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不断繁衍奋斗的成果。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研究工作,是为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肯定,在当前多元化的世界大融合背景下,让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道路铺好基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推进予以强大的精神支持。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教育
1 中华优秀文化进高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弘扬传统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底蕴、传承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文育人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能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推进。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相融合,全面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机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促进以文育人战略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发展。
2 中华优秀文化进高校的主要路径
2.1 融入思政第一课堂,正面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该门课程是当前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后简称“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是响应党中央方针政策的需要,是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政治素质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
“基础”课在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学年开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渗透的主要思想阵地。在课程教材内容中有不少融入和契合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很好地借助课堂上思政老师的讲解,达到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时,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可以融入古往今来很多的爱国典故,可以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在百家争鸣的盛景中涌现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伟大思想巨匠;伟大创造精神可以向学生讲解从四大发明到屠呦呦青蒿素的伟大科技成果,和学生共同品鉴赏析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作品的无穷魅力;伟大工程可以介绍“千年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筑过程。在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以用商鞅变法时悬赏移木的故事讲授诚信的力量,激发学生文化自信,自觉担当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第五章崇德向善时,可以围绕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以人为本,引申出在现代生活中明大德、讲公德、注重职业道德、培育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内容,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思政第一课堂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养分,深入挖掘就能获得取之不盡的教学素材。
2.2 融入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侧面领会中华传统文化要义
离开第一课堂的理论讲授,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义,课堂外的第二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力挖掘在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即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也是第一课堂的生动延续和拓展。
高校根据各自建校特点和优势资源,可以开发思政教育实践平台。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依托全校优势资源,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基础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在第一课堂之外,通过平台上多个板块的网络教学,如经典阅读、红色影院、专家讲坛、网游圣地、师生互动等板块设计,通过阅读文章、观看视频等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丰富内涵和文化要义,实践教学与第一课堂相互配合,整体设计到教学环节和考核考评系统,同时达到了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
2.3 融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高校针对在校学生的具体特点,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搭建诵读平台,推动诵读制度化;选拔学生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队,深入各院系及群众文化场所解读经典;组织在校学生参观文明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并围绕活动开展相关文化课题研究、制作相关视频等,使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配合本地区开展传统文化振兴工程,培育学生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程,将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请进校园,让大学生了解、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不断创新形式,推陈出新,利用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熏陶,让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传承。
3 中华优秀文化进高校的机制创新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工作作出了明确详细的指示,从顶层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了国家战略发展之中,具有深远意义。新形势下,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落地,要依托机制创新,在学校党委的研究领导下,科学筹划、精密布局,加强师资和学科建设,形成有效抓手。
首先,构建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机制创新,需要领导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与大力引领。建设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应当专门成立领导小组,集合全校人才资源开展研究,做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顶层设计规划,并进一步完善推进方案的细化,确保方案能够顺利实施,执行到位。高校领导机制的创新,有助于调动各种优势因素,切实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主导权,确保方案落实落细。
其次,设计有活力的激励机制。创新的核心在思维,关键在人才。要做到机制创新,关键在于激发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激发教师积极性方面,可以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做得好的教师设立奖励,突出贡献、获得表彰、参与重大竞赛获奖等作为奖励条件融入教师职称评审、晋升考核、评优评先之中。
第三,形成整合力的保障机制。广泛发动校内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策划,在物质层面提供科研经费、教学设施等保障;在制度层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为积极献力的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免除兼课行政教师的教学、科研后顾之忧;充分考虑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利用好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在微信、微博上组织开展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宣传,让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把校内优势资源集中整合,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工作发挥出最大效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独树一帜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文化命脉,为育人事业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大学生教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现实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焕发恒久魅力,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坤.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政课拓展式学习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6):51-52.
[2] 陶杰.论文化自信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关键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46-47.
[3] 张九童,张金福.高校思想政治课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省思、应然优势、话语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40-42.
