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准则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自由、平等、博爱”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于人的本质的设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准则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密切相关。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分别立足于人的本质理论中的共同体、物质生产、人与人的关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归根结底,人的本质取决于人的需要,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共同体物质生产人与人的关系人的需要
  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连接了主体人与客体物,涉及主体对于客体的判断和选择。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并且“人在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评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它们具有‘价值’属性”[1]p406。显然,作为主体的人对于价值起着主导性作用。其中,极其重要的评价尺度就在于“人的需要”。作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观则反映了对于“什么是重要的东西”的认定。从中国哲学上的“义利之辨”到“理欲之辩”再到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具体的价值观总是历史境遇下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映射。由于个人经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千差万别,个人的价值观总是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而总是多元的、复杂的。但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是一定社会所共同追求的价值,是价值观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它自社会中来,反映着特定社会的价值认定;它引领着社会,服务于人的自我实现、人的发展,乃至于国家发展等。可见,价值和价值观都是基于对于人的考察,反映了属人的性质。
  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回答了“人是什么”等问题。它反映了对于人的理解与定义,涉及人对于自我的认识以及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定位,也牵涉到人与人关系的界定,甚至可以影响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之上的社会。可见,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厘清人的本质学说,有助于我们理解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基础及价值目标。因此,考察核心价值观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回溯历史中的价值观并探究其理论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建立在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之上的核心价值观是如何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自由、平等、博爱”与西方文化对于人的理解密不可分
  “自由、平等、博爱”是公认的西方价值观中的核心观念。该观念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有两个重要的源头——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古希腊哲学成就了希腊文化最高智慧的结晶。从哲学的发端看,哲学在希腊文中“是philosophia,即‘热爱’(philo)与‘智慧’(sophia)的合成词,故其本义是‘爱智慧’。在希腊哲人看来,求知是人的天性……在这种不断的探究和追问中获得知识,由此而获得自由”[2]p23。古希腊人摆脱功利、充斥着形而上学式沉思的哲学探索为“自由”埋下了种子。
  此外,在古希腊晚期重要的哲学学派——新斯多葛派(亦称“斯多阿学派”)的哲学视阈中,“逻各斯”(在斯多葛派指“宇宙理性”或“命运”),应无条件地被每个人接受和遵从。由于接受了共同的“理性”,“世界城邦没有阶级、种族和任何等级差别,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公民,是互爱互助的兄弟”[3]p105。因此,应“无视国家法律,无视财富、种族等级、门第,四海之内皆兄弟”[4]p141。罗马帝国坚持斯多葛派信仰,斯多葛派的哲学观可谓影响了罗马法平等观念的形成。
  作为希伯来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代表,基督教精神将“博爱”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基督教特别强调平等:一切灵魂都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面前,无论种族、性别、年龄,人人平等。
  上述精神始终保存在西方的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观念源泉,成为西方文化、物质建设的重要根基。作为直接的表现,这种精神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汇聚成“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引领着西方人民走向现代化国家。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是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准则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核心价值观凝聚了核心价值体系,融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于一身,极大地反映了时代主题、任务和发展方向。其中,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准则与“人”紧密相连,必然涉及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1.爱国:人与共同体密不可分。马克思始终关注着人寓于其中的生存方式——共同体。在费尔巴哈完成了从天国到人间的颠倒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关注到了本身就是颠倒的现实社会,强调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同时,他认为人是共同体的主体,以共同体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客体化这一原则,提出了“人永远是(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等)这一切存在物的本质”[5]p51-52的观点。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与共同体关系:人的本质体现在共同体之中,共同体只不过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因此,另一方面,在真正的共同体之中,人的本质应与共同体是同一的。
  以此,马克思重点批判了资本主义虚假的共同体。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下存在的私有制造成了阶级的对立、压迫与统治:“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6]p132马克思着力批判的虚假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也是造成人的本质异化的重要原因。相对于虚假的共同体,马克思渴望着“真正的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共同体表现为自由人的联合,即“真正实现了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7]p104的社会,其根本立足点是恢复到人的本质、实现摆脱对物的依赖、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从另一个角度看,真正的共同体保证了人的自由与发展。真正的共同体使得人得以控制生产的全过程,从而完成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反映了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与虚幻的共同体相对,真正的共同体是人民民主的,本质在于人民当家作主,反映了人的本质与国家相一致、国家利益是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充当着实现人民幸福的保证,是保障人能够自我实现人的共同体。以“爱国”精神出发,人民会理解、支持体现人民意愿的国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国家的要求相符。可见,“爱国”是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距离“自由人联合体”甚远,这督促人们在现实中奋斗,以实现这一崇高目标。“爱国”有利于促使个人化国家之爱为建设动力,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推动现实的改造。   2.敬业:在物质生产中发挥人的本质力量。除了共同体的作用之外,马克思曾直接指出“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8]p24其中,“怎样生产”即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9]p345可见,在物质生产中才能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设定,最终还原到了现实的、历史的“物质生产”,因为只有从物质生产出发才能理解人的本质在现实中的表现。
  物质生产落于个人,多以劳动表现,“敬业”与职业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敬”在中国文化中,就是要集中注意力、专心于一物,不受外物和思虑的纷扰。敬业即是对待劳动和工作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将自己的身心投身于物质生产中,不为外在干扰与诱惑.这是从个人的内在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正是通过劳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人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使人得以生存下去。另一方面,通过对象性活动,劳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彰显,也就是以劳动的对象化产物彰显人的内在潜能。“敬”是人内心深处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人正是通过心中对劳动的肯定和诉求、尊重和敬畏,才使得自身自觉自愿地投身于劳动当中,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
