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形势下的军校教学改革,经验很多,教训不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仅仅站在教学的立场谋划教学改革,往往看不出问题的本质,难以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迫切需要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这就是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多从课程的角度来审视。
一、站在课程的立场反思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军校的教学改革探索一直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一方面,广大教员对于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现状表示不满,希望通过一点一点的改革行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员们不断地发现,局部的教学改革并不能够对军校的整体状态带来大的改观,反而加重了教员和学员负担。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军校的教学改革大多是从单项、单科改革开始的。虽然单项、单科教学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取得了进展,但由于缺乏整体结构上的规划,它们的成效十分有限,无法带动整体教学状态上的好转,特别是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时间一长,甚至连单项改革也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各个单项改革单科独进,难以协调,以至于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总量,甚至不断地滑向“难繁偏旧”,许多教员和学员都感到不堪重负。
针对单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把教学改革从整体上加以考虑,才有可能促进教学状态的根本好转,于是在80年代后半期纷纷提出整体性教学改革的话题。应当说,这时候已经开始触及许多教学实践问题的核心——“教什么”或“学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或“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但由于广大军校教员长期以来没有课程的权利和意识,不可能也不太愿意去动课程,只能把教学改革限定在“怎么教”范围内,整体性教学改革始终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无法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由于课程权利的缺乏和课程意识的淡薄,整体性教学改革后来却转向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向了教员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员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表现反而不大关注。
比如听课、评课,我们往往侧重于教员的仪态仪表、怎么设计教案、怎么复习、怎么导入课文、怎么讲解新知识、怎么板书、怎么提问、怎么布置作业、怎么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怎么把握教学节奏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学员。他们怎么感受、怎么反应、怎么学习、怎么思考、怎么发展和怎么成长,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今天,我们的教学观摩课、评比课等,都十分注重形式化的设计,按照预定的目标、预定的进度、预定的环节、预定的方式和预定的时限来展开,甚至提什么问题和由谁来回答等都预先规定好,甚至把这些本来属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作为某一节课所必须体现的具体指标。结果,一节课的整个教学活动非常紧凑,极具观赏性,却恰恰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现实——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具体的、不确定的,是动态生成的,需要在教學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我们可以预测它,却无法预先规定它。教员的教学智慧,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做出即时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员现实的学习状态、学员困惑、疑问和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长点。教员和学员在相互激发下,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身获得进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所以,脱离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法的改革,最终演变为教师基本功的表演,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它应有教育意义。
军校教学改革探索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许多重大的教学问题,往往都牵涉到课程问题。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
二、课程意识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课程改革,在自发地对课程改革提出要求。一是当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实际的操作层面时,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就开始发生变化,大量适应现行课程框架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开始显得对新课程很不适应,急需要相应的教学改革作为支撑。反过来,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也将对新课程起到支持和促进、丰富与完善甚至超载的作用。两者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那么,什么是课程意识呢?简单地讲,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如站在教学的立场看,有些教学改革成果是很有效的,表现出较强的教学意识。但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看,这些改革成果恐怕就有问题了,因为我们不能确定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本身是否有必要、是否合理。这的确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学员学习军事知识,必须确定学习这些军事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学员不只需要学军事技能和知识,还要学习很多将来胜任本职工作的东西,我们必须确定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学员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学员不只需要学习,还需要运动、需要娱乐、需要休息、需要睡眠等等,这都是需要时间保证的。我们所实现的教学改革目标,很要以是以牺牲学员其他学习时间、活动兴趣乃至休息睡眠时间为代价的,很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就需要认真分析和充分论证了。当我们这样看问题时,就表现出较强的课程意识。
课程改革涉及更为根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定位、结构设计、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以及评价、考试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从理论研究上来看,必须突破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局限,要增加课程论的话语方式。在课程论的话语体系中,课程是一个大概念,它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教学是课程实施的的一个环节。对于课程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教学改革或者教材改革是很难完成的,应该从更大范围的课程改革入手才有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三、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的区别
大致说来,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所关注的重点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区别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看待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意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目标,然后通过种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而课程意识则更为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如果这个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即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同样,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如果是不恰当的或者不具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反教育的,那么即使这个教学目标实现了,也是低效的或者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例如用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得出或记住正确的知识结论以及公开课教学中的“表演”和“造假”等现象,就很值得从课程的立场上去进行反思。
第二,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要恰到好处,要和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联系起来,这项活动要恰如其分地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与学生的其他各项活动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否则,就会挤占学员的其他学习时间甚至应有的娱乐、运动、休息和睡眠时间,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
第三,在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性更为关注掌握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特别是考试分数的获得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相反,后者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
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来看,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首先并不是教得越多或者学得越多越好,而在于它能否促使学校活动的结构化安排变得更加合理,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所以,要加强与学员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军事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作者单位:国防信息学院训练部教务处)
