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食品价格上涨缘于农产品供求变化,没有短期解决之道
目前世界食品价格上涨缘于供求关系的新变化。需求方面,人均收入逐步提高,城市化与生物燃料补贴等使农产品需求不断扩大;供给方面,生产率增长缓慢、存货偏低、气候变化等带来供给不足。这一供求关系变化导致了近期世界农业格局失衡与农产品价格飞涨。
统计显示,自2000年以来,小麦价格上涨逾3倍,棉花与大米价格上涨逾2倍;即使考虑到美元贬值的影响,价格上涨仍很显著。2008年1月,中国CPI同比增长7.1%,创11年来最高水平;2005年与2006年两年间,食品价格上涨占总体CPI不足一半,但2007年这一影响却高达85%。
世界各地农产品的高价格近期不会下降。我们的分析显示,谷类与肉制品价格仍会很高,虽然目前的峰值不会持续很久,但大米、小麦、玉米价格2015年较2006年将上涨20%,牛肉、猪肉与家禽产品的价格预计也将在未来十年上涨10%。
——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变带来食品价格上涨。
第一,食品总需求逐渐增加。今天的世界农业体系很大程度上是需求驱动的。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人们收入逐步提高,农产品需求也将逐步增加,尤其是高价值产品。预计到2015年,世界谷物类需求将增加20%,到2050年,亚太区的谷物需求量将增加三分之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将增加3倍。而中国由于动物饲养,谷物需求也会翻一番。2050年,大米、玉米类谷物的人均消费量将分别下降18%和35%,与此同时,肉制品需求异常旺盛,尤其是家禽和牛肉。预计到21世纪中期,家禽类肉制品的人均需求量将增加三倍,牛肉将增加两倍以上,奶制品也会持续增加。
第二,能源价格与生物燃料推广扩大了农产品需求。与2005年相比,2020年玉米与油籽价格由于生物燃料的推广将提高26%与18%。而生物燃料对能源的可替代效应,使农产品价格与能源价格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因此,能源价格不稳定可能会引致食品价格更加剧烈的波动。
目前,很多国家都在期待第二代生物燃料科技的出现,谋求向第二代能源的跨越。第二代生物燃料科技能缓解生物燃料与食品对粮食的竞争,但其应用仍有待时日。为保障食品供给,中国仅适度采纳了生物能源发展计划。而未来,利用非粮食原料、废弃物以及非可耕种土地来获得乙醇燃料将成为可持续的战略选择。
第三,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世界水资源日益匮乏,需求却逐渐增大,已经威胁到粮食生产用水。农业正在与工业、日用、环境保护等争夺有限的水资源。在干旱地区,水资源已从灌溉逐渐转向其他用途。地下水逐渐减少,生态水污染加重,新的水资源的开发成本也越来越高,水资源的需求却依然在增加。
要解决粮食用水短缺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其一,兴建基础设施以提高灌溉用水的供给;其二,节约用水,通过水资源管理与政策改进提高现有用水系统的效率;其三,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单位耕地上单位用水的作物产量。必须从技术、管理与制度层面共同改进灌溉系统。
第四,气候影响农产品生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很大不确定性,但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逐渐一致认为,全球农业产量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减少,发展中国家将经历最为严重的生产损失和不断扩大的食品短缺。为适应气候变化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能够减少气候的负面影响。
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可行的缓冲策略,而以下三个方面仍需注意:首先,在“后京都协定”时期,需对国际环保责任进行新一轮更加全面的谈判;其次,应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规则的制定,目前发展中国家采取禁止砍伐与提高土壤碳积累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量,还未得到承认;其三,改变运营规则。大多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与小林户都面临过高的交易费用。土壤中吸收的碳将与粮食生长产生竞争,进而导致食品供应短缺与粮价上涨。
第五,农产品生产率增速缓慢影响供给。全球农产品生产反应缓慢,无法满足需求的高速增长。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仅为1.3%,中国为2%。2000年到2006年间,谷物类供给增长仅8%。
提高农产品产量需依赖科技进步,但由于耕地与水资源的紧张以及大多数国家近年来对农业创新投资的忽视,供给对高价格的敏感性被削弱。即使在农产品价格飙涨的今天,很多农产品产量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其增速依然缓慢。事实上,全球公共农业研发费用的增速在放缓,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中国、巴西、印度的带领下,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承担更多的公共农业研发支出,然而,投资量仍然不够,仍需依靠发达国家的科技外溢。
——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与小农户。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尽相同。净出口国家将得益于贸易条件的改善,而净进口国家,如印度、埃及,必须在满足国内食品需求与提高补贴以使国内消费者免遭高价冲击之间艰难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却是谷物的净进口国,并且额度还在不断攀升。
