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甸是祥云县的一个乡镇,位于祥云县东北部,地处两州(大理州、楚雄州)三县(祥云县、宾川县、大姚县)交界处,有汉、彝、白、苗、傈僳等5个世居民族,辖三家、米甸、克昌、岔沟、大松坪、自羌朗、香么所、黄草哨、楚场、插朗哨10个行政村委会,每个村名都很独特,富有婉转音韵,好像是远在天边的世外桃源,其实是因为很多名字都是彝族话的译音。提起米甸,祥云人都知道那里盛产优质无烟煤、薄壳泡核桃,那里的人民热情好客,性格豪爽,但是因为道路崎岖,大多数祥云人其实都没有到过米甸。2009年祥姚公路、米平公路的修筑,为米甸人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通途,如今到祥云县城只有38公里,而且车道平坦宽敞,坐上车一阵闲聊就来到热闹的县城,去米甸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就是这样一个离县城并不遥远的半山区乡镇,曾经因为贫穷、边远、语言不通、经济落后等原因,给很多人造成了神秘的印象,似乎总是遥不可及,那里的山山水水、世居民族、节日习俗,以及盛产黑黝黝煤矿和满山遍野核桃林的大山到底孕育着怎么与众不同的独特与魅力?在脑海里一遍遍地想象,于是,在春天里,我不由地向着那片土地走去……
山包包上的小村庄
对于在街道上长大的我来说,一直对大山充满神秘,一个山弯一道山梁,一片树林一丛野花,里面隐匿着什么?也许是一只斑斓的野鸡,一棵盛开的马缨花,一湾汩汩冒水的清泉,一只正在奔跑的松鼠……答案总是不一而足。
春天的一个清晨,我第一次来到米甸的黄草哨。黄草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苗族混居的山区村寨,由大村、小绍、清水河等几个自然村组成。经过刚刚修好的祥姚路是平坦的柏油路,然后盘山而上,来到一棵古树下停车,同行人告诉我们来到的应该是大村。周围群山环抱,而村寨就建在一个凸起的山包包上,迎着冉冉升起的春日,几十户人家的房屋挤挤挨挨地躺在大山的怀抱里。山势稍微平坦的地方建了小学,国旗迎着微风招展,一墙之隔的旁边是村委会,往前几步就是我们停车的平地。一个圆形的大台阶包围着古树,古树很高,树皮龟裂着,黑黝黝的,矗立在村子唯一一小块平坦的地上,大圆台的边沿可以坐着休息。经过圆台往上走,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穿过村民的房屋,延伸到近旁的山上。小村很安静,我们下车后,只听得见小学校里老师讲课的声音和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偶尔传来一阵阵狗吠,我想那是看家狗是对外来人的一种欢迎方式吧。
顺着村里弹石路,绕过一个山洼,经过由大石头搭建的年久山路登上另一个山包,同行老师告诉我,这条简朴的山路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现在依然是山里人通行的主要道路,我不由地心生敬意。当我们来到小山包的高处时,对面山包上整个小山村的全貌一览无余,顺山势而建的房屋就像一群相互依靠的孩子,从上而下挤挤挨挨簇拥在一起。而仔细看时,每家的建筑又各有特点,每一道墙壁都刷得雪白,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清风迎面而来,呼吸着山乡里清新的空气,感觉肺部得到了最惬意的舒张,深深吐出一口带着城市汽车尾气的污浊,那些自由的山乡风欢笑着奔涌进体内,真是舒畅啊!
彝族小山村安静地卧在阳光下,一个外来人间或高声一喊:卖橘子!然后又陷入默然的寂静里。而学校里孩子们娇嫩的声音在山间清澈地回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忽然记起一位作家说:孩子那水一样的声音……是呀,在这静静的山寨里,孩子们水一样的读书声沁人心脾,叫我恍惚回到年少的纯真时光,在这明媚的春日,倍感亲切温暖。
登上最向阳的山脊,那里有很多深褐色的大石头,一位来自更远深山的彝族汉子刚刚购物回来,背着简朴的包包,包里了露出各种糕点零食,一脸的朴实,他用很蹩脚的汉话告诉我们:他的家从这里还要走一个多钟头到呢,有时候也骑马,但更多时候还是走路。正说话间,一对年轻夫妻骑着马过来,看那骑马男人很悠闲的模样,我不禁想起曾经在丽江骑过一次马,因为笨拙,在马背上高悬悬地摇晃,即使省去了脚力的辛苦,也觉得挺害怕。而眼前这些深山里的彝族居民这种悠悠然的神情叫人羡慕,没有匆忙,没有急躁,有的是一份对生活的坦然,现代人缺少的不就是这样质朴的心态吗?