一、站在课程的立场反思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军校的教学改革探索一直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一方面,广大教员对于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现状表示不满,希望通过一点一点的改革行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员们不断地发现,局部的教学改革并不能够对军校的整体状态带来大的改观,反而加重了教员和学员负担。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军校的教学改革大多是从单项、单科改革开始的。虽然单项、单科教学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取得了进展,但由于缺乏整体结构上的规划,它们的成效十分有限,无法带动整体教学状态上的好转,特别是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时间一长,甚至连单项改革也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各个单项改革单科独进,难以协调,以至于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总量,甚至不断地滑向“难繁偏旧”,许多教员和学员都感到不堪重负。
针对单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把教学改革从整体上加以考虑,才有可能促进教学状态的根本好转,于是在80年代后半期纷纷提出整体性教学改革的话题。应当说,这时候已经开始触及许多教学实践问题的核心——“教什么”或“学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或“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但由于广大军校教员长期以来没有课程的权利和意识,不可能也不太愿意去动课程,只能把教学改革限定在“怎么教”范围内,整体性教学改革始终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无法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由于课程权利的缺乏和课程意识的淡薄,整体性教学改革后来却转向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向了教员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员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表现反而不大关注。
比如听课、评课,我们往往侧重于教员的仪态仪表、怎么设计教案、怎么复习、怎么导入课文、怎么讲解新知识、怎么板书、怎么提问、怎么布置作业、怎么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怎么把握教学节奏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学员。他们怎么感受、怎么反应、怎么学习、怎么思考、怎么发展和怎么成长,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今天,我们的教学观摩课、评比课等,都十分注重形式化的设计,按照预定的目标、预定的进度、预定的环节、预定的方式和预定的时限来展开,甚至提什么问题和由谁来回答等都预先规定好,甚至把这些本来属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作为某一节课所必须体现的具体指标。结果,一节课的整个教学活动非常紧凑,极具观赏性,却恰恰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现实——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具体的、不确定的,是动态生成的,需要在教學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我们可以预测它,却无法预先规定它。教员的教学智慧,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做出即时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员现实的学习状态、学员困惑、疑问和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长点。教员和学员在相互激发下,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身获得进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所以,脱离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法的改革,最终演变为教师基本功的表演,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它应有教育意义。
军校教学改革探索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许多重大的教学问题,往往都牵涉到课程问题。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
二、课程意识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课程改革,在自发地对课程改革提出要求。一是当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实际的操作层面时,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就开始发生变化,大量适应现行课程框架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开始显得对新课程很不适应,急需要相应的教学改革作为支撑。反过来,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也将对新课程起到支持和促进、丰富与完善甚至超载的作用。两者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那么,什么是课程意识呢?简单地讲,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如站在教学的立场看,有些教学改革成果是很有效的,表现出较强的教学意识。但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看,这些改革成果恐怕就有问题了,因为我们不能确定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本身是否有必要、是否合理。这的确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学员学习军事知识,必须确定学习这些军事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学员不只需要学军事技能和知识,还要学习很多将来胜任本职工作的东西,我们必须确定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学员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学员不只需要学习,还需要运动、需要娱乐、需要休息、需要睡眠等等,这都是需要时间保证的。我们所实现的教学改革目标,很要以是以牺牲学员其他学习时间、活动兴趣乃至休息睡眠时间为代价的,很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就需要认真分析和充分论证了。当我们这样看问题时,就表现出较强的课程意识。
课程改革涉及更为根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定位、结构设计、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以及评价、考试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从理论研究上来看,必须突破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局限,要增加课程论的话语方式。在课程论的话语体系中,课程是一个大概念,它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教学是课程实施的的一个环节。对于课程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教学改革或者教材改革是很难完成的,应该从更大范围的课程改革入手才有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三、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的区别
大致说来,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所关注的重点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区别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看待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意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目标,然后通过种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而课程意识则更为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如果这个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即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同样,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如果是不恰当的或者不具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反教育的,那么即使这个教学目标实现了,也是低效的或者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例如用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得出或记住正确的知识结论以及公开课教学中的“表演”和“造假”等现象,就很值得从课程的立场上去进行反思。
第二,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要恰到好处,要和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联系起来,这项活动要恰如其分地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与学生的其他各项活动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否则,就会挤占学员的其他学习时间甚至应有的娱乐、运动、休息和睡眠时间,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
第三,在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性更为关注掌握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特别是考试分数的获得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相反,后者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
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来看,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首先并不是教得越多或者学得越多越好,而在于它能否促使学校活动的结构化安排变得更加合理,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所以,要加强与学员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军事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作者单位:国防信息学院训练部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