受食品价格上涨冲击最大的人群是贫困群体。极少数食品净卖者可得益于粮价上涨,但大部分贫困家庭作为净买者不可避免受到负面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将加剧贫困群体不平衡的饮食结构,使其短期甚至长期健康受到威胁。贫困群体需花费50%到60%的收入维持生存,而对于人均日开支1美元的五口之家来说,食品价格上涨50%就意味着每天5美元的预算至少缩水30%,而能源价格的上涨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小农户试图借高价值食品的机会获得收益,但很多因素都构成了障碍。例如,市场进入壁垒较高,其距离中心市场较远,缺乏组织以及信息不透明,食品加工商与零售商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要求提高等。各地区与大洲之间的农产品系统整合日益受到跨国公司影响,2004年到2006年间,十大食品零售商的销售量增长40%以上,而食品加工商与生产商的销售增量分别只有13%和10%。在许多国家,小农户与农产品连锁厂商之间的规模差距也日益明显。对此,需要制定新形式的合约,建立新的合作方式,以克服小农分散经营的弱点。
——应对全球农产品供需关系变化的策略。
目前世界农业处境并不乐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中低收入国家农村地区的长期贫困,高食品价格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全球性合作缺乏等。由此,需建立一套新型的合作与调节机制,这需要美国、欧洲、中国、印度、巴西、联合国等有关机构、基金会以及私人企业和全球性研究机构都参与其中,共同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讨论,而中国在这四个问题上都可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发达国家减少贸易壁垒与农业补贴,以应对价格变化;停止对生物燃料生产的补贴;各国更多进行自由贸易,共同分担食品短缺的风险与机遇。
第二,发展中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市场制度,减少政府干预,保持贸易自由。
第三,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与各研究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对价格上涨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帮助贫困群体应对食品短缺、粮价上涨,提供包括食品救济、转移支付以及专门针对贫困群体尤其是儿童的营养计划。
作者乔驰·冯·布朗(Joachim von Braun)为华盛顿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所长。本文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论文,并经作者授权
目前世界食品价格上涨缘于供求关系的新变化。需求方面,人均收入逐步提高,城市化与生物燃料补贴等使农产品需求不断扩大;供给方面,生产率增长缓慢、存货偏低、气候变化等带来供给不足。这一供求关系变化导致了近期世界农业格局失衡与农产品价格飞涨。
统计显示,自2000年以来,小麦价格上涨逾3倍,棉花与大米价格上涨逾2倍;即使考虑到美元贬值的影响,价格上涨仍很显著。2008年1月,中国CPI同比增长7.1%,创11年来最高水平;2005年与2006年两年间,食品价格上涨占总体CPI不足一半,但2007年这一影响却高达85%。
世界各地农产品的高价格近期不会下降。我们的分析显示,谷类与肉制品价格仍会很高,虽然目前的峰值不会持续很久,但大米、小麦、玉米价格2015年较2006年将上涨20%,牛肉、猪肉与家禽产品的价格预计也将在未来十年上涨10%。
——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变带来食品价格上涨。
第一,食品总需求逐渐增加。今天的世界农业体系很大程度上是需求驱动的。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人们收入逐步提高,农产品需求也将逐步增加,尤其是高价值产品。预计到2015年,世界谷物类需求将增加20%,到2050年,亚太区的谷物需求量将增加三分之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将增加3倍。而中国由于动物饲养,谷物需求也会翻一番。2050年,大米、玉米类谷物的人均消费量将分别下降18%和35%,与此同时,肉制品需求异常旺盛,尤其是家禽和牛肉。预计到21世纪中期,家禽类肉制品的人均需求量将增加三倍,牛肉将增加两倍以上,奶制品也会持续增加。
第二,能源价格与生物燃料推广扩大了农产品需求。与2005年相比,2020年玉米与油籽价格由于生物燃料的推广将提高26%与18%。而生物燃料对能源的可替代效应,使农产品价格与能源价格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因此,能源价格不稳定可能会引致食品价格更加剧烈的波动。
目前,很多国家都在期待第二代生物燃料科技的出现,谋求向第二代能源的跨越。第二代生物燃料科技能缓解生物燃料与食品对粮食的竞争,但其应用仍有待时日。为保障食品供给,中国仅适度采纳了生物能源发展计划。而未来,利用非粮食原料、废弃物以及非可耕种土地来获得乙醇燃料将成为可持续的战略选择。
第三,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世界水资源日益匮乏,需求却逐渐增大,已经威胁到粮食生产用水。农业正在与工业、日用、环境保护等争夺有限的水资源。在干旱地区,水资源已从灌溉逐渐转向其他用途。地下水逐渐减少,生态水污染加重,新的水资源的开发成本也越来越高,水资源的需求却依然在增加。
要解决粮食用水短缺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其一,兴建基础设施以提高灌溉用水的供给;其二,节约用水,通过水资源管理与政策改进提高现有用水系统的效率;其三,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单位耕地上单位用水的作物产量。必须从技术、管理与制度层面共同改进灌溉系统。