正遐想间,对面山坡上小学的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从校园里飞奔出来,叽叽喳喳,欢笑着,从古树下走过,登上那条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石阶,三三俩俩地回家吃饭。太阳下,收割麦穗的女人头顶巨大的捆子往回赶,孩子们在山间小巷里嬉闹着,静静的小村庄飘荡着女人、炊烟和孩子们温馨的气息,小小山寨在和煦的春风中恣意生活着。
蕴藏黑色宝藏的大山
香么所,以前一直以为是“香猫所”,自以为那里大概生产一种被称之为“香猫”的动物,其实,那是读音的错误。香么所之所以有名,原因是那里有个大型煤矿,黑色的宝藏在山肚子里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源源不断,被采煤工人从山里开采出来。遥远、偏僻、传言,加上煤矿的神秘色彩,所以,对这个地方总觉得遥不可及。
我们走的是新修筑好的柏油路——米拉公路,祥云县米甸镇至宾川县拉乌乡的公路,这条公路在以前应该是“土路——弹石路——柏油路”这样的发展历程。新路平坦,路两边的村庄按照山势自成一体一簇簇排列着,又一个与一个之间分散开来,而自然村的房屋密密匝匝地簇拥在一起,非常好看。麦田里深深浅浅的黄色麦穗随风摇摆,层层叠叠,质感分明。同行的老师开玩笑说,就在这块土地下到处都会有泛光的煤矿,不知道挖下去多深就能看见,香么所的人民都是躺在“黑金”上面呢。
翻过几座山梁后,车停在西面的山垭口,迎着太阳,山下的村庄、河塘、麦田色彩斑斓地泛着光,薄雾升腾,米甸坝子就像一双掬水的“手”形成的凹地,巨大的山凹里生活着彝族、白族、汉族、苗族人,而那双掬水的“手”一捧捧掬起的不是清水,而是黑灿灿的煤块,一方水土养育并富裕了一方人……
路边的煤炭公司,都堆放着像山一样高的煤堆,一堆接着一堆,非常壮观。不知还有多少“黑色金子”蕴藏在大山里。看着那些“黑金”,我不由地想。
如诗如画的田园
从米甸镇往东走3公里左右,就进入大山深处的大松坪。大松坪村委会位于米甸镇东南角,因古时松树多,因而得名。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彝族。车子盘山而行,我们不时地停车下来摄影,虽然上车下车很是麻烦,但是源于山里的春意太过浓郁,景色宜人,也毫无怨言。 从“大松坪”村名来看,应该是在一片一望无垠的松树林里,居住着身穿彝族服饰的当地人,他们不和外来的汉人说话……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胡乱遐想。道路并不崎岖,但是蜿蜒深入深山。一个弯道后,忽然看见一个清汪汪的湖泊,那是一个小型水库——碗厂箐水库。因为是在大旱之年,水,已然成为一个多么庄严隆重的词语,它几乎代表着生命的一种体现方式!而在这里,与水相遇却是如此轻盈意外。晨光的照射下,水库并没有被人工修凿之后的做作,西边溪流汇集处有一片等待种植的田地,墒垄修整有序。湖水碧蓝地泛着光,倒映着近旁的两面山色,清凉的晨风迎面而来,微微含香,那应该是春天开放的花朵带着的清香。围着湖边,我们不停地拍摄,记录着这深山里绝妙的山光水色。
离湖之后,继续前行。当我们左一弯右一拐地在植被茂密的山间穿行1个多小时后,眼前出现的是几个亮丽的村庄。在深山里新农村建设的面貌也会叫人眼前一亮:几簇刚刚发绿的新竹,一畦畦深浅不一的麦田梯田等待成熟,随风轻轻摇动。田间有一红衣农家女子在弯腰劳作,不远处的村落迎着朝阳依山而卧,松坪桥就在我身旁,质朴安静地沉默着。耀眼的白墙、金黄的麦浪、新绿的翠竹、苍褐的石桥,其中点缀着那一抹的朱红,呼吸着纯净的山风,这样春日景明的美景,怎不会叫人心醉!
村委会副支书因为脚疼,听说我们远道而来要宣传这里的民俗文化和经济发展,急忙联系找了王家村的林管员给我们当向导。林管员是一位很淳朴的彝家汉子,话不多,但脸上总是泛着微微的笑,宽厚的心态怡然自得。他带我们去山里探寻“大龙潭”的原始森林,听说那里自然风光迷人,还有神秘的大自然杰作,尽管知道路途肯定艰难,但大家都精神饱满。
走的山路是牲畜和人一起行走的小径,深深浅浅,凸凹不平,看得出来有牛马羊的脚印,路两旁的荆棘正在盛开,一蓬蓬刺花生机勃勃,乳白色的小花恣意开放,散发着悠悠的山野清香,走到旁边,香气沁人心脾,我从小就喜欢这样纯净的幽香,看那些飞舞忙碌的蜂蝶在花间逗留,更觉喜爱。
一路上,有山花香味相伴,把枯燥的行程变得妩媚起来。同行的王老师打开新买的智能手机,放着充满古典韵味的歌曲来,悠扬婉转的旋律一下子响彻了无人踪迹的山间小道上,心情彻底放松,更觉步伐轻快了许多。
“快看!那些梯田!”何老师的一声惊呼让大家都转头看不远处右边的山涧,一条小河蜿蜒着从深山里流淌而出,顺山势往上,一层层梯田里麦浪轻轻翻滚,深黄、浅黄、灰黄、绿黄、橙黄……层次分明的每一个平台上展示着黄色的深深浅浅,精彩纷呈,煞是美丽!大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和欣喜,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咔嚓咔嚓拍摄,真希望手里的机器能有魔幻的功能,眼前美景一丝一毫也不要放过。远山青黛,近处梯田耀眼,溪水弯曲流过,山风拂面,这样的田园美景,十分怡人!我真羡慕在田地里劳作的人们,尽管劳作艰苦,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本来就是人类最本真的活法,当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压力、竞争、欺骗、苦恼、垃圾不断充斥现代人的生活时,这样质朴的山间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返璞归真的幸福吗?
