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回放]在大班故事教学《可爱的小兔》中,教师A变过去。的“完整讲述”为看图讲述与设问相结合: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于频繁提问,故事的完整性、连续性与生动性被破坏,幼儿倾听的欲望与想知结果的渴望也因一次次的提问而中断,并渐渐丧失倾听的兴致,对问题的回答也是敷衍了事。
[镜头点评]教师A之所以选择问答式的故事讲述方法,是因为该教学方法源自专家的教学活动。但上述镜头表明,该教学方法并没有被幼儿所接纳和喜爱。
传统的“完整讲述”故事法通常分为两次完整讲述:一是教师完整清讲(不借助辅助材料或设备)。通过教师的完整讲述,幼儿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的完整、生动和有趣,进而产生喜爱之情。二是教师借助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再次完整讲述。即把故事讲述与相应的故事情境有机融合,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产生身临其境感。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传统,但非常符合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需要。因为故事的进展和结局是幼儿关注的焦点,而一次短暂的完整讲述就可以使幼儿自然获悉。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机械、没有新鲜可言,却能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完整性、艺术性(语言的丰富和优美)与趣味性,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萌发和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最大化地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
[镜头回放]在大班散文诗教学《落叶》中,教师B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了多个画面并以课件形式呈现:叶子飘落在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等。活动中,教师B让幼儿说说散文诗里说了些什么、叶子都落在哪些地方。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课件。由于课件是按照诗歌顺序排列的,致使教师B难以随意抽取所需的画面。当教师B引导幼儿完整朗诵诗歌时,由于屏幕只能逐一出现画面。致使诗歌朗诵时断时续,幼儿也因此降低了朗诵的积极性。
[镜头点评]目前不少教师喜欢采用多媒体课件,他们认为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富有新颖性。但也不能因之而否定传统的图片教学方法,因为传统的图片教学方法非常实用:一是操作简便、省时:二是可根据需要随意翻阅,不受操作程序限制,即可逐一出示又可全部出示;三是教师可一边翻阅图片一边与幼儿交流,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我不否定课件的好处。但要考虑怎么“用”对幼儿的学更有帮助、更具有支持性。客观地说,图片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各有利弊,关键在于合理运用。就该教学活动而言,如果将两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将更有利于幼儿的感受与表达。比如,活动伊始的欣赏环节、学习中的再次欣赏环节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在听、看、赏中深刻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而幼儿在回忆、表达记忆最深刻的诗歌语言时,教师则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并按顺序依次排列,使之完整再现诗歌内容的全部画面。
[镜头回放]在大班诗歌教学《家》中,教师C以接待客人的情境表演游戏引入活动,让幼儿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接待来访客人。由于幼儿缺乏接待客人与做客的丰富经验,“主人”与“客人”都显得拘谨、尴尬,缺乏浓浓的亲情。表演完毕,教师C深情地朗诵诗歌《家》……给人最直接的感觉是:前、后环节的情境和气氛很不和谐。似乎互不关联。
[镜头点评]这个“别扭”的开头,让我想起了传统教学中常用的“谈话”法。“谈话”法虽没有丰富的情境与生动的表演那样引人入胜,但“谈话”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能有效唤醒幼儿已有经验,联想熟悉情境,提升与之相应的情绪和情感,最终达到情境交融,为教学主题服务。
就该活动而言,倘若采用传统的“谈话”法也不失其风采。教师C不妨这样和幼儿谈话:小朋友家里来过客人吗?怎么接待客人才能让客人感到开心?……一个有共同经验的话题,必然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它不仅能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
启示:
1.教育需要改革、创新,但改革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育中仍不乏优秀的教学方法,只要用得恰当,依旧是“经典”之法。“创新”教学方法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与别开生面,关键是要适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学方法不在于新与旧、先进与落后或有无“看头”,重要的是适宜。适宜的标准是:不仅满足于“教”的需要,还要满足于“学”的需要。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当“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时,该教学方法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2.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利弊,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有效整合:取其所长、补其所短,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直至结构的最优化。在一个活动中,教学方法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好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学习行为的支持不只是瞬间性的,而应是贯穿学习活动全过程的。
3.教学是一门科学,适宜的教学方法将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并非一定是“好”,要知道是否是“好”。只有放置在实际的教学情景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而幼儿的活动状态是考察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最重要依据。教师不要盲目崇尚专家的教法,要学会理性思考;不要一味追求表面的繁华和花哨的形式,要养成实实在在地做研究的习惯和品质,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教学方法。
