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进行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所谈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立足课堂教学,感受数学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比如简笔画及各种教具等能让学生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现代的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课堂中学生如果老是听着老师来说,思维肯定会很疲倦。刚开始组织时是会有困难的,课堂可以用“喧哗”来形容,可是,当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后,整个课堂完全就属于学生了,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多媒体的使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我们在每一个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活动,体验数学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得与兴趣关系密切,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钥匙,增添学习兴趣。
  三、紧密联系生活,寻找数学趣味性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的、深不可测的,甚至不少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难以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回答了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考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数学现象,如优惠措施、行程问题的最佳选择、物品的分配等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使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一个孩子身上最重要的素质,他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现课堂趣味魅力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声音,生动活泼、简洁练达的表述,根据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知识,采用不同的语速和音调,根据内容适当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比喻、典故,并在应用比喻时选择生动贴切、浅显熟悉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深奥的事物或原理等等,都是语言美的良好体现,可以为课堂增加生动性,避免学生产生听觉疲劳。要做到这些,也为教师的索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通过普通话到成长为一位能够引经据典、表述生动的教师,还需要付出不断的努力。
  五、平等的师生交流,让学生收获趣味体验
  放低姿态,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讨论问题,分享方法。现代学生多为个性化较强,对于教师“强加”的方法、内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当教师转换角色,与学生并肩站在问题面前,一起去探究打开问题大门的方法之时,学生会更乐于参与讨论、一同思考,老师是会适时给予提醒帮助的朋友,也是考验解题策略的竞争对象,这本身也为课堂平添了许多乐趣。但与此同时,如何控制课堂纪律,避免过热的气氛,如何引导学生不断接近本质而非远离讨论本意,都是需要进一步设计完善。总之,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需要从学生的个体因素,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多方面来考虑的。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其他的学科,不然就很容易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影响,使得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索然寡味,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激“活”信息技术课的几点做法。  一、游戏入门,激发兴趣  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首歌。后来,当我真的成为歌词中的“你”时,才懂得这已不再是儿时的唱歌游戏、天真梦想,它是一种事业,一种以深厚的知识内涵和高尚的品味作基石的事业。一种撑起教育蓝天,托起明天太阳的伟大事业。我虽感任重道远,但甘为雨露阳光,,
本文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为切入点,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体现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期望为同行提供可行的参考。
在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现场实境、直观教具、角色扮演、音乐渲染、及多媒体手段等引导幼儿将情境与语言相结合,参与各类情境活动,诱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交往,操练和扩展自已的语言经验,从而实现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目的。  一、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景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通过带入情境,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发展内部言语。”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
高中历史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各级考试中,经常会碰见一些所谓的“难题”。譬如教学,教师在某些时候总感觉对于某个问题不能得心应手地讲解,虽然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高深。又如考试,某些题目(包括选择题或者是材料题)的表述总是感觉有些虚无缥缈,答题则无从下手。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对于上述问题的出现,总喜欢把原因归结于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但是,老师手中如果没有那份参考答案,在碰见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比较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在2010年2月~2012年6月期间,根据病例诊断标准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恰如其分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诱发学生思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拉近师生距离,与学生作情感的双交流。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通过提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三个方面去作一些探
学校财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建设“五个校园”为发展目标,当前各级主管部门已把提高学校经费使用效率,实现农村中小学均衡发展作为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的重点,在这种新的形式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的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更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英语的交际中给学生渗透文化背景,多给他们介绍英语国家独特的习俗,使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口语交际,能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使英语学习变得更愉快,学生的英语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笔者在新课改实施中面对以上七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学习新课改理念,另一方面翻阅大量的“传统教学”原理。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办法,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合作的精神。通过高中3年一循环的实验,笔者归纳总结出 “以问题为主线、讨论为途径” 的课堂教学,暂时以问题讨论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