在已经收割完麦田的闲地里,我们遇到放牧的一家人,年轻男女穿着汉人的衣服,却用彝族话呵斥着不听话的小牛、小羊、小马,两头公羊突然顶起架来,男子冲过去大声地训斥,羊悻悻地分开了,各找各的草吃。他们热情地和我们寒暄,配合着拍了很多的照片。同行的老师们都说,那些牲畜都是只会听彝族话,如果我们去放羊的话,肯定赶不回家,要哭鼻子呢。
深山里的连理枝
将近一个小时的行走,我们进入一个古木苍天的原始树木群中,那里有着世代彝族人不可言说的祈愿神树——自然天成的“连理枝”。
遮天蔽日的大树全是栗树,他们都说栗木是最好的一种树种,材质坚硬,树形美观,最重要的是这种树是“涵养林”,是最好的保护生态的树,只要有栗树的地方,就有山泉流淌。那些树木枝干上铺满苔癣,高耸入云,阴翳蔽日,长得挨近的盘根错节,虬枝龙爪。特别是有一棵粗壮的大树已经横逸斜出在近旁的小溪上,树干覆满青苔,树枝高处发出清脆苍绿的叶片,在穿过林间的阳光照射下熠熠发亮。
脚底下全是落叶和山土,蓬松柔软。而我们要来寻找的“深山里的连理枝”就在眼前。两棵笔直的大树相互靠近,本来各自生长,寻找属于自己的阳光雨露,但是,据说树木之间也有爱情,他们彼此渐渐心生爱慕,在2米半左右的高度,不知是哪棵树的主动表达,生出一枝接近对方,另一棵树不再彷徨躲避,迎接着美好的爱意探寻,于是,他们由那一枝干开始紧紧相连!“连理枝”突兀在那里,没有一片绿色的枝叶来装点,可是它却是那样地显眼傲气,令人敬服。枝干上有很多人刻下的名字,灵秀的女子、阳刚的男子,我开始不懂为何要在这里刻名字。同行的何老师说,那是因为大家都相信在这棵树上刻下对方的名字,就可以永远像这两棵树一样日夜相守不离不弃生死相伴。多么美好的心愿!我相信心存芥蒂的爱人来过这里后,一定会消解怨怼,牵手相爱。
我不由地想起杨丽萍多年前跳过的一个民族舞蹈《两棵树》,她用肢体语言阐释了树木之间的爱情,那样地多姿多情,叫人难以释怀!我还听过关于“两棵树的故事”,说是:两个相爱的人死后,即使他们生前不能相守,只要把他们埋得很近,就会有两棵树从他们的坟上分别长出来,并且很快就长到一起,它们的枝叶在风中交错,它们能听到彼此的呼吸,甚至彼此的心跳……故事十分凄美,让人不忍多闻。我不知在那两棵树上,会不会有唱得最美的黄鹂在上面婉转其歌喉,会不会有长得最美的百灵在风中抖动风衣。我个头太矮,怎么也够不着连理枝,无法用我的肢体体会他们彼此的情意,同行人都善意地笑我,我只好拿出相机,对着两棵大树,拍下许多许多蕴含爱意的照片……
树林里,还有一处奇观——藤缠树。一寸左右直径的藤蔓弯弯曲曲缠绕在近旁的大树上,不知有多少年的纠缠,再也无法分开。最绝的是藤蔓经过缠绕大树几圈之后,突然打了一个漂亮的回环,挂住大树的一枝,绕下一个大大的圆形,自然垂下,形成一个最天然的秋千。我一看见,忍不住像以前来这里的游人一样,赶紧找来几块山石垫脚,爬上那个秋千,想模仿一下“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佳人”形迹,可惜胆子太小,只能战战兢兢地抬脚而不敢放开手脚地荡起来,笑是笑了,是紧张地笑,失去了在原始树木里悠然自得的那份怡情。 热情好客的彝族人
“自羌朗”是一个行政村的村名,“菠萝村”是自羌朗一个自然村的村名。菠萝村的群众演出队自发到大理三月街游玩时,和远道而来的上海音乐人偶遇,服饰鲜亮独特,舞蹈动作纯朴,音乐自然动听,上前打听来处,竟被告知“来自缅甸”,一时惊诧不已——原来三月街的影响力已经到达邻国,看来不可小觑。再问,才说清楚,他们是祥云县米甸镇自羌朗的菠萝村人。音乐老师大为感动,非要前往这个彝族山寨,去感受一下彝族人的音乐环境。当天,他放弃很多官方安排的活动驱车100多公里来到这个菠萝村。听他们唱歌,看他们跳舞,感慨原来还有这么好的音乐元素深埋在山里。
我也是急于前往,因为一直都对民间音乐很感兴趣,也觉得民俗文化颇觉神秘。于是,我们在菠萝村受到最高礼遇的欢迎。整个村里最漂亮的女子最帅气的男子,穿上彝族节日盛装,在村口几棵大树下等候我们的到来。才进村口,音乐就响起,彝族的舞蹈就跳起来,大家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没有做作,是发自内心的淳朴笑容。要不是手里拿着相机,我都想和他们一起跳起来了。村里没有读书的小孩子跟着来凑热闹,嘻嘻哈哈吵闹着,老人们远远地在家门口张望,小小村寨充满融洽和谐。
便于我们拍摄,自发组织的表演队给我们表演了打跳、对歌、跳脚,又带着我们去村口的那个水塘边取景,在田地里劳作的女人们开始收割麦子,艳丽的服饰和金黄的麦田相互映衬,非常可爱。拍过照片之后,大家的情谊逐渐增厚,依依不舍地在一起合影,水边、田间、村口留下民族和谐的许多见证。一位热情的女子非要叫我们留下吃顿饭,同行的王老师十分感动,不知要如何表达对这些彝族同胞的友情,于是为所有身着盛装的人们拍下一张全家福,大家快乐得一塌糊涂,每人都展示出最美的笑容。
上车之前依依惜别,彝族女子们拉着我,叫我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再来他们村里玩,和他们一起跳舞,“来吃一顿饭呀”,这是最最纯朴的真诚邀请。王老师允诺要把全家福拍出来亲自送到村里,和大家许下一定再见的约定。
再见,菠萝村,热情好客的彝族人,我喜欢的彝族村!
