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晨时里的一场雨把大集催得更赶了,大城县一里长的集市上挤满了花伞,伞尖停停走走,间或有窸窣的杂声,是买卖人在讨价。这里,整条街都是红木,做成各种小物件供人挑选,走很远才能见到一件儿红木家具,可惜摊前寥寥无人,摊主只抄着手看地面的水坑,神情呆滞。倒越是小玩意儿越卖的红火,人们挑拣着选一两件,花不多的钱,乐呵呵地走了。大城到底是红木之乡,无论多不起眼的小摊外后蹲着一个怎样憨厚木讷的乡下人,都可能卖些难得一见的稀罕物,这便是考验买主的眼力了。
刚入了夜,这条街上就稀稀疏疏地有了亮儿,这就是前些时候盛极一时的鬼市的衍生物。这里虽没有纨绔子弟偷了家里值钱的玩意儿来卖,也不见哪个鸡鸣狗盗之徒顺了别人家的宝贝练摊,更已过了掘坟盗墓之辈揣上几件阴间之物来换几个钱的年月,如今的“鬼市”不过是和鬼神出没抢时间罢了。要说它还保留着鬼市的老规矩,那便是买卖不吆喝了。一条街走下来,却不见一个“王婆”,这倒是十分稀奇的。饶是擎着酸麻的胳膊赶了半天路,我也还忍不住买了几件小物件,回去送了朋友,毕竟这样的红木大集还是少见。几桩买卖皆是多看少说,除非我问,否则卖主绝是不理的。赶集的人都习惯了这样的不搭理,倒是自得其乐。若不是秋雨迫人,怕是这集更要散得晚呢。
赶集的习俗是自辈上传下来的,从起初乡下人为了换回些生活品而顶着露水赶路,到眼下喜热闹的人不放过一切热闹的机会,中国人好像对赶大集有种不甘休的架势,形成了某种脱离经济发展实况束缚的仪式,执着地把这种由无数聚集的陌生人拱起的火热场面维系了下来。这是浸进国人骨子里的,不写,不说,不画,却是永远也散不了。
雨声小了,淅淅沥沥地和人嬉闹,偶听一个乡下妇女叹气,不由作了回盗听之徒,闻得她和一个买家私语,这集市怕留不了几时了,隔着几条街有一个集散地,也盖起了小店铺,是给他们备的,或者不久之后他们就要搬进去了。女人倒颇似个哲理家,抠了抠指甲里的黑泥,道:“说来有了铺子也是好的,再不怕这风啊雨的,还有个安身地儿了,但我怎么就舍不得这热热闹闹地赶大集呢?也是怪了,爱受这罪,就图个乐呵儿。”我倒不认为这是妇人之见。
也许有一天,中国就再无集了,人们也不要惺惺惶惶追着夜路赶来了,可流传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民间习俗也亦随着不赶的生活消逝了。即便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宿果,我亦甚感惋惜,对尚未到来的逝去。
刚入了夜,这条街上就稀稀疏疏地有了亮儿,这就是前些时候盛极一时的鬼市的衍生物。这里虽没有纨绔子弟偷了家里值钱的玩意儿来卖,也不见哪个鸡鸣狗盗之徒顺了别人家的宝贝练摊,更已过了掘坟盗墓之辈揣上几件阴间之物来换几个钱的年月,如今的“鬼市”不过是和鬼神出没抢时间罢了。要说它还保留着鬼市的老规矩,那便是买卖不吆喝了。一条街走下来,却不见一个“王婆”,这倒是十分稀奇的。饶是擎着酸麻的胳膊赶了半天路,我也还忍不住买了几件小物件,回去送了朋友,毕竟这样的红木大集还是少见。几桩买卖皆是多看少说,除非我问,否则卖主绝是不理的。赶集的人都习惯了这样的不搭理,倒是自得其乐。若不是秋雨迫人,怕是这集更要散得晚呢。
赶集的习俗是自辈上传下来的,从起初乡下人为了换回些生活品而顶着露水赶路,到眼下喜热闹的人不放过一切热闹的机会,中国人好像对赶大集有种不甘休的架势,形成了某种脱离经济发展实况束缚的仪式,执着地把这种由无数聚集的陌生人拱起的火热场面维系了下来。这是浸进国人骨子里的,不写,不说,不画,却是永远也散不了。
雨声小了,淅淅沥沥地和人嬉闹,偶听一个乡下妇女叹气,不由作了回盗听之徒,闻得她和一个买家私语,这集市怕留不了几时了,隔着几条街有一个集散地,也盖起了小店铺,是给他们备的,或者不久之后他们就要搬进去了。女人倒颇似个哲理家,抠了抠指甲里的黑泥,道:“说来有了铺子也是好的,再不怕这风啊雨的,还有个安身地儿了,但我怎么就舍不得这热热闹闹地赶大集呢?也是怪了,爱受这罪,就图个乐呵儿。”我倒不认为这是妇人之见。
也许有一天,中国就再无集了,人们也不要惺惺惶惶追着夜路赶来了,可流传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民间习俗也亦随着不赶的生活消逝了。即便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宿果,我亦甚感惋惜,对尚未到来的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