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探究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生物教师面前的重点课题。现我结合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不能持久。做实验是他们上生物课最高兴的事了。但有的学生仅仅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而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笔者指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配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涵,拓展实验外延;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打破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如,学习了植物分类之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种自豪感由然而生……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引发了许多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二、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创新氛围,启发创新思维
教学民主是创新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桥梁,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能使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创造性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与自己争辩,对于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即使他的意见是错的,也要在肯定他的勇敢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加以指导。
三、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科学性。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意识和态度,在实验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操作示范,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时要加强检查指导,即时给予帮助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
四、培养多种实验能力,提高创新技能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地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就应牢牢地把握这一有利时机,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初中生物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心率的有关知识之后,从运动能够使心率加快,联想到当自己紧张恐惧时也会心跳加速等等,此时,老师要进行启发性提问:“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到心率呢?可以做哪些测定心率的比较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开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列出许多比较项目。例如,饮食前后的心率比较、不同情绪下的心率比较、烟酒对心率的影响……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再稍加启发:哪些不同状况的人可做心率方面的比较呢?学生在经过交流讨论后,又提出一系列可比较项目,如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性别的人的心率比较等。最后集中列出几个比较项目。而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愿选择一个项目,将其转变为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分工合作进行检测,并分析差异造成的原因,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三)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记录和归纳总结能力。学生经过动手操作与学习,已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一一记录,然而由于学生们平时少观察,他们的记录也存在有不足之处,因此在实验中要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给予指导纠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数据分析等方式推理出一些实验结论,交流表达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变演示实验为课外实验,可以避免演示实验只由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无动手实践的机会等弊端。例如,演示实验——种子的萌发条件,教师可在上课前五六天,布置学生在家中按实验示意图的要求做。上课时把这两套装置带到教室里,供观察时使用。教师提倡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一、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不能持久。做实验是他们上生物课最高兴的事了。但有的学生仅仅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而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笔者指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配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涵,拓展实验外延;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打破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如,学习了植物分类之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种自豪感由然而生……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引发了许多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二、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创新氛围,启发创新思维
教学民主是创新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桥梁,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能使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创造性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与自己争辩,对于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即使他的意见是错的,也要在肯定他的勇敢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加以指导。
三、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科学性。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意识和态度,在实验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操作示范,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时要加强检查指导,即时给予帮助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
四、培养多种实验能力,提高创新技能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地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就应牢牢地把握这一有利时机,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初中生物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心率的有关知识之后,从运动能够使心率加快,联想到当自己紧张恐惧时也会心跳加速等等,此时,老师要进行启发性提问:“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到心率呢?可以做哪些测定心率的比较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开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列出许多比较项目。例如,饮食前后的心率比较、不同情绪下的心率比较、烟酒对心率的影响……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再稍加启发:哪些不同状况的人可做心率方面的比较呢?学生在经过交流讨论后,又提出一系列可比较项目,如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性别的人的心率比较等。最后集中列出几个比较项目。而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愿选择一个项目,将其转变为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分工合作进行检测,并分析差异造成的原因,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三)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记录和归纳总结能力。学生经过动手操作与学习,已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一一记录,然而由于学生们平时少观察,他们的记录也存在有不足之处,因此在实验中要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给予指导纠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数据分析等方式推理出一些实验结论,交流表达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变演示实验为课外实验,可以避免演示实验只由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无动手实践的机会等弊端。例如,演示实验——种子的萌发条件,教师可在上课前五六天,布置学生在家中按实验示意图的要求做。上课时把这两套装置带到教室里,供观察时使用。教师提倡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