深山金果飘香来
岔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山沟,原来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村名,以为只是一条小山沟的名字,那里有着潺潺的流水顺山势而下。但是,当我循着核桃淡淡的清香不断向山的深处走进的时候,我才发觉,岔沟其实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小小“世外桃源”。
岔沟村位于祥云县米甸镇西北角,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虽然距离米甸镇政府仅8公里,但山高坡陡,箐深水冷,交通不便。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有1500多人口,却分别散居在26个山箐的半坡上,居住极为分散。说来也是有缘,其实之前我去过一次岔沟,那次是去参观大理州米甸怀宝公司的十万亩核桃基地而去的,正值核桃挂果的鼎盛时期,漫山遍野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巨大的核桃树上密密麻麻地挂着带花纹的青核桃,就像一串串梨子似的,只有等收果的工人抬来长长的竹竿敲下那些青皮核桃,它们才露出褐色的核桃皮来。那么多的核桃,一棵树就可以打下一大堆来,悠然自得地躺在秋天温润的土地上,和谐,甜蜜,看着就觉得香味从地下轻轻飘荡上来。
而岔沟村,就是在这样的一座座不算陡峭的山上,享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给核桃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米甸泡核桃其实一直具有独特的品味,只是前些年交通不便,宣传不够,所以处在深山的“金果子”被外界的市场鲜为了解。近年来,米甸泡核桃因品质独特,皮薄、仁白、油性适中、营养丰富,味道清香自然等等的优点被外界所熟知,渐渐成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绿色食品,产品远销国内外,米甸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之乡”。
俗话说,靠山吃山。循着从深山里潺潺流水的岔沟边行走,高大的核桃树就像一个个伫立在村边的老人、汉子,巍峨挺立,或者倚在村头,或者立在河边,有的就站在大门口,有的靠在房后头,有的甚至调皮地在路中间,或是山路拐角处,真是无处不在无处没有。这些褐色树皮的高大树木静静地和小山村一起迎接日出日落,接受风吹雨打,看夏雨秋霜,它们在春天里盛开最不起眼的核桃花,细细碎碎,枝枝条条,而在秋季的时候,就结出清香四溢的核桃果来,自然,纯粹,简朴,为深山里的人们带来一年年丰硕的收成。
那条叫清水的河
清水河在香么所。我们到达清水河的时候,正是晨光耀眼的时刻。透过纯净的空气,春天的新绿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山间一片温柔的光彩。一条清澈的小小溪水,清幽幽地从山涧里欢快地流出来,跨过溪水上一座木桥,晨雾和炊烟笼罩着河两边四五户人家,几声狗吠,桥边几株刚刚新绿的核桃树静静地立着。我们都忍不住跳下车,寻找最佳角度看水、听水、摄水。另一个方向的山涧里也流淌出一条溪流,水势更大,河面上又架有一座木桥。两座木桥相隔不远,呈90度角横在两条溪流上,溪水汇在一起,又清又亮的河水向东流去,阳光下光闪闪地耀眼——这就是听说了无数遍的叫做“清水”的河了。
沿河修筑出来的土路蜿蜒曲折,随着小河的流向伸向更深的山里。路边随处可见汩汩而出的泉水,一畦畦精巧的育秧田里长着青翠的小秧苗,白亮的水光给小秧田镶嵌上如玉的边,色彩对比强烈,十分可爱。浇菜水的彝家妇女直接把塑料水管接到小河里,清亮亮的山水就到了地里,非常方便。小河两边的山上散居着几户农家,围着宽敞的大院子,院子里都有几棵核桃树或是果树,密密麻麻地绽放着嫩绿的叶片,在晨曦中远远看去,就像一团浅绿色的云雾。唐代诗人王建的七绝《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以轻快爽利的笔触,描绘了春夏之交山村的优美风光,洋溢着山村生活的情趣,这似乎说的就是清水河畔的人家生活现状了。此时此刻,虽然没有雨,但是到处树木庄稼都显现出温润,并没有遭受干旱的痕迹。房前屋后的核桃树正在开花,不起眼的绿色核桃花一条一条地隐约挂在树叶间,导游小安说我们来到的是上清水河村,这里的住户家家都有十多亩的核桃树,每年的收入不错,特别是这几年核桃市场销量好,大家都舍不得离开这些“发财树”,愿意呆在深山里呢。小安是当地的彝族人,也是村委会的林管员,对当地自然环境十分熟悉。 顺着河水流向,我们继续往东,转过一个弯,站在高处,清水河全景尽收眼底,阳光照耀下,河水就像一条闪光的金色带子缠绕着山谷,妖妖娆娆伸向远方,两旁的山突兀高耸,而河水却是那样的柔美,温情。在这样一个干旱的春天里,能够和如此美丽的一条小河在灿烂的阳光下相遇,叫人多么的惊喜啊!水代表着灵性,寓意着柔情,而在祥云,水更代表着生机,蕴育着生命。我很庆幸能够在春天有幸运的此行,与这样一条美丽的河水渐渐接近,就像小时候那种对爱不释手的泥娃娃初见形状时的惊喜与幸福。
迎着太阳,我们在山中循着水的踪迹不断追赶,为的是接近这条清清的河水,能够抚摸它,掬起它。顺着羊肠山路往下,穿过一片片浅黄的麦田,来到清水河边,亲近地凝视着这条美丽的小河。看去,河水清澈明亮,水中的青苔和水草在光线里熠熠闪光;听去,盈盈的水波在卵石上流过,有潺潺的、哗哗的、叮叮咚咚的声响,四周安安静静地,除了水声就只有蜂蝶舞动翅膀的声音。用手一掬,清凉的水温柔地滑过掌心,令人倏然心颤,似乎干净清爽的滋味久久地留在了手心。河边的柳树年岁长久,树干粗壮树皮龟裂,但却发出嫩绿的枝条纷纷垂下来,挨近水的一边把枝条尽力地向水中够去,好像也想像我一样贪婪地掬起一捧水,洒向够不着水的其他枝叶。“清泉石上流”就像一幅水墨画,流水、石块、青荇、水草……是呀,水太清澈了,就连石头上的青苔都生长得干干净净。我看见水中每一块石头上似乎长有一种奇怪的东西,取下一片,就像木耳一样,薄薄的,深褐色,滑溜溜的,导游小安说那叫“水花”,是可以吃的,而且只有在水质最干净的地方才会长有这样的东西。我想起小时候出去春游,在山路上走得口渴了,就找一处泉水,捧起就喝的,这清水河中的水,这样的清,这样的纯,这样的美,真想再像小时候那样捧起一口品尝它的清凉……
话说“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我们并没有“山穷水尽”,却是水的流向给我们指点着前进的方向,顺着河水一直往东,我们来到下一个小村落,背靠着大山,面对着清水河,十几户人家朝迎旭日暮送晚霞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正如王维大诗人所作的《谓川田家》:“雉雒麦苗季,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整个彝族村寨除了鸡鸣狗吠,就只有流水的声音,在春日熏熏的空气中,核桃花、刺花、蚕花已经悄悄地盛开并散发着香味,我突然想起海子的诗句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然这里没有大海,但是有如此美丽的一条河,也是一样的富有诗意,在深山里,朝闻鸟鸣,夜赏明月,何尝不是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我也愿面朝河水,春暖花开……
清水河畔有两个小小的彝族山寨,一个叫上清水河村,一个叫下清水河村,一个在水边,一个在半山腰上,都依偎着清水河而建,因为我们去的季节是枯水期,看见的河水是温柔清浅的,听当地人说,夏季水大的时候河水很汹涌,河上的几座小桥经常被冲毁。现在清水河要修建一个水库,经过引水工程之后,把河里的水引到祥云县城,以此来缓解县城缺水的困境,我很欣喜,这么清澈自然的河水到了县城,我就可以每天和它亲近,用它洗脸、做饭,喝水,似乎也可以体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山间情怀。原来,这还是一条寄予美好希望的河呀!
