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捷《天山牧歌》中的少数民族家庭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1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捷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曾任新华通讯社西北总社采访部主任和新疆分社社长。他的代表作包括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和长诗《复仇的火焰》等。其中,最能体现其诗艺的作品集《天山牧歌》于1956年出版,其主要意图,是用抒情的方式传达上世纪50年代西域各民族家庭与部落生活的巨大变迁。就在同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讲话。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宏观语境之下,《论十大关系》尤其强调了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
  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建设社会主义”和“团结各民族”这两大目标,在1956年前后的中国具有一致性。明确这一点,就能明确闻捷围绕少数民族家庭生活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抒情创作所具有的政治诉求。闻捷的抒情诗其实是在少数民族传统家庭生活和现代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情感认同的艺术纽带。
  《天山牧歌》细致刻画了西部少数民族人民在劳动建设和家庭生活中流露出的自然情感。在通过诗歌反映各民族具体生活时,《天山牧歌》总是紧紧把握住“幸福”与“欣喜”的情感因素,并且强调这一切情感体验与少数民族的劳动建设密不可分。唯有意识到劳动建设的意义,才能意识到新中国社会体制变革的巨大意义。
  试以《邀》一诗为例:
  谁都知道哈萨克人,
  生就慷慨好客的性格;
  但在那貧困的年代里,
  却只能用眼泪敬客。
  如今帐篷里铺了和阗毯,
  就等尊贵的客人坐一坐,
  灶上的铜壶轻轻唱着歌,
  盘子里盛满待客的水果。
  你喜欢打野羊吗?
  新买的猎枪在墙上挂着;
  你的骑术出色吗?
  每匹好马都让你试过。
  我无心向你夸耀富有,
  也不是邀你来给我祝贺;
  只请你看看牧人的家庭,
  分享天山草原的欢乐。
  通过对哈萨克普通家庭如今掌握的丰富财产进行列举式描写,诗人透露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少数民族带来了幸福生活。与“贫困的年代”相比,新时代的美好更加值得珍惜,响应中央号召,各民族的团结相处,也就具有了利益上乃至于荣誉上的必要性。在《古老的歌》中,过去的黑暗与贫困和如今的“好生活”进一步构成了对比:
  那时候阴云封锁着天空,
  风沙漫天遮蔽了太阳和星星,
  世代居住在草原上的牧人啊!
  失去了帐篷、羊群和歌声。
  多少勤劳朴实的牧人,
  倒在路旁闭上疲劳的眼睛,
  临终时没有嘱托也没有叮咛,
  只留下尚待抚养的儿女们;
  多少年轻力壮的牧人,
  离开了生养自己的母亲,
  怀着满腔希望到外地求生,
  终生做了异乡的流浪人;
  多少勇敢强悍的牧人,
  群起反抗草原上的暴君,
  一腔热血染红了无名野花,
  或者被关进罪恶的铁栅门。
  在那暗无天日的年代里,
  牧人逃不出这悲惨的命运,
  河水陪伴着寡妇门哭泣,
  云雀鸣叫着孤儿的悲愤……
  诗歌中暗示,充满阶级压迫与剥削的旧社会夺走的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权利——财产权。财产权的丧失导致少数民族群众失去组成家庭、生息繁衍的权利,人人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四处流浪,导致劳动力荒废。鳏寡孤独、老无所依随之变成草原上的社会常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获得了新生活之后,经历过前后两种体验的老艺人才有理由提出他关于当下政治生活的主张:
  老艺人煞住他的三弦琴,
  唱完了这支悲凉的歌。
  人们问:为什么唱古老的歌?
  他说:激励你们捍卫新生活!