[4] 靳浩辉.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重视域——时代价值、现状审视与实践路径[J]教育探索.2017年第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教育
1 中华优秀文化进高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弘扬传统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底蕴、传承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文育人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能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推进。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相融合,全面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机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促进以文育人战略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发展。
2 中华优秀文化进高校的主要路径
2.1 融入思政第一课堂,正面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该门课程是当前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后简称“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是响应党中央方针政策的需要,是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政治素质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
“基础”课在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学年开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渗透的主要思想阵地。在课程教材内容中有不少融入和契合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很好地借助课堂上思政老师的讲解,达到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时,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可以融入古往今来很多的爱国典故,可以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在百家争鸣的盛景中涌现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伟大思想巨匠;伟大创造精神可以向学生讲解从四大发明到屠呦呦青蒿素的伟大科技成果,和学生共同品鉴赏析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作品的无穷魅力;伟大工程可以介绍“千年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筑过程。在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以用商鞅变法时悬赏移木的故事讲授诚信的力量,激发学生文化自信,自觉担当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第五章崇德向善时,可以围绕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以人为本,引申出在现代生活中明大德、讲公德、注重职业道德、培育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内容,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思政第一课堂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养分,深入挖掘就能获得取之不盡的教学素材。
2.2 融入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侧面领会中华传统文化要义
离开第一课堂的理论讲授,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义,课堂外的第二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力挖掘在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即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也是第一课堂的生动延续和拓展。
高校根据各自建校特点和优势资源,可以开发思政教育实践平台。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依托全校优势资源,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基础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在第一课堂之外,通过平台上多个板块的网络教学,如经典阅读、红色影院、专家讲坛、网游圣地、师生互动等板块设计,通过阅读文章、观看视频等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丰富内涵和文化要义,实践教学与第一课堂相互配合,整体设计到教学环节和考核考评系统,同时达到了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
2.3 融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高校针对在校学生的具体特点,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搭建诵读平台,推动诵读制度化;选拔学生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队,深入各院系及群众文化场所解读经典;组织在校学生参观文明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并围绕活动开展相关文化课题研究、制作相关视频等,使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配合本地区开展传统文化振兴工程,培育学生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程,将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请进校园,让大学生了解、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不断创新形式,推陈出新,利用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熏陶,让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传承。
3 中华优秀文化进高校的机制创新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工作作出了明确详细的指示,从顶层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了国家战略发展之中,具有深远意义。新形势下,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落地,要依托机制创新,在学校党委的研究领导下,科学筹划、精密布局,加强师资和学科建设,形成有效抓手。
首先,构建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机制创新,需要领导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与大力引领。建设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应当专门成立领导小组,集合全校人才资源开展研究,做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顶层设计规划,并进一步完善推进方案的细化,确保方案能够顺利实施,执行到位。高校领导机制的创新,有助于调动各种优势因素,切实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主导权,确保方案落实落细。
其次,设计有活力的激励机制。创新的核心在思维,关键在人才。要做到机制创新,关键在于激发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激发教师积极性方面,可以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做得好的教师设立奖励,突出贡献、获得表彰、参与重大竞赛获奖等作为奖励条件融入教师职称评审、晋升考核、评优评先之中。
第三,形成整合力的保障机制。广泛发动校内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策划,在物质层面提供科研经费、教学设施等保障;在制度层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为积极献力的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免除兼课行政教师的教学、科研后顾之忧;充分考虑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利用好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在微信、微博上组织开展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宣传,让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把校内优势资源集中整合,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工作发挥出最大效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独树一帜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文化命脉,为育人事业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大学生教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现实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焕发恒久魅力,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坤.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政课拓展式学习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6):51-52.
[2] 陶杰.论文化自信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关键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46-47.
[3] 张九童,张金福.高校思想政治课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省思、应然优势、话语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40-42.
[4] 靳浩辉.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重视域——时代价值、现状审视与实践路径[J]教育探索.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