我真喜欢这条叫做“清水”的河。
责任编辑 王丽敏
就是这样一个离县城并不遥远的半山区乡镇,曾经因为贫穷、边远、语言不通、经济落后等原因,给很多人造成了神秘的印象,似乎总是遥不可及,那里的山山水水、世居民族、节日习俗,以及盛产黑黝黝煤矿和满山遍野核桃林的大山到底孕育着怎么与众不同的独特与魅力?在脑海里一遍遍地想象,于是,在春天里,我不由地向着那片土地走去……
山包包上的小村庄
对于在街道上长大的我来说,一直对大山充满神秘,一个山弯一道山梁,一片树林一丛野花,里面隐匿着什么?也许是一只斑斓的野鸡,一棵盛开的马缨花,一湾汩汩冒水的清泉,一只正在奔跑的松鼠……答案总是不一而足。
春天的一个清晨,我第一次来到米甸的黄草哨。黄草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苗族混居的山区村寨,由大村、小绍、清水河等几个自然村组成。经过刚刚修好的祥姚路是平坦的柏油路,然后盘山而上,来到一棵古树下停车,同行人告诉我们来到的应该是大村。周围群山环抱,而村寨就建在一个凸起的山包包上,迎着冉冉升起的春日,几十户人家的房屋挤挤挨挨地躺在大山的怀抱里。山势稍微平坦的地方建了小学,国旗迎着微风招展,一墙之隔的旁边是村委会,往前几步就是我们停车的平地。一个圆形的大台阶包围着古树,古树很高,树皮龟裂着,黑黝黝的,矗立在村子唯一一小块平坦的地上,大圆台的边沿可以坐着休息。经过圆台往上走,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穿过村民的房屋,延伸到近旁的山上。小村很安静,我们下车后,只听得见小学校里老师讲课的声音和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偶尔传来一阵阵狗吠,我想那是看家狗是对外来人的一种欢迎方式吧。
顺着村里弹石路,绕过一个山洼,经过由大石头搭建的年久山路登上另一个山包,同行老师告诉我,这条简朴的山路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现在依然是山里人通行的主要道路,我不由地心生敬意。当我们来到小山包的高处时,对面山包上整个小山村的全貌一览无余,顺山势而建的房屋就像一群相互依靠的孩子,从上而下挤挤挨挨簇拥在一起。而仔细看时,每家的建筑又各有特点,每一道墙壁都刷得雪白,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清风迎面而来,呼吸着山乡里清新的空气,感觉肺部得到了最惬意的舒张,深深吐出一口带着城市汽车尾气的污浊,那些自由的山乡风欢笑着奔涌进体内,真是舒畅啊!
彝族小山村安静地卧在阳光下,一个外来人间或高声一喊:卖橘子!然后又陷入默然的寂静里。而学校里孩子们娇嫩的声音在山间清澈地回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忽然记起一位作家说:孩子那水一样的声音……是呀,在这静静的山寨里,孩子们水一样的读书声沁人心脾,叫我恍惚回到年少的纯真时光,在这明媚的春日,倍感亲切温暖。
登上最向阳的山脊,那里有很多深褐色的大石头,一位来自更远深山的彝族汉子刚刚购物回来,背着简朴的包包,包里了露出各种糕点零食,一脸的朴实,他用很蹩脚的汉话告诉我们:他的家从这里还要走一个多钟头到呢,有时候也骑马,但更多时候还是走路。正说话间,一对年轻夫妻骑着马过来,看那骑马男人很悠闲的模样,我不禁想起曾经在丽江骑过一次马,因为笨拙,在马背上高悬悬地摇晃,即使省去了脚力的辛苦,也觉得挺害怕。而眼前这些深山里的彝族居民这种悠悠然的神情叫人羡慕,没有匆忙,没有急躁,有的是一份对生活的坦然,现代人缺少的不就是这样质朴的心态吗?
正遐想间,对面山坡上小学的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从校园里飞奔出来,叽叽喳喳,欢笑着,从古树下走过,登上那条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石阶,三三俩俩地回家吃饭。太阳下,收割麦穗的女人头顶巨大的捆子往回赶,孩子们在山间小巷里嬉闹着,静静的小村庄飘荡着女人、炊烟和孩子们温馨的气息,小小山寨在和煦的春风中恣意生活着。
蕴藏黑色宝藏的大山
香么所,以前一直以为是“香猫所”,自以为那里大概生产一种被称之为“香猫”的动物,其实,那是读音的错误。香么所之所以有名,原因是那里有个大型煤矿,黑色的宝藏在山肚子里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源源不断,被采煤工人从山里开采出来。遥远、偏僻、传言,加上煤矿的神秘色彩,所以,对这个地方总觉得遥不可及。
我们走的是新修筑好的柏油路——米拉公路,祥云县米甸镇至宾川县拉乌乡的公路,这条公路在以前应该是“土路——弹石路——柏油路”这样的发展历程。新路平坦,路两边的村庄按照山势自成一体一簇簇排列着,又一个与一个之间分散开来,而自然村的房屋密密匝匝地簇拥在一起,非常好看。麦田里深深浅浅的黄色麦穗随风摇摆,层层叠叠,质感分明。同行的老师开玩笑说,就在这块土地下到处都会有泛光的煤矿,不知道挖下去多深就能看见,香么所的人民都是躺在“黑金”上面呢。
翻过几座山梁后,车停在西面的山垭口,迎着太阳,山下的村庄、河塘、麦田色彩斑斓地泛着光,薄雾升腾,米甸坝子就像一双掬水的“手”形成的凹地,巨大的山凹里生活着彝族、白族、汉族、苗族人,而那双掬水的“手”一捧捧掬起的不是清水,而是黑灿灿的煤块,一方水土养育并富裕了一方人……
路边的煤炭公司,都堆放着像山一样高的煤堆,一堆接着一堆,非常壮观。不知还有多少“黑色金子”蕴藏在大山里。看着那些“黑金”,我不由地想。
如诗如画的田园