  在《夜谈》这首诗中,诗人以更加具体的笔触展现了一个蒙古牧民的相同见解:
  饥饿拧痛他的肚肠,
  寒冷追逐他的脚踪;
  他口袋里没有一文小钱,
  也没有亲近过一个女人……
  牧民在旧社会的贵族老爷压迫下,无法保障自我的生存,也丧失了繁衍后代的权利。但是,“三十八年过去了,穷苦的牧人翻了身”,此刻的牧民能够听到“羊群在咩咩低鸣”,这说明他已经获得了财产权;他还能听到“妻儿轻匀的鼾声”,这说明他的家庭权、繁衍权和作为人的尊严得到了维护。最终,这种由生息繁衍的基础所奠定的尊严升华为对祖国和革命领袖的无限热爱:
  他比了一个简单手势,
  我听到他心底的声音——
  蒙古人有了祖国,
  蒙古人永远跟着毛泽东。
  诗人明白,光是摧毁旧的体制还不够,新的生活需要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自发建设,家庭繁衍也就成为重要的环节。这就是《斯拉阿江》这首叙事诗的主旨。斯拉阿江是一个维吾尔族小孩的名字,意为“建设”:“他生在一年前分配土地的晚上;那天晚上,人们在幸福的灯光下,曾为他的幸福从鸡叫争到天亮。”诗人特地强调这个小孩的母亲曾经生过九个孩子却没有一个长大成人,唯有这一个小孩出生在社会主义时期,赶上了好日子:“那九个孩子苦难中生饥饿里死亡,这第十个孩子却生在自己土地上。”因此,工作组长建议给这个孩子取名“建设”,自此之后,“……人们耕耘归来叫一声斯拉阿江!据说:就给明天的劳动增添无比力量”。可以认为,《斯拉阿江》是《天山牧歌》中的核心篇章,“斯拉阿江”这一新生儿是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象征。闻捷敏锐地观察到,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要延续自身的传统,首先是要确保生息繁衍的权利与机会不受破坏。唯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够做到这一点,进而,也就唯有劳动建设能够勾连起各民族的团结与亲和关系,共同投身于自我延续与追求幸福生活的光荣事业。这就是《志愿》一诗所要凸显的情感:   林娜仰起火光映红的脸,
  她愿终身做一个卫生员,
  ……?……
  让老爷爷们活到一百岁,
  把婴儿的喧闹接到人间;
  她愿古老的蒙古民族,
  人口一天一天地增添,
  在这美丽的故乡,
  实现共同的志愿……
  在青年林娜看来,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让民族人口保持增长。这是一种朴素的、热烈的生命意志。在旧社会被彻底扼杀的底层人民的生息繁衍欲求,在新一代建设者对自身志业的荣誉期许当中,获得了延续的希望。人类最为基本的自然情感与共和國建设发展的政治计划进而融为一体。
  最后,我们注意到,《天山牧歌》中最常出现的,乃是“爱情”的话题。“爱情”是生息繁衍的基础,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情感,更是家庭得以建立、社会得以凝聚的核心情感。闻捷在诸多诗作里一贯地将爱情与建设关联起来,其所凸显的是,一切有明确目标的优良的政治动员,必然要具有人类自然情感维度的基础。我们以《告诉我》这首诗为例。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少数民族边防军人的爱情故事,其结尾就是对政治动员和自然情感抒发之间直接对应关系的一个鲜明的例证:
  告诉你,我的姑娘!
  我过去怎样现在还是怎样,
  我永远地忠实于你,
  像永远忠实于祖国一样。
  对情人的爱和对祖国的爱,本就是毫不分离的。唯有坚持对祖国的政治路线的捍卫,旧社会才不会再次来到,爱情与家庭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总而言之,闻捷的政治抒情直指人心,把握住了人类的两大基本诉求,那就是“食”与“色”:生存与繁衍。这一对人类的本性的判断,是由浪漫主义的先驱卢梭所提出的:
  思索人类的心灵最初、最简单的运作吧,我认为在其中觉察到了两个先于理性的本源,其中一个令我们热切地关注自身的福利和存续,另一个使我们本能地厌恶看到任何感性的生命——主要是我们的同类——死亡或受苦。我们的思想所能做的,是将这两个本源协调结合……
  将“自我保存”和“同情他人”这两点诗化之后,就构成了在“新”“旧”两个时代建立对比性描写的情感基础,从而也就引出了《天山牧歌》描写少数民族家庭生活时的两大主题:指向现实物质财富的“建设”和指向未来共同生活的 “爱情”。这就是闻捷的政治抒情诗积极吸收浪漫主义传统后再度激发的宝贵文艺经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讲师。)
其他文献
闻一多先生曾发表《端午考》一文,对端午起源的几种说法加以介绍、评论。而蕴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广泛记录宋人社会生活的宋词,则为我们绘声绘色地描摹了一千多年前宋人过端午时的各类民俗活动。宋代词人笔下的端午,不啻为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具有多种多样的民俗庆祝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日内涵,也展现出了宋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看飞桡,夺高标—竞渡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自春秋战国开始发展至今,
从全球范围看,人类文明正在走向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轮廓,揭示出人类文明正在走向一种新的形态,即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信息社会,我们不妨称之为数字文明。  近20年来,我们对数字文明已经有深切感受。它汹涌澎湃席卷全球,荡涤着一切固有传统文