第四,气候影响农产品生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很大不确定性,但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逐渐一致认为,全球农业产量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减少,发展中国家将经历最为严重的生产损失和不断扩大的食品短缺。为适应气候变化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能够减少气候的负面影响。
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可行的缓冲策略,而以下三个方面仍需注意:首先,在“后京都协定”时期,需对国际环保责任进行新一轮更加全面的谈判;其次,应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规则的制定,目前发展中国家采取禁止砍伐与提高土壤碳积累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量,还未得到承认;其三,改变运营规则。大多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与小林户都面临过高的交易费用。土壤中吸收的碳将与粮食生长产生竞争,进而导致食品供应短缺与粮价上涨。
第五,农产品生产率增速缓慢影响供给。全球农产品生产反应缓慢,无法满足需求的高速增长。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仅为1.3%,中国为2%。2000年到2006年间,谷物类供给增长仅8%。
提高农产品产量需依赖科技进步,但由于耕地与水资源的紧张以及大多数国家近年来对农业创新投资的忽视,供给对高价格的敏感性被削弱。即使在农产品价格飙涨的今天,很多农产品产量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其增速依然缓慢。事实上,全球公共农业研发费用的增速在放缓,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中国、巴西、印度的带领下,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承担更多的公共农业研发支出,然而,投资量仍然不够,仍需依靠发达国家的科技外溢。
——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与小农户。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尽相同。净出口国家将得益于贸易条件的改善,而净进口国家,如印度、埃及,必须在满足国内食品需求与提高补贴以使国内消费者免遭高价冲击之间艰难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却是谷物的净进口国,并且额度还在不断攀升。
受食品价格上涨冲击最大的人群是贫困群体。极少数食品净卖者可得益于粮价上涨,但大部分贫困家庭作为净买者不可避免受到负面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将加剧贫困群体不平衡的饮食结构,使其短期甚至长期健康受到威胁。贫困群体需花费50%到60%的收入维持生存,而对于人均日开支1美元的五口之家来说,食品价格上涨50%就意味着每天5美元的预算至少缩水30%,而能源价格的上涨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小农户试图借高价值食品的机会获得收益,但很多因素都构成了障碍。例如,市场进入壁垒较高,其距离中心市场较远,缺乏组织以及信息不透明,食品加工商与零售商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要求提高等。各地区与大洲之间的农产品系统整合日益受到跨国公司影响,2004年到2006年间,十大食品零售商的销售量增长40%以上,而食品加工商与生产商的销售增量分别只有13%和10%。在许多国家,小农户与农产品连锁厂商之间的规模差距也日益明显。对此,需要制定新形式的合约,建立新的合作方式,以克服小农分散经营的弱点。
——应对全球农产品供需关系变化的策略。
目前世界农业处境并不乐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中低收入国家农村地区的长期贫困,高食品价格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全球性合作缺乏等。由此,需建立一套新型的合作与调节机制,这需要美国、欧洲、中国、印度、巴西、联合国等有关机构、基金会以及私人企业和全球性研究机构都参与其中,共同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讨论,而中国在这四个问题上都可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发达国家减少贸易壁垒与农业补贴,以应对价格变化;停止对生物燃料生产的补贴;各国更多进行自由贸易,共同分担食品短缺的风险与机遇。
第二,发展中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市场制度,减少政府干预,保持贸易自由。
第三,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与各研究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对价格上涨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帮助贫困群体应对食品短缺、粮价上涨,提供包括食品救济、转移支付以及专门针对贫困群体尤其是儿童的营养计划。
作者乔驰·冯·布朗(Joachim von Braun)为华盛顿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所长。本文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论文,并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