从米甸镇往东走3公里左右,就进入大山深处的大松坪。大松坪村委会位于米甸镇东南角,因古时松树多,因而得名。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彝族。车子盘山而行,我们不时地停车下来摄影,虽然上车下车很是麻烦,但是源于山里的春意太过浓郁,景色宜人,也毫无怨言。 从“大松坪”村名来看,应该是在一片一望无垠的松树林里,居住着身穿彝族服饰的当地人,他们不和外来的汉人说话……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胡乱遐想。道路并不崎岖,但是蜿蜒深入深山。一个弯道后,忽然看见一个清汪汪的湖泊,那是一个小型水库——碗厂箐水库。因为是在大旱之年,水,已然成为一个多么庄严隆重的词语,它几乎代表着生命的一种体现方式!而在这里,与水相遇却是如此轻盈意外。晨光的照射下,水库并没有被人工修凿之后的做作,西边溪流汇集处有一片等待种植的田地,墒垄修整有序。湖水碧蓝地泛着光,倒映着近旁的两面山色,清凉的晨风迎面而来,微微含香,那应该是春天开放的花朵带着的清香。围着湖边,我们不停地拍摄,记录着这深山里绝妙的山光水色。
离湖之后,继续前行。当我们左一弯右一拐地在植被茂密的山间穿行1个多小时后,眼前出现的是几个亮丽的村庄。在深山里新农村建设的面貌也会叫人眼前一亮:几簇刚刚发绿的新竹,一畦畦深浅不一的麦田梯田等待成熟,随风轻轻摇动。田间有一红衣农家女子在弯腰劳作,不远处的村落迎着朝阳依山而卧,松坪桥就在我身旁,质朴安静地沉默着。耀眼的白墙、金黄的麦浪、新绿的翠竹、苍褐的石桥,其中点缀着那一抹的朱红,呼吸着纯净的山风,这样春日景明的美景,怎不会叫人心醉!
村委会副支书因为脚疼,听说我们远道而来要宣传这里的民俗文化和经济发展,急忙联系找了王家村的林管员给我们当向导。林管员是一位很淳朴的彝家汉子,话不多,但脸上总是泛着微微的笑,宽厚的心态怡然自得。他带我们去山里探寻“大龙潭”的原始森林,听说那里自然风光迷人,还有神秘的大自然杰作,尽管知道路途肯定艰难,但大家都精神饱满。
走的山路是牲畜和人一起行走的小径,深深浅浅,凸凹不平,看得出来有牛马羊的脚印,路两旁的荆棘正在盛开,一蓬蓬刺花生机勃勃,乳白色的小花恣意开放,散发着悠悠的山野清香,走到旁边,香气沁人心脾,我从小就喜欢这样纯净的幽香,看那些飞舞忙碌的蜂蝶在花间逗留,更觉喜爱。
一路上,有山花香味相伴,把枯燥的行程变得妩媚起来。同行的王老师打开新买的智能手机,放着充满古典韵味的歌曲来,悠扬婉转的旋律一下子响彻了无人踪迹的山间小道上,心情彻底放松,更觉步伐轻快了许多。
“快看!那些梯田!”何老师的一声惊呼让大家都转头看不远处右边的山涧,一条小河蜿蜒着从深山里流淌而出,顺山势往上,一层层梯田里麦浪轻轻翻滚,深黄、浅黄、灰黄、绿黄、橙黄……层次分明的每一个平台上展示着黄色的深深浅浅,精彩纷呈,煞是美丽!大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和欣喜,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咔嚓咔嚓拍摄,真希望手里的机器能有魔幻的功能,眼前美景一丝一毫也不要放过。远山青黛,近处梯田耀眼,溪水弯曲流过,山风拂面,这样的田园美景,十分怡人!我真羡慕在田地里劳作的人们,尽管劳作艰苦,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本来就是人类最本真的活法,当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压力、竞争、欺骗、苦恼、垃圾不断充斥现代人的生活时,这样质朴的山间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返璞归真的幸福吗?
在已经收割完麦田的闲地里,我们遇到放牧的一家人,年轻男女穿着汉人的衣服,却用彝族话呵斥着不听话的小牛、小羊、小马,两头公羊突然顶起架来,男子冲过去大声地训斥,羊悻悻地分开了,各找各的草吃。他们热情地和我们寒暄,配合着拍了很多的照片。同行的老师们都说,那些牲畜都是只会听彝族话,如果我们去放羊的话,肯定赶不回家,要哭鼻子呢。
深山里的连理枝
将近一个小时的行走,我们进入一个古木苍天的原始树木群中,那里有着世代彝族人不可言说的祈愿神树——自然天成的“连理枝”。
遮天蔽日的大树全是栗树,他们都说栗木是最好的一种树种,材质坚硬,树形美观,最重要的是这种树是“涵养林”,是最好的保护生态的树,只要有栗树的地方,就有山泉流淌。那些树木枝干上铺满苔癣,高耸入云,阴翳蔽日,长得挨近的盘根错节,虬枝龙爪。特别是有一棵粗壮的大树已经横逸斜出在近旁的小溪上,树干覆满青苔,树枝高处发出清脆苍绿的叶片,在穿过林间的阳光照射下熠熠发亮。
脚底下全是落叶和山土,蓬松柔软。而我们要来寻找的“深山里的连理枝”就在眼前。两棵笔直的大树相互靠近,本来各自生长,寻找属于自己的阳光雨露,但是,据说树木之间也有爱情,他们彼此渐渐心生爱慕,在2米半左右的高度,不知是哪棵树的主动表达,生出一枝接近对方,另一棵树不再彷徨躲避,迎接着美好的爱意探寻,于是,他们由那一枝干开始紧紧相连!“连理枝”突兀在那里,没有一片绿色的枝叶来装点,可是它却是那样地显眼傲气,令人敬服。枝干上有很多人刻下的名字,灵秀的女子、阳刚的男子,我开始不懂为何要在这里刻名字。同行的何老师说,那是因为大家都相信在这棵树上刻下对方的名字,就可以永远像这两棵树一样日夜相守不离不弃生死相伴。多么美好的心愿!我相信心存芥蒂的爱人来过这里后,一定会消解怨怼,牵手相爱。
我不由地想起杨丽萍多年前跳过的一个民族舞蹈《两棵树》,她用肢体语言阐释了树木之间的爱情,那样地多姿多情,叫人难以释怀!我还听过关于“两棵树的故事”,说是:两个相爱的人死后,即使他们生前不能相守,只要把他们埋得很近,就会有两棵树从他们的坟上分别长出来,并且很快就长到一起,它们的枝叶在风中交错,它们能听到彼此的呼吸,甚至彼此的心跳……故事十分凄美,让人不忍多闻。我不知在那两棵树上,会不会有唱得最美的黄鹂在上面婉转其歌喉,会不会有长得最美的百灵在风中抖动风衣。我个头太矮,怎么也够不着连理枝,无法用我的肢体体会他们彼此的情意,同行人都善意地笑我,我只好拿出相机,对着两棵大树,拍下许多许多蕴含爱意的照片……