近日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辉斌教授《明清戏著史论》一书,着眼于史的角度,深入曲家为文之本心,对明、清两朝60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38部戏曲论著,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并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其中的某些问题。全书不仅体大思深,文心细密,考证精审,而且问题意识鲜明,见解独到,在方法论方面亦给人以启迪。  作为“当代中国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的第一人”,王辉斌教授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其上起商周诗学,下至明清小说
若无人诱导,国人凭直觉最想穿越回去的当然是唐朝,因为她雍容富丽,自由奔放,几乎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人间最美好的模板,但我们忽略了其同时也上演了路有冻死骨秋夜梧桐雨的惨烈,悲伤与绝望一样不少。尤其当暮色中送来晚唐的丧钟,一下一下,撞击心坎,在盛唐传说的参照下愈加凄清。身处末世的才子,纵然雄心万丈,却无力回天,情将安寄?  “高楼风雨感斯文,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杜司勋》)稍晚于杜牧而与之齐名的
“业余”一词单独看,说不上是褒义词,但也非贬义,如航模业余爱好者啊,业余歌手啊,听起来并没有负面的含义。可是一旦和专业一词并排而立,业余就相形见绌,不再有独立存在時的“风采”了。我们经常这么说“那人唱得还可以,当然和专业的相比还差点儿”。也就是说,专业一般情况下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业余没有那种科班培训,很难和专业相比。  这个结论基本成立。特别是在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领域里,如数理化、医农、工程技术
数年之前,一部美国学者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翻译本进入中国书店,立刻成为畅销书。很快,国内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大众经济读物,这些有着吸引眼球书名的畅销读物,常常为了追求阅读趣味而偏离了真正的经济学原理。即便像阅读面很广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样的精彩之作,也因为为了追求故事性而使书中的经济学原理并不系统,只能说是普及了一些经济学的点滴。因此,用大众读得懂的语言,写出一部普通百姓易于掌握的经济学基本原理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学界一般认为,自1914年黄侃先生率先在北大教授《文心雕龙》,标志着现代意义上“龙学”的诞生。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龙学”研究经历了发展期、停滞期、繁荣期及创新期。“龙学”研究虽有挫折,但成就辉煌。总体来看,七十年“龙学”研究专著丰硕,论文众多,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队伍发展壮大,海内外影响力不断加强,系统梳理和总结反思七十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新旧转换最重要的时间点和标志线已是大家的共识。但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以减法的形式形成了对于过往史实的阐述与接受,很多丰富的历史现场却总被无情遮蔽和删减。“五四”新文学作家存在的真實历史现状就是在后人历史阐述中,或多或少被掩盖并误读的重要方面,由此便造成了一种玩家,即当下但凡提及“五四”文学下意识中便会浮现出鲁迅、郭沫若、胡适等耳熟能详的单独个体,但是他们
1793年夏,乾隆在避暑山庄接见名义上前来以“祝寿”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赏赐使团各成员大量物品,但是拒绝了对方的通商请求。清廷自以为“天朝”统驭万国,抚育四夷,不必与“僻居荒远”的英吉利国互通有无。中方将乾隆回复英国国王的信件称作“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可见当时还完全没有主权平等的观念。这种妄自尊大的心态在鸦片战争中受到严重打击,不过那套语言并未随着挨打的经历消失。《南京条约》于1842年
我第一次接触到郑公盾新近出版的书《中国科学文艺史话》(2014)完全靠运气。我在参加一个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研讨会时碰巧遇到了他的女儿郑立中(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会上,我做了一个环境科学方面的发言,主要是谈新的回收技术以及生物炭的发展和利用,其间我提到古代文学的励志作用及现代科学和文化的重要性,特别谈及易经和八卦在西方的二进制数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带给莱布尼兹(十七八世纪早期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的灵