  3.诚信、友善: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众所周知,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将“人”的概念带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但是,费尔巴哈狭隘的自然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有着巨大的理论缺陷,即仅仅将人视作感性对象,未能以动态的视角把握人的感性活动。这也是马克思真正超越费尔巴哈的地方。不满于作为感性对象、僵死的人,马克思在现实和历史的深处——在社会与实践中寻找到了人的本质真正的归宿:“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p56如前文所述,物质生产是决定人的本质关键,而社会关系则是伴随着物质生产确立的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因此,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物质关系时,加上了限定性的“在其现实性上”。它表明,社会关系是物质生产在现实中直接的产物。因此,社会关系的总和往往表现为人的本质的直接构成。
  “诚信”和“友善”则是针对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的本质的意义以及当下的现实状况所提出的。就现实而言,市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道德滑坡,弄虚作假、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这是资本对于人的操纵与控制,带来了异化的人际关系。这种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显然只能形成异化的类本质,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人的自我实现。针对于此,提倡“诚信”和“友善”的人际关系可以矫正社会发展中扭曲的社会关系,形成健康、友爱、互信的人际关系,从而最终实现真正的人的本质。
  综上所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不同维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握住了形成人的本质的关键节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和现实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核心价值观势必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即为人的发展提供道德支撑、方向性指引、规范性设定。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之上,这保证了核心价值观具有强有力的现实感召力和不竭的内在生命力。
  三、人的本质总是面向现实与未来
  从共同体、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对于人的本质的说明,可以归结为一点——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由于维持生命的需要,人必须投身于物质生产,“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生产”[10]p742。需要是多方面的,包含着生命需要、社会关系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促使人们有动力、有目的地去实现、发掘人的潜能。简言之,“需要”往往位于决定人的本质的首要因素。
  可见,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及个人呼唤的价值观。但是,需要总是变化的,这也决定了人的本质是发展的,因此决不能以静态的视角把握人的本质,而应以动态的角度描绘人的本质:没有给定的、固定的本质,只有面向现实与未来敞开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的本质。这决定了立足于人的本质之上的核心价值观是变化的、发展的。现实亦是如此,出于现实的需要,2015年5月5日,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一份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献。《意见》郑重提出,“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11]。可见,面临当前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也就成了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必然要求。
  综上而言,人的本质不是固定的,而是面向现实与未来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能以僵化的、固定的形式展现,而应依据人的需要、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作出适时调整,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6-05-06.
  责任编辑/陈洪
其他文献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987年10月在北京召开。  岁月不饶人。在主持十二届六中全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邓小平、李先念和陈云三位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党的领导集体必须尽快实现新老交替,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三位老人的脑海里……  陈云约邓小平李先念到家里秘密长谈  十二届六中全会开完不久,几位与陈云、邓小平、李先念共同战斗了几十年的老
期刊
[摘要]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兼具社会发展需求与历史传承的特殊文化形态,它一方面具备了和谐文化的属性与特征,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科学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和文化自身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特色 和
期刊
[摘要]近代中国工人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家的剥削而发起的抗争运动此起彼伏,其中则以上海罢工为典范。在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开展工人运动时,采取了同帮会合作的工作策略,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从相互利用到互相竞争,从携手合作到既斗争又合作。在波澜壮阔的上海工人运动中不同时期共产党人对待帮会势力采取不同策略体现了灵活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共产党不断消解了帮会势力插手工运对工
期刊
[摘 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光荣与梦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谱写了中国人民“追梦”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成功实践,让中国梦想照进中国现实;现阶段按“两学一做”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领导实践“中国梦”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梦 “两学一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回顾和总结中华民族近两百年的“逐梦”历史,我们
期刊
[摘 要] 现场教学是党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使理论教学的说服力逐步深入,教师授课的感染力空前提高,教学效果的掌控力明显增强。然而,由于教学主题缺乏时代特色,带队教师缺乏引领作用,教学评估缺乏量化指标,不少党性教育现场教学流于形式,以致收效甚微。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教师精心设计主题,深入挖掘耕耘,发挥延展效应,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党性
期刊
[摘 要]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各级干部大力宣传婚姻自由政策,结果出现离婚潮,导致贫苦农民的不满。中共随调整政策,宣传婚姻自主,对妇女离婚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引导妇女发展生产,在妇女要求离婚与贫苦农民要求维持婚姻之间寻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关键词] 婚姻自由 婚姻自主 华北抗日根据地 婚姻政策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华北农村地区的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妇女在婚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廉政风险的排查和防控,将廉政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成为当前预防腐败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北京市崇文区于2007年首次通过PDCA循环的“四个环节”,构建起防范“三类风险”的“三道防线”,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三三四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并贯彻执行,不仅是深化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期刊
[摘要]七千人大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会议之一。会议从文件的起草发布,到广大党员自我检讨,开展自上而下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健全与发展民主集中制等方面都深刻体现了党对民主精神的探索与发扬。  [关键词]七千人大会党内民主发扬局限  七千人大会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克服经济困难,总结经验教训,于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大会不仅在贯彻
期刊
[摘 要] 政治生态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宏观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的十三年,通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定、调整与各根据地人民相关的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抗战积极性,形成了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党群关系,营造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和谐政治生态
期刊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95周年之际,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撰著的《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第二卷(1949-1978),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是我省向党的生日的隆重献礼。  江西党史二卷是省委交给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科研任务。省委党史研究室从2006年开始启动,集全室力量,积十年之功,广搜博览,精雕细琢,最终写成这部洋洋75万字的史著。全书记述1949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成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