树林里,还有一处奇观——藤缠树。一寸左右直径的藤蔓弯弯曲曲缠绕在近旁的大树上,不知有多少年的纠缠,再也无法分开。最绝的是藤蔓经过缠绕大树几圈之后,突然打了一个漂亮的回环,挂住大树的一枝,绕下一个大大的圆形,自然垂下,形成一个最天然的秋千。我一看见,忍不住像以前来这里的游人一样,赶紧找来几块山石垫脚,爬上那个秋千,想模仿一下“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佳人”形迹,可惜胆子太小,只能战战兢兢地抬脚而不敢放开手脚地荡起来,笑是笑了,是紧张地笑,失去了在原始树木里悠然自得的那份怡情。 热情好客的彝族人
“自羌朗”是一个行政村的村名,“菠萝村”是自羌朗一个自然村的村名。菠萝村的群众演出队自发到大理三月街游玩时,和远道而来的上海音乐人偶遇,服饰鲜亮独特,舞蹈动作纯朴,音乐自然动听,上前打听来处,竟被告知“来自缅甸”,一时惊诧不已——原来三月街的影响力已经到达邻国,看来不可小觑。再问,才说清楚,他们是祥云县米甸镇自羌朗的菠萝村人。音乐老师大为感动,非要前往这个彝族山寨,去感受一下彝族人的音乐环境。当天,他放弃很多官方安排的活动驱车100多公里来到这个菠萝村。听他们唱歌,看他们跳舞,感慨原来还有这么好的音乐元素深埋在山里。
我也是急于前往,因为一直都对民间音乐很感兴趣,也觉得民俗文化颇觉神秘。于是,我们在菠萝村受到最高礼遇的欢迎。整个村里最漂亮的女子最帅气的男子,穿上彝族节日盛装,在村口几棵大树下等候我们的到来。才进村口,音乐就响起,彝族的舞蹈就跳起来,大家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没有做作,是发自内心的淳朴笑容。要不是手里拿着相机,我都想和他们一起跳起来了。村里没有读书的小孩子跟着来凑热闹,嘻嘻哈哈吵闹着,老人们远远地在家门口张望,小小村寨充满融洽和谐。
便于我们拍摄,自发组织的表演队给我们表演了打跳、对歌、跳脚,又带着我们去村口的那个水塘边取景,在田地里劳作的女人们开始收割麦子,艳丽的服饰和金黄的麦田相互映衬,非常可爱。拍过照片之后,大家的情谊逐渐增厚,依依不舍地在一起合影,水边、田间、村口留下民族和谐的许多见证。一位热情的女子非要叫我们留下吃顿饭,同行的王老师十分感动,不知要如何表达对这些彝族同胞的友情,于是为所有身着盛装的人们拍下一张全家福,大家快乐得一塌糊涂,每人都展示出最美的笑容。
上车之前依依惜别,彝族女子们拉着我,叫我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再来他们村里玩,和他们一起跳舞,“来吃一顿饭呀”,这是最最纯朴的真诚邀请。王老师允诺要把全家福拍出来亲自送到村里,和大家许下一定再见的约定。
再见,菠萝村,热情好客的彝族人,我喜欢的彝族村!
深山金果飘香来
岔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山沟,原来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村名,以为只是一条小山沟的名字,那里有着潺潺的流水顺山势而下。但是,当我循着核桃淡淡的清香不断向山的深处走进的时候,我才发觉,岔沟其实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小小“世外桃源”。
岔沟村位于祥云县米甸镇西北角,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虽然距离米甸镇政府仅8公里,但山高坡陡,箐深水冷,交通不便。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有1500多人口,却分别散居在26个山箐的半坡上,居住极为分散。说来也是有缘,其实之前我去过一次岔沟,那次是去参观大理州米甸怀宝公司的十万亩核桃基地而去的,正值核桃挂果的鼎盛时期,漫山遍野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巨大的核桃树上密密麻麻地挂着带花纹的青核桃,就像一串串梨子似的,只有等收果的工人抬来长长的竹竿敲下那些青皮核桃,它们才露出褐色的核桃皮来。那么多的核桃,一棵树就可以打下一大堆来,悠然自得地躺在秋天温润的土地上,和谐,甜蜜,看着就觉得香味从地下轻轻飘荡上来。
而岔沟村,就是在这样的一座座不算陡峭的山上,享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给核桃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米甸泡核桃其实一直具有独特的品味,只是前些年交通不便,宣传不够,所以处在深山的“金果子”被外界的市场鲜为了解。近年来,米甸泡核桃因品质独特,皮薄、仁白、油性适中、营养丰富,味道清香自然等等的优点被外界所熟知,渐渐成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绿色食品,产品远销国内外,米甸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之乡”。
俗话说,靠山吃山。循着从深山里潺潺流水的岔沟边行走,高大的核桃树就像一个个伫立在村边的老人、汉子,巍峨挺立,或者倚在村头,或者立在河边,有的就站在大门口,有的靠在房后头,有的甚至调皮地在路中间,或是山路拐角处,真是无处不在无处没有。这些褐色树皮的高大树木静静地和小山村一起迎接日出日落,接受风吹雨打,看夏雨秋霜,它们在春天里盛开最不起眼的核桃花,细细碎碎,枝枝条条,而在秋季的时候,就结出清香四溢的核桃果来,自然,纯粹,简朴,为深山里的人们带来一年年丰硕的收成。