[镜头点评]教师A之所以选择问答式的故事讲述方法,是因为该教学方法源自专家的教学活动。但上述镜头表明,该教学方法并没有被幼儿所接纳和喜爱。
传统的“完整讲述”故事法通常分为两次完整讲述:一是教师完整清讲(不借助辅助材料或设备)。通过教师的完整讲述,幼儿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的完整、生动和有趣,进而产生喜爱之情。二是教师借助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再次完整讲述。即把故事讲述与相应的故事情境有机融合,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产生身临其境感。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传统,但非常符合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需要。因为故事的进展和结局是幼儿关注的焦点,而一次短暂的完整讲述就可以使幼儿自然获悉。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机械、没有新鲜可言,却能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完整性、艺术性(语言的丰富和优美)与趣味性,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萌发和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最大化地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
[镜头回放]在大班散文诗教学《落叶》中,教师B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了多个画面并以课件形式呈现:叶子飘落在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等。活动中,教师B让幼儿说说散文诗里说了些什么、叶子都落在哪些地方。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课件。由于课件是按照诗歌顺序排列的,致使教师B难以随意抽取所需的画面。当教师B引导幼儿完整朗诵诗歌时,由于屏幕只能逐一出现画面。致使诗歌朗诵时断时续,幼儿也因此降低了朗诵的积极性。
[镜头点评]目前不少教师喜欢采用多媒体课件,他们认为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富有新颖性。但也不能因之而否定传统的图片教学方法,因为传统的图片教学方法非常实用:一是操作简便、省时:二是可根据需要随意翻阅,不受操作程序限制,即可逐一出示又可全部出示;三是教师可一边翻阅图片一边与幼儿交流,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我不否定课件的好处。但要考虑怎么“用”对幼儿的学更有帮助、更具有支持性。客观地说,图片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各有利弊,关键在于合理运用。就该教学活动而言,如果将两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将更有利于幼儿的感受与表达。比如,活动伊始的欣赏环节、学习中的再次欣赏环节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在听、看、赏中深刻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而幼儿在回忆、表达记忆最深刻的诗歌语言时,教师则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并按顺序依次排列,使之完整再现诗歌内容的全部画面。
[镜头回放]在大班诗歌教学《家》中,教师C以接待客人的情境表演游戏引入活动,让幼儿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接待来访客人。由于幼儿缺乏接待客人与做客的丰富经验,“主人”与“客人”都显得拘谨、尴尬,缺乏浓浓的亲情。表演完毕,教师C深情地朗诵诗歌《家》……给人最直接的感觉是:前、后环节的情境和气氛很不和谐。似乎互不关联。
[镜头点评]这个“别扭”的开头,让我想起了传统教学中常用的“谈话”法。“谈话”法虽没有丰富的情境与生动的表演那样引人入胜,但“谈话”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能有效唤醒幼儿已有经验,联想熟悉情境,提升与之相应的情绪和情感,最终达到情境交融,为教学主题服务。
就该活动而言,倘若采用传统的“谈话”法也不失其风采。教师C不妨这样和幼儿谈话:小朋友家里来过客人吗?怎么接待客人才能让客人感到开心?……一个有共同经验的话题,必然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它不仅能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
启示:
1.教育需要改革、创新,但改革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育中仍不乏优秀的教学方法,只要用得恰当,依旧是“经典”之法。“创新”教学方法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与别开生面,关键是要适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学方法不在于新与旧、先进与落后或有无“看头”,重要的是适宜。适宜的标准是:不仅满足于“教”的需要,还要满足于“学”的需要。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当“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时,该教学方法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2.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利弊,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有效整合:取其所长、补其所短,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直至结构的最优化。在一个活动中,教学方法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好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学习行为的支持不只是瞬间性的,而应是贯穿学习活动全过程的。
3.教学是一门科学,适宜的教学方法将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并非一定是“好”,要知道是否是“好”。只有放置在实际的教学情景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而幼儿的活动状态是考察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最重要依据。教师不要盲目崇尚专家的教法,要学会理性思考;不要一味追求表面的繁华和花哨的形式,要养成实实在在地做研究的习惯和品质,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