辉。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中国共产党党员 形象梳理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播音主持理论是以张颂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科研创新的智慧结晶,开创并建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语言传播研究理论,经过数十年发展积淀,初步形成了三大源流:人文主义源流、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