那条叫清水的河
清水河在香么所。我们到达清水河的时候,正是晨光耀眼的时刻。透过纯净的空气,春天的新绿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山间一片温柔的光彩。一条清澈的小小溪水,清幽幽地从山涧里欢快地流出来,跨过溪水上一座木桥,晨雾和炊烟笼罩着河两边四五户人家,几声狗吠,桥边几株刚刚新绿的核桃树静静地立着。我们都忍不住跳下车,寻找最佳角度看水、听水、摄水。另一个方向的山涧里也流淌出一条溪流,水势更大,河面上又架有一座木桥。两座木桥相隔不远,呈90度角横在两条溪流上,溪水汇在一起,又清又亮的河水向东流去,阳光下光闪闪地耀眼——这就是听说了无数遍的叫做“清水”的河了。
沿河修筑出来的土路蜿蜒曲折,随着小河的流向伸向更深的山里。路边随处可见汩汩而出的泉水,一畦畦精巧的育秧田里长着青翠的小秧苗,白亮的水光给小秧田镶嵌上如玉的边,色彩对比强烈,十分可爱。浇菜水的彝家妇女直接把塑料水管接到小河里,清亮亮的山水就到了地里,非常方便。小河两边的山上散居着几户农家,围着宽敞的大院子,院子里都有几棵核桃树或是果树,密密麻麻地绽放着嫩绿的叶片,在晨曦中远远看去,就像一团浅绿色的云雾。唐代诗人王建的七绝《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以轻快爽利的笔触,描绘了春夏之交山村的优美风光,洋溢着山村生活的情趣,这似乎说的就是清水河畔的人家生活现状了。此时此刻,虽然没有雨,但是到处树木庄稼都显现出温润,并没有遭受干旱的痕迹。房前屋后的核桃树正在开花,不起眼的绿色核桃花一条一条地隐约挂在树叶间,导游小安说我们来到的是上清水河村,这里的住户家家都有十多亩的核桃树,每年的收入不错,特别是这几年核桃市场销量好,大家都舍不得离开这些“发财树”,愿意呆在深山里呢。小安是当地的彝族人,也是村委会的林管员,对当地自然环境十分熟悉。 顺着河水流向,我们继续往东,转过一个弯,站在高处,清水河全景尽收眼底,阳光照耀下,河水就像一条闪光的金色带子缠绕着山谷,妖妖娆娆伸向远方,两旁的山突兀高耸,而河水却是那样的柔美,温情。在这样一个干旱的春天里,能够和如此美丽的一条小河在灿烂的阳光下相遇,叫人多么的惊喜啊!水代表着灵性,寓意着柔情,而在祥云,水更代表着生机,蕴育着生命。我很庆幸能够在春天有幸运的此行,与这样一条美丽的河水渐渐接近,就像小时候那种对爱不释手的泥娃娃初见形状时的惊喜与幸福。
迎着太阳,我们在山中循着水的踪迹不断追赶,为的是接近这条清清的河水,能够抚摸它,掬起它。顺着羊肠山路往下,穿过一片片浅黄的麦田,来到清水河边,亲近地凝视着这条美丽的小河。看去,河水清澈明亮,水中的青苔和水草在光线里熠熠闪光;听去,盈盈的水波在卵石上流过,有潺潺的、哗哗的、叮叮咚咚的声响,四周安安静静地,除了水声就只有蜂蝶舞动翅膀的声音。用手一掬,清凉的水温柔地滑过掌心,令人倏然心颤,似乎干净清爽的滋味久久地留在了手心。河边的柳树年岁长久,树干粗壮树皮龟裂,但却发出嫩绿的枝条纷纷垂下来,挨近水的一边把枝条尽力地向水中够去,好像也想像我一样贪婪地掬起一捧水,洒向够不着水的其他枝叶。“清泉石上流”就像一幅水墨画,流水、石块、青荇、水草……是呀,水太清澈了,就连石头上的青苔都生长得干干净净。我看见水中每一块石头上似乎长有一种奇怪的东西,取下一片,就像木耳一样,薄薄的,深褐色,滑溜溜的,导游小安说那叫“水花”,是可以吃的,而且只有在水质最干净的地方才会长有这样的东西。我想起小时候出去春游,在山路上走得口渴了,就找一处泉水,捧起就喝的,这清水河中的水,这样的清,这样的纯,这样的美,真想再像小时候那样捧起一口品尝它的清凉……
话说“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我们并没有“山穷水尽”,却是水的流向给我们指点着前进的方向,顺着河水一直往东,我们来到下一个小村落,背靠着大山,面对着清水河,十几户人家朝迎旭日暮送晚霞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正如王维大诗人所作的《谓川田家》:“雉雒麦苗季,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整个彝族村寨除了鸡鸣狗吠,就只有流水的声音,在春日熏熏的空气中,核桃花、刺花、蚕花已经悄悄地盛开并散发着香味,我突然想起海子的诗句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然这里没有大海,但是有如此美丽的一条河,也是一样的富有诗意,在深山里,朝闻鸟鸣,夜赏明月,何尝不是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我也愿面朝河水,春暖花开……
清水河畔有两个小小的彝族山寨,一个叫上清水河村,一个叫下清水河村,一个在水边,一个在半山腰上,都依偎着清水河而建,因为我们去的季节是枯水期,看见的河水是温柔清浅的,听当地人说,夏季水大的时候河水很汹涌,河上的几座小桥经常被冲毁。现在清水河要修建一个水库,经过引水工程之后,把河里的水引到祥云县城,以此来缓解县城缺水的困境,我很欣喜,这么清澈自然的河水到了县城,我就可以每天和它亲近,用它洗脸、做饭,喝水,似乎也可以体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山间情怀。原来,这还是一条寄予美好希望的河呀!
我真喜欢这条叫做“清水”的河。
责任编辑 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